駐加蓬執行南南合作項目技術員 馬玉柱 自2000年以來,隨著我國“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很多企業和個人紛紛到國外去尋求發展天地。特別是 非洲大部分地區位于南北回歸線之間,全年高溫地區的面積大,有“熱帶大陸”之稱。在降雨量方面,地區差異特別大,有的地方年降雨量只有 一、非洲的蔬菜消費特點。初到非洲的中國人都會明顯的感受到,非洲的蔬菜消費與中國大相徑庭。一是價格奇貴。在非洲大多數國家,不論是窮國還是富國,蔬菜價格都奇高,貴的驚人,讓人真正體驗到菜比肉貴的感受。比如在世界經濟排名倒數第二的塞拉里昂,一棵 非洲人的這些消費特點雖然讓中國人難以接受,但另一方面也為中國人帶來了巨大的商機,若把非洲的蔬菜行情與中國的蔬菜種植技術結合起來,中國菜農在非洲創奇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筆者曾算了筆帳,在非洲種菜一年一畝地可以純賺5000-6000美元。比如以甘藍-辣椒-洋蔥一年三茬為例,一畝地一年可產甘藍4000棵、洋蔥30000棵、辣椒6000個,產值可達一萬美元(批發價),除去成本每畝每年可純賺5000-6000美元。而且這還只是保守估計。可以說,在非洲種菜利潤空間很大。 二、非洲的農業自然資源條件與中國的差異 雖然說,非洲種菜的利潤空間很大,但是由于非洲與中國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非洲的農業自然資源條件與中國相差懸殊,若不對非洲的農業自然資源作以深刻的了解,而把中國的蔬菜種植技術生搬硬套到非洲,其結果可想而知。非洲的農業自然資源條件與中國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季節的差異。中國大部分地區位于亞熱帶氣候帶和暖溫帶氣候帶,主要屬于亞熱帶季風型氣候和大陸季風型氣候,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而非洲有80%以上的區域位于赤道氣候帶和熱帶氣候帶內,終年高溫。在赤道氣候帶內,沒有季節的更替現象,植物生機終年不斷,播種、生長、開花、結實都能同時進行。而在熱帶氣候帶內,則以季風型氣候為主,降雨量有明顯的季節變化,一年分為雨季和旱季。在雨季,降雨頻繁、強度大,是植物生長的主要季節。而在旱季則降雨稀少,大部分植物枯死。因此,在非洲種植蔬菜主要依據降雨量的變化來調整茬口。 (二)光照的差異。在非洲基本上無持續陰雨天氣,光照特別充足,紫外線強,可以滿足多種作物對光照的需求。中國大部分作物品種在非洲均表現為早熟特性(即使是晚熟品種),有的甚至過早進入有性生長階段。如扁豆在第五節即開始有花芽分化;黃豆在第四節即開花結莢,第十三節封頂,生育期僅60-80 天。而在國內,有的地方扁豆要在第17-18節才開花結莢;黃豆在第9節才開始開花,第25-27節才封頂,生育期90-100天。另外,在非洲,日照終年變化不大,全年日照變化幅度在10小時36分至13小時35分之間,最長與最短之差最多只有3小時,有的地方還不到1小時。 (三)降水的差異。非洲的降雨強度特別大,主要以暴雨為主,很少有小雨。一般半小時的降雨量可達到70 (四)氣溫的差異。一是非洲的年平均氣溫高,一般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在 (五)土壤的差異。與中國相比,非洲的土壤大多數土層比較薄,含石礫較多。因此,非洲的根菜類品質較差。 三、應對非洲惡劣氣候條件的技術措施 非洲農業資源與中國的差異決定了非洲蔬菜與中國蔬菜在種植技術上的差異,在非洲種植蔬菜只有把好種植技術關,才能為成功打下基礎。 在非洲種植蔬菜除了采用常規的技術,如精細整地,施足基肥,及時整理枝蔓等措施外,還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技術措施以克服高溫、曝曬、強降雨等惡劣的氣候條件。總的原則就是“防”、“避”、“護”。 “防”就是選用抗性品種,防止惡劣天氣的危害;“避”就是合理安排茬口,規避不利天氣;“護”就是采取保護措施,阻止不利天氣的危害。具體措施如下: (一)選好蔬菜品種,備好種子。大部分非洲人喜歡西洋菜和辛辣、宜生食的蔬菜,而對中國的一些土生土長的蔬菜則難以接受。象絲瓜、苦瓜等一些蔬菜品種除了亞洲人消費外,非洲人是很少食用的。若把這些品種作為主栽品種,肯定會為銷售頭疼。一般來說,應把非洲人喜食的甘藍、辣椒、洋蔥、土豆、胡蘿卜、番茄、生菜等作為主栽品種,同時兼顧駐地中國人的喜好,種些白菜、蘿卜、韭菜等品種。此外,還要注意種子采購問題。由于非洲缺乏低溫,很多蔬菜種子(尤其是需要通過低溫春化的品種)在非洲無法生產,非洲蔬菜種子市場上的種子大多是從歐美等地進口的。這些品種對中國農民來說,一是不熟悉,二是包裝上的說明不符合中國農民的習慣,三是在說明閱讀方面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非洲種植蔬菜最好是從國內自帶種子,而且國內正規企業生產的種子明顯優于非洲市場上的種子質量。 但是,國內市場上雖然品種繁多,卻沒有專門針對非洲選育的品種,只能從這些品種中選擇一些品種到非洲去試種。為了減少在挑選品種時的盲目性,建議在挑選品種時把握住一個原則,就是在國內7、8月月份能正常生產出商品部分的蔬菜品種作為主選對象,如早熟甘藍、晚熟茄子、西瓜、旱黃瓜等。同時還要注意品種的抗病性和抗旱性及對日照的要求。 (二)合理安排茬口。這主要是針對熱帶季風型氣候而言。因為在赤道氣候帶內的地區,沒有明顯的氣候更替現象,可以隨時播種,隨時采收。而在熱帶季風型氣候地區則不然。熱帶季風型氣候地區(以北半球為例,如在南半球則相反)8月的降雨強度特別大,多為大暴雨,頻率高,土壤、空氣濕度大,很多病害在此際盛行;或者是地上部分生長過旺,地下生長有限,造成地下地上生長比例失調。一過8月,要么病害致死,要么因地上地下比例失調,生長萎縮致死。總之,在8月如不采取保護措施,很少有蔬菜品種能夠順利度過8月(所以,一過8月,蔬菜供應就開始進入淡季)。而到了12月至次年的3、4月則滴雨不下,旱情非常嚴重,連雜草都會枯死。所以在茬口安排上要避開8月和旱季。一般而言,在雨季初育苗、播種,8月前收獲;然后在8月底9月初利用保護地育苗,或9月上中旬直播下種,在12月前收獲。如有灌溉條件或地下水位較高的沼澤地,可在旱季在種一季耐旱的蔬菜,則可以做到一年三茬。 (三)選擇適當的栽培技術措施。非洲的自然條件優越,蔬菜種植難度相對要比中國小,如不需要防寒措施,不需要克服早期抽苔現象等。但非洲也有不利的因素。要想在非洲的環境條件下,成功的種植蔬菜必須要有克服非洲不利氣候條件的措施。一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黑地膜覆蓋。黑地膜覆蓋是應對非洲不利氣候條件比較有效的一種技術措施。雖然目前在非洲使用很少,但隨著非洲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黑地膜覆蓋將得到廣泛推廣。黑地膜覆蓋具有很多好處。1、可以降低地溫,保護作物根系免受高溫的危害。2、在雨季可以防止暴雨對土壤的沖刷,減少水土流失,避免作物根系裸露。3、可以抑制雜草的滋生,減少鋤草投入。4、在旱季,可以起到保墑的作用,減少灌溉次數。5、對地下害蟲有一定的控制作用。6、可以延長作物的生長期。總之,黑地膜覆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長期使用黑地膜也會使土壤結構遭到破壞,所以覆蓋黑地膜一定要施足有機肥,保護土壤良好的物理結構性狀。 二是搭設防雨棚。搭設防雨棚主要是用來在降雨高峰期育苗,以提早蔬菜上市時間;或者用來生產高價格的蔬菜以滿足淡季對蔬菜的需求。防雨棚的結構和塑料大棚結構相似,只是塑料薄膜不實行全封閉覆蓋,只覆蓋頂部,下面留1米多高的空檔供通風。 三是使用遮陽網。由于目前還沒有專供非洲生產的蔬菜品種,而中國的品種很少有能夠經受住非洲的高溫和烈日曝曬的,如不采取遮蔭措施,則日灼病很難控制。而非洲的本地品種雖然耐高溫,抗曝曬,但品質差,產量低、生長期長。如使用中國的品種,必須搭設蔭棚。雖然可以就地取材,搭設簡易蔭棚,但是不如使用遮陽網效果好。使用遮陽網要根據不同的目的選用不同的規格,以育苗為主的可選用密度大的遮陽網,而以大田生產為主的宜選用密度教小的遮陽網。 四是改善灌溉條件。在非洲有些國家,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缺乏有效的灌溉設施。在旱季,土地基本處于休閑狀態。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應在旱季把土地利用起來。而且旱季的蔬菜價格要比雨季高出許多,有很大的利潤空間。在旱季種植蔬菜,澆水灌溉不可避免。因此,必須改善灌溉條件。投資小的可以利用溝渠灌溉,有條件的可以使用噴灌或滴灌。 五是采用立體栽培模式。立體種植是我國農業生產中的一種成功經驗,這種經驗在非洲也非常適用。它是一種投資小、效果好、收益高的種植模式,對那些起步資金少的投資者非常合適。立體種植模式主要是用高稈蔬菜或作物與矮生蔬菜間作,或者棚、架生蔬菜與矮生蔬菜間作,利用高稈、架生蔬菜或作物為矮生蔬菜作遮蔭。如秋葵和辣椒、番茄間作或玉米和夏白菜、夏蘿卜間作等。 六是采取多種措施解決有機肥的問題。有機肥在蔬栽培中必不可少。在中國有機肥或許不成問題,但在非洲卻成了問題。因為非洲人沒有積攢糞肥的習慣,也很少有圈養牲畜的習慣。所以在非洲既無廄肥,也無人糞尿和秸桿肥,使不成問題的有機肥卻成了問題,必須想辦法解決有機肥的問題。一般可采取以下幾種方法:1、圈養一定數量的牲畜,積攢廄肥。2、收集秸桿、雜草堆漚有機肥。3、種植綠肥,進行壓青或堆漚。在非洲種植綠肥可選種我國的夏季綠肥,如白花木犀、打豇豆、大葉豬屎豆、紫穗槐、馬桑等。 此外,還要根據投資地病蟲害種類,搞好病蟲害防治。 四、非洲經營蔬菜應注意的其他環節 在非洲,除了存在農業自然資源與中國的差異外,還存在著種植習慣、人文環境、生產條件等方面與中國的差異。而且在非洲內部還存在著明顯的地區差異。因此,在非洲經營蔬菜必須進行充分的調查,采取適當的措施,作好充分的準備,及時調整經營策略,才能取得成功。一般來說,應把握住以下幾個環節: (一)認真作好市場調查,摸準行情。在非洲種植蔬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經濟效益,如果對非洲的蔬菜市場不進行充分了解,就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所以,在投資前,一定要對投資地的蔬菜市場進行認真的調查,摸清投資地蔬菜消費的主流品種、緊俏品種、稀缺品種、消費人員結構、供應的淡旺季時期、消費習慣、種植水平及經濟發展水平等。然后根據調查情況制定經營方針。在制定經營方針時一定要考慮到當地人的消費,不能只顧駐地中國人員的喜好。否則,會得不償失。有一個在塞拉里昂首都弗里敦種植蔬菜的中國經營者,他把銷售對象僅限于駐弗里敦的中國人員,沒有考慮到當地人的消費,而駐弗里敦的中國人員只有500多人,弗里敦的人口卻有50萬多人。結果他老是抱怨銷售量上不去。 (二)實地考察生產環境,選好生產基地。對生產環境的考察一定要親力親為,切記人云亦云,走馬觀花,否則會后悔不迭。比如在非洲的有些地方土地呈黑色,乍一看好象是有機質含量很高的砂壤土,保水保肥力很強。可是一作土壤結構調查分析,卻發現這種土壤僅有10cm厚,只是表面的一層,且石礫很多,砂性大,再往下面就是含有大量小石子的半風化土,根本無法滿足蔬菜生產的要求,也無法進行土壤改良(因為土層薄、地勢不平)。所以在投資前一定要進行實地考察,了解當地的生產環境,如土壤狀況、降水變化情況、氣溫年變化情況、當地的自然災害種類及發生頻率、主要的病蟲害種類、當地的種植方式、生產資料的供應、農田基礎設施配套情況及水源狀況等等。掌握第一手資料,并據此選好生產基地。如有條件允許,建議盡可能選擇靠近大城市、交通方便、土層深厚、地勢平坦、水源豐富且農業基礎設施齊全的地方作為蔬菜生產基地。 (三)備足生產資料。由于非洲人的勞作習慣與中國有很大差異,很多工具不符合中國人的使用習慣。再加上非洲很多國家生產資料市場不如中國發達,有些生產資料在非洲根本買不到。投資者在考察非洲生產環境時,一定要詳細了解當地缺少哪些自己需要的生產資料,以便在正式投資時,將這些東西備足備齊。為了能夠使用到順手的生產工具,最好能夠帶齊帶足全套的生產設備,大到耕作機械,如犁、耙、耕整機等;小到一般農具,如鐮刀、鋤頭(在非洲很少見到中國農民使用的鋤頭)等。另外還要備齊所需農藥(包括殺蟲劑、殺菌劑、鋤草劑)、化肥(主要是微肥,如硼砂、磷酸二氫鉀等)、所需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如PCPA、乙烯利等)。 (四)采用合適的耕作方式。對于起步資金少的投資者或較大投資者的投資摸索期,一般可以采用人工耕作模式。但是對于較大投資者的正式投資期,最好能夠采用機械化耕作模式。因為無論是工作效率,還是責任心,一般的來說,非洲農民都比不上中國的農民。而蔬菜種植對責任心的要求又特別強,如果大面積栽培蔬菜靠雇傭非洲人,則很難達到預期效果,所以最好是采用機械化耕作模式。而且機械化耕作總的算來成本低、工效高。 總之,把握住以上的幾個環節,基本上可以在非洲順利的生產蔬菜,但由于非洲地域廣闊,環境條件變化大,在非洲經營蔬菜還需根據投資地的具體情況作以適當調整,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者國內工作單位:湖北省襄樊市襄城農業局) (稿件來源: 經濟合作四處) |
|
來自: 悟靜 > 《生產企業投資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