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主流機構的集體建倉,構筑大一點的技術底部,會有很多市場特征出現(xiàn)。就像地震,小震或許發(fā)自偶然,但大的地震往往都有先兆。股市大底有哪些特征吶?
首先是走強和走弱股票的數(shù)量對比。走弱的股票數(shù)量會很多,多達一半到三分之二,創(chuàng)出比上一次底部更低的低點。這些股票的集體殺跌,掩蓋了主流股票吸籌上漲對指數(shù)的拉抬效應,市場現(xiàn)象就是資金進場伴隨著指數(shù)下跌這種“底背離”的形成。反過來,走強的牛股數(shù)量也會減至極少。 其次是“汽錘現(xiàn)象”。指數(shù)權重大的指標股象打樁的汽錘一樣拉到高處,急砸下來,將多數(shù)弱勢個股整體砸下去,之后它再偷偷拉上來,再急砸,最后,指標股沒有下跌太多,而“樁子”卻被狠狠砸到深處。錘頭不落地,畢竟指標股都在主流機構的手里,跌多了他們也心疼。 還有“天旋地轉”現(xiàn)象。就是向上做多的板塊在快速輪動,向下殺跌的板塊也在快速輪動。短線作多的熱點出現(xiàn),總會吸引散戶追“龍頭熱點”,但手中只有套牢籌碼沒有錢的散戶就只好先割肉才能去追,本想等著賺到錢再將原來的籌碼“撿回來”,豈不知這是有去無回的旅程。沉住氣耐著性子拿住自己套牢籌碼的散戶也沒有好日子過,殺跌板塊的輪動搞得人心惶惶,大家就像看著雞被當面殺掉的猴子,很怕一不小心,自己的板塊也狠狠殺下兩個跌停板。于是產(chǎn)生“先出去看看再說,等大盤轉暖再回來才是上策”的想法。可是真出去之后,在哪里回來都有心理障礙. 再有就是“狼來了”訓練。每次出現(xiàn)利多,主流機構都聯(lián)手砸盤,造成散戶的“利好恐懼癥”。最后等到實質(zhì)性利好出來,行情開始漲了,很多散戶反而把最后的籌碼“逢高”派發(fā)了。之后就是攥著一把錢,直到真正的高位再接盤了。 另一個現(xiàn)象是縮量。滬市的成交量連續(xù)萎縮到40億元左右,這是市場該割肉的人惜售,想砸盤的人怕被搶走籌碼不敢真砸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這只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并非縮量就一定是底。 我認為未來的行情應該是主流機構可以參與的相對大一點的行情。一是這次有提前充分準備的時間;二是前一輪主流行情還是在2003年,機構也該餓壞了;三是“奉旨護盤”行情中,機構并沒有得到甜頭,下一次理應得到補償才對。 如果主流機構將參與未來行情,則現(xiàn)在許多要素都還沒有湊齊。大盤的下跌空間有限,就只有拿時間和耐心來磨,年內(nèi)出行情的概率就真的很小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