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史
一、茶的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么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并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他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等。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于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今人不少人認定在云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后斷言,云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于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載。
其實到底在哪里現在對我們飲茶者來說并不重要。也許具有文化意義。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學術界的一些說法:
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后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并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槚"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飲茶發源的地點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于茶樹的發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說:“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边@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說: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飲之事?!毖韵轮?,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么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云南說:認為云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說: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卑蜕綅{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說: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說: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后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藥用”,最終成為飲料。
2.藥物說: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藥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說:“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說:“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藥料飲用?!边@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并不為大眾所熟知。
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后,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并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云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于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并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一)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于何時?必是遠遠早于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后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后,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云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云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
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余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余種,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云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于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征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二、茶的傳播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現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國茶業,最初興于巴蜀,其后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后被西方引進。所以,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
1.茶在國內的傳播
茶樹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嘉木”,所以,中國的茶業,最初孕育、發生和發展于南方。
(1)巴蜀是中國茶業的搖籃(先秦兩漢)
顧炎武曾經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即認為中國的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后才慢慢傳播開來,也就是說,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為業的。這一說法,已為現在絕大多數學者認同。
巴蜀產茶,據文字記載和考證,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此時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并以茶為貢品之一。
關于巴蜀茶業在我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后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
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我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后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我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br> (2)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成為茶業中心(三國西晉)
秦漢統一中國后,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交流而增強。尤其是茶的加工、種植,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說明問題。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
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
三國時,孫吳據有現在蘇、皖、贛、鄂、湘、桂一部分和廣東、福建、浙江全部陸地的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我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展,而已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
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
(3)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茶業的發展(東晉南朝)
西晉南渡之后,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我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于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我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
三國兩晉之后,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br> (4)長江中下游地區成為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中心(唐代)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后,如《膳夫經手錄》所載“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
唐代中葉后,長江中下游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高水準的結果,就是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正式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于茶者七八?,F在贛東北、浙西和皖南一帶,在唐代時,其茶業確實有一個特大的發展。同時由于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
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陜西、湖北、云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我國近代茶區約略相當的局面。
(5)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宋代)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發展了起來,并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成為宋朝茶業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明顯地活躍和發展起來。
宋朝茶業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江南早春茶樹因氣溫降低,發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餅茶制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和嶺南茶區的崛起和發展。
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范圍相符。明清以后,只是茶葉制法和各茶類興衰的演變問題了。
2.茶在國外的傳播
由于我國茶葉生產及人們飲茶風尚的發展,還對外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專門設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貿易,包括茶葉貿易,準許外商購買茶葉,運回自己的國土。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從我國研究佛學回國,把帶回的茶種種在近江(滋賀縣)。815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賀縣梵釋寺,寺僧便獻上香噴噴的茶水。天皇飲后非常高興,遂大力推廣飲茶,于是茶葉在日本得到大面積栽培。在宋代,日本榮西禪師來我國學習佛經,歸國時不僅帶回茶籽播種,并根據我國寺院的飲茶方法,制訂了自己的飲茶儀式。他晚年著的《吃茶養生記》一書,被稱為日本第一部茶書。書中稱茶是“圣藥”、“萬靈長壽劑”,這對推動日本社會飲茶風尚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宋、元期間,我國對外貿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處,這時的陶瓷和茶葉已成為我國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積極的對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他游遍東南亞、阿拉伯半島,直達非洲東岸,加強了與這些地區的經濟聯系與貿易,使茶葉輸出量大量增加。
在此期間,西歐各國的商人先后東來,從這些地區轉運中國茶葉,并在本國上層社會推廣飲茶。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荷蘭海船自爪哇來我國澳門販茶轉運歐洲,這是我國茶葉直接銷往歐洲的最早紀錄。以后,茶葉成為荷蘭人最時髦的飲料。由于荷蘭人的宣傳與影響,飲茶之風迅速波及英、法等國。
1631年,英國一個名叫威忒的船長專程率船隊東行,首次從中國直接運去大量茶葉。
清朝之后,飲茶之風逐漸波及歐洲一些國家,當茶葉最初傳到歐洲時,價格昂貴,荷蘭人和英國人都將其視為“貢品”和奢侈品。后來,隨著茶葉輸入量的不斷增加,價格逐漸降下來,成為民間的日常飲料。此后,英國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
印度是紅碎茶生產和出口最多的國家,其茶種源于中國。印度雖也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只有到了1780年,英國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F今,最有名的紅碎茶產地阿薩姆。即是1835年由中國引進茶種開始種茶的。中國專家曾前往指導種茶制茶方法,其中包括小種紅茶的生產技術。后發明了切茶機,紅碎茶才開始出現,成了全球性的大宗飲料。
到了19世紀,我國茶葉的傳播幾乎遍及全球,1886年,茶葉出口量達268萬擔。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于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傊?,我國是茶葉的故鄉,我國勤勞智慧的人民給世界人民創造了茶葉這一香美的飲料,這是值得我們后人引以自豪的?!?
三、茶的發展
隨著茶葉的傳播,目前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幾乎遍及全國和世界五大洲的國家和地區。
我國是茶葉的故鄉,加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因此茶葉的生產和消費居世界之首。我國地跨六個氣候帶,地理區域東起臺灣基隆,南沿海南瓊崖,西至藏南察隅河谷,北達山東半島,絕大部分地區均可生產茶葉,全國大致可分為四大茶區,包括江南茶區、江北茶區、華南茶區、西南茶區。全國茶葉產區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區,尤以浙江和湖南產量最多,其次為四川和安徽。甘肅、西藏和山東是新發展的茶區,年產量還不太多。近年來,我國茶園面積已達1600多萬畝,年產茶葉40萬噸左右,茶葉出口量達13.5萬噸左右。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茶葉生產的發展,全國茶葉科研機構和教育機構也得到了較大發展,已建立健全了科研和教育網絡,大量的研究成果已推廣應用,科學種茶、科學制茶和茶業管理的水平正在不斷提高,這為我國茶葉生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由于茶葉受到世界人民的歡迎,并成為三大飲料之一,所以世界茶業的發展速度也很快。目前,世界五大洲中已有50個國家種植茶葉,茶區主要集中在亞洲,茶葉產量約占世界茶葉產量的80%以上。
茶葉生產和飲用已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人們對茶葉的需求也出現新的要求。這是因為,在社會發展中,一旦人們對衣、食、住、行的要求得到了滿足,就特別注重保健和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茶,這種天然保健飲料必將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與此同時,由于它含有大量的對人體起著一定的保健和防病的成分,更會吸引大量消費者去飲用它。茶葉,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
◆原始社會
神農時代傳說茶葉被人類發現是在公元前28世紀的神農時代,《神農百草經》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敝f,當為茶葉藥用之始。
◆西周
據《華陽國志》載: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是茶作為貢品得最早記述。
◆東周
春秋時期嬰相齊竟公時(公元前547---公園前490年)“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表明茶葉已作為菜肴湯料,供人食用。(據《晏子春秋》)
◆西漢(公元前206--24年)
公元前59年,已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的記載,這表明四川一帶已有茶葉作為商品出現,是茶葉進行商貿的最早記載?!顿准s》
◆東漢(公元25--220年)
東漢末年、三國時代的醫學家華佗《食論》中提出了“苦荼久食,益意思”,是茶葉藥理功效的第一次記述。
◆三國(公園220 265)
史書《三國志》述吳國君主孫皓(孫權的后代)有“密賜茶荼以代酒”,是“以茶代酒”最早的記載。
◆隋(公元581--618年)
茶的飲用逐漸開始普及,隋文帝患病,遇俗人告以烹茗草服之,果然見效。于是人們競相采之,并逐漸由藥用演變成社交飲料,但主要還是在社會的上層。
◆唐(公元618--907年)
唐代是茶作為飲料擴大普及的時期,并從社會的上層走向全民。
唐太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開始在顧渚山(今浙江長興)建貢茶院,每年清明前興師動眾督制“顧渚紫筍”餅茶,進貢皇朝。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納趙贊議,開始征收茶稅。
公元8世紀后陸羽《茶經》問世。
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日本僧人最澄大師從中國帶茶籽茶樹回國。是茶葉傳入日本最早的記載。
唐懿宗咸通15年(公元874年)出現專用的茶具。
◆宋(公元960--1279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年)開始在建安(今福建建甌)設宮焙,專造北苑貢茶,從此龍鳳團茶有了很大發展。
宋徽宗趙佶在大觀元年間(公元1107年)親著《大觀茶開》一書,以帝王之尊,倡導茶學,弘揚茶文化。
◆明(公元1368--1644年)
明太祖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設茶司馬,專門司茶貿易事。
明太祖朱元璋與洪武24年(公元1391年)9月發布詔令,廢團茶,興葉茶。從此貢茶由團餅茶改為芽茶(散葉茶),對炒青葉茶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610年荷蘭人自澳門販茶,并轉運入歐。1916年,中國茶葉運銷丹麥。1618年,皇朝派欽差大臣入俄,并向俄皇饋贈茶葉。
◆清(公元1644--1911年)
1657年中國茶葉在法國市場銷售。
康熙8年(1669年)印數東印度公司開始直接從萬丹運華茶入英。
康熙28年(1689年)福建廈門出口茶葉150擔,開中國內陸茶葉直接銷往英國市場之先聲。
1690年中國茶葉獲得美國波士頓出售特許執照。光緒31年(1905年)中國首次組織茶葉考察團赴印度、錫蘭(今斯里蘭卡)考察茶葉產制,并購得部分制茶機械,宣傳茶葉機械制作技術和方法。
1896年福州市成立機械制茶公司,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制茶業。
四、制茶史
中國制茶歷史悠久,自發現野生茶樹,從生煮羹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制茶,期間經歷了復雜的變革。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征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制造方法是重要的決定因素。本文就制茶歷史做簡單介紹。
(一)從生煮羹飲到曬干收藏
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展到生煮羹飲。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如云南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習俗,鮮葉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茶作羹飲,有《晉書》記“吳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
三國時,魏朝已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采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曬干或烘干,這是制茶工藝的萌芽。
(二)從蒸青造形到龍團鳳餅 初步加工的餅茶仍有很濃的青草味,經反復實踐,發明了蒸青制茶。即將茶的鮮葉蒸后碎制,餅茶穿孔,貫串烘干,去其青氣。但仍苦澀味,于是又通過洗滌鮮葉,蒸青壓榨,去汁制餅,使茶葉苦澀味大大降低。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制茶廠,組織官員研究制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
唐代蒸青作餅已經逐漸完善,陸羽《茶經.之造》記述:“晴,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此時完整的蒸青茶餅制作工序為: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術發展很快。新品不斷涌現。北宋年間,做成團片狀的龍鳳團茶盛行。宋代《宣和北苑貢茶錄》記述“宋太平興國初,特置龍鳳模,遣使即北苑造團茶,以別庶飲,龍鳳茶蓋始于此”。 龍鳳團茶的制造工藝,據宋代趙汝勵《北苑別錄》記述,有六道工序: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烘茶。茶芽采回后,先浸泡水中,挑選勻整芽葉進行蒸青,蒸后冷水清洗,然后小榨去水,大榨去茶汁,去汁后置瓦盆內兌水研細,再入龍鳳模壓餅、烘干。
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沖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奪走真味,使茶香極大損失,且整個制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三)從團餅茶到散葉茶
在蒸青團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采取蒸后不揉不壓,直接烘干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時還出現了對散茶的鑒賞方法和品質要求。
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端问?食貨志》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即餅茶。元代王楨在《農書.卷十.百谷譜》中,對當時制蒸青散茶工序有詳細記載“采訖,一甑微蒸,生熟得所。蒸已,用筐箔薄攤,乘濕揉之,入焙,勻布火,烘令干,勿使焦”。
由宋至元,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詔,廢龍團興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為盛行。
(四)從蒸青到炒青
相比于餅茶和團茶,茶葉的香味在蒸青散茶得到了更好的保留,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夠濃郁的缺點。于是出現了利用干熱發揮茶葉優良香氣的炒青技術。
炒青綠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唐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言道:“山僧后檐茶數叢……斯須炒成滿室香”,又有“自摘至煎俄頃余”之句,說明嫩葉經過炒制而滿室生香,有炒制時間不常,這是至今發現的關于炒青綠茶最早的文字記載。
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趨完善,在《茶錄》、《茶疏》、《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其制法大體為: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干,這種工藝與現代炒青綠茶制法非常相似,參看附錄中綠茶制造工藝。
(五)從綠茶發展至其它茶類
在制茶的過程中,由于注重確保茶葉香氣和滋味的探討,通過不同加工方法,從不發酵、半發酵到全發酵一系列不同發酵程序所引起茶葉內質的變化,探索到了一些規律,從而使茶葉從鮮葉到原料,通過不同的制造工藝,制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征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1)黃茶的產生
綠茶的基本工藝是殺青、揉捻、干燥,當綠茶炒制工藝掌握不當,如炒青殺青溫度低,蒸青殺青時間長,或殺青后未及時攤涼及時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時烘干炒干,堆積過久,使葉子變黃,產生黃葉黃湯,類似后來出現的黃茶。因此,黃茶的產生可能是從綠茶制法不當演變而來。明代許次紓《茶疏》(1597年)記載了這種演變歷史。
(2)黑茶的出現
綠茶殺青時葉量過多火溫低,使葉色變為近似黑色的深褐綠色,或以綠毛茶堆積后發酵,渥成黑色,這是產生黑茶的過程。黑茶的制造始于明代中葉。明御史陳講疏記載了黑茶的生產(1524年):“商茶低仍,悉征黑茶,產地有限……"。
(3)白茶的由來和演變
唐、宋時所謂的白茶,是指偶然發現的白葉茶樹采摘而成的茶,與后來發展起來的不炒不揉而成的白茶不同。而到了明代,出現了類似現在的白茶。田藝蘅《煮泉小品》記載:“茶者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近自然……清翠鮮明,尤為可愛”?! ‖F代白茶是從宋代綠茶三色細芽、銀絲水芽開始逐漸演變而來的。最初是指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色澤銀白的“白毫銀針”,后來經發展又產生了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其它花色。
(4)紅茶的產生和發展
紅茶起源于十六世紀。在茶葉制造發展過程中,發現日曬代替殺青,揉捻后葉色紅變而產生了紅茶。最早的紅茶生產從福建崇安的小種紅茶開始。清代劉靖《片刻余閑集》中記述“山之第九曲處有星村鎮,為行家萃聚。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于星村各行”。自星村小種紅茶出現后,逐漸演變產生了工夫紅茶。后20世紀20年代,印度發展將茶葉切碎加工的紅碎茶,我國于20世紀50年代也開始試制紅碎茶。
(5)青茶的起源
青茶介于綠茶、紅茶之間,先綠茶制法,再紅茶制法,從而悟出了青茶制法。青茶的起源,學術界尚有爭議,有的推論出現在北宋,有的推定于清咸豐年間,但都認為最早在福建創制。清初王草堂《茶說》:“武夷茶...茶采后,以竹筐勻鋪,架于風日中,名曰曬青,俟其青色漸收,然后再加炒焙……烹出之時,半青半紅,青者乃炒色,紅者乃焙色也”?,F福建武夷巖茶的制法仍保留了這種傳統工藝的特點。
(六)從素茶到花香茶
茶加香料或香花的做法已有很久的歷史。宋代蔡襄《茶錄》提到加香料茶“茶有真香,而入貢者微以龍腦和膏,欲助其香”。南宋已有茉莉花焙茶的記載,施岳《步月.茉莉》詞注:“茉莉嶺表所產……古人用此花焙茶”。
到了明代,窨花制茶技術日益完善,且可用于制茶的花品種繁多,據《茶譜》記載,有桂花、茉莉、玫瑰、薔薇、蘭蕙、桔花、梔子、木香、梅花九種之多。現代窨制花茶,除了上述花種外,還有白蘭、玳瑁、珠蘭等。
由于制茶技術不斷改革,各類制茶機械相繼出現,先是小規模手工作業,接著出現各道工序機械化。除了少數名貴茶仍由手工加工外,絕大多數茶葉的加工均采用了機械化生產。
五、飲茶史
中國飲茶歷史最早,陸羽《茶經》云:“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早在神農時期,茶及其藥用價值已被發現,并由藥用逐漸演變成日常生活飲料。我國歷來對選茗、取水、備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嘗方法都頗為講究,因而逐漸形成豐富多采、雅俗共賞的飲茶習俗和品茶技藝。本文旨在簡單敘述飲茶方式和習俗的發展和演變,其大體可分為幾個階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葉作為藥用而受到關注。古代人類直接含嚼茶樹鮮葉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 斂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為人們的一種嗜好。該階段,可說是茶之為飲的前奏。
隨著人類生活的進化,生嚼茶葉的習慣轉變為煎服。即鮮葉洗凈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連湯帶葉服用。煎煮而成的茶,雖苦澀,然而滋味濃郁,風味與功效均勝幾籌,日久,自然養成煮煎品飲的習慣,這是茶作為飲料的開端。
然而,茶由藥用發展為日常飲料,經過了食用階段作為中間過渡。即以茶當菜,煮作羹飲。茶葉煮熟后,與飯菜調和一起食用。此時,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營養,一是作為食物解毒?!蛾套哟呵铩酚涊d,“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爾雅》中,“苦荼”一詞注釋云“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等古籍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此時,茶葉利用方法前進了一步,運用了當時的烹煮技術,并已注意到茶湯的調味。
秦漢時期,茶葉的簡單加工已經開始出現。鮮葉用木棒搗成餅狀茶團,再曬干或烘干以存放,飲用時,先將茶團搗碎放入壺中,注入開水并加上蔥姜和桔子調味。此時茶葉不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藥品,且成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統一了巴蜀(我國較早傳播飲茶的地區),促進了飲茶知識與風俗向東延伸。西漢時,茶已是宮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種高雅消遣,王褒《童約》已有“武陽買茶”的記載。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展,開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時出現“以茶當酒”的習俗(見《三國志.吳志》),說明華中地區當時飲茶已比較普遍。到了兩晉、南北朝,茶葉從原來珍貴的奢侈品逐漸成為普通飲料。
隋唐時,茶葉多加工成餅茶。飲用時,加調味品烹煮湯飲。隨著茶事的興旺,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涌現了許多名茶,品飲之法也有較大的改進。尤其到了唐代,飲茶蔚然成風,飲茶方式有較大之進步。此時,為改善茶葉苦澀味,開始加入薄荷、鹽、紅棗調味。此外,已使用專門烹茶器具,論茶之專著已出現。陸羽《茶經》三篇,備言茶事,更對茶之飲之煮有詳細的論述。此時,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和茶的質量也越來越講究,逐漸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時人視茶為“越眾而獨高”,是我國茶葉文化的一大飛躍。
“茶興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現改變,給飲茶方式帶來深遠的影響。宋初茶葉多制成團茶、餅茶,飲用時碾碎,加調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隨茶品的日益豐富與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漸重視茶葉原有的色香味,調味品逐漸減少。同時,出現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斷增多,茶類生產由團餅為主趨向以散茶為主。此時烹飲手續逐漸簡化,傳統的烹飲習慣,正是由宋開始而至明清,出現了巨大變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藝的革新,團茶、餅茶已較多改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來的煎煮為主逐漸向沖泡為主發展。茶葉沖以開水,然后細品緩啜,清正、襲人的茶香,甘冽、釅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湯,更能領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隨茶類的不斷增加,飲茶方式出現兩大特點: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講究。茶壺茶杯要用開水先洗滌,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為上,蓋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二,出現了六大茶類,品飲方式也隨茶類不同而有很大變化。同時,各地區由于不同風俗,開始選用不同茶類。如兩廣喜好紅茶,福建多飲烏龍,江浙則好綠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綠茶,邊疆少數民族多用黑茶、茶磚。
縱觀飲茶風習的演變,盡管千姿百態,但是若以茶與佐料、飲茶環境等為基點,則當今茶之飲主要可區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講究清雅怡和的飲茶習俗:茶葉沖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涼后),順乎自然,清飲雅嘗,尋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與我國古老的“清凈”傳統思想相吻,這是茶的清飲之特點。
我國江南的綠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閩粵一帶的烏龍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屬此列。
二是講求兼有佐料風味的飲茶習俗:其特點是烹茶時添加各種佐料。如邊陲的酥油茶、鹽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歐美的牛乳紅茶、檸檬紅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風味。
三是講求多種享受的飲茶風俗:即指飲茶者除品茶外,還備以美點,伴以歌舞、音樂、書畫、戲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館”。
其外,應生活節奏的加快,出現了茶的現代變體:速溶茶、冰茶、液體茶以及各類袋泡茶,充分體現了現代文化務實之精髓。雖不能稱為品,卻不能否認這是茶的發展趨勢之一。
茶之飲,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后來有陸羽茶經等等對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數民族的種種“異樣”喝法,都不離其宗;大概宛如詩的雅與風,都值得有心人細細玩味。至若有為“雅”而茶,大概是當今茶藝館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為“道”而茶,比如強調“和敬清寂”,大家見仁見智吧。
【附錄一】中國古典茶書流變史 作者:佚名
近代學者研究中國傳統茶文化時,必不可免都會特重中國茶書,其實這是相當不夠。因為中國有不少重要的茶文獻,是保存在說部、類書、集部里。此外,以現存的六十幾部茶書(含輯佚)看來。傳統茶書大多集中于中晚唐、北宋、晚明、清初等四個時期,代表性涵蓋面都嫌不夠完備。但是,這些畢竟相當重要的文化遺產,研究中國茶文化以之入門、探究,也算坦途。因此列為卷首,特資詮釋。
唐代的茶書
現存唐代(含五代)的茶書總共有八部,計有:唐代陸羽《茶經》、唐代陸羽《顧渚山記》、唐代陸羽《水品》、唐代斐汶《茶述》、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唐代溫庭筠《采茶錄》、唐代蘇廙《十六湯品》、五代蜀毛文錫《茶譜》。這些作品反映一種狀況:
一、除了陸羽的《茶經》和張又新的《煎茶水記》以外,全都是后人輯佚之作。從這點可以看出,宋代以前茶書的保存,是相當不容易的。這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雕版事業尚未展開,圖書主要仰賴鈔寫,流傳不易。因此茶書這類非關經國大業,無益民生日用,比較冷門的譜錄著作,自然容易散失。
二、此外,《茶經》與《煎茶水記》的現存最早版本,均保留在《百川學?!穮矔铮@也說明叢書由于集成眾作,卷帙較多,反而不易散佚。
三、陸羽《茶經》代表唐代的煮茶法?!妒鶞贰反硗硖剖⑿杏陂}粵的點茶法。
宋代的茶書
現存宋代茶書有:北宋茶書十二種:宋代陶榖《荈茗錄》、宋周絳《補茶經》、宋葉清臣《述煮茶小品》、宋蔡襄《茶錄》、宋朱子安《東溪試茶錄》、宋黃儒《品茶要錄》、宋沈括《本朝茶法》、宋趙佶《大觀茶論》、宋唐庚《斗茶記》、宋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宋趙汝礪《北苑別錄》、宋桑茹芝《續茶譜》。南宋茶書一種宋代審安老人《茶具圖贊》,共十三種。
從這些著作看來,有幾點狀況:
一、時代不明,但所續當為五代毛文錫的《茶譜》,故時代當在北宋,因南宋時毛譜似已亡佚,自然無書可續。茶具圖贊為南宋文人戲作。以外十一種茶書都是北宋的著作。
二、 、 、 、 等四種均為明人輯出之作,原來并非茶書譜
三、 、 均為輯佚之作,原書已佚。
四、 、 、 、 、 、 等六種,均為貢茶譜錄??梢娝未钑载暡铻橹?。
五、至于元代茶書,未見著錄,完全闕如。
由此看來,現存宋代茶書,幾乎專為北宋貢茶而設,至于南宋貢茶,以及其他階層的茶文化均未保存于茶書之中。但是南宋類書與集部里,仍保存大量的茶文獻。
明代茶書
現存明代茶書以年代分有:正統的一種明朱權《茶譜》。嘉靖時期的三種明顧元慶《茶譜》、明田藝蘅《煮泉小品》、明徐忠獻《水品》。隆慶、萬歷初期(二十年以前)有十種:明陸樹聲《茶寮記》、明徐渭《煎茶七類》、明孫大綬《茶經水辨》、明孫大綬《茶經外集》、明孫大綬《茶譜外集》、明屠隆《茶說》。萬歷后期的有十五種陳師《茶考》、明張源《茶錄》、 明陳繼儒《茶話》、明張謙德《茶經》、明許次紓《茶疏》、明程用賓《茶錄》、明熊明遇《羅岕茶記》、明羅廩《茶解》、明馮時可《茶錄》、明屠本畯《茗笈》、明夏樹芳《茶董》、明陳繼儒《茶董補》、明龍膺《蒙史》明徐勃、《蔡端明別記》、明徐勃《茗譚》、明喻政《茶集》。天啟崇禛的有六種明高元濬、《茶乘》、明聞龍《茶箋》、明周高起《洞山岕茶系》、清周高起《陽羨茗壺系》、明馮可賓《岕茶》、明鄧志謨《茶酒爭奇》、明程百二《品茶要錄補》等三十三種之多,幾乎占了現存中國古典茶書一半以上。
如果檢視這些茶書,可以看見這些現象。
一 嘉靖以前的茶書只有朱權《茶譜》一種,是以宋元末子茶法來點茶的專書,足以說明明初還是行點茶法。
二 嘉靖時期(一五二二至一五六六)的茶書均在五千字以上,而且多為創作。 b.2
三 嘉靖后期至萬歷年間,開始從事茶書的匯總,以陸羽《茶經》為主干,加入其他作品,通常是陸羽《茶經》、張又新《煎茶水記》(通常稱為《茶經水辦》)、審安老人《茶具圖贊》(通常附于四之器后)、孫大綬《茶經外集》、顧元慶《茶譜》、孫大綬《茶譜外集》。這種工作到了萬歷初年,以孫大綬為集大成。
四 萬歷前期只是嘉靖時期的延續,沒有什么大成果。
五 萬歷后期的茶書是最有代表性的,其中以許次:
紓和張源的最為重要,代表江南文人茶文化。至于嶺南的茶文化以徐勃和喻政為代表,整理茶學國故至為詳備。其中喻政更把當時以前的茶書匯總刊刻,名之為「茶書全集」,是集大成之作。在此之前則是周履靖的《夷門廣牘》一五九七年里,收錄不少茶書。
六 天啟崇禛年特羅岕茶,有專書數種,以一地之茶成書,這在中國茶史上算是大事。此外鄧志謨的《茶酒爭奇》算是文人戲筆,在茶史上別樹一幟。
清代茶書
現存清代茶書八種:順治康熙共五種清佚名《茗笈》、清陳鑒《虎丘茶經注補》、清張源長《茶史》、清余懷《茶史補》、清冒襄《岕茶匯鈔》。雍正乾隆一種:清陸廷燦《續茶經》。同治光緒兩種:清佚名《茶譜輯解》、清程雨亭《整飭皖茶文牘》。
這些茶書,反映出一些茶文化的狀況:
一 順治康熙是明末文風的延續。當冒襄等,生于明長于清代的文人雅士過世以后,品茶風尚銳減。
二 慶熙年間,文人開始大量整理茶學國故,并匯為一書。明萬歷的周履靖、喻政等只是薈刊茶書,但清初則匯編茶書。
三 陸廷燦的匯整古籍可以代表康熙以來編纂類書的遺風。雍正年間的《古今圖書集成》〈茶部〉,事實上是中國最大的一部茶書,就是最典型的類書。
四 晚清茶書以經世致用,開發茶葉的經濟價為主,此時另有一部胡秉樞的《茶務僉載》可證。至于民國以后的茶書,使用語言已轉為白話,歸入近代茶書中討論。本文不贅。
中國古典茶書展敘錄
有關中國古典茶書的著錄,古代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著錄最多,近代則以萬國鼎的《茶書總目提要》,以及日人布目潮渢的《中國茶書全集解說》較為詳備。四庫茶書提要以及這兩篇文章,都收錄于許賢瑤編譯的《中國茶書提要》(臺北 博遠出版有限公司一九九○),讀者可以自行參考。限于編幅,本文僅略述賅要。
○○一 唐代 陸羽 《茶經》。約七六○年左右撰作。原書分上中下三卷,約七千多字。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茶書。版本眾多,以宋咸淳年間左圭刊《百川學?!穮矔緸樽钤?,故標為篇卷之首。
○○二 唐代 陸羽 《顧渚山記》。本書早佚,世上唯有張宏庸輯校本。本書據張宏庸《茶學大典》 漢密堂輯校本收錄。
○○三 唐代 陸羽 《水品》。同上。
○○四 唐代 斐汶 《茶述》。本書早佚,近代有陳祖規、張宏庸輯佚本二種。本文據張宏庸《茶學大典》 漢密堂輯校本收錄。
○○五 唐代 張又新 《煎茶水記》。約八二五年左右撰作。全文僅九百五十字左右。后附宋葉清臣的《述煮茶泉品》、歐陽修的〈大明山水記〉、〈桴槎山水記〉。以宋咸淳年間左圭刊《百川學?!穮矔咀钤纾蕮允珍?。
○○六 唐代 溫庭筠 《采茶錄》。約成書于八六○年。原書已佚,今存宛委山堂本《說郛》本,約四百字。
○○七 唐代 蘇廙 《十六湯品》,約撰于九○○年左右。本為《仙芽傳》里的一段文字,后經陶榖的《清異錄》收錄,本書以《夷門廣牘》為最早,故據以收錄。
○○八 五代蜀 毛文錫 《茶譜》。原書已佚,現有陳祖規、張宏庸、黎樹添等輯佚本。本文據張宏庸 《茶學大典》 漢密堂輯校本收錄。
○○九 宋代 陶榖 《荈茗錄》。本書原是陶榖《清異錄》之一部份,后經明喻政收入《茶書全集》,遂成一書。本文據以收錄。
○一○ 宋 周絳 《補茶經》。本書已佚,約撰于一○一二年左右。本書僅陳祖規、張宏庸輯本。據張宏庸 《茶學大典》 漢密堂輯校本收錄。
○一一 宋 葉清臣 《述煮茶小品》 約撰于一○四○年左)右。僅五百余字。以陶珽《說郛》本最早,故據以收錄。
○一二 宋 蔡襄 《茶錄》。本書成于一○五○年左右。分上下二編,有序,約八百字。現存以宋 左圭 《百川學海》本最早,故據以收錄。
○一三 宋 朱子安 《東溪試茶錄》 本書成于一○六四年左右。原書約三千多字。現存以宋 左圭《百川學海》本最早,故據以收錄。
○一四 宋 黃儒 《品茶要錄》 約成于一○七五年左右。現存以明周履靖《夷門廣牘》本最早,故據以收錄。
○一五 宋 沈括 《本朝茶法》。約一○九一年左右撰作。本書原系《夢溪筆談》卷十二之一條,《說郛》據以收錄為一書。
○一六 宋 趙佶 《大觀茶論》 約撰于一一○七年左右,約三千字。傳世僅有《說郛》本。
○一七 宋 唐庚 《斗茶記》 一一一二年左右撰,約四百字。本書原為《眉山文集》中之一篇。傳世只有《說郛》本。
○一八 宋 熊蕃 《宣和北苑貢茶錄》 正文約一千八百字,舊注千字。汪氏按語二千字。約撰于一一二○年左右,熊克一一五八年增補。后有清汪繼壕校注本。
○一九 宋 趙汝礪 《北苑別錄》 一一八六。正文約二千八百字,舊注七百字,汪注二千余字。后有汪注本。
○二○ 宋 桑茹芝 《續茶譜》。本書僅陳祖規、張宏庸輯本。據張宏庸 《茶學大典》 漢密堂輯校本收錄。
○二一 宋 審安老人 《茶具圖贊》 一二六九年?,F以正德《欣賞篇》最早,據以收錄。
○二二 明 朱權 《茶譜》 一四四○撰。原書約二千字?,F存最早為《藝海匯函》本。本書據《茶學大典》本收錄。
○二三 明 顧元慶 《茶譜》 一五四一。本書據顧氏文房《四十家小說》本收錄。
○二四 明 田藝蘅 《煮泉小品》 一五五四。約五千字。據《茶書全集》本收錄。
○二五 明 徐忠獻 《水品》 一五五四 約六千字。據《夷門廣牘》本收錄。
○二六 明 陸樹聲 《茶寮記》 正文約五百字。一五七○年左右。據《夷門廣牘》收錄。
○二七 明 徐渭 《煎茶七類》 正文約二百五十字。據《續說郛》本收錄。
○二八 明 孫大綬 《茶經水辨》 本書為張又新《煎茶水記》節本。以及歐陽修的〈大明水記〉、〈浮槎山水記〉而成。像是《百川學海》本的節本,據原刊本收錄。
○二九 明 孫大綬 《茶經外集》 一五八八 雜抄唐宋茶詩八首。據原刊本收錄。
○三○ 明 孫大綬 《茶譜外集》 一五八八 以吳淑茶賦為主,并雜抄唐宋詩賦而成。同上。
○三一 明 屠隆 《茶說》 一五九○ 據《茶書全集》本收錄。
○三二 明 陳師 《茶考》 一五九三年左右 一千字左右最早為《茶書全集》本。
○三三 明 張源 《茶錄》 一五九五左右 約五○○左右。最早為《茶書全集》本,最具代表性的明代茶書之一。
○三四 明 陳繼儒 《茶話》 一五九五左右,約七百余字。最早為《茶書全集》本。
○三五 明 張謙德 《茶經》 約一五九七年,約二千字。據《美術叢書》本收錄。
○三六 明 許次紓 《茶疏》 一五九七年。約四千七百字。最早為《茶書全集》本。最具代表性的明代茶書之一。
○三七 明 熊明遇 《羅岕茶記》。一六○八,約五百字。據《續說郛》。
○三八 明 羅廩 《茶解》。一六○九年。約三千字。據《茶書全集》收錄。
○三九 明 馮時可 《茶錄》 一六○九年。約六百字。本書收錄《續說郛》本。
○四○ 明 屠本畯 《茗笈》 一六一0年。約八千字。本書收錄《茶書全集》本。
○四一 明 夏樹芳 《茶董》 約三千字。本書收錄明刊本。
○四二 明 陳繼儒 《茶董補》 一六一二年。本書收錄明本。
○四三 明 龍膺 《蒙史》 一六一二年。約六千字?!恫钑繁?。
○四四 明 徐勃《蔡端明別記》 一六一三年。本書約三千五百字。收錄《茶書全集》本。
○四五 明 徐勃 《茗譚》 一六一三 約一千六百字。據《茶書全集》本收錄。
○四六 明 喻政 《茶集》 一六一三約二萬三千字。后附《烹茶圖集》。約三千五百字。據《茶書全集》本收錄。
○四七 明 聞龍 《茶箋》 一六三○。約一千字。據《續說)郛》本收錄。
○四八 明 周高起 《洞山岕茶系》 一六四四年左右。約一千五百字。據《檀幾叢書》本收錄。
○四九 明 周高起 《陽羨茗壺系》 一六四四年左右。約一千五百字。據《檀幾叢書》本收錄。
○五○ 明 馮可賓 《岕茶》 一六四二年左右。約一千字。據《廣百川學?!繁臼珍洝?br> ○五一 明 程百二 《品茶要錄補》 一六四三年左右。據《茶學大典》本收錄。
○五二 清 佚名 《茗笈》 一六五○。據《茶學大典》本收錄。
○五三 清 陳鑒 《虎丘茶經注補》 一六五五。約三千六百字。據《昭代叢書》本收錄。
○五四 清 張源長 《茶史》 一六六九。三萬三千字。據原刊本收錄。
○五五 清 余懷 《茶史補》 一六七七。二千多字。據《昭代叢書》本收錄。
○五六 清 冒襄 《岕茶匯鈔》 一六八三年,《檀幾叢書》本。
○五七 清 陸廷燦 《續茶經》 一七三四。據壽椿堂本收錄。
○五八 清 程雨亭 《整飭皖茶文牘》 一八九七。據《茶學大典》本收錄。
【附錄二】我國貢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 作者:呂維新
貢茶起源于西周,迄今已有三千多年歷史了,晉《華陽國志·巴志》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蜀作戰有功,冊封為諸侯,作為封候國向周王朝納貢的有“土植五谷……茶……”,但這僅僅是貢茶的萌芽而已,既未形成制度,更未歷代相沿襲。
唐代是我國茶葉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中唐時期,社會安定,民富國強,儒釋道三教鼎立,從外在修養(指修身處世的行為規范、律儀要求)轉向內在修養(指對道德意識和思想目的的實質追求)己成為他們共識。茶性高潔情雅,是他們內在修養最理想的飲料,因而三教都愛、頌茶,“田閭之問,嗜好猶切”。
安祿山反唐,硝煙彌漫,餓夫遍野,百姓背井離鄉,田園荒蕪,生產下降:有識之士,把全國經濟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繼六朝之后,繼續從廣度和深度開發江南土地,“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給衣食,供賦役,悉恃祁之茗”。茶葉種植業迅速發展,家庭手工制茶作坊相繼出現、茶葉商品化成為農產物中唯一典型,初步形成了區域化、專業化,為貢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
上貢制度的理論依據是“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食土之毛指農產品),誰非君臣”。同時在上古時代,農業是國家興哀決定性生產部門,但科學技術不發達,生產力低下,只有依靠投入更多的勞力去從事生產,而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也需要勞力,彼此互相爭套。封建統治階級為了使勞力向農業傾斜,制定了重衣抑商政策,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派生出貢茶、榷茶制度,成為抑商政策的重要支柱。
貢茶從李唐王朝開始形成制度,歷代相傳,延續幾百年之久。唐代貢茶制度有兩種形式:
朝廷選擇茶葉品質優異的州定額納貢。有常州陽羨茶,湖州顧渚紫筍茶;睦州鳩坑茶;舒州天柱茶;宣州雅山茶;饒州浮梁茶;溪州靈溪茶;岳州邕州含膏;峽州碧澗茶;荊州團黃茶;雅州蒙頂茶;福州方山露芽等20多州的名優茶。雅州蒙頂茶號稱第一,名曰“仙茶”。常州陽羨茶,湖州紫筍茶同列第二。荊州團黃茶名列第三。
選擇茶樹生態環境得天獨厚自然品質優異,產量集中:交通便捷的重點產品,由朝廷直接設立貢茶院(即貢焙制),專業制作貢茶。
湖州長興顧渚山,與常山宜興唐貢山接壤,東臨太湖,西北依山,峰巒疊翠,云霧彌漫,土層深厚,土壤肥沃,茶樹生態環境優越,水陸運輸方便,所產“顧渚撲人鼻孔,齒頰都異,久而不忘”。廣德年間與常州陽羨茶同列貢品。大歷五年(770)在此建構規模宏大、組織嚴密,管理精細,制作精良的貢茶院,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座國營茶葉加工廠。
貢茶院由“刺史主之,觀察使總之”,是中央官工業的一個組成部份,除中央指派官吏負責管理外,當地州長官也有義不容辭的督造之責。這種官工業體制,對鞏固封建經濟結構,維護封建制度是極其有利的。
造茶要有一定的技能,貢茶院的勞力來源既不是官奴隸,也不是番戶,而是由政府控制的一部份茶葉專業戶,臨時以“和雇匠”方式人院造茶的?!肮驼撸諡榻伻摺?,依日納資作為他們報酬。并有禁令防止官吏克扣他們的工資,反映了唐人生產關系的某些變化,有q'積極的一面。但他們對政府有依附關系,甚至沒有人身自由,社會地位低下,是受壓迫和受剝削者。
唐王朝不惜揮霍人民血汗,貢茶院“有房屋三十余間,役工三萬W人”,“工匠千余人”。每年春光明媚季節,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常州、湖州刺史率領百官先祭“碧泉涌出,燦若金星”的金沙泉(今尚存,已修茸一新,然后開山造茶。朝廷規定第一批貢茶要趕上清明祭祖大典,因此“陰嶺芽未吐,使者碟已頻”工人們“捫葛上欹壁,蓬頭入荒榛”,“選納無晝夜,搗聲昏繼晨”,艱辛疲困不堪,而官員則“有酒亦有歌”,縱情歡樂。
袁高、杜牧曾出任湖州刺史,親自督造貢茶,對茶葉采制有切膚之痛,斗膽題呈《茶山詩》給德宗皇帝,既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罪惡行徑,又減少了貢茶歲額。杜牧《題宜興茶山》詩云:“山實東南秀,茶為瑞草魁……溪盡停蠻棹,旗張卓翠苔……拂天聞笑話,特地見樓臺?!卑旬敃r宜興貢茶區的秀麗風光,繁榮景象描述得十分精到,給我們留下了一段詩寫的歷史。張文規“牡丹花笑主鈿動,傳奏吳興紫fkbr筍來”,突出表述了貢茶在朝廷的顯赫地位。
唐代貢焙制把私有茶園變為官茶園,茶農不能因種茶而謀生,反而帶來了重重災難,定額納貢制,猶如苛捐雜稅,加重了茶衣負擔,使他們生活日益貧困,兩者都是掠奪性的,是茶農雙肩一付沉重枷瑣,危害甚烈。
貢茶制度的目的是既要滿足朝庭窮奢極侈的需要,又能繞過商品流通渠道,縮小商業經營范圍,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扼殺資本主義因素的增長,維護封建制度的根基。但貢茶是專供皇室朝庭飲用的,不惜耗用巨資,制作精益求精,品目日新月異,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貢茶的產制和運輸,對驛道交通建設,地區聯誼,民族團結也有促進作用。
入宋,貢茶沿襲唐制,但顧渚貢茶院漸趨衰落,福建建安(今建甌)境內風凰山“北苑龍焙”代之而大興,其規模也很壯觀,名聲顯赫“自南唐歲率六縣民采造,大力民間所苦”。“官私之焙三百三十有六”。片茶壓以銀模,飾以尤鳳花紋,彬彬如生,精湛絕倫?!靶F凡二十餅重一斤,其價值金二兩”。成品茶按質量好次分成十個等級,朝廷官員按職位高低分別享用。宋徽宗《大觀茶淪》云:“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故近歲以來,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把我國茶葉制造技術、品飲技藝提高到一個新水平。把茶葉飲用價值和工藝欣賞價值完善地結合起來了,由物質享受升華為精神享用。
宋代茶學專著,如《大觀茶論》《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茶錄》等等,多以建安貢茶為主要內容,對推動茶葉科學知識的普及和提高,弘揚祖國光輝燦爛的茶文化都有積極意義。
入元明,貢焙制有所削弱,僅在福建武夷山置小型御茶園,定額納貢制仍照實施。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才略出眾。他善于總結歷代王朝興衰的經驗教訓,深知“居安慮危,處治思亂”的治國策略。他常說:“民富則親,民貧則離,民之貧富,國家休戚系焉?!倍矣捎谒H自參加元末農民大起義,輾戰江南廣大茶區,對茶事有接,觸,深知茶農疾苦,并表同情。南京稱帝后,看到進貢的是精工細琢的龍風團餅茶,令他感嘆不已!但他認為這既勞民又耗國力,因之詔令罷造,“唯采芽以進”。這一舉措,實質上是把我國唐代炙烤煮飲餅茶法改革為直接沖泡散條茶“一淪而啜”法,遂開我國千年茗飲之宗,客觀上把我國造茶法、品飲法推向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國封建社會中,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要地位,但這不是說完全沒有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特別是唐宋兩代,商品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明清又有了進一步增長,只是在整個經濟結構中不起決定性作用而已。
商品經濟的發展,是資本主義產生的前提。中國封建社會中,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從明代中葉已經稀疏出現了資本主義因素的幼芽,到清代中葉這種幼芽有了進一步發展。
清代,我國茶業進入鼎盛時期,全國形成了以產茶著稱的區域和區域化市場,商業資本逐步轉化為產業資本,如福建建甌茶廠不下千家,小者數十人,大者百余人,以茶為業者日眾,又如江西《鉛山縣志》載:“河口鎮乾隆時期業茶工人二、三萬之眾,有茶行48家”。我國出口農產品以茶為大宗。清代前期,雖然采取歷代產茶州定額納貢制,但到中葉由于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結構中資本主義因素進一步增長,貢茶制度則隨之逐漸消亡。
貢茶制度是中國封建禮教的象征,是封建社會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產物。
【附錄三】唐代茶業經濟史略 作者:呂維新
唐代是我國茶葉生產大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茶的商品化在當時農產品中是很具典型的。而且茶學、茶道、茶政、茶文化等開創了歷史先河,為后世奠定了基礎,在海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唐代茶葉生產大發展的原因
唐代是我國封建讓會的鼎盛時期。唐代對各種思想、各族文化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方針,儒、釋、道都比較發達,他們一致賞識茶性高潔清雅,贊茶為瑞草魁、瓊蕊漿,認為品茗有助于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增添樂趣,甚至羽化成仙。唐代大興宗教,廣建寺院,僧侶深居山林,自然環境優越,廣種茶樹,名山出名茶。除滿足自身供佛、坐禪、贈施主、待香客外,還投入市場,為寺院積累資金,所以他們為飲茶習俗的傳播與普及起了積極作用。安祿山反唐,北方遭到嚴重破壞,全國經濟重心南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的南方各地得到開發。在墾荒造田的同時,茶樹種植面積逐步擴大,成為山區主要的經濟作物。
由于安史之亂,人們背井離鄉,田園荒蕪,生產下降。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因限制沽酒,對酒課以重稅,一斗酒價約三百文,可買六斤茶,詩人社甫有詩云:“街頭酒價??噘F”,于是嗜酒者轉向飲茶,文人墨客大興以茶代酒之風,把初唐盛行的酒宴,革新為儉樸典雅的茶宴、茶會,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風氣,在各階層中廣為流傳,茶的社會銷售量日益增大,刺激了生產的發展。
宮廷倡導,王公朝士無不飲者。他們酒池肉林,淫聲歡飲。茶自然成為理想的飲料。宮廷常設茶宴:“又賜飲于曲水,蹈午跼地,歡呼動天。況妓樂選于內坊,茶果出于中庫,榮降天上,寵驚人間。并以茶賜近巨,中央機關飲茶已很盛行,“御史臺三院…兵察常主院中茶,茶必市蜀之佳者?!蓖踅ㄒ灿小疤熳酉铝H考試,官人手里過茶湯”的詩句。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出嫁西藏,陪嫁禮品中就有湖南貢茶。1987年在西安法門寺出土的唐代宮廷金銀系列茶具,就是僖宗為供奉釋迎牟尼佛骨而秘藏于塔下的稀世珍寶。凡此種種史實,可見茶在宮廷的顯赫地位了。同時地方官吏也教民種茶,據《新唐書·韋丹傳》載:憲宗時韋丹任容州(今廣西北流縣)刺史
教民耕織,止惰游,興學校,屯田二十四所,教種茶麥,仁化大行。
政府從政策上鼓勵種茶。陸羽《茶經》問世,對種茶、采茶、造茶、煮茶、飲茶、品茶、茶效、茶德等提出了一整套科學理論和方法,奠定了我國茶學的基礎,使“天下益知飲茶矣?!蓖瑫r我國第三個溫暖期出現在隋唐時代(600一800年),8世紀初,梅樹植于長安,751年,長安種的柑橘結果。有利的氣候因素,也促進了茶葉的大發展。
二、唐代茶葉產區產量和種類
茶葉產區:陸羽《茶經》第八章,專門論述了唐代茶葉產區,根據自然地理,把產區劃分為:山南、淮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南、嶺南八個道,即八大產區43個州。遍及現在的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陜西、河南、貴州、四川等13個省。云南是我國茶樹原產地之一,《茶經》未列入?!恫杞洝匪挟a茶州只有43個,未能全面反映事實。筆者根據唐代詩歌、傳記等史料,補列楊州、昇州(今屬江蘇),溫州(今屬浙江),廬州、池州(今屬安徽),饒州、信州(今屬江西),封州(今屬廣東),永州、朗州、岳州、溪州、辰州、沄州(均屬今湖南),歸州、施州(今屬湖北),澤州(今屬陜西),燮州、渝州、涪州、資州、嘉州、利州、茂州(今屬四川、重慶)等24個產茶州,雖然詩歌,史料中所列的“州”與上述八大產區州的所轄地域范圍不同,但足以說明唐代產茶區域之廣闊了。
茶葉產量:唐代茶葉產量史無記載。但根據稅額、傳記、野史等資料推測約為80萬擔,還有貢茶、私茶、禮品茶未包括在內,其產量可能要大于這個數字。
茶葉種類:根據《茶經·六之飲》載有:粗茶、散茶、未茶、餅茶四種。唐代以生產餅茶為主,粗茶、散茶、未茶極少。粗茶可能是采摘粗老經簡易制作的一種茶。散茶可能是指炒青茶。劉禹錫貶謫助州(今湖南常德)時所作《西山蘭若試茶歌》有“須斯炒成滿室香”之句,佐證中唐時期即出現了炒青綠茶。末茶是什么茶?較難理解,因為餅茶也要搗碎碾未才能煮飲。利用水力把餅茶磨碎成為一個品種是宋代的事。陸羽還把餅茶分成八個等級。
關于采茶的季節,據《茶經·三之選》云:“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唐代提倡采摘細嫩的“明前茶”。四月采的茶可能是指氣溫偏低、季節較晚深山峻嶺的野茶。看來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但是根據詩詞和傳記卻有采秋茶的。唐代氣溫偏高,采摘細嫩,有利于茶樹保養,少數地方采點秋茶完全是可以的。
唐代的名茶不少,根據唐·李肇《國史補》記載有:“劍南有蒙頂石花,或小方,或散芽,號為第一,湖州有顧渚這紫筍,東川有神泉小團、昌明獸目…”。名茶中以四川蒙頂茶為第一,號稱“仙茶”。浙江紫筍茶,江蘇宜(義)興的陽羨茶同列第二。這些都屬于國家級的名茶,還有很多地方級別的名茶,不勝枚舉。茶中珍品,盛極一時。
三、唐代茶園所有制和制茶作坊
唐代茶園所有制有三種:即官茶園、集體所有制茶園或稱寺廟茶園,即以寺廟道觀為單位由僧尼集體經營的茶園,一般都具一定規模,且制作精良、品質優異,多為名茶,在市場上享有聲譽,對寺院經濟的膨脹有密切關系。第三種是農村個體經營的茶園,包括士大夫,自耕衣,雇衣經營的茶園。士大夫經營的茶園規模校大,雇工采制,如《太平廣記》載:“九隴人(今四川彭縣)張守珪,家甚富,有條園在仙居山,每歲采茶人百余輩,男女傭工雜處園中……”這顯然是一個頗具規模的茶園。白耕農經營的茶園占絕對支配地位,是商品茶的主要來源,是他們謀生的主要手段。詩人李商隱說,“滬州(今屬 四川)所管五縣百姓……作業多仰于茗茶,務本不同于秀麥”(《全唐文》卷772年)。雇農則沒有自己的茶園,租入耕種,以謀生計。陸龜蒙曾隱居顧渚治山,且“置園顧渚潔山下,歲取茶租,自判品第。”《新唐書,隱逸·陸龜蒙傳》說明陸氏把茶園祖給農民。雇農租入的茶園以實物(餅茶)向茶園主交納地祖,剩余的投入市場,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也是一種商業化生產。所以在唐代除了官茶園外,集體和個體兩種所有制茶園,卻是以盈利為目的的商品化生產,而促進了茶業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
唐代制茶作坊,一股都設在茶山中,目的是便于取薪,選水和制造。皮日休《茶舍》詩云:“陽崖枕自屋,幾口嬉嬉活。棚上汲紅泉,焙前蒸紫蕨。乃翁研茗后,中婦柏茶歇。相向掩柴扉,清香滿山月?!狈从沉俗鞣皇强恐窖拢依仙俣荚跉g樂地參加勞動,年青人在蒸茶,老翁在搗茶,婦女在拍茶(裝模),月亮出來了,他們還在制作餅茶。描述了晚唐封建社會小農經濟家庭制茶手工作坊的特征,他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植茶多的自耕農,還雇用有技能的幫工,工資多以餅茶支付。這些制茶作坊,都不是以使用價值出現的。制茶作坊的產品普遍商品化,是茶葉商品經濟發達的重要標志。
四、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宏大的官茶圓顧渚貢茶院
隨著李唐帝國建國時間的推移,封建統治者的消費欲和奢侈欲不斷增長,官工業制度有所發展?;适覍m廷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需要,也為了實施抑商政策,我國古代的貢茶制度,至唐代更臻完善,而且沿襲一千多年之久。
唐代的貢茶制度有商種:一種是官焙制度,即由官府直接專門設立御用焙茶作坊,如顧渚貢茶院。除朝廷指派京官管理外,當地的州官也有監督之責,屬雙重領導性質。一種是選擇茶葉品質優異的地方,每年定額上貢。
代宗大歷年間,朝廷擇定水陸交通便捷,茶葉品質上乘且產量集中,地處江蘇宜興與浙江湖州接壤的顧渚茶區,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座官焙茶園。宜興原產陽羨茶,陸羽推薦為貢品,湖州產紫筍茶,同列貢品。建宮焙后兩地所產的茶統稱為紫筍茶。
貢茶院規模宏大,人員眾多,職責分明,管理嚴密。有制茶房屋三十余間,還建有倉庫。采、制茶多達三萬余人。唐代官工業勞動者來源有三:一是奴隸,即選擇官奴隸中有技能者分配到官工業從事勞動,所占比例很小。二是征調民間有技能者從事無儈徭役勞動。三是和雇勞動,即政府控制一批專業戶,按社會上一般工資水平雇用,名譽上是兩相情愿的工資勞動者,析以稱為“和雇匠”。貢茶院召雇的勞動力即屬于這一類。朝廷對和雇匠較重視,為了防上官吏開苛扣他們的工資,曾三令五申嚴加防范。
顧渚在代宗大歷五年(770年)開始造貢茶院,并于貞元十六年(801年)建成。當時貢茶,“歲有定額,鬻有禁令”,而且貢額不斷增加,由幾千斤增到一萬八千四百斤,并規定第一批新茶要趕上皇宮“清明宴”,其余限四月底全部送到京都長安。春茶采制季節,湖、常兩州刺史,要親臨督選。并在顧渚山啄木岑建“境會亭”,共商修貢事宜和鑒評貢茶品質,官員云集,張燈結彩,載歌載舞,盛況空前。如制作不精,運送不及時,是要治罪的。文宗開成三年(838年),湖州刺史裴元,便因“貢不如法”,貢茶制作不精而罷官。
五、唐代農產品中只有茶是典型的商品化生產
在唐代農村自然經濟結構中,農業生產是男耕女織自給自足性生產,是一種使用價值的生產,只有茶因為飲用習俗的普及,國內銷售量不斷增長,市場活躍,而且遠銷邊疆和海外,所以是商品化生產的典型。因而種植逐步形成區域化和專業化生產。安徽祁門縣:“邑之編民五干四百余戶,其疆境亦不為小,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山且植茗,高下無遺土,千里之內,業于茶者十七、八矣。由是給衣食'供賦役,悉恃此祁之茗”。四川蒙頂茶區,“竟栽茅以規厚利,不數十年間,遂斯安草市,歲出千萬斤”。江西、浙江、湖北等省也出現類似情況。
茶葉種植區域化、專業化、商品化,促進了茶葉商品經濟的發展。唐代茶商從經營性質可分為官商(即榷茶)和私商。從經營方式可分為行商和坐商。
行商:即私人茶商從產地采購,按章納稅,從南方運往北方長途販賣。通過行商溝通生產者與消費者、茶山與市場取得聯系。茶葉貿易也形成了各自的路線和市場。
由于經營茶葉可獲厚利,使一批“商賈以起家”,資本累積增多,成為富商大賈。經營茶葉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聯合起來,勾通官府,“相為表里”,挺而走險,武裝搶劫財物,作為販運私茶的資本。晚唐杜牧任湖州刺史時曾上書朝廷云:“凡千萬輩,將販私茶,亦有已聚徒黨……所劫商人,皆得異色財物,盡將南渡入山博茶”。說明某些私商求利心切,競到了不講道德不擇手段坑害群眾的地步。
坐商:唐代的商業性質已由古代型向近代型轉化,城市出現了固定的市肆,商業不單是販運而與生產有機結合,并向生產者投資、茶商在“城市都開店鋪”或“煎茶賣之”。井出現了中間商人曰“邸店”,即如現在的茶棧,代客堆放、賣茶葉,抽取傭金。還出現了經營批發的茶行。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出現了官辦或私辦的原始金融組織曰“飛錢”或曰“便換”,大大方便了茶商流通資金金的匯兌。農村出現了“草市”和“圩市”,猶如當今的集市貿易。杜牧有詩篇描述了浙江長興茶山草市的情景。
唐代的廣州、閩州、揚州和明州(今寧波)是茶葉對外貿易集散地,日本、新羅、印度等國都來華貿易,所有這些新鮮事物的涌現,更加促進了茶葉商品經濟的發展。
六、唐代的茶政
茶政是指行政管理的政策和措施,也可以說是茶葉經營的立怯。我國的稅茶、榷茶、貢茶、茶馬市制度均始自唐代。從茶法也可以窺視唐代茶葉商品經濟的發達了。
初唐執行“去奢省費”勤儉建國的方針,政府全年開支不到三百萬,中宗登基之后,漸興奢侈之風。玄宗后期,政府開支每年竟達一、二千萬。賜安祿山宅第,令不限財力,務求壯麗,以上銀為廚具。安史之亂,軍費開支浩繁,而且藩鎮割據,截留中央稅賦。致使中唐時期出現了財政危機。到肅宗時,兵災歲歉,財政更加空虛,到德宗年問,已十分枯竭。而中唐茶葉生產發展很快,購銷兩旺,“山澤以成市,商賈以起家”。在這種形勢下,李唐帝國為了增加財政收入,開始制定茶葉經濟法規,且歷代沿襲下去,成為定制。
稅茶: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戶部侍郎趙贊為充盈國庫,贍濟軍費,建議竹、木、茶、漆皆征10%的稅。當時是作為權宜之計,所以至興元元年(784年)下令停征。把稅茶法規固定下來是貞元九年(793年)正月的事。鹽鐵使張滂因賦稅不足,國用匱乏,在產茶州及交通要塞,委派鹽鐵度支巡院設置茶場,由主管官吏分三等定價,每十稅一,自此稅茶在我國歷史上宣告正式建立,年得錢40萬貫,一律解送中央,由朝廷直接掌握,成為國家財政重要支往。州縣看到中央征收稅茶,他巧立名目,投立關卡,敲詐勒索,對正常的茶葉販賣破壞性很大。
自武宗起開始禁緝私茶,文宗開成五年(840年)規定:“納錢決杖之法”:茶農私賣10斤至100斤,納錢100文,決脊杖20下;至斤,決脊杖50下,錢如上數。三犯之后,“委本州收管,重動徭役”。商人私販,從10斤至300斤,決脊杖15下,“其茶并隨身物沒納,給糾告及捕捉……送本州收管,使別營生。再犯不同多少,準汝處分,三百斤以上即是恣行兇狡”。宣宗大中(847-859年)年間,鹽鐵轉運使裴休立“茶法十二條”,禁止各州層層設卡,并取締私茶,保障了合法茶商的利益,使“商旅既安,課利自厚”。但禁令殘酷,販賣三次,每次滿三百斤,論死。結幫長途販運者,不論多少,一律處死。茶農私販100斤以上,杖脊。犯三次處以重役,毀棄茶園者,以鹽法論處,大大強化了茶法。因此“天下稅茶倍增貞元矣”。突破年收稅80萬貫,“鹽茶之利溥于丁田”。
榷茶:這方面的內容見《榷茶制度》一文。
貢茶:貢茶起源于周武王,但那時只是萌芽狀態,僅是部落向王室敬獻的禮品,尚未形成制度。唐代貢茶制度有兩種,一種是官焙制,已如前述,一種是定額上貢制,計有包括紫筍茶在內的十六個州(郡).這是國家級貢茶,地方官吏也自行制定貢額,中飽私囊,所以其數量當不在少。
貢茶是赤裸裸的掠奪,加重了茶農的負擔。其特征是產品直接供朝廷使用,不是商品化生產。它繞過商業流通渠道,縮小了商業經營的范圍,是抑商政策的重要支柱,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貢茶制作精良,產品質量優異,這就推動了技術進步。同時對增進地區聯誼,發展驛道交通,客觀上也起了推動的作用。
馬市茶:也起源于唐代。安祿山反唐時,回紇曾兩次派兵助唐平亂,為酬謝回紇軍援,至德二年(757年).唐送回紇絹二萬匹,回紇則贈唐駿馬二萬匹,換回茶和絲,自銷之外,運往中亞地區銷售,對回紇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此,我國封建社會確立了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茶馬互市政策,宋、明時期也有所發展,,成為封建國家一項邊陲要政。
在唐代,農產品商業化進程并不顯著,事實上直接連銷國內外市場主要只有絲綢、陶器和茶,所以茶的商業化進程十分典型,商品經濟繁榮昌盛。
(以上四篇關于茶文化的文章,均系網上收集,僅供參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