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飲
方 名:甘露飲(瀉火之劑)
總 結(jié):胃中濕熱 編 號:014 組 成:熟地黃、生地黃、天門冬、麥門冬、石斛、黃芩、枇杷葉、茵陳、枳殼、甘草 主 治:治胃中濕熱,口臭喉瘡,齒齦宣露,及吐齒血。 加 減:一方加桂芩,名桂苓甘露飲,本事方加犀角。 歸 經(jīng):此足陽明少陰藥也。 方 義: 1.煩熱多屬于虛,二地、二冬、甘草、石斛之甘:治腎胃之虛熱,瀉而兼補(bǔ)。 2.茵陳黃芩之苦寒:折熱而去濕。 3.火熱上行為患,故又以枳殼、枇杷葉抑而降之也。 又附方: 1.河間桂苓甘露飲: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白術(shù)、茯苓、澤瀉、豬苓、肉桂。治中暑受濕,引飲過多,頭痛煩渴,濕熱便秘。 2.張子和去豬苓,減三石一半,加人參、干葛、藿香、木香,亦名桂苓甘露飲,治伏暑煩渴,脈虛水逆。 甘露飲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異名】甘露飲子(《閻氏小兒方論》)。 【組成】枇杷葉(刷去毛) 干熟地黃(去土) 天門冬(去心,焙) 枳殼(去瓤,麩炒) 山茵陳(去梗) 生干地黃 麥門冬(去心,焙) 石斛(去蘆) 甘草(炙) 黃芩各等分 【用法】上藥為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O毫升,去滓,食后臨臥時(shí)溫服。小兒一服分兩服。 【功用】清熱養(yǎng)陰,行氣利濕。 【主治】胃中客熱,牙宜口臭,齒齦腫爛,時(shí)出膿血;目瞼垂重,常欲合閉;或饑餓心煩,不欲飲食;目赤腫痛,不任涼藥;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疹已發(fā)未發(fā);脾胃受濕,瘀熱在里,或醉飽房勞,濕熱相搏,致生黃疽,身面皆黃,肢體微腫,胸悶氣短,大便不調(diào),小便黃澀,或時(shí)身熱。現(xiàn)用于口腔炎、咽炎、齒齦腫痛,慢性扁桃體炎屬陰虛而有濕熱者;亦用于眼科工業(yè)性眼灼傷、角膜實(shí)質(zhì)炎。 甘露飲 【組成】枇杷葉、石斛、甘草(炙)、生地黃、黃芩、麥門冬(去心)各等分。 【來源】《普濟(jì)方》卷二九九引《如宜方》。 【主治】口舌生瘡,牙宣心熱。 【用法】上(口父)咀。水煎,食后服。 甘露飲 【來源】《傷寒心要》。 【組成】茯苓 澤瀉 甘草 石膏 寒水石各60克 白術(shù) 桂枝 豬苓各15克 滑石120克 【用法】上藥研末。每服9克,湯調(diào)或新汲水調(diào)服,姜湯尤妙。 【主治】傷寒汗后,煩渴不止;伏暑大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