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教育校園文化建設初探/應悅
摘 要】 網絡教育迅猛發展,就讀網校的人越來越多。網絡學校不應該僅僅只是傳授知識,還應該加強網絡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提高網校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傳統校園的校園文化建設,有許多方面值得在建設網絡教育校園文化中參考。
【關鍵詞】 網絡教育;校園文化;素質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步入著名學府,總會感受到該校園里有種奔涌的、富有生命的東西不斷撞擊著你的心靈,使你感動、興奮、激越、升騰。這種東西不是別的什么,而是該校特有的無形的精神文化和有形的物理環境的復合體,亦即是該校獨特的校園文化。
那么,什么是校園文化呢?廣義的概念是指校園內的所有活動。我們一般意義上所說的校園文化是指它的狹義概念,即校園文化是指主導文化以第一課堂為代表的學術文化之外的文化活動與現象,主要包含校園風氣、校園環境、校園內的各類社團活動與師生日常生活等,其核心是校園內師生的價值取向、行為規范與精神風貌。對狹義的校園文化的理解,原任文化部副部長、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會長的高占祥同志的說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說:“我以為所謂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
我國的一些著名的高校建校百年來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校園文化,被師生共同接受,成為他們追求理想、規范行為的無形力量。如浙江大學的“求是育英”、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南開大學的“允公允能”等等,生活在其中的大學生們一旦得其精神必將受益終生。
校園文化從外表到內容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1. 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物質形態,包括校園建筑、教學和科研設施、生活設施、校園環境等。
2. 行為文化。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在師生員工身上的具體體現,也是可以直接觀察到的文化層次。它主要指師生員工的行為習慣、生活模式、各類群體(社團)的活動以及在此基礎上表現出的校風、班風等。
3. 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活動的規則,它包括校園內特有的各種規章制度、師生行為守則、學校管理組織機構以及黨團組織機構的組成方式及其職能等。
4.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內核與靈魂,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層次。它包括師生的政治觀點、思想意識、思維方式、情感方式、審美情趣、價值觀與信念等,其中價值觀與信念是最基本的方面。
21世紀,政治、經濟、科學的發展對人才的基本素質,特別是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將是綜合素質高、動手能力強、文化內涵深的創新群體。而有著環境熏陶作用的校園文化可以營造一種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圍和精神氛圍,同時通過一系列知識性的文化活動,向學生傳播更廣泛的文化信息;高品質的文化娛樂活動又將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高尚情操,所有這些集知識性、娛樂性、開創性于一體的文化活動對大學生的科學感受力、文化領悟力產生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創造力,提高21世紀人才的綜合素質。
隨著當代信息技術向教育領域的擴展,多媒體和網絡在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以“網校”為標志的現代遠程教育模式的出現和發展是這一趨勢的必然產物。而對于現代人來說,利用網絡資源及時獲取信息和知識是必備的技能。
從1999年至今,教育部已陸續批準45所高等院校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網校在校學生人數將達到40萬,地域上已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今后的一段時期內網絡教育還將繼續迅猛發展。據估計,到2010年接受網絡教育的學生人數將達到500萬人。
接受網絡教育學生人數的猛增,將使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擺在面前的現實問題,即如何建設網絡學校的校園文化,使廣大接受網絡教育的學子們不僅能學到知識,增添才干,更能受到與普通高校在校生相同的校園文化的熏陶。上大學接受高等教育是青少年人生發展歷程中的重要階段,網絡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每個接受網絡教育的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形成。而青少年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棟梁,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又會對整個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大力加強網絡教育的校園文化建設,造就良好的人文精神和大學氛圍勢在必行。它對消除網校學生因長時間一個人獨自學習而產生的孤獨感,養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品格,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全方位的高素質的人才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應該如何建設網絡學校的校園文化?傳統意義上的校園文化又有哪些方面值得網絡學校借鑒和參考?網絡學校的校園文化的建設又有自己哪些獨特的方面?這一系列問題都亟待遠程教育的研究者們研究、探索。
1. 傳統校園文化內涵中的物質文化部分在網絡上可以得到較好的體現。可將學校平面圖、校園建筑、校園環境等圖片和對校園的文字介紹放到網上,使網校學生增強對學校物質環境的認識;同時,也可以在網絡上建立虛擬校園,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前年10月1日,“網上人大”大連學區中,一個班級的網絡大學生一行十幾人自發組織去北京旅游,同時去看看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園,去拜訪一下平日“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Web老師。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網絡學生非常渴望多了解一些自己就讀的學校和老師們。
2. 針對現實校園文化內涵中的一些純粹是文字性的東西如制度文化等,可在主頁上掛出。有些網校可能以為制度文化中的各種紀律、規章、規定、規范、公約和守則等對網校的學生起不了作用,因此干脆就不在網頁上出現。即使是網絡教育開展得較為成熟、規范的網上人大的主頁上也沒有這方面的內容,這實在是一個認識上的偏差。殊不知,雖然各種紀律、規章等不能對遠離學校數千里,有可能讀完四年大學都未能到校園里走一走、看一看的學生產生切實的約束作用,但是,一方面它可讓網校的學生多了解學校,增強校園氛圍和對學校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它對網校的廣大青年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秩序也具有事實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3. 校園文化中最關鍵的精神文化部分在網絡上實現最為困難。網校學生畢竟不能具體接觸到學校、老師和同學,要領略到其中的政治觀點、思想意識、思維方式、情感方式、審美情趣、價值觀與信念等有點困難。不能見面,這一點既是劣勢,但同時也是優勢所在。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沒有機會和班級中的每個學生進行交流,許多老師都是來去匆匆;也有很多學生因為種種原因,不敢和教師進行面對面交流。網上學習卻改變了這一切。網校學生卻能通過BBS論壇、電子郵件、老師的在線答疑等方式和老師、同學進行更多的廣泛的交流,而在這種交流、溝通中,學校的、老師的政治觀點、思想意識、思維方式、情感方式、審美情趣、價值觀與信念無疑也會傳遞到他們的心中。這方面北京大學的在線大學堂考慮得比較周到,他們為網絡學生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在線大學堂在和北大校園網站的融合方面也做得比較好,在線大學堂的主頁上設有“網絡學苑”、“北大講壇”、“完全北大”、“一網同窗”、“三角地”等欄目。“北大講壇”中有校園舉行的各個講座的文字材料,網絡學生可以根據興趣選擇自己想要看的講座,從中領會大師們淵博的學識和睿智的思想;“完全北大”中設有播報最新新聞的“校園直通”,還有介紹北大的過去與現在的“北大概覽”,包括了“人文北大、傳奇北大、往昔北大、今日北大、校園風光”等子欄目,還有讓學生可積極參與的校園論壇和學生有意加入的校內各個社團的主頁;“一網同窗”專為網絡學生的交流而設,可在這里面創建網上班級,張貼尋人啟事,還有詳細介紹網校學生的“學員之星”,還有“情感社區”供大學交流;內容最豐富的要數“三角地”欄目了,設有“論壇”、“燕園評論”、“聊天室”、“校長信箱”等,各種思想、各種問題在這里都能夠得到充分的碰撞與交流。
4. 因為網校學生不在傳統校園內,看上去校園文化中的行為文化部分在網絡上實施起來較為困難。但是網上人大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他們先后開展了種植“網上人大林”、“網上選班長”、“向Web老師致謝”等充滿人文精神和校園氛圍的別開生面的活動,加強了廣大網絡學生與學校和老師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強了網絡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中國遠程教育》2002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