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績效評估報告》首發儀式在北京舉行。這份報告將為我們帶來全新的政府績效考核,有專家也據此預言,“唯GDP論”的時代將過去了。 這份報告的出爐實屬難得:改變片面的GDP目標,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這都屬于社會呼吁已久的內容,各地政府一直以來也有過多種探索與實踐,而如今,建立新的考核體系有望成為現實,我們不無期待。 據介紹,我國開展政府績效考核工作已有近二十年的歷史。從風氣整頓,到加強政府行政效率,政績考核在各歷史階段的作用都不可忽視。當然,隨著政府職能的轉型,考核體系也應隨之調整,乃至變革。當前,我國政府在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政府職能是向企業、公民提供公共服務,而要讓政府由單一服務于GDP轉向服務于公共利益本身,這一定需要一套新的考核體系。 可以肯定的是,這份《報告》,這個新的考核體系,絕不是突然出現的。在此,我們需要對《報告》出爐的時間背景稍作分析。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之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受到了沖擊,應對危機,甚或維系經濟的長遠發展,傳統模式再難為繼。畢竟,經濟發展碰到了社會發展的掣肘,而社會發展需要長時間調理,尺寸的經濟利益不得不讓位于長遠的社會發展。作為公共服務的主體,如果不能將公共利益置換單一的GDP標準,政府行政工作依然只能把公共產品當成經濟發展的副產品,強調社會發展,強調全面發展,實則為空口白話。因此,出臺新的政績考核體系,不僅是順應社會呼吁、醞釀已久的舉動,也是時事所趨、迫在眉睫的事情。 另一方面,《報告》的內容,新的考核體系,如何得以落實,這是無法斷言的,我們只能表示期待,給予關注。只是,單以《報告》本身而言,新考核體系的亮點,已經通過報道與專家解讀而清晰地呈現出來了,這就是“科學化”和“民評官”。我們相信,這些亮點需要被強調,被突出,《報告》內容的落實,不能離開這兩個基本點。 “科學化”的考核體系,應能充分估算公共服務中的成本與產出,改變傳統考核中的簡單定性,或者述職報告式的自我審查方式,等等,使得政府的“公共生產力”能得以精準的衡量。當然,任何考核都離不開清晰的主體與對象,因而“民評官”是新考核體系中的根本,是起點。清楚了誰來考核,誰被考核,所謂公共服務,就能以公共利益為服務的對象,讓企業與公民成為需求的制定者,傳統的“對上負責”式考核體系,也才可能逐步轉變為對企業負責,對公民負責。 不管如何說,《中國政府績效評估報告》適時而出,這個“科學化”與“民評官”的政績考核體系,預示著政府職能轉型將徹底由觀念轉向行動,讓公共服務變成制度行為、法治行為,讓“民為官本”得到制度與法律形式的保障,將能讓政府工作效率直接對應于公共利益的放大。 |
|
來自: xiongmao007 >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