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際關系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許多人的回答或許會是如膠似漆、不分你我。事實上,今天,隨著“自我意識”、“個人空間”的普及,即使夫妻、伴侶之間是否要保持“零距離”都已成為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那么在與陌生人交往中,時下比較流行的原則是,保持一定的距離感。得宜的人際距離,近到不彼此傷害,遠到不失去溫暖,是寬度和深度兩個維度之間不可或缺的“平衡器”。
保持恰當的社交禮儀
禮儀是人們千百年來在人際關系實踐中總結出來并不斷更新發展的人際交往規范,是不同背景的人人際接口得以順利對接的基礎,是最能夠讓人際間產生舒適共鳴的方式。恰當的禮儀包括得體的儀容儀表、合適的身體距離、適中的語音語調等等。
在所有的社交禮儀中,語言交流中需要注意的細節和需要遵從的一些原則尤其不能忽視:不要隨意打探別人的隱私,也不要隨意暴露自己的隱私;既要做一個善于傾聽的聽眾,不輕易打斷別人的話,也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不能做一個沒有見解和觀點的“悶葫蘆”;保持自然而適當的目光接觸,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和可靠,對你產生信賴感。
社交就像一首圓舞曲,最好能夠保持在不急不徐的適中程度,此起彼伏,有應有和。
尊重,給人空間
兩個人成了朋友,關系好到一定程度,你會不會越俎代庖,為他的人生選擇做主,或者對他新家的裝修風格大放厥詞?如果是這樣,你可能已經“越界”了。任何兩個人之間,彼此尊重、給人空間都是必須的。長久而完美的人際關系往往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像一杯清茶,自在氤氳,絕不喧囂。正如李敖的女兒、作家李文所說:“好的人際關系可能不怎么緊密來往,但在你需要的時候他會站在你這一邊支持你。他對你保持信任、善意和尊重,讓你自己去做選擇。”
尊重他人的基礎首先是自尊。當你尊重自己的時候,自然就會尊重別人,而不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必要的誤會與尷尬。當你給他人適當的尊重和信任時,對方同樣會反饋給你這一切。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你們之間的關系就這樣良性循環起來。
獨立思考
有陽光的地方,就肯定有陰影。在你和陌生人交往的過程中,你同樣會發現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存在。但相信經歷過一些世事的你,在人際交往中始終都會保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足夠的信心和智慧對善惡做出判斷,知道如何防范和辨別。當你對一個人把握不準時,你不妨先低調一些,沉著地觀察一段時間,心中有數之后再下決定是否與之深交。如果你發現一些人并非良伴,就應該果斷退出,不要拖泥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