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共展示了26 味中草藥圖片辨別性能與藥用法;
· 杜衡 · 浙桐皮 · 密蒙花 · 薏苡仁 · 肉蓯蓉 · 紫珠葉 · 澤蘭
· 藁本 · 鎖陽 · 石楠葉 · 三白草 · 蘆根 · 杜仲 · 廬山石韋
· 辛夷 · 無患子 · 油茶油 · 牡丹皮 · 一枝黃花 · 骨碎補
· 竹茹 · 側柏葉 · 腫節風 · 穿山龍 · 香加皮 · 芫花
▇▇▇▇▇▇▇▇▇▇▇▇▇▇▇▇▇▇▇▇▇▇▇▇▇▇▇▇▇▇▇▇▇▇▇▇▇▇▇
01 杜衡
關鍵詞: 杜衡 中草藥圖譜
杜 衡 Rhizoma Asari Forbesii
(英) Forbes Wildginger Rhiaome
別名 馬蹄香、南細辛、馬辛。
來源 為馬兜鈴科植物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的根莖。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茛莖下部生有多數黃白色須根,有香氣。葉寬心形至腎狀心形,長、寬約3~8cm兩面略被毛,邊緣及脈上密被子細柔毛;葉柄長7~15cm。花單生于葉腋;花被筒鐘狀,頂端 3裂,外面淡棕紫色,有淡黃色顯著陷入的網紋,內面紫色,網狀隆起;雄蕊12;子房下位,花柱6。蒴果肉質。花期3~4月,果期5~6月。
生于山坡、林下陰濕處。主產江蘇、浙江。
采制 4~10月采收,洗凈曬干。
性狀 根莖呈不規劃細柱形,長約2cm,直徑1~2cm,淡棕色至灰棕色,有環節,頂端殘留干縮的葉,下部簇生多數須根。根長約7cm,直徑1~2mm,表面灰白色至淡棕色,具縱皺紋;質堅硬,折斷面類白色。氣芳香、味辛。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其中有黃樟醚(safrole)、丁香茼酚(eugenol)等。
性味 性溫,味辛;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止痛。用于風寒頭痛、風濕痹痛、痰飲咳喘、囗舌生瘡、耳痛。
▇▇▇▇▇▇▇▇▇▇▇▇▇▇▇▇▇▇▇▇▇▇▇▇▇▇▇▇▇▇▇▇▇▇▇▇▇▇▇
02 浙桐皮
關鍵詞: 浙桐皮 中草藥圖譜
浙桐皮
Cortex Zanthoxyli Ailanthoidis
(英)Ailanthus-like Pricklyash Bark
別名 椿椒、鼓釘樹、海桐皮。
來源 為蕓香科植物樗葉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的樹皮。
植物形態 喬木,高3~10m,樹干和枝有釘刺。單數羽狀復葉;小葉9~23,厚紙質,對生,矩圓形至長橢圓形,長7~13cm,寬2~4cm,頂端漸尖,基部圓形,稍不對稱,邊緣有淺鈍鋸齒,上面齒縫間有1透明腺點,下面蒼綠色,有稀疏腺點。傘房狀圓錐花序頂生;花小,單性,淡綠色,5數;雄花雄蕊藥隔頂端有1腺點,退化心皮短小。骨突果紅色,頂端有短喙。種子棕黑色,有光澤。花期7~8月,果期10~11月。
生于密林或路旁濕地。產于浙江。
采制 夏季剝取樹皮,將釘刺向內折,曬干。
性狀 樹皮薄板狀或卷曲,厚1.5~3mm。外表面黑灰色或淡黑灰色,并有灰白色斑紋,多皺縮縱條紋及縱向凹紋,有乳頭狀釘刺;內表面黃棕色,有細密縱紋。質硬脆,斷面纖維性。氣微,味微苦。
化學成分 樹皮含衡州烏藥堿(laurifoline)、茵芋堿(skimmianine)及木蘭堿(magnoflorine)。
性味 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祛風濕,通經絡。用于腰膝疼痛、頑痹、疥癬。
附注 同屬植物朵椒Z.molle Rehd.的樹皮同作浙桐皮用。
▇▇▇▇▇▇▇▇▇▇▇▇▇▇▇▇▇▇▇▇▇▇▇▇▇▇▇▇▇▇▇▇▇▇▇▇▇▇▇
03密蒙花
關鍵詞: 密蒙花 中草藥圖譜
密蒙花
Flos Buddlejae
(英Pale Butterflybush Flower
別名 老蒙花、水錦花、蟲見死、黃飯花。
來源 為馬錢科植物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的花蕾及花序。
植物形態 落葉灌木。小枝略有四棱,密被棕黃色絨毛。葉對生,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5~15cm,寬1~3cm,全緣或有小齒,上面被細星狀毛,下面密被灰白色至棕黃白星狀毛。聚傘圓錐狀花序頂生,長5~12燾m,花序及花被灰白色叉狀分枝茸錐狀花序頂生,長5~12cm,花序及花密被灰白色叉狀分枝茸錐狀花序頂生,長5~12cm,花序及花密被灰白色叉狀分枝茸毛;花小,花萼鐘形,4裂;花冠淡紫色至白色,略帶黃色,筒狀,長1~1.2cm,直徑2~3mm,先端4裂;雄蕊4,著生于花冠管中部,花絲極短;子房2室,頂端被茸毛。蒴果卵形,2瓣裂,花萼、花冠宿存。種子多數,細小,具翅。花期2~4月,果期5~8月。
生于山坡、丘陵、河邊、林緣。分布于西南、中南及陜西、甘肅。
采制 為花蕾密集的花序小分枝,不規則圓錐形,長1.5~3cm。表面灰黃色或棕黃色,密被茸毛。花蕾呈短棒狀,上端略大,長0.3~1cm,直徑1~2mm;花冠與花萼等長或稍長。質柔軟。氣微香,味微苦、辛。
化學成分 含柳穿魚甙(linarin)。
性味 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 清熱養肝、明目退翳。用于目赤腫痛、多淚羞明、眼生翳膜、肝虛目暗、視物昏花。
▇▇▇▇▇▇▇▇▇▇▇▇▇▇▇▇▇▇▇▇▇▇▇▇▇▇▇▇▇▇▇▇▇▇▇▇▇▇▇
04 薏苡仁
關鍵詞: 薏苡仁 中草藥圖譜
薏苡仁
Semen Coicis
(英)Jobstears Seed
別名 米仁、六谷、川谷、菩提子。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 lacryma-jobi L. var. meyuan (Romen.) Stapf的種仁。
植物形態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稈直立,高1~1.5m,叢生,分枝多,基部節上生根。葉互生;葉片長10~40cm,寬1.5~3cm,先端尖,基部闊心形,中脈粗厚明顯,邊緣粗糙;葉舌短;葉鞘抱莖。總狀花序自上部葉鞘內側抽出,1至數個成束;花單性,雌雄同株,雄小穗復瓦狀排列于穗軸上,雌小穗位于雄小穗下方,包被于卵形硬質總苞中,成熟后漸變珠狀。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于河邊、溪漳邊或陰濕山谷中。全國各地有栽培,以福建、江蘇、河北、遼寧產量較大。
采制 秋末果實成熟時,割取植株,曬干,打下果實,碾去外殼,除去外皮,收集種仁。
性狀 種仁寬卵形或橢圓形,長4~8mm,寬3~6mm。表面乳白色,偶有殘存的淡棕色種皮。一端鈍圓,另端微凹,有淡棕色點狀種臍。背面圓凸,腹面有1條較寬而深的縱溝。質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微甜。
化學成分 含薏苡仁酯(coixenolide);并含脂肪油,油中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蕓苔甾醇(campesterol)、棕櫚酸、8-十八烯酸、豆甾醇等,尚含氨基酸、蛋白質、糖類。
性味 性涼,味甘、淡。
功能主治 健脾滲濕,除痹止瀉。用于水腫、腳氣、小便不利、濕痹拘攣、脾虛泄瀉。
▇▇▇▇▇▇▇▇▇▇▇▇▇▇▇▇▇▇▇▇▇▇▇▇▇▇▇▇▇▇▇▇▇▇▇▇▇▇▇
05 肉蓯蓉
關鍵詞: 肉蓯蓉 中草藥圖譜
肉蓯蓉
Herba Cistanches
(英)Desertliving Cistanche
別名 大蕓、寸蕓、蓯蓉、查干告亞(蒙語)。
來源 為列當科植物肉蓯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Y.C.Ma的帶鱗片的肉質莖。
植物形態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80~100cm。莖肉質肥厚,不分枝。鱗葉黃色,肉質,覆瓦狀排列,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穗狀花序頂生于花莖;每花下有1苞片,小苞片2,基部與花萼合生;背面被毛,長約為花莖的1倍,花萼5淺裂,有緣毛;花冠管狀鐘形,黃色,頂端5裂,裂片藍紫色;雄蕊4。蒴果卵形,褐色。種子極多,細小。花期5~6月。
生于湖邊、沙地瑣瑣林中。寄生于藜科植物瑣瑣(鹽木)Haloxylon ammodendron Bunge的根上。主產內蒙、甘肅、新疆、青海。
采制 多于春季苗未出土或剛出土時采挖,除去花序,切段,曬干。
性狀 本品扁圓柱形,稍彎曲,長3~15cm,直徑2~8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密被覆瓦狀排列的肉質鱗片,通常鱗片先端已斷。體重,質硬,微有柔性,不易折斷。斷面棕褐色,有淡棕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波狀環紋。氣微,味甜、微苦。
化學成分 含有微量生物堿、糖類。
性味 性溫,味苦、咸。
功能主治 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用于陽痿、不孕、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腸燥便秘。
▇▇▇▇▇▇▇▇▇▇▇▇▇▇▇▇▇▇▇▇▇▇▇▇▇▇▇▇▇▇▇▇▇▇▇▇▇▇▇
06 紫珠葉
關鍵詞: 紫珠葉 中草藥圖譜
紫珠葉
Folium Callicarpaae Macrophyllae
(英)Bigleaf Beautyberry Leaf
別名 大風葉、白狗腸、大葉紫珠。
來源 為馬鞭草科植物大葉紫珠Callicarpa macrophylla vahl的葉。
植物形態 灌木或小喬木,幼枝被灰白色長茸毛。葉對生,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上面有短柔毛,老時稍粗糙,下面密被灰白色茸毛,兩面有不明顯的金黃色腺點,聚傘花序5~7次分歧,總花梗長2~4cm;花萼4齒裂,被星狀柔毛;花冠紫色,管狀,先端4裂,略被細毛;雄蕊4;子房上位,4室。漿果狀核果,小球形,有腺點,熟時紫紅色。花期夏季。
生于山坡 、路旁、疏林中。產于廣東、廣西、云南、貴州。
采制 夏、秋季采葉,曬干或鮮用。
性狀 葉多卷曲、皺縮,有的破碎。完整者展平后,長橢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15~30cm,寬5~11cm,先端漸尖,邊緣有鋸齒,上面有短柔毛,下面密被灰白色茸毛。氣微,味微苦。
化學成分 含紫珠萜酮(calliterpenone)、木犀草素、芹菜素、大波斯菊甙(cosmosiin)、木犀草甙。
性味 性平,味微辛、苦。
功能主治 止血消炎,散瘀消腫。用于胃及十二指腸貴瘍出血、外傷出血、衄血、齒齦出血、扭傷腫痛、化膿性皮膚潰瘍、燒傷、流感。
▇▇▇▇▇▇▇▇▇▇▇▇▇▇▇▇▇▇▇▇▇▇▇▇▇▇▇▇▇▇▇▇▇▇▇▇▇▇▇
07 澤蘭
關鍵詞: 澤蘭 中草藥圖譜
澤蘭
Herba Lyeopi
(英)Shiny Bugleweed Herb
別名 地瓜兒苗、地筍、地石蠶、蛇王草。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毛葉地瓜兒苗Lycopus Iucidus Turcz. Var. hirtus Regel牭牡厴喜糠幀*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0.3~1.2m。地下莖橫走,先端常膨大成紡錘狀肉質塊莖。莖方形,常呈紫紅色,沿棱及節上密生白色。葉對生,有短柄或玩柄,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2.5~12cm,寬0.4~4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銳鋸,有緣毛,上面密被剛毛狀硬毛,下面脈上被剛毛狀硬毛及腺點。輪傘花序腋生,每輪有6~10花;苞片披針形,有緣毛;花萼鐘形,5齒;花冠白色,不明顯2唇形,上唇近圓形,下唇3裂,外面有腺齒;花冠白色,不明顯2唇形,上唇近圓形,下唇3裂,外面有腺點;前對雄蕊能育,后對雄蕊退化為棒狀。小堅果倒卵圓狀三棱形。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于沼澤地、水邊;有栽培。產全國大部地區。
采制 夏、秋季莖葉茂盛時采割,曬干。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黃酮甙、皂甙、酚類、糖類及鞣質。
性味 性微溫,味苦、辛。
功能主治 活血化瘀,行水消腫。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血腹痛、水腫。
▇▇▇▇▇▇▇▇▇▇▇▇▇▇▇▇▇▇▇▇▇▇▇▇▇▇▇▇▇▇▇▇▇▇▇▇▇▇▇
08 藁本
關鍵詞: 藁本 中草藥圖譜
藁本
Rhizoma Ligustici
(英)Jehol Ligustium Rhizome
別名 熱河藁本、香藁本、北藁本。
來源 為傘形科植物遼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 的根莖和根。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20~80cm。莖常帶紫色,中空,表面有縱棱。基生葉花期凋落;莖生葉廣三角形,2~3回三出式羽狀全裂,邊緣有少數缺刻狀齒,上面沿脈有乳頭狀突出。香傘形花序具短柔毛;傘幅6~19;花小,白色。雙懸果橢圓形,長3~4mm,寬2mm,側棱具狹翅,每棱槽常有1油管,合生面有2~4油管。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地林緣和林下。主產河北、遼寧。
采制 春季采挖根莖及根,去凈泥土,曬干。
性狀 根莖不規則團塊狀或略圓柱狀,長1.5~6cm,直徑0.5~1.5cm。表面灰棕至黑棕色,上端有數個圓形中空的莖基,四周著生多數細根。根彎曲,長約至5cm,直徑2~6mm棕黑色,有疣狀突起,栓皮易剝落。質輕,切斷面皮部寬,有裂隙,木部較結實。有似芹菜樣香氣,味辛而微苦。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
性味 性溫,味辛。
功能主治 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用于風寒感冒、巔頂疼痛、風濕肢節痹痛。
附注 同屬植物藁本L.sinense Oliv.的根莖亦藥用。
▇▇▇▇▇▇▇▇▇▇▇▇▇▇▇▇▇▇▇▇▇▇▇▇▇▇▇▇▇▇▇▇▇▇▇▇▇▇▇
09 鎖陽
關鍵詞: 鎖陽 中草藥圖譜
鎖陽
Herba Cynomorii
(英)Songaria Cynomorium Herb
別名 地毛球、銹鐵棒、鎖嚴子。
來源 為鎖陽科植物鎖陽Cynomorium songaricum Rupr.的肉質莖。
植物形態 多年生肉質寄生草本,高30~60cm,全株棕紅色。莖圓柱形,大部分埋于沙中,基部稍膨大,具互生鱗片。肉穗花序頂生,長圓柱狀,暗紫紅色,花雜性。果實堅果狀。種子有胚乳。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于沙漠地帶,大多寄生于蒺藜科植物白刺Nitraria sibitica Pall.等植物的根上。主產內蒙古。
采制 春、秋季采收,以春季采者質好,除去花序,半埋于沙灘中曬干,也有趁鮮切片曬干。
性狀 莖呈類圓柱形,略扁,長10~20cm,直徑2~5cm。表面紅棕色,極皺縮,有顯著的縱溝及不規則凹陷。有的可見三角形鱗片狀葉及部分花序。質堅實,易折斷,斷面棕色或黑棕色,有多數黃色三角狀導管束小點分布。氣弱而特異,味甘澀。
化學成分 含鞣質、三萜皂甙。
性味 性溫,味甘。
功能主治 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用于骨蒸潮熱、腿膝痿弱無力、腎虛陽痿及血枯便秘。
▇▇▇▇▇▇▇▇▇▇▇▇▇▇▇▇▇▇▇▇▇▇▇▇▇▇▇▇▇▇▇▇▇▇▇▇▇▇▇
10 石楠葉
關鍵詞: 石楠葉 中草藥圖譜
石楠葉
(英)Chinese Photinia Leaf
別名 石眼樹葉、老少年葉、鑿樹、石綱。
來源 為薔薇科植物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Lindl.的葉。
植物形態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m,枝光滑。葉片革質,長橢圓形、長倒卵形、倒卵狀橢圓形,長8~22cm,寬2.5~6.5cm,基部寬楔形或圓形,邊緣疏生有腺細鋸齒,近基部全緣,幼時自中脈至葉柄有絨毛,后脫落,兩面無毛;葉柄長2~4cm。復傘房花序多而密;花序梗和花柄無皮孔;花白色,直徑6~8mm;花瓣近圓形,內面近基部無毛;子房頂端有毛,花柱2~3裂。梨果近球形,直徑約5mm,紅色,后變紫褐色。花期4~5月,果期10月。
野生或栽培。分布于安徽、江蘇、浙江、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甘肅。
采制 全年可采收,曬干。
性狀 葉上表面暗綠色至棕紫色,較平滑,下表面淡綠色到棕紫色,主脈突起,側脈似羽狀排列;常帶有葉柄。革質而脆。氣微,味苦、澀。
化學成分 含氫氰酸、野櫻皮甙(prunasin)、熊果酸、皂甙、揮發油。
性味 性平,味辛、苦;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風補腎。用于風濕筋骨痛、陽痿遺精。
▇▇▇▇▇▇▇▇▇▇▇▇▇▇▇▇▇▇▇▇▇▇▇▇▇▇▇▇▇▇▇▇▇▇▇▇▇▇▇
11 三白草
關鍵詞: 三白草 中草藥圖譜
三白草
Herba Saururi Chinensis
(英)Chinese Lizarbtail Herb
別名 五路葉白、塘邊藕、白花蓮。
來源 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Lour.) Baill.的全草。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根莖較粗,白色。莖直立,下部匍匐狀。葉互生,紙質,葉柄長1~3cm,基部與托葉合生為鞘狀,略抱莖;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4~15cm,寬3~6cm,先端漸尖或短尖,基部心形或耳形,全緣,兩面無毛,基出脈5。總狀花序1~2枝頂生,花序具2~3片乳白色葉狀總苞;花小,無花被,生于苞片腋內;雄蕊6,花絲與花藥等長;雌蕊1,由4個合生的心皮組成,子房上位,圓形,柱頭4。果實分裂為4個果瓣,分果近球形,表面具多疣狀突起,不開裂。種子球形。花期4~8月,果期8~9月。
生于溝旁、沼澤等低濕處。主產江蘇、浙江、湖南、廣東。
采制 四季均可采,洗凈,曬干。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甲基正壬酮(mehtyl-nnonylketone)、肉豆蔻醚(myristicin),尚含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甙(quercitrin)、異槲皮甙篇蓄甙(avicularin0金絲桃甙(hyperoside)、蕓香甙等。
性味 性寒,味甘、辛。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解毒消腫。用于尿路感染、腎炎水腫、黃疸、腳氣、婦女白帶過多;外用疔瘡癰腫、皮膚濕疹。
▇▇▇▇▇▇▇▇▇▇▇▇▇▇▇▇▇▇▇▇▇▇▇▇▇▇▇▇▇▇▇▇▇▇▇▇▇▇▇
12 蘆根
關鍵詞: 蘆根 中草藥圖譜
蘆 根 Rhizoma Phragmitis
(英) Reed Rhizome
來源 為禾本植物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 Trin. 的根莖。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稈可達4m,直徑0.2~1cm。葉廣披針形,長30~60cm,寬1~3.5cm,先端漸尖,基部鈍圓。邊緣粗糙;葉鞘圓筒狀;葉舌極短,截平或為一圈纖毛。圓錐花序長10~40cm,分枝纖細,呈毛帚狀,下部枝腋間有白色柔毛;小穗紫褐色,長1.2~1.6cm,有 4~7 小花,第 1 小花常為雄性,其它為兩性;外稃無毛,第2 外稃基盤棒狀,具長0.6~1.2 cm的柔毛。穎果長圓形。花果期夏、秋季。
生于低洼、湖邊、河邊溪流或潮濕地、全國均產。
采制 全年可采挖,除去芽、須根及膜狀葉,洗凈切段,鮮用或曬干。
性狀 鮮蘆根(根莖)呈長圓柱形,直徑1~1.6cm,節間長3~12cm。表面黃白色,有光澤,節上有殘留的根及芽痕,質輕而韌,斷面中空,邊緣有一行排列成圈的小孔。味微甜。干蘆根呈扁圓柱形。節處較硬,節間有縱皺紋。
化學成分 含蛋白質、維生素B1、B2、C、天門冬酰胺(asparagine)、多糖類、糠醛及水溶性糖類等。
性味 性寒,味甘。
功能主治 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
▇▇▇▇▇▇▇▇▇▇▇▇▇▇▇▇▇▇▇▇▇▇▇▇▇▇▇▇▇▇▇▇▇▇▇▇▇▇▇
13 杜仲
關鍵詞: 杜仲 中草藥圖譜
杜仲
Cortex Eucommiae
(英)Eucommia Bark
別名 扯絲皮、思仲、絲棉皮、玉絲皮。
來源 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樹皮。
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樹皮、葉、果折斷后有銀白色細絲。樹皮灰色,小枝淡褐色或黃褐色,有皮孔,髓片狀。葉互生,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8cm,寬3~7.5cm,先端漸尖,基部圓或廣楔形,邊緣有鋸齒,下面脈上有毛。花單性,異株,無花被,先葉開放,單生于新枝基部;雄花雄蕊5~10,花絲極短;雌花子房狹長,單生于新枝基部;雄花雄蕊5~10,花絲極短;雌花子房狹長,頂端有2叉狀花柱。翅果扁薄,狹橢圓形,長約3.5cm。花期3~5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地林中,或栽培。主產四川、陜西、河南、貴州、云南;江西、甘肅、湖南、廣西亦產。
采制 4~6月剝樹皮,刮去粗皮,堆置“發汗”至內皮呈紫褐色,曬干。
性狀 樹皮板片狀,少數為卷片,厚1~7mm。外表面淡棕色或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或縱裂槽紋,較薄者未去粗皮,可見明顯的皮孔;內表面暗紫色,肖滑。質脆,折斷面有細密、銀白色、富有彈性的橡膠絲相連。氣微,味稍苦。
化學成分 含杜仲膠、杜仲甙(olivil)、京尼平(genipin)、有機酸、維生素C及微量生物堿。
性味 性溫,味甘。
功能主治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用于腎虛腰痛、筋骨無力、妊娠漏血、胎動不安、高血壓等。
▇▇▇▇▇▇▇▇▇▇▇▇▇▇▇▇▇▇▇▇▇▇▇▇▇▇▇▇▇▇▇▇▇▇▇▇▇▇▇
14 廬山石韋
關鍵詞: 廬山石韋 中草藥圖譜
石韋--廬山石韋
Folium Pyrrosiae Sheareri
(英)Shearers Felt Fern Leaf
別名 大石韋、光板石韋。
來源 為水龍骨科植物廬山石韋Pyrrosia sheareri(Bak.)Ching的葉。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莖粗壯,橫走,密生披針形鱗片,鱗片邊緣有睫毛。葉同型,簇生,堅革質,上面僅沿葉脈有毛或無毛,有細密而不整齊的凹點,下面有分叉、短闊的黃色星狀毛;葉柄粗壯,以關節著生于根莖上;葉片寬披針形,長20~40cm,寬3~5cm,向頂端漸尖,向基部稍變寬,為不等的圓耳形;側脈在兩面略下凹。孢子囊群小,在側脈間排列成多行,無蓋。
生于石上、樹干上。分布于長江以南各省區。
性狀 葉片略皺縮,展平后,全緣,邊緣常向內卷曲。上表面黃綠色或灰綠色,散布有黑色圓形小凹點;下表面密生紅棕色星狀毛,有的側脈間布滿棕色圓點狀的孢子囊群。葉柄具四棱,長10~20cm,直徑1.5~3mm,略扭曲,有縱槽。葉片革質。氣微,味微澀苦。
化學成分 含異芒果素(isomangiferin)、延胡索酸、咖啡酸、皂甙、蒽甙、黃酮甙、鞣質。
性味及功能主治 同石韋。
▇▇▇▇▇▇▇▇▇▇▇▇▇▇▇▇▇▇▇▇▇▇▇▇▇▇▇▇▇▇▇▇▇▇▇▇▇▇▇
15 辛夷
關鍵詞: 辛夷 中草藥圖譜
辛夷
Flos Magnoliae
(英)Yulan Magnolia Flower Bud
別名 木筆花、望春花、玉蘭花。
來源 為木蘭科植物玉蘭Magnolia denudata Desr. 的花蕾。
植物形態 落葉喬木,高達15m。嫩枝有毛,冬芽密生灰綠色長絨毛。葉互生,倒卵形至倒卵狀矩圓形,長10~18cm,寬6~10cm,先端闊而突尖,基部漸狹,全緣,上面有光澤,下面被柔毛。花大,鐘形,先葉開放;花被片9,3輪,白色,矩圓狀倒卵形;雄蕊、心皮多數,分別螺旋狀排列于伸長的花托上,骨朵果頂端圓形,多數,聚合成圓筒形。花期2~3月。果期6~7月。
除低溫地區外,全國各地有栽培。
采制 1~2月,花未開放時采收,除去枝梗,陰干。
性狀 花蕾呈筆頭狀或長卵形,長1.5~3.8cm,直徑1~1.8cm,基部有木質短梗。苞片2~3層,每層2~3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綠色茸毛,長3~4.5mm,內表面棕紫色,質厚而脆,內層苞片較薄。花被片9,大小近似,棕紫色,層層緊密相抱。氣清香,味微苦辛。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主要為桉油精(cineole)、α-蒎烯(α-pinene)、丁香油酚(eugenol)、胡椒酚甲醚(chavicol methylether)、檜烯(sabin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枸櫞醛等。鮮花含微量蕓香甙。
性味 性溫,味辛。
功能主治 散風寒,通鼻竅。用于風寒頭痛、鼻塞、鼻淵、鼻流濁涕。
▇▇▇▇▇▇▇▇▇▇▇▇▇▇▇▇▇▇▇▇▇▇▇▇▇▇▇▇▇▇▇▇▇▇▇▇▇▇▇
16 無患子
關鍵詞: 無患子 中草藥圖譜
無患子
Semen Sapindi Mukorossi
(英) Chinese Soapberry Seed
別名 木患子、洗手果、肥珠子。
來源 為無患子科植物無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h.的種子。
植物形態 喬木,高10~15m,小枝密生皮孔。偶數羽狀復葉;小葉8~12,卵狀披針形至長橢圓形,長6~13cm,寬2~4cm,基部寬楔形,兩側不等齊,全緣。圓錐花序頂生,花小,開放時直徑3~4mm;萼片和花瓣各5,邊緣有小睫毛;花瓣的瓣柄內側有被長柔毛的鱗片2。核果球形,熟時淡黃色。花期5~6月,果熟期10月。
生于山坡林中。主產廣東、廣西。
采制 采摘成熟果實,除去果肉,取出曬干。
性狀 種子球形,直徑約14爉m。外表面黑色,光滑;種臍線形,周圍附有白色絨毛。種皮骨質,堅硬。無胚乳,子葉肥厚,黃色,胚粗壯,稍彎曲。
化學成分 含無患子皂甙(sapindussaponin)、脂肪油、蛋白質。
性味 性平,味苦。
功能主治 清熱,祛痰,消積,殺蟲。用于喉痹腫痛、咳喘、食滯、白帶、疳積、瘡癬、腫毒。
▇▇▇▇▇▇▇▇▇▇▇▇▇▇▇▇▇▇▇▇▇▇▇▇▇▇▇▇▇▇▇▇▇▇▇▇▇▇▇
17 油茶油
關鍵詞: 油茶油 中草藥圖譜
油茶油
Oleum Camelliae
(英)Tea-seed Oil
別名 楂油、岑、樹子油。
來源 為山茶科植物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的成熟種子用壓榨法得到的脂肪油。
植物形態 灌木或小喬木。枝略被毛,樹皮黃褐色,芽有疏松的鱗片,稍被毛。葉互生,革質,橢圓形或橢圓狀矩圓形,長4~10cm,寬2~4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邊緣有小鋸齒,上面有光澤,嫩時疏生茸毛,側脈不明顯;葉柄長約6mm,有毛。花白色,單生或并生于枝頂,無梗;花直徑約4cm;萼片圓形,外被絲毛;花瓣5~7,倒卵形,長2.5~4.5cm,先端深2裂,外面稀被毛;雄蕊多數;子房密被絲狀絨毛,花柱頂端3淺裂,基部有毛。蒴果近球形,直徑約2.2cm,2~3裂,果瓣厚木質。種子1~2粒。花期9~11月。
生于山坡灌木叢中。產于四川、云南、貴州、安徽、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
采制 秋季采果,曬干,打出種子,經加工得油。
性狀 為淡黃色的澄清液體。
化學成分 脂肪油,主為油酸、硬脂酸等的甘油酯。
性味 性涼,味甘。
功能主治 清熱化濕,殺蟲解毒。用于痧氣腹痛、急性蛔蟲阻塞性腸梗阻、疥癬、燙火傷。又為注射用茶油原料及軟膏基質。
附注 茶子餅含油茶皂甙、鞣質、生物堿;能收濕殺蟲,有殺滅血吸血蟲卵的作用。
▇▇▇▇▇▇▇▇▇▇▇▇▇▇▇▇▇▇▇▇▇▇▇▇▇▇▇▇▇▇▇▇▇▇▇▇▇▇▇
18 牡丹皮
關鍵詞: 牡丹皮 中草藥圖譜
牡丹皮
Cortex Moutan
(英)Tree Peony Bark
別名 丹皮、粉丹皮、木芍藥、洛陽花。
來源 為毛莨科植物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Sndr.的粗皮。
植物形態 落葉灌木二回三出復葉,頂生小葉長達10cm,3裂近中部,裂片上產3淺裂或不裂,側生小葉較小,斜卵形,不等2淺裂或不裂,上面綠色,下面有白粉,中脈有疏毛或近無毛。花單生枝頂,萼片5;花瓣5,或重瓣,白色、紅紫色或黃色,倒卵形,先端常2淺裂;雄蕊多數;花盤杯狀,紅紫色,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時裂開;心皮5,密生柔和。骨朵果卵形,密生褐黃色毛。花期5~7月,果期7~8月。
全國廣為栽培。主產安徽、四川、甘肅、陜西、湖北、湖南、山東、貴州。
采制 秋季挖根,剝取根皮,曬干。
性狀 根皮呈筒狀或半筒狀,有縱剖開的裂縫,兩邊向內卷曲,長5~20cm,直徑 0.5~1.2cm。外表面褐色或黃褐色,有橫長皮孔及細根痕,栓皮脫落處顯粉紅色;內表面淡灰黃色或淺棕色,有細縱紋,常見發亮的結晶。質硬脆,斷面較平坦,粉性,淡粉紅色。氣芳香,味微苦而澀。
化學成分 含牡丹皮原甙(paeonolide)、牡丹酚(paeonol)、芍藥甙(paeoniflorin)、羥基芍藥甙、苯甲酰芍藥甙及揮發油。
性味 性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活血行瘀。用于溫毒發斑、吐、衄、便血,骨蒸勞熱,經閉痛經,癰腫瘡毒,跌撲傷痛。
▇▇▇▇▇▇▇▇▇▇▇▇▇▇▇▇▇▇▇▇▇▇▇▇▇▇▇▇▇▇▇▇▇▇▇▇▇▇▇
19 一枝黃花
關鍵詞: 一枝黃花 中草藥圖譜
一枝黃花
Herba Solidaginis
(英)Common Goldenrod Herb
別名 黃花草、蛇頭王、滿山草、百根草。
來源 為菊科植物一枝黃花Solidago decurrens Lour.的全草。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5~70cm。莖直立,分枝少,基部帶紫紅色。葉互生,卵圓形、長圓形或披針形,長4~10cm,寬1.5~4cm,先端尖、漸尖或鈍,邊緣有銳鋸齒,上部葉鋸齒漸疏至全近緣,初時兩面有毛,后漸無毛或僅脈被毛;基部葉有柄,上部葉柄漸短或無柄。頭狀花序直徑5~8mm,聚成總狀或圓錐狀,總苞鐘形;苞片披針形;花黃色,舌狀花約8朵,雌性,管狀花多數,兩性;花藥先端有帽狀附屬物。瘦果圓柱形,近無毛,冠毛白色。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于山坡、草地、路旁。產于華東、中南、西南。
采制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
化學成分 全草含蕓香甙(rutin)、山柰酚-3-蕓香糖甙(kaemferol-3-3rutinoside)、一枝黃花酚甙(leiocarposide)、2,6-二甲氧基苯甲酸芐酯(benzyl-26-dimethoxybenzoate)、當歸酸-3,5-二甲氧基-4-乙酰氧基肉桂酯(3,5-dimethoxy-4-acetoxycinnamyl angelate)及2-順、8-順-母菊酯(matricaria ester)。
性味 性平,味微苦、平。
功能主治 疏風清熱,抗菌消炎。用于感冒、急性咽喉炎、扁桃體炎、瘡癤腫毒。
▇▇▇▇▇▇▇▇▇▇▇▇▇▇▇▇▇▇▇▇▇▇▇▇▇▇▇▇▇▇▇▇▇▇▇▇▇▇▇
20 骨碎補
關鍵詞: 骨碎補 中草藥圖譜
骨碎補 RhizomaDrynariae
(英) Fortune,SDrynariaRhizome
別名 毛姜、猴姜、石巖姜、申姜。
來源 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Drynariafortunei(Kze.)J.Sm. 的根莖。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葉二型,營養葉枯黃色,革質,卵圓形,羽狀淺裂,下面有短毛,無柄,覆瓦狀疊生在孢子葉柄的基部;孢子葉綠色;長橢圓形,羽狀深裂,裂片 7~13對,寬2~3cm,基部裂片短縮成耳狀;葉柄短,有翅。孢子囊群圓形,生于內 藏小脈的交叉點,在中脈兩側各2~4列,無蓋。孢子期夏季。
附生于樹干、巖石上。主產湖北、浙江。
采制 全年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
性狀 根莖扁平條狀,常彎曲,有分枝,長5~15cm,寬1~1.5cm,厚0.2~0.5cm。表面密被棕色披針形小鱗片,邊緣有睫毛,經火燎者鱗片焦灼并有脫落,呈棕竭色,兩側及上面具凸起或凹下的圓形葉痕。體輕,質脆,折斷面紅棕色,有17~25個維管束排列成環。味淡,微澀。
化學成分 含橙皮甙(hesperidin)、柑橘素(naringenin)等。
性味 性溫,味苦。
功能主治 補腎強骨,續傷止痛。用于腎虛腰痛、腎虛久瀉、耳鳴耳聾、牙齒松動、跌撲閃挫、筋骨折傷;外治斑禿、白癜風。
附注 同屬植物中華槲蕨 D.baronii(Christ)Diels的干燥根莖同作骨碎補入藥。
▇▇▇▇▇▇▇▇▇▇▇▇▇▇▇▇▇▇▇▇▇▇▇▇▇▇▇▇▇▇▇▇▇▇▇▇▇▇▇
21 竹茹
關鍵詞: 竹茹 中草藥圖譜
竹茹
Caulis Bambusae in Taeniam
(英)Bamboo Shavings
來源 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Bambusa tuldoides Munro莖的中間層。
植物形態 單叢生。稈高6~8m,直徑3~4.5cm。節間壁厚,長30~36cm,幼時被白粉。節稍隆起。分枝常于稈基部第一節開始分出,數枝簇生節上。稈籜早落。籜鞘背面無毛,干時肋紋稍綞起,先端呈不對稱的拱形,外側一邊稍下斜至籜鞘全長的1/10~1/8。籜耳稍不等大,靠外側1枚稍大,卵形,略波褶,邊緣被波曲狀剛毛,小的1枚橢圓形。籜舌高2.5~3.5mm,邊緣被短流蘇毛,片直,呈不對稱三角形或狹三角形,基部兩側與耳相連,連接部分寬約0.5mm。葉披針形至狹披針形,長10~18cm,寬11~17mm,背面 密生短柔毛。
生于山坡、路旁或栽培。主產廣東、海南。
采制 全年均可采制,取新鮮莖,除去外皮,將稍帶綠色的中間層刮成絲條,或削成薄條,捆扎成束,陰干。
性狀 本品為不規則的絲條,卷曲成團或長條形薄片。寬窄厚薄不等,淺綠色或黃綠色。體輕松,質柔韌,有彈性。氣微,味淡。
化學成分 含木質素、纖維素。
性味 性微寒,味甘。
功能主治 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于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
22 側柏葉
關鍵詞: 側柏葉 中草藥圖譜
側柏葉
Cacumen Platycladi Orientalis
(英) Oriental Arborvitae Leafytwigs
別名 扁柏、香柏、片柏、片松。
來源 為柏科植物側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的枝梢及葉。
植物形態 常綠喬木,高達20m。樹皮淡灰褐色或深灰色,縱裂成長條片剝落。分枝密,小枝扁平,排成一平面。鱗形葉交互對生,正面1對扁平,有腺點,側面1對龍骨狀,蓋于正面葉上。雌雄同株,珠花單生于上年短枝頂;雄球花有3~6對雄蕊,每一雄蕊有2~4花藥;雌球花有4對珠鱗。球果有種鱗4對,成熟前肉質,成熟后木質,開裂,較厚,背部近頂端有1反曲的尖頭,中部種鱗各有1~2粒種子。種子長卵形,無翅。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多栽培。除青海、新疆外,全國均有分布。
性狀 莖枝類圓柱形,紅棕色;小枝扁平,直徑1~2mm。葉細小鱗片狀,交互對生,貼伏于枝上,深綠色或黃綠色。質脆。氣清香,味苦澀、微辛。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油中主要為茴香酮(fenchone)、樟腦、乙酸龍腦酯、萜醇;并含檜酸(juniperic acid)槲皮素、楊黃黃素(myricetin)、山柰素、扁柏雙黃酮(hinokiflavone)、蠟質等。
性味 性寒,味苦澀。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生發烏發。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不止、血熱脫發、須發早白。
附注 種仁亦入藥,名柏子仁,能養心安神、止汗潤腸。
▇▇▇▇▇▇▇▇▇▇▇▇▇▇▇▇▇▇▇▇▇▇▇▇▇▇▇▇▇▇▇▇▇▇▇▇▇▇▇
23 腫節風
關鍵詞: 腫節風 中草藥圖譜
腫節風
Herba Sarcandrae
(英)Glabrous Sarcandra Herb
別名 九節茶、九節風、接骨蓮。
來源 為金栗蘭科植物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Thunb.) Nakai的全株。
植物形態 多年生常綠草本或亞灌木,高達2m。根莖粗大,支根多而細長。莖直立,多分支,節膨大。葉對生,近革質,長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6~18cm,寬2~7cm,邊緣有粗鋸齒,齒尖具腺點;葉柄長約1cm,基部合生成鞘;托葉微小。穗狀花序1~3個聚生莖頂;苞片卵狀三角形;花小,無花被,黃綠色,芳香;雄蕊1,白色,棒狀,花藥2室;雌蕊球形,子房下位,柱頭近頭狀。核果球形,鮮紅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于山溝、溪谷林陰濕地,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
采制 夏、秋季采挖,除去雜質,曬干。
化學成分 含揮發油、酯類、酚類、鞣質、黃酮、氰甙、香豆素、內酯。
性味 性微溫,味苦、辛。
功能主治 抗菌消炎,祛風通絡,活血散結。用于肺炎、闌尾炎、蜂窩組織炎、風濕痹痛、跌打損傷、腫瘤。
▇▇▇▇▇▇▇▇▇▇▇▇▇▇▇▇▇▇▇▇▇▇▇▇▇▇▇▇▇▇▇▇▇▇▇▇▇▇▇
24 穿山龍
關鍵詞: 穿山龍 中草藥圖譜
穿山龍
RhizomaDioscoreaeNippponicae
(英)Japan Yam Rhizome
別名 野山藥、串地龍、地龍骨、龍萆。
來源 為薯蕷科植物穿龍薯蕷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的根莖。
植物形態 多年生纏繞草質藤本,根莖橫走,栓皮呈片狀脫落,斷面黃色。莖左旋,無毛。葉互生,掌狀心形,變化較大,長8~15cm,寬7~13cm,邊緣作不等大的三角狀淺裂、中裂或深裂,至頂生裂片較小,全緣。花單性異株,穗狀花序腋生;雄花無柄,花被6裂,雄蕊6;雌花常單生,花被6裂。蒴果倒卵狀橢圓形,有3寬翅。種子每室2枚,生于每室的基部,四周有不等寬的薄膜狀翅。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生于山坡林邊、灌木林下及溝邊。主產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山西、陜西。
采制 春、秋季采挖,挖取根莖,除去須根、外皮(栓皮),曬干。
性狀 根莖呈圓柱形、類圓柱形,稍彎曲,有指狀分枝,長短不一,直徑0.3~1.5cm。表面棕色或黃色,兩側散生須狀細根或細根斷痕。質堅硬,斷面平坦,白色或類白色,粉性。氣微,味苦澀。
化學成分 主要含薯蕷皂甙(dioscin)等多種甾體皂甙。
性味 性溫,味甘、苦。
功能主治 舒筋活血,止咳化痰,祛風止痛。用于腰腿疼痛、筋骨麻木、跌打損傷、閃腰、咳嗽喘息、氣管炎。
▇▇▇▇▇▇▇▇▇▇▇▇▇▇▇▇▇▇▇▇▇▇▇▇▇▇▇▇▇▇▇▇▇▇▇▇▇▇▇
25 香加皮
關鍵詞: 香加皮 中草藥圖譜
香加皮
Cortex Periplocae Radicis
(英)Chinese Silkvine Root-bark
別名 北五加皮、香五加。
來源 為蘿摩科植物杠柳Periploca sepium Bunge的根皮。
植物形態 蔓生灌木,具乳汁。葉對生,膜質,披針形,長5~9cm,寬1.5~2.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側脈多對。聚傘花序腋生;花冠紫紅色,裂片5,內部被疏矛橇 ;副花冠環狀,頂端5裂,裂片絲狀,伸長,被柔毛。骨突果雙生。種子頂端具白色絹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于山野、河邊、砂質地。主產山西、河南、河北、山東。
采制 春、秋季挖根,取皮曬干。
性狀 根皮呈卷筒狀,少數為不規則卷片,厚2~4mm。外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栓皮易鱗片狀剝落而現黃白色內皮;內表面淡黃色或紅棕色,有細縱紋。質脆,斷面不整齊,淡黃色。有特異香氣,味苦。
化學成分 含香加皮甙A、B、C、D、E、F、H、H、K,4-甲氧基水楊醛、β-谷甾醇、香樹脂醇等。
性味 性溫,味辛、苦。
功能主治 祛風濕,強筋骨。用于風寒濕痹、腰膝酸軟、心悸氣短、下肢浮腫。
▇▇▇▇▇▇▇▇▇▇▇▇▇▇▇▇▇▇▇▇▇▇▇▇▇▇▇▇▇▇▇▇▇▇▇▇▇▇▇
26 芫花
關鍵詞: 芫花 中草藥圖譜
芫花
Flos Genkwa
(英)Lilac Daphne Flower Bud
別名 杜芫、老鼠花、黃陽花、野丁香花。
來源 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的花蕾。
植物形態 落葉灌木,高達1m。莖略帶紫褐色,幼時有柔毛。葉對生,有的互生,橢圓形,長3~6cm,寬1.5~2cm,下面有絹狀毛。花先葉開放,3~7朵簇生于葉腋;花被筒狀,先端4裂,淡紫色,外被白色短柔毛;雄蕊8,上下2輪,生于花被筒內;子房1室,瓶狀,被白色柔毛,柱頭頭狀,紅色。核果肉質,白色。種子1粒。花期4~5月,果期6月。
生于路旁及山坡林間。分布于長江流域以南及山東、河南、陜西。
采制 春季花未開放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
性狀 常3~7朵生于短花軸上,基部有苞片1~2片,多脫落為單朵。單朵為棒狀,多彎曲,長1~1.7cm,直徑約為1.5mm;花被筒表面淡紫色或灰綠色,密被短柔毛,先端4裂呈花冠狀,裂片淡紫色或黃棕。質軟。氣微,味甘、微辛。
化學成分 含芫花素(genkwanin)、芹菜素(apigenin)、羥基芫花素、芫花瑞香素(genkwabaphnin)、淡黃木樨草甙、淡黃木樨草甙-7-甲醚。
性味 性寒,味苦,辛。
功能主治 瀉水逐飲,解毒殺蟲。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 、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疥癬禿瘡、凍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