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江南市鎮起源微觀分析——以南潯鎮為例

     chenqk 2009-05-02
    江南市鎮起源微觀分析——以南潯鎮為例
    一、孕育南潯的“母體”:太湖水網之域

    江南市鎮的起源,有學者將其區分為三種情形:其一,從最初的軍鎮發展成為商業市鎮;其二,農村聚落直接因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促成的市鎮;其三,圍繞官吏世族之家而發展起來的市鎮。而研究方向大致可區分為二:一是說明城鎮化在明清江南日趨普及的原因;一是從歷史角度來觀察市鎮作為一種新興的聚落階層,在明以前出現的契機及其逐步成形的過程。筆者認為,籠統的分類往往難以揭示江南市鎮起源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而就研究方向而言,展現市鎮成形的具體過程似乎更能厘清江南市鎮起源的復雜“基因”。因此深入微觀層面,進行扎實的個案分析顯然是不可缺少的。

    南潯鎮在江南市鎮中頗具代表性,它扼蘇浙邊區門戶,處于蘇杭嘉湖四地的中心點上,是湖州至嘉興、蘇州、上海水陸交通必經之路,在商業和貨運方面,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時南潯已是“阛阓鱗次,煙火萬家,苕水流碧,舟船輻輳,雖吳興之東鄙,實江浙之雄鎮。”到了清道光年間,南潯“東西南北之通衢,周約十里,郁為巨鎮”。因此,學界對南潯鎮個案研究的時段選擇多集中于明清,而有關南潯鎮的起源問題,至今尚無專文論述。為此,筆者不揣固陋,期據現存史料,通過考察南潯鎮的起源,以展現江南市鎮形成的明晰脈絡。

    一、孕育南潯的“母體”:太湖水網之域

    (一)地理條件

    孕育南潯的“母體”,即為太湖水網之域。這一區域從地質上來看,是第四紀時的沉積層,主要由長江、錢塘江、太湖和東海等帶來大量泥沙,經江、湖、海的沖積共同作用而成。距今6000年前,長江南岸沙嘴開始露出水面,至5000年前,長江南岸沙嘴與錢塘江河嘴不斷延伸,最后兩者相接合攏,形成以太湖為中心的碟形洼地。自形成古太湖后,陸地不斷向東擴展,至今尚未間斷,區地洼地成湖,溝壑成河,形成一個典型的湖蕩水網平原。這一地域河湖縱橫已到“水網如織”的程度,單太湖沿岸就有河口262個,而江南運河一水自鎮江至杭州所相通的河流就有20余條,因此河道自然就成為了這里的主要交通紐帶。水網化也帶來了適宜于農作物生長的濕潤氣候和肥沃土地。太湖流域本來就處于北亞熱帶南緣和中亞熱帶北緣,再加上太湖及諸多河流的調節,雨水特別充沛,氣候更是溫暖宜生。這一自然條件一方面使地域最大化地開墾土地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也利于已墾耕地的土質優化和兩熟耕種,而這些都為糧、棉、桑等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江南市鎮群正是在這樣一塊水網平原的生態環境中發育成長的,但其內部也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太湖東南岸,由于婁江、東江、吳淞江的淤塞、堙廢與太湖東南部湖泊的興衰,導致東南岸環境不斷發生變遷,淤泥堰塞成陸地。而太湖南岸,則是以河流為中心,主要是發源于天目山的東苕溪及其支流和后來開掘的江南運河,交通之便利具有天然的優勢。據此,有學者將江南古鎮的形成類型分為:湖泊型低地聚落和河川型低地聚落。南潯鎮的地域恰處于太湖南岸,屬于典型的河川型低地聚落,范來庚曾言,南潯“其地無崇山列嶂,而天目諸山眾流奔赴如百川之歸海者,胥經于是,帶縈環繞” ,這樣的地理條件,使得此處的水路交通較為暢通,易于形成“巨鎮”。

    (二)歷史基礎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由于關中累遭戰禍,北方人口向長江以南大規模遷徙,江南戶口由此激增,從而可知,在西晉時南潯一帶早有人口集居。1953年,南潯筑湖嘉公路,曾在西郊祗園寺北側數十公尺的地方,出土古磚四十余方,為古墓舊跡,磚邊刻有“建興三年七月廿八日作”及“呂府官、呂舍人”等十六字。舍人是官名,晉、南北朝公府及王國設“舍人”,主閣內事,故舍人為宮內人之意,為近侍之官。“建興”為西晉愍帝的年號,建興三年為公元315年,距出土之時1600余年。此磚的發掘可大致印證西晉時期南潯一帶確有人口定居。

    吳、東晉宋齊梁陳相繼在江南立國,使該地區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行政地理的開拓持續高漲。到孫吳統治后期,在今常州以南太湖流域和浙江地區,已設置47個縣,分屬6個郡,較東漢中期27個縣增加了74%;西晉初進一步增至58個縣,分屬7個郡;劉宋中期又增至65個縣,分屬9個郡。東吳孫皓于寶鼎元年(266年)改吳郡為吳興郡,南潯屬吳興郡烏程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從烏程縣析出東鄉置東遷縣,南潯地屬吳興郡東遷縣。

    六朝時期,太湖地區成為了我國重要的經濟區域,農業、水系都有了長足進步。史傳東晉太守殷康開荻塘(劉宋·山謙之《吳興記》載:“荻塘晉太守殷康所開,旁溉田千頃”),所謂“塘”是指其兩側修通陸路,筑有堤防,防止客水入侵,又可用于灌溉的運河,荻塘就是湖州至平望的吳興運河及兩岸大堤,也是農田水利灌溉命脈,因其地多蘆荻而得名。據此,推測當時沿塘必有人口集居,以利農產品的集散和商品的交流,實為南潯市集之起源。

    進入隋唐,隨著大運河的開掘,全國經濟的重心逐漸移至南方,太湖流域的經濟進入了飛速的發展階段。安史之亂引起了我國人口又一次南遷,太湖流域在人口及耕地總數上又有了提高,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同時,棉紡及絲綢業也開始發展。當時太湖南岸,由于水利設施的完善——“十里一橫塘,七里一縱浦”,使得這里低田常無水患,高田常無旱災,而數百里之內,常獲豐熟。荻塘在唐代就曾多次獲得重修,南潯一帶的水利灌溉和交通便利則由此得到保障,進而為南潯的進一步開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行政建制上看,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改吳興郡為蘇州,并東遷縣入烏程縣,南潯屬烏程縣。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改蘇州為吳州,后改吳郡,于大業十四年(618年)復改吳興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吳興郡為湖州,治烏程縣,轄南潯之地。

    綜上所述,太湖流域水網地帶,尤其是太湖南岸實為南潯發育成長之“母體”,這一地域自然與社會環境的變遷直接影響著南潯一地的開發以及南潯鎮的起源,但專指南潯地域的地名,止于宋代以前尚未出現。



    陳曉燕,包偉民:《江南市鎮:傳統歷史文化聚焦》,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頁。

    范毅軍:《明清江南市場聚落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新史學》1998年第3期。

    同治《南潯鎮志》卷一《疆域》。

    道光《南潯鎮志》卷首《凡例》。

    張環宙,汪波:《從水因子角度對江南水鄉古鎮的歷史地理研究——以太湖流域六大古鎮為例》,《杭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第1期。

    道光《南潯鎮志》,序。

    周子美《南潯鎮志稿》卷三《碑刻》。

    二、 南潯鎮形成的“胚胎”:潯溪村與南林村

    二、 南潯鎮形成的“胚胎”:潯溪村與南林村

    從人類聚落形態的發展歷程來看,自農村聚落成長為城市聚落是通常的發展進路,市鎮則可以視為居于農村聚落與城市聚落之間的聚落類型。而南潯鎮的形成實際上就是一個從村落發展到市鎮的漸進過程。

    著名城市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曾指出,“城市(引者按:也包括市鎮)的胚胎構造存在于村落之中……城市的各種發明和有機成分都從村落開始,后來才逐漸發展成為城市的復雜結構。”在我國,“村”字及具體村的名稱最早見于東漢中后期,本義為分布于野外的一種聚落,至南北朝時期,“村”逐漸取代其他聚落名稱成為具有代表性的稱謂,此時“村”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自然聚落名稱了,而開始與一定的社會變革有了聯系,到了唐代,“村”成為所有的野外聚落的統稱,并且成為一級行政組織單位。專稱南潯地域之名最早也是以村命之。

    (一)潯溪村

    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潯東五十七里的地區歸隸于平江軍(平江即今江蘇之吳縣,平江軍即過去的蘇州府),南潯之地遂為湖州東陲的重要門戶,居民日益增多,漸成村落規模,直到宋高宗時此地一直稱潯溪村,屬烏程縣震澤鄉。清范來庚《南潯鎮志》就說:“潯鎮之稱,宋以前無聞,自宋太宗以潯東之地割隸平江,而鎮地始為州境東出之門戶,乃成重地……在南宋高宗時止稱潯溪。”

    有關潯溪,宋劉宰曾提及:“別不計年,悠悠我思,無日不在震澤潯溪之上也。”宋陳淵也有詩云:“暑雨初收水拍潯,溪光南北影千岑。”丁昌朝于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所撰,鐫刻于祗園寺碑(此碑現已不存)之上的《潯溪祗園寺田莊記》也曾載:“去城之東有塘曰荻,不及三舍有溪曰潯,在潯之北有寺曰祗園。”所謂“東有塘曰荻”,指的就是指荻塘;“不及三舍有溪曰潯”,指的是距烏程縣城不到三舍(一舍為30里)的地方有一河流名潯溪;“有寺曰祗園”,指的是南潯最古老的寺廟祗園寺,被稱為“一鎮名剎”,為唐貞觀元年(627年)建,其位置在潯溪的北端(西北側)。

    潯溪的源流,據《烏程縣志》與紀南枝《潯溪水道考》等記載,其上流源出于霅溪(即東苕溪,發源于天目山之陽)。其中一支經德清過新市、雙林、洪城,由南郊穿珠灣入簡五塘港進市區,即為潯溪。另一支經德清,入湖州定安門(即南門)為月河,過江渚與苕溪(即西苕溪,源出于天目山之陰)相會合,出迎春門(即東門)合為運河,東流七十二里至南潯,與潯溪南來之水合流,構成潯溪一部分,所以市區的運河原亦屬古潯溪。明李賢等撰《一統志》載:“潯溪自運河東流與震澤鶯脰相接,今德清諸水自南來,運河自西來,北入太湖,東入鶯脰河(在平望),然則運河及南北市河,皆古之潯溪。

    潯溪最初并非地名而是河名,但我們知道整個太湖流域人類文明及其聚落的發展,無不與河流水域的分布有著密切的關系,亦所謂“水之所聚即為地氣之所鐘”,南潯自當不例外,它依托的正是潯溪。潯溪因有利于農田水利和交通運輸,對地方的繁衍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早有人口在此落戶從事農業生產。以后隨著農業的發展和商品交流的頻繁,沿溪定居者日眾,逐漸形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村落,因地處潯溪之濱,故名潯溪村。據嘉慶《潯溪朱氏家譜》載:“朱仁福從征方臘有功,卒軍中,宣和(11191125)二年三月,賜葬烏程潯溪村石街巷……”。宋人洪邁(11231202年)在志怪小說集《夷堅志》中也提及“潯溪村”,《徐三為冥卒》一篇中就有如下敘述,“湖州烏程縣潯溪村民徐三者,紹興十五年七月中暴死,四日而蘇,言追至冥府……”。而潯溪水道的走勢,使此地水系交錯構成了十字港,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年),在十字港中央以石架木成一土橋,名潯溪,后重建為石橋,名通津橋(俗名大橋)。潯溪橋的架設進一步帶來了潯溪村交通之便利;正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宋廷選擇在潯溪設立了郵遞鋪,據鎮志記載:“宋時,東門塘路,郵遞四鋪,一在潯溪。”潯溪橋的架設和郵遞鋪的設立自然使潯溪村成為了這一帶農村集市的首選地點。

    (二)南林村

    南林本為寺廟名,父老相傳,吳越王錢弘俶于五代后周顯德年間(954960年)建南林寺,后毀于火,改稱報國寺。董說《楝花磯隨筆》曾言:“南林者,寺古名……”。據此,可推知南林大致是在北宋時期漸成村落的,其發育甚至還早于潯溪村。“因為在江南,恐怕在全國也是如此:有塊風水寶地,建了寺廟,有了香火,香火相繼,村以寺名,便成了南林村。”另一個與南林村形成直接相關的地方就是嘉應祠,俗稱“土地堂”,位于潯溪南面。據范來庚《南潯鎮志》載:“建炎二年,金人陷揚州,高宗南渡,金人追之,帝至潯,懼追者,匿嘉應神祠中,月下俄見泥馬忽動,跨之而行,遂入杭州,帝舊封康王,今褒能寺俗呼康王寺。”而據清乾嘉間南潯文人范穎通所撰《研北居瑣錄》載:“高宗南渡,建炎三年二月,帝至鎮江,宿于府治,翌日召從臣問去留,是夕發鎮江,越四日次平江,又二日次崇德,遂如杭州”,并無途徑南潯的記載,所謂泥馬渡康王之說,顯然是臆造。但“泥馬渡康王”的傳說卻另具價值。傳說涉及到的嘉應祠即“土地堂”確實存在,并與南林寺相鄰,曾有廟會,每年初夏至農歷九月初五,“七社人煙”云集于土地堂,“貿易者先期而至,手技雜戲畢集,報賽演劇無虛日”,從而形成了一個典型的寺廟型聚落,即南林村。雖然土地堂的建立時間無考,但傳說表明,南宋初年土地堂已經存在,換句話說,至遲在南宋初年南林已成村落。

    但據現存文字記載,南林作為地名顯然晚于潯溪。宋理宗瑞平元年(1234年)八月李心傳所撰《南林報國寺記》載:“時有介僧宗偉來見者曰:我永嘉人,開禧間尋師學道至湖烏程之南林,愛其風土,結草庵居焉。”由此可知,“南林”用作地名最早可能就起于13世紀初,宋開禧年間(12051207年)。《南林報國寺記》又載:“南林一聚落耳,而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土潤而物豐,民信而俗阜,行商坐賈之所萃,而官未嘗稽征焉。”立于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的《接待懺院公據碑》上也有“澤鄉南林……境系平江、嘉興諸州,商旅所聚,水陸要沖之地”。從而可知,當時南林這個地區,蠶桑發達,物產豐富,交通便利,雖然已成為農產品集散市場,經常有客商往來,但尚未正式設官立鎮。據《宋史·職官志》載:“凡民間聚落止為村名,惟設官以鎮防者,始得稱鎮”。另據嘉泰《吳興志》記載:“統計云,管鎮二十四,八所已廢,名不復存,具存而可紀者,施渚、大錢、東林、烏墩、東遷、市山、巡莫、安吉、長興、德清、武康、新市、四安、梅溪、水口、含溪,凡十有六。……今為鎮六:烏墩、施渚、梅溪、四安、新市、和平。……”可見,南宋嘉泰年間,吳興諸鎮中并無南潯鎮。



    Lewis Mumford: The City in History, Penguin, 1961, p20.

    劉再聰:《村的起源及“村”概念的泛化》,《史學月刊》,2006年第12期。

    道光《南潯鎮志》卷一《方輿志·沿革》。

    劉宰:《漫塘集》卷六《回何撫干(處恬)》。

    陳淵:《默堂集》卷六《陪知縣夜飲泛碧齋再用前韻》。

    同治《南潯鎮志》卷二十五《碑刻一》。

    民國《南潯志》卷四《河渠》。

    朱從亮:《南潯鎮志校勘箋注》(油印本),湖州圖書館藏。

    洪邁:《夷堅志》乙志卷二十,《徐三為冥卒》。

    同治《南潯鎮志》卷二《公署》。

    朱從亮:《南潯文獻新志》,湖州圖書館藏,第57頁。

    董說:《楝花磯隨筆》,豫恕堂叢書,上海圖書館藏。也可參見民國《南潯志》卷三十六《碑刻一》。

    小田:《民間傳說的社會史內涵——以一個江南市鎮的成長歷程為依托》,《河北學刊》,2006年第1期。

    道光《南潯鎮志》卷一《方輿志·古跡》。

    轉引自范鍇:《潯溪紀事詩》,南林叢刊正集二。曹仁虎《潯溪竹枝詞》亦云:“月中泥馬事荒唐,萬乘曾傳避亂忙。贏得業祠燈火盛,春秋社鼓賽明王。”美國學者科大衛(Faure, David)認為:在“泥馬渡康王”的傳說中,皇帝出現在南林村的想象可能反映了帝制官僚傳統對地方社區的滲透。(David Faure:What Weber Did Not Know: Town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g and Qing China, in David Faure and Tao Tao Liu,ed. Town and Country in China: Identity and Perception, Palgrave, 2002, p73

    道光《南潯鎮志》卷一《方輿志·風俗》

    同治《南潯鎮志》卷二十五《碑刻一》。

    同治《南潯鎮志》卷二十五《碑刻一》。

    林黎元認為南林村是由于潯溪村經濟發展,規模擴大后改稱而來。至于為何改稱南林,大致林者為叢集之意,亦作眾解,后人改潯溪為南林,是因為潯溪之南商賈云集,屋宇林立。參見林黎元:《南潯史略》(未刊手稿),1966年寫成,1977年重改,第89頁。

    嘉泰《吳興志》卷十《管鎮》。

    三、南潯鎮的“誕生”:設官建鎮

    南潯鎮的“胚胎”即為潯溪村與南林村,到南宋時已經“發育”成熟,可能形成了某種“似城聚落”。潯溪村在荻塘以北,自祗園寺至潯溪橋一段,因處于平江與臨安間水陸交通的要沖,漕糧運輸相當頻繁,又因為潯溪橋的架設,潯溪村商業日趨繁榮,進而成為了農產品集散的重要口岸。南林村在土地堂左右,東南至南林寺,經土地堂而西,至市河東岸一段,正由于土地堂、報國寺等寺廟的存在,吸引大量百姓來此進香朝拜,從而形成了繁華的廟會,南林村的商業才興盛起來,成為了行商坐賈薈萃之地。

    隨著商業的繁榮,貨運的暢流,地方手工業也得到了發展。位于浙西山區的安吉直到南宋嘉泰年間依然是湖絲的中心產地,據嘉泰《吳興志》載:“今發上供絲五萬兩,系安吉以稅捐折”,而從交通區位來看,南潯地區則是浙西山區物產出境的一個重要口徑,由此這一帶蠶桑業的迅速發展就具備了良好的條件,嘉泰《吳興志》中所謂“湖絲遍天下”,當與南潯的作用不可分離,而到了南宋瑞平年間,南林村就已經發展到了“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程度。南潯的酒醋釀造業也較為發達,設有酒醋作坊,南潯歷史上有名的潯溪坊就是在宋時開辦的。汪曰楨《南潯鎮志》在潯溪坊注中說:“宋時烏鎮稅務分設酒醋坊凡十六所,一在潯溪。”《吳興志》載:“潯溪坊系民戶買撲,每半月納坊,名課錢。”據汪曰禎《南潯鎮志》卷四《橋梁》記載,南柵市河東岸竹園港口建有醋坊橋,就是因宋時官醋坊故址得名。

    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使南潯地區的市場更趨繁榮,人口也相應增多,已經完全達到了市鎮規模,非一般自然村落可比。但就如英國城市學專家保羅·惠特利(Paul Wheatley)所說:“無論經濟……引發了社會組織中的怎樣的結構性變化,這些結構性變化一定要得到某種當政機器的支持才能獲得制度化的持久性。”南潯鎮的“誕生”及其早期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就例證了這一論斷。宋高宗南渡建都臨安后,中原大片富裕土地為金人所據或遭兵燹破壞,國庫空虛,來源奇缺,且戰爭劇烈進行,既要解決軍需,又要維持龐大的政府機構,養活許多冗員,支出浩大,不得不加重對江南百姓的征斂。因此像南潯地區原非軍事戰略要地,也設官建鎮課稅,最終導致了兩村合并形成“南潯鎮”,其名就是取南林之“南”字,潯溪之“潯”字而來。設官建鎮一方面當然是政府為了擴大稅源緩解財政窘境,但另一方面也是官方對南潯經濟發達和由此帶來的城鎮化的確認,有利于推動南潯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此時,南潯鎮“市井繁阜”,已經分為了七巷,《嘉應廟敕牒碑》中即有“七巷社首”字樣。日本學者斯波義信則從湖州東鄉各市鎮商稅額劇增的現象中得出此時南潯鎮民眾富裕、流通發展,實際上“已遠遠超過一般縣城的規模而發展成為城市”的推斷。

    據現存文字記載,首次出現南潯鎮名是在宋咸淳六年(1270年)十二月所立的《嘉應廟敕牒碑》中,碑上記有:“承節郎監安吉州南潯鎮事陳榮狀……”等字樣。該碑又記:“寶甲寅,狄浦鹽寇嘯聚村落,多被其害,且垂涎南潯,以為市井繁阜,商賈輻輳之所,意在剽掠。……今創鎮二十載前后,鎮官歲時祈禱屢驗。”從咸淳六年上推20年,則建鎮約于淳十年(1250年)左右。清人范鍇認為:“今創鎮凡二十載。按是年為度宗咸淳六年,逆推而上數之,景定五、開慶一、寶六、淳十二,則南潯之為鎮應在淳之末。故李心傳報國寺記止稱南林,且云行商之萃,而官為嘗稽征焉。蓋未為鎮,則不設官。雖云端平與淳熙,相距不過十年,然地理之沿革,制度之增減,于斯可見矣。”據上所述,南潯設官建鎮,大致可以確定在南宋淳末年(1252年)。碑文所說之安吉州,即湖州(寶慶二年改湖州為安吉州);承節郎,是武階官,宋徽宗政和(11111117)年間,定武臣官階五十三階,第五十一階為承節郎;由承節郎來充任南潯鎮監鎮官,監鎮官在北宋時期主要負責維持日常社會秩序,“掌警邏盜竊及煙火之禁,兼征稅榷酤,則掌其出納會計”,而“其余婚田詞訴并不得受理,輒增置牢獄者,重置典憲”,到了南宋時期,監鎮官權限擴大,宋廷在《吏部條法》中明確規定,“監鎮帶煙火公事去處,得以受理民訟。”



    嘉泰《吳興志》卷二十《物產》。

    轉引自同治《南潯鎮志》卷二十一《農桑一》,原話為“湖絲雖遍天下,而湖民無一縷,可慨!”。

    同治《南潯鎮志》卷二《公署》;嘉泰《吳興志》卷八《公廨》。

    轉引自(美)科斯托夫:《城市的形成——歷史進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義》,單皓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頁。

    合并后,南林和潯溪成為南潯鎮的別名。潯溪作為別稱更常見,如明末潘爾夔《潯溪文獻•序》中載:“潯溪苕東古鎮也。”《志館采訪啟》中載:“豈可使潯溪大鎮紀載蔑焉。”(參見周慶云《南潯志》卷四十七《集文二》)康熙六十年,談九乾《廣惠宮碑記》還有“潯溪一鎮”之說(參見周慶云《南潯志》卷三十八,《碑刻三》)。

    同治《南潯鎮志》卷二十五《碑刻一》。

    (日)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方健,何忠禮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8頁。

    同治《南潯鎮志》卷二十五《碑刻一》。

    范鍇:《華笑庼雜筆》卷三,轉引自陳學文《湖州府城鎮經濟史料類纂》,浙江社會科學院1989年印制,第73頁。

    徐松:《宋會要輯稿》,第八十八冊《職官》四十八之九十二;《宋會要輯稿》,第一百九十二冊《方域》十二之二十,中華書局1957年版。

    《永樂大典》卷14620

    四、余論

    在經歷了漫長的演進過程之后,南潯終于從散落的人口聚居點成長為了具有相當規模的村落,又從村落成長為了繁華的市鎮。那么是什么因素推動了這一過程呢?

    有學者認為南潯鎮的形成是村落直接因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促成的。的確,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相當規模的市場的出現是推動南潯鎮形成的根本因素,誠如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所言:“只有居住在當地的居民在經濟上日常生活需要的基本部分,能在當地市場上得到滿足……我們才想說是經濟意義上的城市(引者按:也包括市鎮)。任何在這里所說意義上的城市都是一個‘市場的地方’,也就是說,有一個地方市場作為定居點的經濟中心……”。 但是,僅僅從經濟發展與市場出現的角度來理解南潯鎮的形成顯然是不全面的,從上文所述南潯鎮形成的具體過程來看,經濟發展、市場的出現和擴大是與其它形成因素相互交織綜合作用的。

    首先是地理與交通的因素。南潯鎮的形成依托的正是優越的“母體”,即太湖南岸以東苕溪支流潯溪為主干的水網體系。一方面,潯溪為其沿岸農田的灌溉提供必要的水源,保證了南潯一帶的“耕桑之富”和人口的繁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潯溪帶來了南潯水路交通運輸的便利和暢通,在荻塘開掘以后,這一點更趨明顯。亞當·斯密(Adam Smith)就曾指出:“水運開拓了比陸運所開拓的廣大得多的市場,所以從來各種產業的分工改良,自然而然地都開始于沿海沿河一帶。”可見,優越的“母體”,在南潯鎮形成之前就已經為它日后工商業的繁榮提供了關鍵的“基因”,而當地曾以“潯溪”用作地名和橋名,也足以明證潯溪地位之顯要。

    其次是宗教因素。劉易斯·芒福德認為,宗教圣地或者說廟宇具有一些“精神的”或超自然的威力,吸引著各方人口前來朝覲,進而使人口開始聚集,而“市場的那些功能——取得貨物,貯存貨物,分配貨物——原來是廟宇來承擔的。”趙岡更進一步地指出:“郊區的寺廟不但可供市場交易,往往還容納商旅住宿,有邸店之功用。”潯地早在唐代就建有了廟宇——衹園寺,吸引著各方香客,到南宋時,土地堂的出現更是為當地社群生活提供了一個中心市場,每年初夏其廟會開始后,遠近人口匯聚于此長達四個月之久,從而帶來了當地的興旺與繁榮,推動了南潯鎮的形成。

    還有政治因素,南潯鎮的形成與中原的兩次變亂有關,西晉時期“五胡亂華”,大量人口南遷,其中一部分就開始定居于潯地,墾荒拓殖,以后漸成村落;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宋室偏安一隅,為了維持統治,需要開征賦稅,由于南潯一帶經濟發達,居民富庶,于是政府在潯地設官立鎮課稅,南潯鎮的正式建制才由此而來。

    綜上所述,以歷史長時段觀之,南潯鎮的形成是一個自然與社會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而其關鍵期當為10世紀末至13世紀中期,因為南潯鎮的“胚胎”——潯溪村與南林村漸成規模以及兩個村落向市鎮的最終轉變皆發生于此時段中。

     



    陳曉燕,包偉民:《江南市鎮:傳統歷史文化聚焦》,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頁。

    (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下卷),林榮遠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568頁。

    (英)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亞南譯,商務印書館,1972年版,第17頁。

    (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宋俊嶺,倪文彥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年版,第911頁。

    趙岡:《中國城市發展論文集》,新星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頁。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手机看片日本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乱码1卡二卡3卡四卡5| 男女xx00上下抽搐动态图| 40岁大乳的熟妇在线观看| 日日躁狠狠躁狠狠爱| 天堂资源中文最新版在线一区| 国产国产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瑟 | 在线A毛片免费视频观看| 又大又长粗又爽又黄少妇视频| 少妇办公室好紧好爽再浪一点 | 老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狠狠亚洲色一日本高清色|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尤物| 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 校园 欧美 国产 另类| 美女把尿囗扒开让男人添| 国产做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五月天| 日本XXXX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不卡| 狠狠久久亚洲欧美专区| 欧美综合婷婷欧美综合五月| 成人免费A级毛片无码网站入口 | 欧美成本人视频免费播放|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无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人人妻人人狠人人爽天天综合网| 免费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中文字幕精品系列|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野结衣| 野外做受三级视频| 亚洲春色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人人爽人人做我的可爱| 无码专区 人妻系列 在线|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免费AV| 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精品| 亚洲人妻系列中文字幕| 欧美人与动人物牲交免费观看久久| 亚洲人成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尤物| 国产精品国产自线拍免费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