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市鎮的起源,有學者將其區分為三種情形:其一,從最初的軍鎮發展成為商業市鎮;其二,農村聚落直接因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促成的市鎮;其三,圍繞官吏世族之家而發展起來的市鎮。①而研究方向大致可區分為二:一是說明城鎮化在明清江南日趨普及的原因;一是從歷史角度來觀察市鎮作為一種新興的聚落階層,在明以前出現的契機及其逐步成形的過程。②筆者認為,籠統的分類往往難以揭示江南市鎮起源的復雜性和特殊性,而就研究方向而言,展現市鎮成形的具體過程似乎更能厘清江南市鎮起源的復雜“基因”。因此深入微觀層面,進行扎實的個案分析顯然是不可缺少的。
南潯鎮在江南市鎮中頗具代表性,它扼蘇浙邊區門戶,處于蘇杭嘉湖四地的中心點上,是湖州至嘉興、蘇州、上海水陸交通必經之路,在商業和貨運方面,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明末清初時南潯已是“阛阓鱗次,煙火萬家,苕水流碧,舟船輻輳,雖吳興之東鄙,實江浙之雄鎮。”③到了清道光年間,南潯“東西南北之通衢,周約十里,郁為巨鎮”。④因此,學界對南潯鎮個案研究的時段選擇多集中于明清,而有關南潯鎮的起源問題,至今尚無專文論述。為此,筆者不揣固陋,期據現存史料,通過考察南潯鎮的起源,以展現江南市鎮形成的明晰脈絡。
一、孕育南潯的“母體”:太湖水網之域
(一)地理條件
孕育南潯的“母體”,即為太湖水網之域。這一區域從地質上來看,是第四紀時的沉積層,主要由長江、錢塘江、太湖和東海等帶來大量泥沙,經江、湖、海的沖積共同作用而成。距今6000年前,長江南岸沙嘴開始露出水面,至5000年前,長江南岸沙嘴與錢塘江河嘴不斷延伸,最后兩者相接合攏,形成以太湖為中心的碟形洼地。自形成古太湖后,陸地不斷向東擴展,至今尚未間斷,區地洼地成湖,溝壑成河,形成一個典型的湖蕩水網平原。這一地域河湖縱橫已到“水網如織”的程度,單太湖沿岸就有河口262個,而江南運河一水自鎮江至杭州所相通的河流就有20余條,因此河道自然就成為了這里的主要交通紐帶。水網化也帶來了適宜于農作物生長的濕潤氣候和肥沃土地。太湖流域本來就處于北亞熱帶南緣和中亞熱帶北緣,再加上太湖及諸多河流的調節,雨水特別充沛,氣候更是溫暖宜生。這一自然條件一方面使地域最大化地開墾土地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也利于已墾耕地的土質優化和兩熟耕種,而這些都為糧、棉、桑等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江南市鎮群正是在這樣一塊水網平原的生態環境中發育成長的,但其內部也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太湖東南岸,由于婁江、東江、吳淞江的淤塞、堙廢與太湖東南部湖泊的興衰,導致東南岸環境不斷發生變遷,淤泥堰塞成陸地。而太湖南岸,則是以河流為中心,主要是發源于天目山的東苕溪及其支流和后來開掘的江南運河,交通之便利具有天然的優勢。據此,有學者將江南古鎮的形成類型分為:湖泊型低地聚落和河川型低地聚落。①南潯鎮的地域恰處于太湖南岸,屬于典型的河川型低地聚落,范來庚曾言,南潯“其地無崇山列嶂,而天目諸山眾流奔赴如百川之歸海者,胥經于是,帶縈環繞”② ,這樣的地理條件,使得此處的水路交通較為暢通,易于形成“巨鎮”。
(二)歷史基礎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年),由于關中累遭戰禍,北方人口向長江以南大規模遷徙,江南戶口由此激增,從而可知,在西晉時南潯一帶早有人口集居。1953年,南潯筑湖嘉公路,曾在西郊祗園寺北側數十公尺的地方,出土古磚四十余方,為古墓舊跡,磚邊刻有“建興三年七月廿八日作”及“呂府官、呂舍人”③等十六字。舍人是官名,晉、南北朝公府及王國設“舍人”,主閣內事,故舍人為宮內人之意,為近侍之官。“建興”為西晉愍帝的年號,建興三年為公元315年,距出土之時1600余年。此磚的發掘可大致印證西晉時期南潯一帶確有人口定居。
吳、東晉宋齊梁陳相繼在江南立國,使該地區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行政地理的開拓持續高漲。到孫吳統治后期,在今常州以南太湖流域和浙江地區,已設置47個縣,分屬6個郡,較東漢中期27個縣增加了74%;西晉初進一步增至58個縣,分屬7個郡;劉宋中期又增至65個縣,分屬9個郡。東吳孫皓于寶鼎元年(266年)改吳郡為吳興郡,南潯屬吳興郡烏程縣。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從烏程縣析出東鄉置東遷縣,南潯地屬吳興郡東遷縣。
六朝時期,太湖地區成為了我國重要的經濟區域,農業、水系都有了長足進步。史傳東晉太守殷康開荻塘(劉宋·山謙之《吳興記》載:“荻塘晉太守殷康所開,旁溉田千頃”),所謂“塘”是指其兩側修通陸路,筑有堤防,防止客水入侵,又可用于灌溉的運河,荻塘就是湖州至平望的吳興運河及兩岸大堤,也是農田水利灌溉命脈,因其地多蘆荻而得名。據此,推測當時沿塘必有人口集居,以利農產品的集散和商品的交流,實為南潯市集之起源。
進入隋唐,隨著大運河的開掘,全國經濟的重心逐漸移至南方,太湖流域的經濟進入了飛速的發展階段。安史之亂引起了我國人口又一次南遷,太湖流域在人口及耕地總數上又有了提高,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同時,棉紡及絲綢業也開始發展。當時太湖南岸,由于水利設施的完善——“十里一橫塘,七里一縱浦”,使得這里低田常無水患,高田常無旱災,而數百里之內,常獲豐熟。荻塘在唐代就曾多次獲得重修,南潯一帶的水利灌溉和交通便利則由此得到保障,進而為南潯的進一步開發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行政建制上看,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滅陳,改吳興郡為蘇州,并東遷縣入烏程縣,南潯屬烏程縣。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改蘇州為吳州,后改吳郡,于大業十四年(618年)復改吳興郡。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改吳興郡為湖州,治烏程縣,轄南潯之地。
綜上所述,太湖流域水網地帶,尤其是太湖南岸實為南潯發育成長之“母體”,這一地域自然與社會環境的變遷直接影響著南潯一地的開發以及南潯鎮的起源,但專指南潯地域的地名,止于宋代以前尚未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