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懂春天一到我怎么會起濕疹。難道和換季有關? 網上說“從小到大每年換季都這樣,我的經驗是加強體育鍛煉 然后常備濕毒清膠囊” 網上說“拔火罐能去,拔完后皮膚是紫黑色的就是體內濕氣大的 ” 網上說“每天早上喝薏仁粥, 白術健脾,薏仁去濕” 網上說“先要健脾胃 。山藥是健脾胃的但也是助濕的,食用山藥的同時應該配合利水的東西吧。健脾和去濕是需要一起調理的。如果是女生我不建議喝涼茶” 網上說“中醫里所說的濕氣是指體內滯留的不必要的多余水分。 產生濕氣的原因是脾虛。 治寒濕最有名的藥方是五積散,治濕溫最有名的方劑是三仁湯、二妙丸(有成藥)。 怎樣知道自己身體濕氣重?全身或局部腫脹、發酸、犯困、發麻、舌體胖大、舌苔厚、身體極不舒服等等。 網上說“中醫上認為體內的水液代謝主要靠脾的運輸,運輸到肺,通過肺的通調水道作用再下輸于腎,存于膀胱,在一定的條件下排出體外. 它相當于一個中轉站.當它有問題時,水液就不能正常的輸布,而它留在身體那個部位就出現那個部位的癥狀.因濕為中醫病因六淫之一,它粘膩,易襲下位,易阻滯氣機的運行. 民間中醫網 如果它停于胸肋,就會出現胸悶,肋脹,氣短.停于胃,就出現胃脹,不消化,腹瀉.在肌肉,會出現全身酸痛等等.舌苔是厚膩.濕氣重多脾虛,應有易腹瀉、多汗等癥狀,脈象應為軟弱無力,散亂不整。 滑脈主病:痰飲,食滯,實熱。婦女無病則可能是妊娠。若正氣衰退比較嚴重,常見脾虛生痰者,亦滑而無力,或緩滑不任重按。 濕氣重的人應該吃什么? 【原料】 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實各20克,燈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民間中醫網 ngotcm.comHh-n#b j(x!F{ 【制作】 將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燈芯花洗凈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實同煮成粥。 【用法】 溫熱服食。 【療效】 清熱祛濕。適用于因暑熱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滯不適,腹脹脘悶等癥。 【注意事項】 大便干結者不宜用。 吃點熱湯面,讓身體適度出汗,可以帶走體內的暑濕之邪。 消暑健脾祛濕湯 【成份】 蜜棗、赤小豆、生姜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陳皮。 【功能】 清熱解暑、鞏固排泄及消化系統功能。 【服用方法】 (2-4人份量) 將瘦肉6兩飛水后與各湯料及六湯碗清水一同放入煲內。煲約兩小時,加適量鹽調味。 傳統醫學認為,夏秋之交熱而多雨,濕氣較重。濕邪過盛可致病。濕邪傷人有內外之分,外濕多由氣候潮濕,坐臥濕地而致病;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所致。 中醫認為: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滑水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關節屈伸不利、胸中郁悶、脘腹脹滿、惡心欲吐、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癥狀。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只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濕邪的侵襲。 因此,在夏秋之交,應特別注意居室和工作場所的通風;涉水及淋雨后應及時將身體擦干并更衣;陰天水涼時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長時間浸泡,以防外濕入侵肌表傷人。為防內濕,切勿過量食生冷瓜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膩及暴食。此外,用蓮子、薏米、赤小豆、白扁豆等健脾利濕之品適量煮粥食用,可護脾胃,祛濕氣。 數千年前中醫就提到氣候環境變化對身體產生的影響,其中「濕」被視為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于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 此外,現代人少動、多吃、熬夜、壓力大,也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受阻,水分代謝失調。 體內濕氣過重,會讓人覺得困倦、身體四支沉重、沒有食欲、手腳冰冷、皮膚起疹、臉上黏膩不舒服,甚至出現腸胃炎現象。 少動、飲食不節制及壓力,造成濕留體內 以中醫而言,會運用芳香、發汗及苦溫藥材,做為祛濕法寶。運用植物香氣來對抗感染病,是老祖宗的智能。譬如南方人隨身佩帶艾草蒲殺菌,防止感染疾病。或在氣候回暖、細菌病毒號發的五月端午,家家戶戶門口掛把佩藍、石菖及艾葉,取下后用來沐浴,便是取其具消毒空氣飲水之意。 現代藥學也發現,這些芳香植物確有抗病毒功效,如被制成流感疫苗的八角就是一例。 此外,熱辣辣的姜汁發汗,最適合在淋雨之后驅散身體濕氣,預防感冒;苦溫的中藥甘姜如同慢墩火,緩緩將體內水氣逼散出來。 中醫教你除身體的濕 但要真正去體內濕氣,還得從改善生活習慣開始下手。中醫提供以下方法,讓你輕松除去身體濁重濕氣,重新恢復神清氣爽。 第1招 勤運動 運動可以紓解壓力、活絡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 現代人動腦多、體力消耗少,加上長期待在密閉空調內,很少流汗,身體調控濕度的能力變差。試試看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任何「有點喘、會流汗」的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 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攸關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中醫認為生冷食物、冰品或涼性蔬果,會讓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滯,不易無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調時加入蔥、姜,降低蔬菜寒涼性質。 第3招 避免潮濕的環境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減少暴露在潮濕環境中。尤其對濕氣敏感的人,更應留心下列事項: 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氣中水分會下降且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與地板有一定距離的床上。 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不要穿潮濕未干的衣服 水分攝取要適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