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背保健養生方法的中醫經絡腧穴理論 祖國醫學認為:脊柱是人體的生命支柱,是陽氣的運行樞紐,脊梁和背部是人體保健的特區之一。人體以脊柱為軸線,以經脈、經筋、氣血為基礎,十二經絡環轉全身,維持著人體上下左右內外之間的密切聯系,維持著機體的動態平衡。人體脊柱擔負著各種生命信息的傳達和處理,各臟器與脊柱互相依存,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復雜而又完整的脊柱系統。
體表內臟對應關系 脊背經絡腧穴保健養生方法是通過一系列器械或技法施術于人體的脊背,從而達到保健養生的方法。這種由體表入手調理和治療內臟疾患的醫學理論根據就是體表內臟相關學說。 體表與內臟的關系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內臟病變在體表一定區域可出現異常;刺激軀體的一定部位,可對內臟活動產生影響。
脊背——中醫經脈集注 脊背在解剖、神經分布、內臟與體表相關諸方面具有與人體其他部位完全不同的特點。中醫理論認為:背為胸中之府,而心肺藏于胸,為心肺之外圍。故背和胸內之臟器有著密切的關系,胸內臟器的盛衰,可通過脊背表露出來。足太陽膀胱經上背腧穴有一一對應各臟器的特殊性。 在經絡方面,背部所經過的5條經脈都是陽經,其中督脈的主干線貫脊行于腰背部中央,總督各條陽經。足太陽膀胱經左右分行于脊柱兩側。 在腧穴方面,腰背、胸腹部為眾多要穴集中之地(見圖九、圖十),腰背部是臟腑的集中反應區,五臟六腑的代表穴---腧穴皆集中于腰背部中線的兩側,腰背這一區域包含著人體重要的整體信息,故臟腑的病變可在腰背部反映出來。又由于腰部還有帶脈,如束帶圍腰際一周,故腰骶部的變化有助于診斷腎、命門及盆腔器官(包括生殖、泌尿系器官)之疾。再由于“背為陽”,循行于肩背腰部的經脈都是陽氣旺盛的經脈,如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經,被稱為陽脈之海:足太陽膀胱經為巨陽之氣,統帥諸陽,又布達衛氣行于周身,加之背腰部有命門、陽關、腎腧等陽氣較為集中的腰穴,故背腰部對預測陽氣的盛衰又有重要意義。人體陰陽失衡之時,即可反映于腰背。 由于背部排列著背腧穴,為五臟精氣所輸注,因此,胸背精氣互相通應,背部腧穴與腹部募穴又通過臟腑之氣而相貫通,正如《難經本義》所說:“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說明脊背是反應胸腹臟器的重要部位,對胸腹疾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
控制脊背就能控制內臟 人類的脊背對內臟而言,不僅關系密切,而且可以說,內臟只要產生些許變動,醫者皆可通過脊背察微知著,細加判斷后,便可對內臟病患了然于胸,再于脊背作相應的施術,就可緩解病痛。故可以說,脊背是人類不折不扣的第二內臟。通過對脊柱施術,補充腎陽和督脈之陽從而使臟腑經絡之氣旺盛,則邪退病去。脊背經絡腧穴保健養生方法不同于其他療法的最大特點是能很好地振奮體內的陽氣,通過經絡穴位調整臟器功能,直接疏通局部氣血,控制脊背具有調節臟腑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促進代謝和循環的作用。 脊背保健養生方法常用腧穴:最主要的是脊背部的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經外奇穴,以及脊背部的俞穴和胸腹部的募穴。督脈特點: a) 總督諸陽。督脈循行于背部正中線,背為陽,手足三陽經均交會于督脈,故有“總督諸陽”和“陽脈之海”之稱,由于這一特殊性,決定了督脈具有統領、總督、調節全身陽氣的功能。 b) 通于大腦。因督脈循行脊里,入絡于腦,故與脊髓和大腦有直接的聯系。而“腦為元神之府”,經脈臟腑的神氣活動與腦有密切關系,故督脈可調節大腦、脊髓(中樞神經系統)功能。 c) 與臟腑關系密切,五臟六腑之氣皆通于膀胱經的背俞穴,而督脈與膀胱經由督脈之絡脈相互溝通,故督脈也具有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督脈主治精神分裂癥、癔癥、癲癇、發熱驚厥、神經衰弱、頭痛、休克、虛脫、鼻衄、鼻炎、頭痛、頸項強硬疼痛、腰背疼痛、痔瘡、脫肛、子宮脫垂、角弓反張、下肢癱瘓、感冒、瘧疾、啞癥、中風偏癱等。(見表4) 足太陽膀胱經的脊背部分含有五臟六腑的背腧穴,所以除了能治療背部疾病,還可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見表5)。 椎體錯位后,經絡受阻,引起五臟疾病多取俞穴(背部膀胱經,見圖11),如心病取心俞,肺病取肺俞,肝病取肝俞,腎病取腎俞。六腑有病多取募穴(分布在胸腹部,見圖12);急性病多取俞穴,慢性病多取募穴;實證多取俞穴,虛證多取募穴(見表6)。 脊背部經外奇穴:血壓點、定喘、結核穴、巨闕俞、夾脊、胃脘下俞、接脊、痞根、肘椎、下極俞、腰宜、腰眼、十七椎、腰奇(見圖13)。脊背部經外奇穴主治功效可見表7。 脊背保健養生方法中的按摩、推拿、指壓的作用機制:脊背保健養生方法包括按摩、推拿、指壓等方法,通過按壓刺激脊背部,特別是脊椎兩旁的有關穴位以及一系列操作,以調整脊椎位置異常,疏通經絡,改善力學失衡,從而達到診斷、治療疾病目的的一種療法。脊背保健養生方法是集按摩、推拿、指壓等手段于一體的綜合保健養生方法,經過科學家多年研究,認為這種方法主要通過以下方式來發揮診療作用。
矯正解剖位置異常 有關組織解剖位置異常而致的病癥,如小關節錯位、肌力失衡等,均可通過按摩、推拿、指壓等外力的直接作用加以糾正。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恢復解剖位位置。通過經絡穴位改善相關系統機能。 通過按摩、推拿、指壓等各種方法作用于脊柱相關經絡和穴位對失調的系統功能進行適當調整,使其恢復正常,就能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如肌肉痙攣者,通過按摩、推拿、指壓等手法使有關肌肉系統功能得到調整;氣滯血瘀者,通過手法,使氣血系統內能增大,加速氣血循環,起到行氣活血作用,解除了因氣滯血瘀引起的各種病證。
調整臟器生物信息 近代生理學研究表明,人體的各個臟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如各臟器的固有頻率和生物電等),當臟器出現病變時,有關的生物信息就會發生變化,而臟器生物信息的改變,可影響整個人體系統乃至全身功能平衡。通過各種刺激或各種能量傳遞的形式作用于體表的特定部位,產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過經絡、神經等信息傳遞系統輸入到有關臟器,對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調整,從而達到對病變臟器進行調整的目的。如在缺血性心絞痛的有關俞穴上,用較輕的按揉手法治療,輸入調整信息,可起到增加冠狀動脈供血量的作用,從而能緩解癥狀。 矯正解剖位置異常與改善系統機能、調整生物信息結合。凡因各種原因導致解剖位置失常者,相關的系統機能必然發生改變,生物信息傳遞系統也會發生失常。由于系統機能的改變,生物信息異常又會造成疾病的進一步發展。故三者相輔相成,調理時必須兼顧這幾個方面。
生物全息反射學說 生物全息反射學說,是依據80年代首創的全息生物醫學發展起來的。這門學科專門研究人體各相對獨立部位與整體之間的聯系,并廣泛應用于疾病的診斷、治療和修身養性。所謂全息,即人體的任何局部或特定部分,都完整地反射出人體的整體信息,猶如一面鏡子,能反映人的全貌,破碎后的鏡片仍能反映人體全貌一樣。例如,山東醫科大學張穎清教授于1973年就在人體手部第2掌骨橈側發現了新的有序穴位群,現已被證實而且廣泛應用于臨床診療,這一穴位群反應了人體的整體和器官,包含著人體各部位的生理和病理信息。當某一器官或部位有病時,這一穴位群中相對應的部位就會有反應,我們即可根據這些反應來進行全息診斷、治療和保養。 全息生物醫學把中醫的經絡學說發展為全息經絡學說,揭示了經絡穴位的全息性,為診療提供了特殊的實施方案,而其道理簡單,舉一反三,更為初學者及家庭保健敞開了自診的方便之門。張穎清教授發明的生物全息反射理論指出:人體的每一節段都是一個全息反射胚,均存在反應整體狀況的全息反射區。 現列舉面部、軀干前部、大臂、前臂、大腿部、小腿部、足部和軀干背部,這些反射區和穴位群分別反應頭、頸、上肢、心、肺、肝、胃、十二指腸、腎、腰、下腹、腿、足等部位的生理病理變化,每一個反射區、都是人體的縮影,結構與功能都相對完整,并在診斷和治療上,與周圍部分明顯存在界線。如人體大臂和小臂各存在完整的反射區群,均與機體各部位相同,在兩區的相應某患病器官的部位觸壓,往往能取得相同的結果,超出界線,往往沒有反應。 脊柱也是人體的一個全息反射區(見圖6),在脊柱的兩側,膀胱經內側的邊緣上,分別同時存在兩條全息反射區,從第1寰椎至第4頸椎為頭部全息反射區;第5、6、7頸椎為頸部全息反射區;第7頸椎至第1胸椎為上肢全息反射區;第2、3胸椎為心肺全息反射區;第4、5胸椎為肝、膽全息反射區;第6胸椎為胃全息反射區;第7、8胸椎為十二指腸、脾全息反射區;第9、10、11胸椎為腎(腰)全息反射區;第12胸椎至第4腰椎為下腹全息反射區;第5腰椎至骶椎為腿的全息反射區;尾椎為足的全息反射區。
脊背保健養生方法的生物力學平衡學說 現代醫學證明,脊柱是中樞神經所在地和周圍神經發出的部位,脊柱與臟器有緊密的聯系,其中間環節有神經液體、生物電、血液流動、代謝、生物力學等。人體在外傷跌撲、扭傷、負重、用力不當以及病理刺激的情況下,均可導致脊柱生物力學的不平衡而使肌力失衡,久而久之骨關節發生移位而壓迫刺激周圍的血管神經,引起身體其他系統的相應癥狀和體征。其表現為發生疾病的臟器或組織均與脊柱相互分離,有各自的功能失調反映,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氣長期受阻不通,血供不暢,代謝產物不能及時運走,諸臟器表里的功能障礙,則會出現臨床一系列病癥反應。 整脊醫學認為椎體和椎間盤的錯位,能壓迫或刺激脊椎神經或神經根,從而阻礙了此神經能量由腦部傳送到身體各部的流向,所以才導致了細胞、軟組織和器官的病變或反射痛。整脊是運用各種不同的手法(按摩、推拿、指壓等方法)對脊椎的骨、關節、椎間盤以及脊椎周圍相關的軟組織和損傷或退行性改變進行調整,以恢復脊柱內在的生物力學平衡關系,解除脊柱周圍軟組織急慢性損傷的病理改變,達到鎮痛和治療的效果。 整脊是對脊柱內外的陰陽平衡進行調整的醫術,大量疾病不外乎是大腦和腦干之間“神經沖動”的傳導障礙,而這種傳導障礙一般都是由于脊柱相鄰骨之間的微小移位,或脊柱間關節錯位、脊柱變形、椎間盤突出、韌帶鈣化或骨質增生,直接或間接地對脊神經根、椎動、靜脈、脊髓或交感神經等產生刺激和壓迫,導致功能障礙,出現疼痛或不適癥狀,還可通過交感神經系統,循環系統以及經絡系統影響到有關組織器官,導致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使其支配的內臟器官功能出現故障,產生各種癥候群。 目前,已發現有幾十種疾病與脊柱力學平衡有關,這些病涉及人體神經、呼吸、消化、泌尿、內分泌等各個系統。隨著研究的深入和積累,整脊醫學在國內外迅速崛起,這是一門從脊柱力學角度研究脊柱與疾病關系的學科,它是與內科、外科、神經科、婦科、小兒科、眼科、皮膚科、耳鼻喉科、內分泌科都有關系的邊緣學科。 經實踐和研究發現,在人體脊背和腰腹部找到了15對指壓有效作用區域(見圖14),并分別對數十種病癥有一定的療效(見表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