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章
發文工具
撰寫
網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十人九虛”,以此來形容如今運動少、整日活在空調房、夜生活頻繁的都市人群,可謂相當準確。廣東省中醫院針灸科劉健華副教授指出,對于“虛”人來說,調理好統攝全身陰陽氣血的任督二脈尤其重要,從中選取穴位用熱敷、針刺、艾灸等最能激發人體正氣。此外,足陽明胃經、心包經上的若干穴位也有顯著的保健和緩解疼痛之效。 “打通”任督二脈可防病 武俠小說常將打通任督二脈當成功力提升的一大要件,用中醫理論來分析,這兩條重要經脈對保健確有功效。劉健華說,任脈行走在人體腹部正中,總調全身陰氣和氣血。督脈穴位有28個,行走在人體背后的正中,督領全身的陽經,統攝全身陽氣和真元。由此可見,任督二脈對于統攝全身的氣血陰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劉健華說,任脈上的常用保健穴位有關元、氣海,常被人提及的保健穴位“足三里”則在足陽明胃經上。日常采取揉按、熱敷這些穴位,“次數越多越好”,可增強人體免疫力。 辦公室一族最適合叩打足三里。該穴位自古便負盛名,古人習慣以艾灸此穴來防胃病、嘔吐、腹瀉、痢疾、便秘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癲狂等神志病。劉建華解釋,足三里在小腿外側,約在外膝眼下三寸,小腿骨外一橫指,按壓起來有酸脹感,但不會發麻。 犯頭暈頭疼不妨捏捏“后腦勺” 隨著現代人因生活方式改變,坐的時間越來越久,頸椎、腰椎等脊柱病變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劉健華推薦,此類患者的穴位保健應選風池、風府、腎俞、命門四穴,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 頸椎患者最適合按壓風池和風府穴。這兩穴都在腦后,具體來說,風府穴的位置為“后發際正中直上一寸”。風池穴的定位為“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簡單來說,就是在風府穴的兩側。除了可緩解頸椎病引起的頭暈頭疼,刺激風池穴還能起到醒神、提神的作用。 在腰椎上的腎俞穴是膀胱經上的要穴,為“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一點五寸”,要找準此穴得花些工夫。劉健華說,我們日常系腰帶的位置,即腰側兩處凸起是髂嵴,它與腰部正中凸起的骨頭即第四腰椎棘突相平。找到第四腰椎棘突后,向上數兩個,即為第二腰椎棘突。腎俞穴在其左右一點五寸。 找到腎俞穴,命門穴也便迎刃而解。該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方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屬于督脈。武俠小說中常有“擊中命門,沖擊脊椎破氣機,致敵截癱”的描述,不無幾分道理。腎俞穴、命門穴可緩解腰椎疼痛,除了按壓外,更適合熱敷。 此外,辦公室一族中,陽虛、氣虛等元氣虛損者不在少數,因此,特別適合熱敷或艾灸關元、氣海兩穴。這兩穴對于容易疲勞、腰膝酸軟、有尿頻、尿痛等泌尿系統癥狀者效果較好,月經不調、遺精等婦科、男科病也可將其作為輔助的保健穴位。關元穴的位置在“臍下三寸”,氣海則在“臍下一寸”。 失眠、心悸可按腕上穴位 睡眠不好是都市人群的典型癥候。劉健華建議,失眠時不妨按按手腕上的內關、神門兩穴。兩穴均可緩解心血管系統的不適,并各有側重。內關穴的定位為“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撓(骨)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有個簡單的測量辦法,即先握拳屈腕,可摸到手臂正中的兩根最為凸起的筋,內關穴約在兩筋之間,再以手掌與手腕相接的橫紋到肘部的距離為12寸,則選擇靠近手腕一端的六分之一處為內關穴。按此穴可緩解胸悶、心慌、眩暈、暈船、胃痛、嘔吐。 神門穴對失眠的緩解效果更為突出。其位置是“手腕關節手掌側,尺(骨)側腕屈肌腱的橈(骨)側凹陷處”。簡單來說,先拳屈腕,摸到手臂上最靠近小指一側的一根筋,神門穴的位置在這根筋近大拇指方向且在手腕橫紋上。 有些為人們所熟知的急救穴位,其實也有保健防病的效果。例如合谷穴,即虎口處正中略偏向第二掌骨處,可刺激人從混沌中立即清醒,其實,該穴還有緩解腹痛和便秘的效果。此外,經常按壓耳甲腔(即外耳廓與耳道之間的空間),可起到調整臟腑功能的效果。 要提醒的是,上述保健穴位,除了任督脈上的穴位外,分布上一般為對側的兩處,例如神門、內關在左右手腕就各有一處,按壓時切莫遺漏了一個。此外,按壓穴位時應保持一定的頻率和力度,一般建議一次按壓持續五至十分鐘。救穴位,其實也有保健防病的效果。例如合谷穴,即虎口處正中略偏向第二掌骨處,可刺激人從混沌中立即清醒,其實,該穴還有緩解腹痛和便秘的效果。此外,經常按壓耳甲腔(即外耳廓與耳道之間的空間),可起到調整臟腑功能的效果。 ******************************************************************如何打通任督二脈任督二脈是氣之根本,所謂打通,其實是回歸根本,人剛出生時是通的,但隨后的生活違背了自然規律,造成氣不能貫通二脈,只好通過修練來達到貫通的目的.如何打通任督兩脈 真氣運行法是一種靜功自我導引法,主要通過凝神調息,培植真氣,以貫通經絡,調理陰陽氣血,而達防病治病、延年益壽之效。本功法由近人李少波根據《黃帝內經》理論,并采納了“小周天功法”等古代氣功養生治病經驗,結合自身實踐體驗整理而成。操練不難,只要按要求練習,不會出偏差。操練步驟井然,各有反應或效果可證,治療范圍亦較廣泛。 基 本 內 容 一、練功姿式 以平坐式為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 1/2~1/3 坐于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并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松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腭,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于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后,則站、臥、坐、行皆可。 二、呼吸與意念 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盡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作適當調整。 三、收功 每次練功結束前,先放松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周,使精神恢復常態后,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練 功 方 法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 練功準備就緒,即微合雙眼,先注視鼻尖片刻,接著閉目內視心窩部,耳聽呼吸,勿使有聲。意念隨每次呼氣自喉部下達心窩部,盡可能逐漸放慢、放長,每次呼氣的時間,以每分鐘呼 8~12 次為宜。呼氣時任其自然,無念無識。練功時若有雜念,要用數息法制之:只須數呼氣之數,從 1 ~ 10 ,再回頭從 1 ~ 10 ,反復進行,雜念平息,即不必數息。本步練功時間每日 3 次,每次 20 分鐘。盡可能固定每日練功時間,易于形成條件反射。若不能固定時間者,則每日早、中、晚 3 次不可缺。練功約 3 ? 5 日,便自覺心窩部有沉重感,至 10 日左右心窩部有溫熱感,即告第一步完成,為第二步奠定了基礎。煉本步期間,無練功基礎者,可能出現頭昏,腰酸背痛,呼吸不自然,舌抵上腭不習慣等,這些是初練時的生疏現象,只要堅持按要求去練,便會逐漸純熟,各種不自然現象漸會消失。在練本步過程中,一般脾胃虛寒、食欲欠佳、精神不振者,可漸增食欲,精神日振。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當第一步功法練至每次呼氣自覺心窩部發熱時,即可意息相隨,于每次呼氣時,以意引心窩之熱氣流逐漸向下延伸,一步步趨向丹田(小腹內)。但必須注意輕松自然,不可過分用意和操之過急。如此每日練功 3 次,每次半小時左右,約 10 天左 右,即可于每次呼氣時出現一股熱流下達丹田的感覺。此時可出現小腹中汩汩有聲,矢氣增多,食欲增進,大小便異常者漸趨正常。 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 接上步,當每次呼氣皆有熱流下沉丹田,丹田溫暖發熱后,即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于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過分注意呼氣。每日練功 3 次,每次 40 分鐘左右。本步鍛煉時間約需 40 天左右,即可感到丹田內形成一個“氣團”。隨著功夫的積累,氣團逐漸增大,小腹充實飽滿有力,有時會出現陰部作癢,會陰跳動,腎區及四肢發熱等,這些現象或感覺可因人而異。一般患有失眠、陽痿、月經不調、二便異常者漸可明顯好轉。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 接上步,當丹田真氣充實到一定的程度,即會沿脊柱上行。此時,意念須隨之上行而不為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勿忘);當其止于某處不復上行,甚或有所退下時,也不要用意向上導引(勿助)。因為上行之快慢完全取決于丹田中真氣充實的程度,丹田越充實,上行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反之則上行中止,甚或倒退。當上行至腦后“玉枕關”,屢屢欲上難通過時,可用內視頭頂法,一般即可沖過玉枕關。本步是關鍵的一步。每日練功次數可適當增加至 4 ? 5 次,每次需 1 小時左右。一般在一周之內,氣流即可沖過“玉枕關”。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快者一下子就可通過,力量也很猛;其次者須數次;慢者需數天;個別人可因特殊情況而久久難以通過。練本步過程中,可出現項背強急,頭如緊箍等情況,是沖關通督之前兆,不可疑慮放松;通關后 ( 尾閭、夾脊、玉枕 ) 自然輕松愉快。通關后呼氣時熱流直下丹田,吸氣時熱流沿脊而上過頭頂至口腔,形成任督循環(即“小周天”)。至此境界,凡患有頭暈、耳鳴、失眠健忘、性欲低下、月經不調、心悸氣短、精神恍惚等病證者,皆可明顯改善,長期堅持可望康復。無病者亦可致身輕體捷,精力充沛。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任督循環形成后,一般仍意守下丹田,同時其他經脈也可相繼開通。如頭頂出現動力,可改守上丹田 ( 腦中 ) ,可以靈活掌握。練功時間仍每日 3 次,每次一小時左右。此期間,會出現頭皮奇癢,舌尖顫麻,全身如有電流亂竄,皮膚麻癢如有蟻 爬,眉心、鼻梁緊張,環頭拘緊等反應,亦因人而異,不必害怕,也不要追求,約一月后各種動象漸會自然平息。此后各種慢性病皆可明顯好轉或痊愈注 意 事 項 1 、練本法須在靜室內,明暗強度適宜,空氣流通清新,又不可直接當風。 2 、凡大饑、大飽、大怒、大驚等情志不寧時,不宜勉強練功,須待心情平靜后再練。 3 、練功時間內應晝避開一切干擾。凡天氣劇變、狂風暴雨、雷電交加之時,暫勿練功。若練功中有意外干擾(如突然聲響、有人急叫或闖進練功室內等),則不必驚慌,須慢慢放松意念。臨時收功后再慢慢起坐應付,待恢復平靜后再補練。 4 、用本法者平時須注意清心寡欲,心平氣和,勞逸適度,飲食清淡,忌食辛燥、腥、粘膩之物。 5 、用本法者,尚未通關之前,須戒絕房事,以免影響進程。通關后亦須有所節制,保持精力充沛。********************************************************************************任脈:從下頜的承漿穴到下體的會陰學 圖:督脈:從口部的齦交穴到背部最下的長強穴圖:**************************************************************小周天打通法1.叩首法(小周天打通法之一) 叩首,就是磕頭,是道家修身秘法之一。 “學道本無門,叩首先有益”。但是,咱們練的叩首不是頭碰地,而是頭叩手背,就像是我們趴在桌上打盹時將額頭壓在手背上的感覺。 然后按拜佛叩頭的樣子,以額頭部分(鼻根至前發際線)撞擊手背,幅度和力度因人而異,本著由輕而重的原則。抬頭再叩時要有一個頭后仰的動作,每15次為一小節。接著從鼻根到下巴輕輕“撞揉”手背,每反復10次為一小節,“撞揉”時面部始終與手背相貼進行(“撞揉”時頻率要快,如震顫一般),兩節為一組。如此可使任督二脈在頭部順接,為打通小周天的第一步(高血壓患者暫不可練此功)。 2.震動尾閭法(小周天打通法之二) 先雙腿盤坐。有些人說我盤不上,而咱們這個功盤不上正好!雙腳微盤能交叉即可,然后用腳掌外緣骨用力站立(站的過程中膝蓋不可觸地),只要臀部離地10至30厘米就行。由于重力作用,臀部落地時正好使尾骨撞擊地板,這個動作就完成了。這種撞擊面積較大,安全無痛。為保萬無一失,開始時臀部可墊棉墊,站起的幅度也宜由小到大,或面前有人幫忙拽起也可,主要目的就是要震動尾骨,使任脈會陰穴與督脈長強穴得以順接。這是打通任督二脈的關鍵一步(有骨結核、骨質疏松及急性腰扭傷者,忌用此法)。 別小看這一站一坐。這對婦科病、肛腸病有立竿見影的效果,還可強壯肝腎功能,且能降壓安神,治療腰膝疼痛,只要鍛煉時從容和緩,不急不躁,鍛煉后都會有氣力大增的感覺。 3.壁虎爬行法(小周天打通法之三) 我們都看過壁虎或諸如蜥蜴、鱷魚的爬行吧,咱們這個動作就完全依照它們來進行,爬行得越像越好。但在地板上練時不用真的往前爬,如果真的向前移動了,那就必然是四肢在用力,而這個鍛煉法四肢是不用力的。 此功法主要用來打通任脈,對增強五臟功能效果卓著,尤其對肝臟有很好的養護作用,對腸胃疾病、便秘、婦科病痛經、不孕等諸癥都有很好的療效,減肥消脂的作用也非常明顯。任脈乃陰經之海,總調陰經各脈,對于更年期婦女尤為重要。 4.踏步搖頭法(小周天打通法之四) 放松仰臥于地板,兩手抱于頸,好像要做仰臥起坐,頭略微抬起,現在我們開始做原地踏步的動作。 你問了,原地踏步,腳心碰不到地面呢!對,不是讓你腳踏實地,而就是一種想像,你就躺在那里,腳跟貼著地板,兩腳一收一伸踩著虛空,做原地踏步的動作就對了。動作不要大,同時頭隨著腳的伸縮而向左右擺動,收左腳時頭向右擺,收右腳時頭向左擺。這個動作主要是鍛煉整個脊椎,也就是督脈。只要練上幾下,就會讓人渾身發熱、氣血旺盛,尤其對于腎臟有很好的強壯作用,且活血通絡作用很強,可治療虛寒癥及腰腿病,對心臟及腦供血不足的人效果明顯,對于類風濕性關節炎也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求醫不如求己》(一) 中里巴人是《人體使用手冊》作者吳清忠的中醫啟蒙老師,養生療疾寶典《求醫不如求己》堪稱“改變中國人健康生態的第一方案”。書中介紹的中醫養生功法簡單易行且功效明顯。*******************************************************************大周天功法兩目輕閉,雙手在膻中呈環狀,吐納左下、呼壓右上,提吸,循經十次,收功一次。1、手太陰肺經,中府起左手壓呼至少商,接手陽明大腸經,從商陽右提吸炁至迎香穴。2、足陽明胃經,承泣起左手壓呼至厲兌,連接足太陰脾經,從隱白右提吸炁至大包。3、手少陰心經,極泉起左手壓呼至少沖,呈接手太陰小腸經,從少澤右提吸炁至聽宮。4、足太陰膀胱經,睛明壓左手壓呼到至陰,接足少陰腎精,從涌泉右提吸炁至俞府。5、手厥陰心包經,天池起左手壓呼至中沖,再接于手少陽三焦經,從關沖右提吸炁至絲竹穴。6、足少陽膽經,瞳子膠起壓左手呼氣至足巧陰,后接足厥陰肝經,從大敦右提吸炁至期門閉。此為一大周天。注:少商穴,在拇指撓側指甲旁0.1寸商陽穴,在食指撓側端,距指甲0.1寸隱白穴,在足大趾內側,趾甲角旁0.1寸大包穴,在側胸部腋中線上,第六肋間隙處承泣穴,在瞳孔直下方,眼球與眼眶邊緣之間厲兌穴,在足二趾甲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極泉穴,在腋窩正中,腋動脈搏動出少澤穴,在小指尺側,甲角旁0.1寸少沖穴,在小指指甲下緣,靠無名指側邊緣上睛明穴,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瞳子膠穴,在眼角外側,一指幅的凹陷處,俞府穴,在人體上胸部,鎖骨正下方天池穴,在腋下3寸,乳后1寸窩絲竹穴,在眉梢外側,長魚尾紋的地方大墩穴,在足拇趾靠第二趾一側,趾甲邊緣2毫米處期門穴,在乳下兩肋,當第六肋間聽宮穴,在耳屏前,耳珠平行缺口凹陷處,耳門穴稍下方迎香穴,在鼻翼兩側1厘米皺紋中膻中穴,在兩乳頭連線中點至陰穴,小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中沖穴,中指尺側指甲角旁0.1寸巧陰穴,第四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中府穴,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門穴下1寸,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第1肋間隙處。...............怎么打通小周天呀?...................首先,在練習小周天前,必須先清楚瞭解 「任督兩脈」,並熟記其所經過之重要穴道位置,所謂任脈就是經過舌尖,沿著天突一膻中一中脘一神闕一丹田一關元一中極一會陰等穴道;督脈就是經過會陰一尾閭一命門一夾脊一肺焦一大椎一玉枕一百匯一印堂一山根一到上牙膛等位罝,至於如何讓任督兩脈相通,必須先把舌尖,頂到上牙膛之前顎,配合「提肛」,即肛門收縮,任脈督脈即接通。
來自: dachang > 《自我修煉》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真氣運行五步法
真氣運行法是根據《黃帝內經》理論,并采納了"小周天功法"等古代氣功養生治病經驗,結合實踐體驗整理而成的一種靜功自我導引法,主要通過凝神調息,培植真氣,以貫通經絡,調理陰陽氣血,而...
2008.11.12 適應真氣運行法
2008.11.12 適應真氣運行法。按照真氣運行法的要求,我開始了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因此,就像兩個孩子打架一樣,習慣性的吸氣入丹田與剛剛形成的“呼氣時注意心窩部”這一印象開始了較量:剛一...
教你如何意守丹田
教你如何意守丹田●真氣運行法 .這是一種分階段逐步打通任督脈的功法。真氣運行法共五步: (1)呼氣注意心窩部。接著,用耳細聽呼氣,使不發出粗糙的聲音,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吸氣...
如何修習真氣運行法
如何修習真氣運行法 如何修習真氣運行法 文谷 預備式 調身:以利于行氣為目的,坐式為主,坐、臥、立、行均可,需松肩垂肘,含胸拔背,百會上頂,下頜內收,體態端正自然。...
真氣運行法五步功法
真氣運行法五步功法。練功到三至五天,感到心窩部沉重,再往后,每呼氣時,感覺到有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這是真氣集中的表現。當第一步...
真氣運行養生功法(大小周天)2
真氣運行養生功法(大 小 周 天) 2.練功初期,自然呼吸,意念只須注意呼氣。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收 功:每次練功結束前...
真氣運行法功理機制剖析(2)“意息相隨丹田趨”
真氣運行法功理機制剖析(2)“意息相隨丹田趨”唯有真氣運行法不同,它是把中丹田作為切入點,在中丹田聚集真氣之后,讓中丹田之氣流入下丹田的。真氣運行法的核心仍然也是下丹田。真氣運行法以培養真氣...
真氣運行法練功火候|真氣運行法-中國功夫網
真氣運行法練功火候|真氣運行法-中國功夫網。二步功"意息相隨丹田趨",要求使中丹田真氣沿腹中線任脈下沉丹田,仍然是有為有作的武火,呼氣時意念將中丹田心窩部的溫熱飽滿感逐漸推移下丹田...
腎子陽氣功怎么練
腎子陽氣功怎么練文章目錄。鄧鐘山老先生在其手書的《功家秘法寶藏》卷四《腎子陽性功圖說》中載日:“腎子陽性,乾人獨煉。一求延年,益壽...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