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912年11月,是法國的工人詩人歐仁·鮑狄埃,即著名的無產階級的“國際歌”(“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的作者逝世的二十五周年。
這首歌已經被譯成歐洲各種文字,甚至還不止歐洲文字。一個有覺悟的工人,不管他來到哪個國家,不管命運把他拋到哪里,不管他怎樣感到自己是異邦人,言語不通,舉目無親,遠離祖國,——他都可以憑“國際歌”的熟悉曲調,給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世界各國的工人相繼歌唱自己的先進戰士、無產者詩人的這首歌,就使得這首歌成了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歌。 世界各國的工人現在都在紀念歐仁·鮑狄埃。他的妻子和女兒還活著,并且都過著貧困的生活,就像“國際歌”的作者一生所過的一樣。他在1816年10月 4日生于巴黎。他創作的第一首歌的時候才14歲,而這首歌的名字就叫作“自由萬歲!”。1848年,他作為一個街壘斗士參加了工人反對資產階級的偉大戰斗。 鮑狄埃出身于貧窮的家庭,在整個一生中他一直是個窮人和無產者,他起先靠包裝箱子,后來靠繪制印花圖樣維持生活。 從1840年起,他就用自己的戰斗歌曲來反映法國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巨大事件,喚醒落后的人們的覺悟,號召工人團結一致,鞭笞法國的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政府。 在偉大的巴黎公社(1871年)時期,鮑狄埃被選為公社的委員。在3600張選票中,有3352票是選他的。他參加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府——公社的一切活動。 公社失敗后,鮑狄埃被迫逃到了英國和美國。著名的“國際歌”就是他在1871年6月,也可以說,是在5月的流血慘敗之后的第二天寫成的…… 公社被鎮壓了……但是鮑狄埃的“國際歌”卻把它的理想傳遍了全世界,在今天這首歌比任何時候都更有活力。 1876年在放逐當中,鮑狄埃寫了一首長詩“美國工人致法國工人”。在這首長詩中,他描繪了在資本主義壓迫下的工人生活,描繪了他們的貧困,他們的苦役勞動, 他們遭受的剝削,以及他們對于自己的事業的未來的勝利所抱的堅強信念。 公社失敗以后過9年鮑狄埃才回到法國,回來后立即參加“工人黨”。1884年他的第1卷詩集出版了。1887年第2卷出版了,題名為“革命歌集”。 這位工人詩人的其他一些歌,是在他死后才出版的。1887年11月 8日,巴黎的工人把歐仁·鮑狄埃的骨灰送到拉雪茲神父公墓(Père Lachaise),在那里埋葬著被槍殺了的公社社員。警察為了撕毀紅旗,組織了毆打。無數的人群參加了這次沒有宗教儀式的葬禮。四面八方都在高呼:“鮑狄埃萬歲!” 鮑狄埃是在貧困中死去的。但是,他在自己的身后留下一個非人工所能建造的真正的紀念碑。他是一位最偉大的用歌作為工具的宣傳家。當他創作他的第一首歌的時候,工人中社會主義者的人數最多不過是以十來計算的。而現在知道歐仁·鮑狄埃這首具有歷史意義的歌的,卻是千百萬無產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