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章
發文工具
撰寫
網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漢蕭關考辨
■摘自《固原文史資料》第五輯 武繼功 趙讓
自治區內一些專家、學者及文史愛好者,對漢蕭關的具體遺址,做了有益的探討,并發表了許多不同的見解,有的同志認為漢蕭關在開城附近,有的認為在北十里鋪附近,有說在南三十里鋪的,民國《固原縣志》記載漢蕭關遺址在今蒿店三關口等,眾說紛經,筆者以十分關注的心情,翻閱了有關漢蕭關的古代文史資料,實地踏測了蕭關有可能設關的地址,酌摸了西漢初的歷史地域形勢和條件,我們認為:上述各類設關探討均不可能,漢蕭關當在今固原、彭陽二縣的交界處,其具體遺址在彭陽縣古城鄉的小合為村,其南山坡臺堡寨可能即漢蕭關遺址,有待學者和專家進一步發掘、考查。 蕭關,顧名思意,當設在邊境無險可守的要道上,以及荒蒿野草叢生的所在。蕭關早見于高誘《戰國策》注中引徐廣說:“東函谷關、西散關、南武關、北蕭關”,四關之中稱關中。戰國時,關中平原屬秦國,蕭關是秦國西北通往內陸共中的邊寨。 西漢初,朝那屬北地郡。武帝元鼎三年,從北地郡析出安定郡,郡治高平。這時的蕭關,是自關中通往塞北的回中道的要塞。回中道,即關中平原通往隴東高原的要道。南起汧水河谷,北出蕭關。其路徑即由雍縣沿汧水北上,經汧縣(隴縣)回中宮至安定郡(固原)。漢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十月,下令修通回中道,也是在秦時修的回中道雛形上進一步開拓整修的。這條路在今固原地區來說,就是北起固原城,南行經卅里鋪、開城、至下青石咀,折向東,沿迺河(即汝河)穿小岔溝峽谷至古城鄉(朝那)、彭陽城、前行經城陽、經甘肅境的開邊、到鎮原縣城;若由古城鄉折向東南至為口鄉,再東南行,沿紅河川(古陽晉川)、出蛟龍溝、循大、小蘆河通平涼。因為西漢時,固原去瓦亭、過三關口至平涼這條路,既是大灣道,又由于三關口一帶峰巒重疊,水流湍急,荊棘叢生,行程艱巨,大道未通。 西漢初,漢與匈奴以長城為界,文、景二帝實行休養生息的無為政治,對匈奴采取籠絡政策,邊備逐年松弛,匈奴勢力不斷南下,“漢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單于率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卬,遂至彭陽,使騎兵入燒回中宮。”走的正是由固原經青石咀、小岔溝峽谷至古城,至彭陽的這條路。 上引句中,朝那蕭關并提(朝那蕭關間加頓點,是后人加的)。《史記·孝文本紀》在記述上一事時說:“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那塞,殺北地都尉卬……上乃遣三軍軍隴西、北地、上郡。”這里只提朝那塞不提蕭關。《史記·李將軍列傳》里又說:“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這里只提蕭關,不提朝那。《史記·馮唐列傳》又說“匈奴大入朝那,殺北地都尉卬。”這里只提朝那,不提蕭關,可見朝那、蕭關是緊緊相連。三國時魏人婦淳說:“蕭關在安定朝那也。”據上引諸句,筆者認為蕭關屬朝那縣,朝那縣屬安定郡。朝那與蕭關,從廣意與整體上看是一個地方,從狹義上局部上看,又是兩個地方。二者的關系是縣城郊區的關系。只言朝那就包括蕭關,只言蕭關就指朝那近郊的關。 朝那在今固原東南,即彭陽縣古城鄉,目前尚無人提出異意。那么,蕭關在固原東南,這是正史上早定了位的。這方面的著述很多,《辭海》、《中國歷史地名辭典》、《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都有辭條介紹。《中國歷史地圖集》(秦、西漢、東漢里)也標明在固原東南。 漢武帝于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冬十月,上祠畤,遂逾隴,西登崆峒,于是上北出蕭關。”這句話是說漢武帝過隴坂后,從西面登上崆峒,從北面出了蕭關。漢武帝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冬十月,上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師古曰。“回中在安定高平,有險阻,蕭關在其北,此蓋自回中道以出蕭關。”這句話是說蕭關在回中道以北,而不是說蕭關在高平之北。以后漢武帝在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秋,八月上行幸安定”;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十二月,上行幸雍,祠五畤,西至安定、北地”;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春,正月,上幸雍,至安定、北地”。后元六年(公元前88年),“春,正月,上行幸甘泉、郊素畤,遂幸安定”。這四次只提安定,不提蕭關,說明有了安定郡高平城以后,蕭關的作用,就不像建郡立城前那樣重要了,這正因為蕭關在固原東南。如果說蕭關在安定郡高平城北十里鋪,那么,匈奴自北南侵高平的活,蕭關乃首當其沖,它的關塞作用,只會比以前加強,而不會比以前降低的。 唐·李泰在《括地志》原州條下首先提出“蕭關、今隴關山,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朝那縣之地。”唐·張守節在《史記正意》注《史記·吳玉濞列傳》“摶胡眾入蕭關”句中說:“蕭關,今名隴山關,在原州平涼縣界。”當時的平涼縣《舊唐書》原州條下說:“平涼、隋縣、治陽音(晉)川,開元五年,移治古塞城。”這里說的陽晉州,即今彭陽縣紅河川。平涼縣,有人考證是現在彭陽縣新集鄉,它與今古城鄉隔汝河相對,可見仍是西漢時朝那縣地。李泰、張守節二人所指的隴山關,仍是朝那縣的蕭關,也可以說隴山關是蕭關的別名。 《元和邵縣圖志》記載:“蕭關故城,在縣(平高)東南三十里,漢文帶十四年匈奴入蕭關,殺北地都尉是也。” 句中所說的‘東南三十里’,我們雖不知其根據,但明《平涼府志》記載:“蕭關在縣(平涼)西北,東接鎮原,北通固原,今日牛營山。”《平涼府志》卷九,張維校補的“固原州建制沿革”中又記:“固原居蕭關之外,在六盤北尚百余里,南五十里曰牛營山,蓋古蕭關。”《平涼府志·華亭縣志》中記,“華亭西北,曰六盤山,其東曰瓦亭山……又北二十里曰牛營山,蓋古蕭關。”以上列舉是與《元和志》記載基本吻合的。 筆者以極大的好奇心思,我們曾多次到“東南三十里”、“牛營山”、“朝那塞”等有可能設關的方位及循著這些地點作了實地踏看:我們初步認為漢蕭關設關的地點在彭陽縣古城鄉的小岔溝村,其根據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小岔溝村;位于古城鄉的最西端的五里山峽谷東口,背山靠水,西口的牛營山、小岔溝梁、五里山形成雄偉的西北方位的天然屏障和五里狹谷。汝河、牛營河皆源出六盤山,流到牛營山腳下二河相匯,穿五里峽谷而東流至朝那塞、彭陽川、城陽川而流入鎮原。蕭關古道從小岔溝穿峽而過,從地形上看傍山靠水,地形險要,在軍事上是利于防北、囤軍囤糧的好地方。 2、小岔溝的南山坡臺上,有古堡寨一處,三面凸出在坡臺邊,確有“天險蕭關”之勢,堡寨現名南山堡,呈雞卵形,寨內面積約3000多平方米,門向北開,對著峽谷,下距汝河及古道200余米,附近山嶺長滿荊棘、蒿草,植被良好。堡寨荒頹古老,縣內各地堡寨均有考證名稱,唯此堡寨尚無任何考證資料,蕭關有可能設關于此,還有待進一步發掘考證。 3、如果小岔溝是漢蕭關遺址,這里距朝那塞20多華里,兩地相近,汲汲相關,與《史記》口吻一致。小岔溝到朝那塞、到彭陽川、城陽川,東西川道連成一片,是囤軍囤糧、迂回集結、馳騁的好地理。從歷史上許多戰例看:這里是依靠蕭關、依托長城的古戰場之一。 4、從方位上看:小岔溝村地處固原東南。從里程上講:按古代地理上鳥道直徑計算,小岔溝村到固原也是30多華里。我們慎思:西漢初到現在2000多年,當時大道未開,蕭關古道也是沿襲山徑古道而行。這里有一條古道,鮮為人知。即由固原向南至東海子(古朝那湫)再到小岔溝村直徑還是30多華里。相傳古人及地方官府每年有春秋祭祀古湫的慣例,朝那湫在古代相當有名氣,其時間遠遠超過秦、漢時代,《元和志》有可能按此鳥道捷徑計算里程。 關于朝那湫,《元和邵縣圖志》中有注釋:“湫在原州平高縣東南二十里。”這就是說,固原去朝那湫20里,那么,東海子到小岔溝村也就是10里左右,按此捷道計算,恰好東南30里。 又按宋《新定九域志》卷三中記有:“原州、朝那湫廟,史記、朝那湫泉,即華石川也。蘇林曰:‘湫淵在安定朝那縣,方四十里,停不流,冬夏不增減,不生草木,能興云雨,水旱禱之有應。’漢志、朝那湫有瑞旬祠十五所,又有秋淵祀。”從以上諸句看,朝那湫的祭祀盛會由來已久,漢代即有祀廟15個。 5、按當地老年人講:民國初年,公路未通前,平涼、固原未往旅客、騾馬、駱駝客商皆駐棧于小岔溝村,而且是一個比較大的棧口。 民國《固原縣志》的總編、我們的文史老師葉超老先生,是福建閩候人,在固原從政任教多年,他為官清廉,學識淵博。他在記載漢蕭關時,認定在蒿店三關口,這個記載看來與歷史事實不符,也是舊志的失誤。葉老對蕭關的記載,主要取材于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發行的《甘寧青史略正編》,共12卷,由鎮原慕少堂主編,該書在一定程度上偏重于鎮原鄉土,有一定失誤。葉老主要按慕志的觀點記事,也是“舊志多誤”罷了。 說開城、卅里鋪是漢蕭關,一不像,二無根據。開城,卅里鋪至固原,單按里程計算,盡可以說得通的。但從方向上說,均在正南方向,不是東南方向。這兩個地形都適合于防南,不宜于防北。明《寰宇通志》卷九十五中記有“開城路城,在開城縣東北百步,其地本宋之開遠堡,后以安遠堡并入,元立開城路故此,遺址尚存。”這里只字未提及蕭關。清、陳芳績《歷史地理沿革表》中說:“蕭關,宋初屬原州,尋置武州,后省入潘原。”顯然是指唐蕭關縣、宋蕭關鎮,也只字未提及開遠堡、卅里鋪。 蕭關,其他說者還有,筆者認為,離開漢朝那縣談漢蕭關都是失之偏遠。
來自: 書海拾貝 > 《歷史》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固原柳樹灣——烏撒衛屯墾官兵的原鄉地
固原柳樹灣——烏撒衛屯墾官兵的原鄉地。1970年固原專區改為固原地區行政公署,行署駐固原縣,轄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涇源5縣。從固原的歷史和固原——烏撒衛有關的徐達、費聚、沐英的軍事歷程以及...
他花了幾十年,用磚雕復原了明代固原古城,這座城到底有何魅力?
他花了幾十年,用磚雕復原了明代固原古城,這座城到底有何魅力?在固原博物館內,用模型完整復原了固原古城的輝煌,明清時期的固原古城...
固原的歷史——蕭關道與原州政權建置的變遷
固原的歷史——蕭關道與原州政權建置的變遷_固原新聞網固原的歷史——蕭關道與原州政權建置的變遷http://www.gyxww.net 時間:2011-04-02...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 第五百五十一卷
唐屬原州,宋屬渭州,金于縣置平涼府,元以潘原縣省入,明因之,為平涼府,附郭縣。州廢以縣,屬渭州。平涼府疆域考 府州縣《志》合載平涼府疆域圖平涼府南圖平涼府南圖平涼府西北圖本府平涼府...
漢武帝六出蕭關(4)
安定郡郡治高平(今固原市),在今寧夏有6縣:高平縣(今固原市原州區)、烏氏縣(今固原南)、朝那縣(今固原東南)、三水縣(今同心東...
說說涇源縣的來歷
說說涇源縣的來歷 涇源縣以其為涇河發源地而得名。清初襲明制,同治十年(1871年)劃平涼、固原、華亭、隆德四州縣地,置化平川直隸廳,屬平慶涇固化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甘肅省于1950年改...
關于固原城最早叫古雁城的傳說
鴻雁也就是大雁,咱固原還有一種特殊的叫法叫大雁為(咕)古嚕雁,所以春暖花開之時,在大雁身上扎上蒿草,進行放飛選擇適合建城的地址,結果可能是氣候的原因還是大雁第一站精神好的緣故,所以第一站...
寧夏大固原傳奇4:固原城的歷史沿革和變遷,繁亂超乎想象,告訴你一個你所不知道的固原建城史
寧夏大固原傳奇4:固原城的歷史沿革和變遷,繁亂超乎想象,告訴你一個你所不知道的固原建城史。大禹分九州的時候,固原屬于雍州的地域,...
黃土高原考察瑣記
大致說來有洛川原上的洛川舊城、黃河岸邊的吳堡和佳縣兩座縣城、榆林城北的鎮北臺及其東西兩翼的長城、唐代的麟州城和宋代的府州城、紅堿淖和洪州城、銀州城和永樂城、沙漠中的統萬城、多鹽湖的鹽州,...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