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價似乎在緩慢回升,5月27日收于15.24歐元處。倫敦的歐洲氣候交易所每月提供的曲線圖,最近幾個月波瀾不驚,自9塊左右起底,進兩步退一步。現在的價格和年前的預測相比稍為樂觀,但遙望去年八月31歐元的歷史價格,已河東河西。
金 融危機與氣候變化,當今全球兩大熱點交集中,恰是未來氣候制度中關鍵的一環——資金機制。在眾多未來氣候藍圖中,減排與適應需要的資金皆以每年數百億美元 計,這些資金從何而來,如何分配,是12月哥本哈根會議全球關注的氣候保護協議的核心。而碳市場,在這場金融危機中暴露出的問題,正讓它在未來協議中的角 色受到重新審視。
隨著1997年《京都議定書》而誕生的排放交易(cap and trade)制度,讓全球稀缺的環境公共產品獲得了產權,并由之產生了市場和交易價格。碳交易曾被視為解決全球公地悲劇難題的希望所在,畢竟氣候變化涉及能源,能源利用的轉型沒有經濟手段的支持難以想象。如今遇上如霜似雪的金融危機,碳交易是否會因其政治意愿商品的特征而夭折?
碳價因素
4月初,歐洲定期公布了去年歐盟27國的排放數據。歐盟整體排放比上年降低6%,21.11億噸。其中水泥、化肥、玻璃、造紙尤其明顯,下降高達9%,電
力行業整體排放下降6%。個中緣由,除了實現京都議定書承諾之外,業界普遍認為,主要因為金融危機造成的市場低迷,生產萎縮。
供需關系在碳這個特殊的市場上也是鐵律,碳的價格直接反映了這種走勢。低排放導致企業對排放額度的需求減少,一些企業為了度過難關紛紛拋售手中現有的排放
指標,雪上加霜的是,經濟轉型國家此刻為了本國經濟利益,也大量拋售“熱空氣”,導致供給持續上升,市場終于失去支撐,一路下泄,直至觸底到10歐元以
下。
這是自2005年歐洲碳交易市場的碳價跌至近零之后,碳市場面臨的第二次巨大波動。前一次的原因是歐盟對各國及國內排放數據判斷失誤,導致過多發放排放額,扼殺了需求。這一次則是因為經濟波動。
在
后京都的制度中,是公平和競爭性兩大價值體系的競爭,對碳價的長遠預期是考量減排對競爭力影響的主要依據。因此,讓碳價在一個合理的區間波動,是發達國家
政府、投資者關心的事項。對于參與清潔發展機制的發展中國家,低碳價被視為是對減排公平性的挑戰。因此,對碳價也有訴求。
政治因素
傳統商品的價格主要由供需變化引起,在碳這個特殊的商品上,更讓投資者憂慮的是,政治意愿在此市場中扮演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多年來,他們一直呼吁3L的政
策信號,long,loud,
legal,長期、強烈和法律約束。這幾個要素決定了一些長期性的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和先進技術的投資前景,無論是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還是碳市場
投資無不如此。而這其中,風險最大的投資似乎公認為碳市場,因為它嚴重依賴于多邊政治協議。
前幾年涌現的專事碳市場的投資公司苦苦支撐,部分已經轉型,逐漸退出,轉而將更多資金投入其他金融產品和咨詢業務。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2012年為
止,下一階段碳市場從框架到全球減排目標尚未確定。相對于一般的投資周期,5年一輪的談判有悖于商業規律,讓投資者在碳市場面前卻步。
中國是清潔發展機制中減排額度最大的供應國家,各路投資者逐鹿的戰場。前兩年市場預期火爆時,大多數的減排額度購買協議上約定的價格都在10歐元以上,按
照一般業內的平均項目開發成本為1歐元噸碳,如今在十一、二歐元區間徘徊的一級市場碳價,核準減排額,顯然不能保證滿意的經濟回報。今年以來,因談判的滯
緩,及碳價的低迷,項目開發的速度較前一年已明顯降低。加上清潔發展機制制度設計中的缺陷日益顯現,改革刻不容緩。
一些發展中國家在低碳價面前堅持的底價政策,讓投資者夾在中間,投資收益變得渺茫。
看法歧異
低碳價不僅對投資者意味著投身于低碳經濟的挫折,也加深了不同政治集團對于碳市場的立場分歧。
波 茲南,德國和英國的環境部部長在大會發言上,強調碳市場將是未來主要的融資渠道。在歐盟眼中,目前從全球清潔發展機制收入中抽稅2%的范例,成為未來融資 的主要手段。只要有市場交易,資金就會源源不斷。這種收入比增加碳稅政治上的難度小得多,制度已然建立,只需擴大規模。而且市場投機的機會頗受金融機構和 大企業的歡迎。從環境保護的角度看,目標也比較容易控制。
而 一些主要發展中國家則表示,反對碳市場向發展中國家蔓延。目前的主流議案,歐盟若至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30%,一半將通過向發展中國家購買 減排額抵沖(offsetting),
加深了發展中國家,尤其在工業化進程中的大國的憂慮。原先基于項目的開發,已被要求擴展到能源密集型行業,下一步,
歐盟的態度也很明確,就是全球的碳市場。發展中國家的底價減排機會將在這一輪的抵沖中被收割,那么下一步自己承擔減排任務時,成本的高企將成為巨大負擔。
其次,碳市場價格的波動,讓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減排和適應的資金支持落入了不可預期的前景。在政治上很難同意。
這些問題在目前的談判中,都處于膠著狀態,尚沒有明確的走向。
盡
管爭議重重,碳市場本身正在擴張,美國以州政府形成的地區碳市場已從今年開始生效,澳大利亞和日本也正在醞釀其國內碳市場。而清潔發展機制在發展中國家展
開的被國際承認的量化減排項目,也正在成為下一階段執行《巴厘行動計劃》的重要參考依據。技術上的問題都容易解決,難得是政治共識。
而碳價與油價的關系,也提供了一個悖論。油價高,碳價也高,因為尋求替代能源的動力也大。經濟危機導致的低油價本身形成了減排,而低碳價卻弱化了對減排技
術的投資。此時,長期減排目標與短期目標的雙重動力,以及公共資金投入彌補市場失靈,給予市場明確的指向性,方能重振投資者信心,在經濟的冬眠期做好低碳
起飛的準備。
作者: 喻捷,氣候組織中國區政策研究項目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