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個關系比較好的同事私下里跟我抱怨,其他同事總是把她當成仆人,帶早餐、買水果、捎紙巾等各種雜七雜八不屬于她工作范圍內的瑣事統統推給她,同時辦完了連謝也沒有,好像就是她該干的一樣。每當聽到她憤慨不滿時,我通常只是呵呵一笑帶過,口頭上安慰她別放在心上大家都不是有意的,而心里卻總總回想起大學畢業時老師送給我的一句話——升米恩斗米仇。 曹操對此的解釋是:你給我一升米,沒讓我餓死,我感激你,你是我的恩人;可你給了我一斗米,就能給更多,你不繼續多給,那你就是仇人。其實,并不是只有曹操是這樣,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傾向,我把這稱之為一種依賴慣性。第一次的幫助是感激的,第二次、第三次……被幫助人就在接受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習慣,不會期待,不會感激,而是認為這是幫助者的一種義務,一項職責。當有一天,幫助者因某些原因不能給予幫助了,被幫助者自然而然就認為這是幫助者的“失職”。 最初聽到這句話時,我極其驚詫,覺得自己如此尊敬的一位老師怎么會送給自己如此“過分”的指導,心下難免忿忿和失望。然而,隨著走入社會,經歷過一些事情,卻越來越感激老師的先知先覺。在社會上生存,不是說你熱心、主動就肯定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和支持,社會也有他自己的“潛規則”,一如善良不是帝王的首要品格,一如能力不是成功的絕對保障。 但是,這樣講并不是讓人對他人、對社會徹底失望,恰恰相反,而是讓自己在了解這些“潛規則”的基礎上盡量去避免、去包容。所以,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力所能及但又不會逾越自己的職能范圍時,會去盡力幫忙,而那些工作以外人情以里的“事務”則是斟酌而行——一旦幫了就做好一直“幫”下去的覺悟。除此以外,幫助的對象也要注意,對于幫完一次就頭也不抬地說“那好,你以后就……”的人,可以委婉地從腦海里抹去“主動幫忙”的概念,而對于生你養你不求回報即使給買束廉價的鮮花都要向你謝謝的父母卻要盡可所能地“幫”她們一輩子。 升米恩斗米仇,在抱怨別人的同時也要反思自己的過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