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扇子藝術
中國扇子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級成部分,它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系,中國被譽為制扇王國之稱。扇子主要材料是:竹、木、紙、扇、象牙、玳瑁、翡翠、飛禽翎毛、其它棕櫚葉、檳榔葉、麥桿、蒲草等也能編強或制成各種千姿百態的日用工藝扇、造型優美,構造精制,經能工巧匠精心鏤、雕、燙、鉆或名人揮毫題詩作畫,使扇子藝術身價百倍。扇子蘊藏著豐實的文化內涵。古往今來,扇子與人們日常生活結下不解之緣,一把小小的扇子,不但已成為融實用價值與美學價值于一體的精美工藝品,扇子裝飾已逐漸進各家各戶,扇子已逐漸發展為藝術欣賞品,現扇子藝術價值大大提升,成為收藏愛好者的寵物。

羽毛扇
至今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明文震亨《長物志》卷七:“扇,羽扇最古。”“扇”字從“羽”也證明了扇子大家族中,以羽扇的出現為最早。晉崔豹《古今注》:“雉尾扇起于殷世高宗。”據前秦王嘉《拾遺記》記載,羽扇始于周昭王時,有盂夏取鵲翅為扇之說,則羽毛扇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絹宮扇
又叫紈扇、團扇、羅扇,它出現于羽扇之后、摺扇以前。西漢成帝的妃嬪班婕妤寫過一首有名的《團扇歌》:“新制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借詠團扇表露受趙飛燕嫉妒排擠恐受君王冷落的復雜心理。從歷代散見的詠扇的詩賦散文來看,團扇盛行于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宋代以后又與摺扇并駕齊驅,深受妃嬪仕女、文人雅士的喜愛。古代的絹宮扇大多制作精細,裝飾華美:“團扇:近世士民通用,素絹兩面繃之,或泥金,或瓷青湖色,亦有月圓、腰圓、六角之形,皆倩名人書畫其上,名曰‘團扇’。柄用梅烙、湘妃、棕竹居多,亦有洋漆、象牙之類。”
【娛樂第一播報http://yldybb..cn】 
藤編扇。
藤是一種蔓生植物,有白藤、紅藤、紫藤多種,質地柔韌。清代制扇藝人用很細的枯藤綸制扇面,經久耐用。

麥稈扇。
清王廷鼎《杖扇新錄》:“麥扇:以麥稈編成扁帶,廣寸余,圈作規形,如盆大,用竹片兩面夾之為柄,中心貼五色綾緞一小圓,繡山水、人物,極細,麥色金黃而潤,輕靈便捷,兩浙人多用以燕居。亦有削細竹作一圈,密編麥稈,匯綜于柄,以采縷結出梔子花、古錢、卍字諸形,皆兒女通行燕扇也。”他所說的麥扇就是麥稈扇,又稱麥秸扇、麥草扇。
【娛樂第一播報http://yldybb..cn】 
象牙扇。
象牙質地細密堅韌,便于雕刻,并可染色,是名貴的制扇用料。北京故官博物院珍藏著一把以象牙篾絲編綴的雕花團扇(見上圖),是清代乾隆年間廣東官員進獻宮廷的禮品。此扇呈蕉葉形,縱57.3cm,橫34.1cm。扇面用潔白細潤、寬不足1mm的極薄的象牙絲編成,均勻細密。扇面上鑲有淺刻、浮雕和撥鏤結合的染色牙刻菊、蘭、佛手等花卉,布局嚴謹,色調穩重。扇邊包鑲玳瑁框,畫琺瑯彩繪花果紋柄把,上下嵌金星玻璃,棕竹柄梁,垂如意形銅鍍金護,頂上鑲有鏨蝙蝠紋。柄梁上、中、下部分嵌有雕花玳瑁,卷云勾蓮琥珀及雕夔龍嵌玳瑁護托。全扇突出了象牙絲細膩澤潤的質感,莊重典雅,古色古香。

龔扇。
清朝光緒年間,四川省自流井(今自貢市)的制扇藝人龔爵五編成細篾竹絲扇,扇面上有“福祿壽喜”等字形,或“喜鵲鬧梅”圖,深受人們的喜愛。光緒未年,四川“勸業道”周孝懷主張振興百業,在全省評選優質手工藝品,龔爵五編的竹絲團扇和成都鹵漆、梁平竹簾一起獲獎。龔爵五的兒子龔雨璋進一步把名家畫稿織入竹絲扇。據說一位巨商拿來一幅張大千畫的仕女圖,要求在畫中人手執的紈扇扇面上隱現仕女秀美的臉蛋,龔雨璋嘔心瀝血反覆試驗,終于編成,從此龔扇名聞遐邇。
【娛樂第一播報http://yldybb..cn】 
玉版扇。
清王廷鼎《杖扇新錄》:“玉版扇:浙之括蒼山多巨竹,有圍至二尺外者。碧湖之民能截而剖之,取其里闊五六寸、長尺許,熨之使平,其形上寬下稍殺,用紅木,或明角、玳瑁,雕刻為柄,裝以為扇,兩面可鐫書畫。徐花農太史曾購置之,以奉曲園師。師愛其形制新巧,色白潤如玉,因題為‘玉版扇’。”這種扇現在四川墊江也生產,又名“竹簧扇”。

綢舞扇。
綢舞扇、絹面花邊折扇多為戲劇舞蹈用扇,有半綢全綢之分,扇骨以竹為主,也有用檀香木或牛骨的。扇面采用各式絲綢,印上或繪上花草圖案,有的還加上閃光鋁片,舞動時絢麗多彩,或金光熠熠。也有在扇面沿邊外加絲綢花邊作裝飾,做成女用絹面花邊折扇。
古扇源流扇子本是實用之物,以其輕薄而面積大,可扇風取涼。中國一向有在日常器物上施以裝飾的傳統,于是扇柄扇骨上有雕工,扇面正反上加書畫。較早的雕工書畫多由普通匠人完成,慢慢地各種有才華富想象的藝術家也來參加,扇子也就此演變成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使人頓生愛羨之心、寶藏之意,成為今天集藏的一大門類。我國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雛形。我國古代扇子的種類非常多,但真正被藏家所垂青的,只有折扇和團扇二種。
【娛樂第一播報http://yldybb..cn】 
折扇折扇一名“折疊扇”,又名“聚頭扇”。折扇收則折疊,用則撒開,故又稱“撒扇”。折扇產生時間雖較遲,其重要性卻極大。它攜帶方便,出入懷袖,扇面書畫、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寵物,所以又有“懷袖雅物”的別號。團扇產生遠早于折扇,因形狀團圓如月暗合中國人合歡吉祥之意,又名“合歡扇”。又因其由絲織物制成,故又稱“紈扇”或“羅扇”。更由于唐人王建《調笑令》中的名句“團扇團扇,美人并來遮面”,而產生了“并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稱。

團扇明代是折扇流行的開始,這或許是由于永樂時期明成祖的倡導。近代明代藩王墓出土物中折扇不少,可與上述記載相印證。折扇制作在全國范圍內都有分布,以地名人名著稱的就有杭扇、曹扇、川扇、歙扇、弋扇、潘扇、方扇、黃扇、青陽扇、溧陽歌扇、豐潤畫扇、武陵夾紗扇、金陵柳氏扇、尹氏紙麥扇、吳扇等繁多的名目,也有以功能用途分的春扇、秋扇和靴扇等品種。扇股扇面的制作日趨精良,且各有名家;扇面書畫廣泛流行,在文人雅士中得到認可。如果說折扇源于日本的話,此時已真正漢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清代是我國折扇大發展的時期。扇子在文人官員間的使用更加頻繁。扇子不僅是用以生風涼的工具,也不僅是一種藝術品,它成為一種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成為他們社會角色的道具。不僅是夏天,就是在天氣涼爽的季節,手執一扇,打開收攏,或佩掛在身,或藏于袖中,都具有人格表露、情緒交流的意義。不僅是文人,不僅是男性使用折扇。從文人書畫扇這一主流,分出以黑紙扇、游鑒圖扇和戲畫扇為典型的工藝扇,以及女用的米扇。從扇本身出發,又有了扇袋、扇墜和扇盒等附屬的工藝品。扇子還從中國流傳到世界其他地區,特別是歐洲。乾隆時期,廣州的商人曾專門生產適應歐洲貴婦趣味愛好的象牙折扇。折扇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征和與世界文化交流的使者。
【娛樂第一播報http://yldybb..cn】 民國時,折扇保持了它在中國藝術上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沒有什么超出前代的,而值得一提的創新是集錦扇。在此之前,雖然也有多人在同一扇面上合作繪畫,或分段書寫各自署款的扇子,但集錦扇卻是將扇面空間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割,然后由多名書畫家分別作書繪畫。從最少的兩人組合開始,到多至十余家合作的集大成之作,確實令人耳目一新。
炎炎酷暑,持一把書畫折扇,開合把玩,不僅可以驅暑納涼,且還能表現出一種儒雅之風。無論是團扇還是折扇,都有扇面。古往今來,書畫家都喜歡在扇面上繪畫或書寫以抒情達意,或為他人收藏或贈友人以詩留念。
一、荷花扇面
荷花又名蓮花,被譽為君子之花,是一種水生草本植物。在祖國大地上繁衍生息的荷花,古時就以善美的姿態,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以荷花為題材的詩詞,最早見于《詩經》彼澤之陂,有蒲與荷,三千年前民間已用荷花喻女性之美,并與蒲草并提,象征男女之間的愛情。而荷花之美亦被歷代文人推崇備至。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的散文愛蓮說短短一幅文章就將荷花的純真圣潔品格渲染的淋漓盡致,其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名句被廣為傳誦。

【娛樂第一播報http://yldybb..cn】 
陳鴻壽行書扇面

吳寬行書扇面

作者:巢偉民

作者:陳邦彥

作者:馮其庯
【娛樂第一播報http://yldybb..cn】 
作者:王鐸

作者:梅墨生

作者:秋子

作者:趙之謙
十、其他扇面

蒙古少女
【娛樂第一播報http://yldybb..cn】 
漁家女

少女思秋

少婦賞花

拜見圖

竹林高士圖
【娛樂第一播報http://yldybb..cn】 
米顛拜石圖

虎溪三笑
唐伯虎巧畫扇面

唐伯虎小橋流水扇面唐伯虎曾在扇莊畫扇,他技藝超群,遠近聞名。一天,有個人來請唐伯虎畫扇,要求他在小小的扇畫上畫100只駱駝,真夠難為人的。可唐伯虎什么也沒說,點點頭就畫了起來。只見他先畫了一片沙漠,沙漠中間是一座孤峰兀立的大山,山下林茂路彎。那人一看,扇面快要滿了還沒見一只駱駝,得意地笑了。心想:看他咋畫得下一百只!只見唐伯虎在山的左側畫了一只駱駝的后半身,前半身被山崖擋住了;在山的右側,又畫了一只駱駝的前半身。唐伯虎把筆一擱,那人急了,說:“不夠一百只呀!”唐伯虎又拿起筆來,在畫旁題了一首詩:“百只駱駝繞山走,九十八只在山后,尾駝露尾不見頭,頭駝露頭出山溝。”那人一看,啞口無言,灰溜溜地走了。那么,是不是只要角度小就一定能表現出復雜的事物呢?也不一定。還應有一條,就是構思要巧。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唐伯虎畫扇的另一個故事:沒過幾天,又一個秀才模樣的人讓唐伯虎畫扇。他自己命了一個題,叫《花香》,但扇面上不要一瓣花。又是一個專難為人的人。唐伯虎點點頭,就在扇面的右邊畫出幾片綠葉來,一群蜜蜂,一只蝴蝶,正飛了過去。然后,唐伯虎在扇面上題了“花香”二字。秀才看了,贊嘆不已。
【娛樂第一播報http://yldybb..cn】 從古玩城看扇面的身價

水墨桃花扇面“一把古扇竟能拍賣到上萬元,真讓人瞠目結舌”。這不奇怪,名人用過的扇子賣到十幾萬元也不算稀奇。西安一藏家李先生淡淡地說:“張大千一幅《戲效莫高窟唐人畫》的扇面出手近十萬元,另一幅《關中太乙觀樂圖》賣價達幾十萬港元。扇子雖小,可收藏價值很高。”李先生喜愛扇子,他收藏的扇子種類多、精品多,有人稱他是“扇子李”。尊號可不是白叫的,他收藏的扇子可以辦個小型博物館了。其中有蘇杭的檀香扇、絲綢扇、黑紙扇,兩廣的竹扇、棕櫚扇,黃河流域的蒲扇、麥扇,大小不一的工藝扇……扇骨有象牙、白銀、紫檀、烏木、湘妃竹……扇子的造型與工藝更是千變萬化,有腰圓、半圓、月圓、橢圓、六角形、八角形等,并將鏤、雕、刻、燙、鑲等技法全都用上。加上扇面為名人墨跡,大家丹青,更使這些扇子身價百倍。
扇子在中國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最早的扇子是用鳥的羽毛做的,被稱作“羽扇”。“扇”字中就有個羽字。以后人們又制作出輕便、美觀的團扇、絹扇、紈扇等,并開始在扇面上書寫一些字、畫。平民百姓多使用葵扇、棕櫚扇、蒲扇、麥稈扇、蕉扇等,這些扇子物美價廉,就地取材,很是耐用。有人在扇面上編織、繪出自己喜歡的圖案,使扇子成為一個色彩繽紛的天地。據說明永樂年間紙折扇大興,文人墨客紛紛將得意之作書畫在扇面上。明清以后,扇面飾以名人字畫最為流行,同時扇骨也非常講究。所用材質有名貴的木材、竹材,也有象牙、玳瑁、金銀,并且用扇也分為四季。一時間人們競相爭購,從而使扇子除納涼外,又增加了詩畫的傳播功能,真正成為融書畫、工藝為一體的美術工藝品。
中國的扇子品種極多,公認為居世界之首。李先生收藏的扇子品種也不少,粗略地數一下有十余種。在店鋪中擺放的多是近代名家書畫的扇子,有人說他家中珍藏有明代四大家、清代鄭板橋等人的扇面畫和題扇詩,只是不肯輕易示人。對此李先生笑而不答。其實僅近代書畫大師們的作品,就已經令人折服了。齊白石、李可染、李苦禪、傅抱石等人的書畫各具特色,美不勝收,無論觀賞哪一幅扇面,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