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賞析
【作者介紹】 見《惠崇<春江晚景>》。 【解題】 這首《浣溪沙》選自《全宋詞》。蘇軾作這首詞的時候,是在徐州太守任上。這年春天徐州大早,災情嚴重,蘇軾和百姓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祭神求雨,天降喜雨之后,作者又趕到那里祭神謝雨,詞便作于謝雨途中,記錄了沿途見聞和感受。 《浣溪沙》,本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牌。“沙”一作“紗”,又作《浣紗溪》。雙調42字,上闕三句,三平韻;下闕三句,兩平韻。 【注評】 簌簌衣巾落棗花, 簌簌:紛紛落下的樣子。衣巾:衣指衣服,巾指頭巾,這里代指身上。○簌簌棗花落于衣巾,憑觸覺感知。 村南村被 牛衣:本指用麻或草織成給牛取暖的衣,這里形容賣黃瓜者衣著破舊。衣服雖破,但有黃瓜可賣,也是可喜的事。古柳;老柳樹(下)。○賣黃瓜是視覺感知的。 上闋寫沿途見聞,是一片豐收景象,雖末言喜,卻露出喜色。 酒困路長惟欲睡,酒困:喝酒喝得迷迷糊糊的。路長:這里意思是走了很長的路。惟欲睡:只是想睡覺。○此刻欲睡是曾經高度興奮后的反應,暗傳一路上心情無比喜悅。 日高人渴漫思茶,日高:太陽升得很高,暗示起得早。照應上句“路長”。漫思茶:很想喝茶。漫,這里有“不由得”的意思。○日高人渴,表現出旅途的勞頓。但為民眾謀利益而致勞苦,太守豈真以為苦?‘敲門試問野人家。試問:詢問。因為不是事先打過招呼。野人家:住在鄉下的人家,即農家。○太守口渴,敲農家門討口水喝,真可謂魚水情深。 下闋寫途中感受,曲曲傳出主人公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 【譯文】 頭上身上簌簌落下棗花, 村南村北軋軋響著繅車, 莊稼人大柳樹下賣黃瓜。 酒上頭路正長只想睡覺, 日漸高口漸干很想喝茶, 敲敲門貿然找到老農家。 【簡析】 小令的上闕描繪了一幅淳樸自然的田園生活圖畫。正當棗樹揚花的季節,那棗花金燦燦,雖然細小,卻香味襲人,從棗林穿過,簌簌飄落的棗花會灑人滿頭滿身。桑葉沃若,春蠶已經收獲,此刻家家都在煮蠶,空氣中飄浮著煮蠶的奇香,村南村北軋軋的繅車聲響成一片。古柳樹下,一位衣裳簡樸的老農正歇擔休息,他挑著黃瓜游鄉叫賣──黃瓜上市之日,正是小麥泛黃之時,“春疇雨過羅紈膩,夏隴風來餅餌香”(蘇軾《南國》詩句),沉浸在仲夏豐收奏鳴曲中的莊稼人,心中泛起喜悅的波瀾。他們慶幸天公作美,在春旱之年賜給他們一場透雨,使農作物得救了,終于有了收成。他們更慶幸逢著一位好太守,在大旱之際率眾祈雨,精誠動天,祈得甘霖,救助百姓于水火之中。這位好太守不是別人,正是小令成了,該到老地方祭神致謝。如果把祈雨比作科舉考試,則謝雨有如金榜題名后的慶典,漫漫長路上回味如愿以償的滿足,當事人的心情應該是輕松愉快的。下闕首句說“酒困路長惟欲睡”,字面上是說酒喝得迷迷糊糊,路也走了很遠,只是想睡覺──似乎情緒不高。但此刻的欲睡恰是曾經高度興奮后的反應。大約祭神時伴隨著一次官民同樂的酒宴,太守被敬酒而無從推辭,多喝了幾杯。而對于很能喝酒的人來說,喝到輕飄飄只想入睡的份上,是恰到好處。次旬“日高人渴漫思茶”與首句是對偶句,詞牌規定如此。這一句補足了途中感受:“日高”暗示起得早,照應上句“路長”“人渴”照應上句“酒困”“路長”,并逗出當句的“思茶”以及結句的“敲門試問野人家”。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頓,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此行盡管勞頓,但這是在為民眾謀利益,在盡太守的天職,何“勞頓”之有?此行盡管勞頓,但這是老天爺對太守的嘉許,是太守為政有成的生動寫照,何“勞頓”之有?作者的狡猾就在于盡量露出些勞苦的假象,似乎他不把為政有成看得很重,這恰恰證明他看重政績并引以為榮。敲農家門討口水喝,很可能是太守設計的小動作:堂堂太守向轄境中的百姓家討口水喝;一個為轄境百姓祈得及時好雨的太守向百姓討口水喝,這感人恍然大悟,下闕所寫途中感受的背后,曲曲傳出了主人公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 【字詞句基礎知識舉要】 巾 “巾”指供擦拭、覆蓋、包裹、佩帶等用的一方布帛,古今在這一義項上是一致的。古人以巾裹頭,后即演變成冠的一種,稱作巾。本詩“簌簌衣巾落棗花”一句中,“巾”即指這種冠。“巾”用作動詞,是包裹、覆蓋的意思。 野人 “野人”在古漢語中義項較多,①上古謂居國城之郊野的人。與“國人”相對。本詩“敲門試問野人家”即取此義。②指平民。如自居易《訪陳二》詩:“出去為朝客,歸來是野人”③借指隱逸者。④士人自謙之稱。⑤粗野之人。指缺乏教養,沒有禮貌,蠻不講理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