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相生:就是五行中的某一種物質對另一種物質的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系,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它們是母與子的關系:木生火,火是木之子;火生土,土是火之子;土生金,金是土之子;金生水,水是金之子;水生木,木是水之子。 什么是相克:就是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另一行的克制,制約的關系,克則是隔代相克,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從前有一個笑話: 所謂隔代相克,就是逢三必變,這是一個法則;在生克之中恩生于害,害又生恩。 那么金生水,肺出了問題的時候,腎一定虧,腎水有了問題,心臟也會受到影響。 五行的生克,每一行都與相它四行有關。 如土是生金的、克水的,但也被火生被木克。 有此可見:西醫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不對的,必須懂得養生之道,多學些中醫知識,調養好自己的身體。 一、為什么臟為陰:陰暗的、安靜的、抑制的、內守的為陰,跟臟的特性相符。 臟:是實質性器官,主要功能是化生和貯藏氣血精津液,就是生成并儲存人體的所有精華。 二、為什么腑為陽:陽光、運動、向外的、活躍的為陽。 腑:是空腔性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谷,傳化和排泄糟粕,簡單說:“消化食物,排出廢物。 三、在五臟六腑有五行,在同一條經絡上還依五行各自構成五個特定穴:井滎俞經合,叫“五輸穴”“輸”就是“傳導”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經絡的傳導比喻為水流,從小到大,由淺入深的變化過程。 四、五輸穴的位置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井就是水的源頭,“井”之義。汲養而不窮,是一條經里氣血運行的始發站。 滎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關節上。滎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細流。 俞穴:多位于掌腕或跖關節部,俞的意思是“像山泉的瀑布”傾瀉而下。 經穴:多位于腕踝關節以上,經是主道“像寬廣的江河”暢通無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關節附近,合喻做“江河之水匯入大海。” 五輸穴以“井滎俞經合”來說明經氣由四肢末端向心臟方向流注于肘膝關節,經氣由微至勝,由淺入深匯入臟腑的過程。 肝(木)井 心(火)滎 脾(土)俞 肺(金)經 腎(水)合 心包(相火) 大腸(金)井 膀胱(水)滎 膽(木)俞 小腸(火)經 胃(土)合 三焦(相火) 井主“心下滿”是指胃腕部疼痛,郁悶之癥。五臟六腑皆有可能成為“心下滿”的原因。 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隱白)胃的井穴(厲兌)。 如果因肝氣郁結引起,可刺激肝經的井穴(大敦) 如果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腸經的井穴(商陽) 滎主“身熱”可理解為“上火了” 如發燒,咽喉腫痛,可刺激肺經的滎穴(魚際) 如口瘡,小便短赤,可刺激小腸經的滎穴(前谷) 如口臭,大便燥結,可刺激胃經的滎穴(內庭) 如心煩不眠,五心煩熱,可刺激心經的滎穴(少府) 如牙齦腫痛,眼紅赤,可刺激三焦經的滎穴(液門) 各經絡的滎穴可以配合使用,去熱效果更佳。 俞主:“體重節痛”是指渾身酸懶,身體倦怠,關節疼痛。 如膝關節腫痛,行走困難的,可刺激肝經的俞穴(太沖) 膽經的俞穴(足臨泣) 如上肢關節痛,可刺激肺經的俞穴(太淵) 心包經的俞穴(大陵) 如白天倦怠,嗜臥無精打采,可刺激脾經的俞穴(太白) 腎經的俞穴(太溪) 若感冒引起的肢體酸痛,可刺激膀胱經的俞穴(束骨) 胃經的俞穴(陷谷) 俞穴具有健脾去濕,舒筋活絡,袪風止癢的功效。 經主“咳喘寒癥“是說經穴善治咳喘之癥,且無論是寒癥、熱癥以及陰虛發熱的咳喘,都可選擇經穴治療。 《內經》上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如外感咳嗽可選肺經的經穴(經渠)和膀胱經的經穴(昆侖) 腎虛的咳喘,可選腎經的經穴(復溜) 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選三焦經的經穴(支溝) 肺氣不足的咳喘,可選脾經的經穴(商丘) 經穴具有清肺化痰、理氣、鎮咳之效,平日可作為保養肺臟和預防咳嗽的要穴。 合主“逆氣而泄”胃氣上逆則嘔吐,可選胃經合穴(足三里) 膽汁上逆則嘴苦,可選膽經的合穴(陽陵泉) 肺氣上逆則咳喘,可選肺經的合穴(尺澤) 脾虛便溏腹泄,可選脾經的合穴(陰陵泉) 腎虛遺尿遺精,可選腎經合穴(陰谷) 《靈樞·四時氣》中說:邪在腑取之“合”。 《內經·咳論》中說:治腑者治其“合”。 都是強調合穴善治臟腑之病。 知道了穴位的五行就可以試著用在日常保健上。 如:肺經的太淵穴是俞穴,屬土,肺經屬金,正好是“土生金” 如脾經的商丘穴是經穴,屬金,脾經屬土,正好是土生金,這兩個穴合在一起來用補肺健脾功效顯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