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科學的世界觀,又是科學的方法論,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有機統一。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分析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就形成一系列科學方法。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毛澤東同志說過,無產階級認識世界的目的是為了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兩個方面,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理論體系。辯證唯物主義闡述思維與存在的關系,歷史唯物主義闡述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論論》中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特別是闡述了哲學的基本問題。
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第一個方面是存在與思維或物質與意識何者是世界的本原,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將哲學分為兩大派別即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唯物主義哲學分為辯證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或機械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分為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哲學的基本問題的第二個方面是思維與存在或物質與意識有無同一性,即人們的思維能否反映存在(認識現實世界)的問題,根據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將哲學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可知論,闡述了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繼承性。
哲學研究的對象是什么?唯物論闡述世界是什么,辯證法闡述世界怎么樣,認識論闡述世界是否可知,歷史觀闡述社會是什么、怎么樣和人是什么、怎么樣。馬克思主義哲學揭示了四個方面的十大規律:
第一,唯物論。一是世界的物質統一性規律,二是意識的作用和反作用規律。世界的統一性在于物質性,統一的物質世界具有多樣性。
第二,辯證法。一是對立統一規律(揭示客觀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二是質量互變規律(揭示觀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態),三是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客觀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第三,認識論。實踐-認識-再實踐(人們為什么能認識客觀事物以及怎樣認識客觀事物和改造客觀事物)。認識和實踐是無限循環反復的過程。
第四,歷史觀。一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規律,二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三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規律,四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規律,五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規律。歷史觀涉及社會基本矛盾和改革觀點、階級觀點、群眾觀點、人的觀點。
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首先必須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創造性地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