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霍桑效應
在美國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具有較完善
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很不 理想。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等 多方面專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該工廠開展一系列試驗研究。這一系列試驗研究 的中心課題是生產效率與工作物質條件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一系列試驗研究中有 個“談話試驗”,即用兩年多的時間,專家們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余人次,規定 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并做詳細記錄;對工 人的不滿意見不準反駁和訓斥。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 工廠的產量大幅度提高。這是由于工人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種管理制度和方法有 諸多不滿,無處發泄,“談話試驗”使他們這些不滿都發泄出來,從而感到心情 舒暢,干勁倍增。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給我們的啟示是:人在一生中會產生數不清的意愿和情緒,但
最終能實現能滿足的卻為數不多。對那些未能實現的意愿和未能滿足的情緒,切 莫壓制下去,而要千方百計地讓它宣泄出來,這對人的身心和工作都有利。據載 :如今有單位專門設立“牢騷室”,這正是“霍桑效應”在管理。轉貼于中國論 文下載中心 62棘輪效應
商朝時,紂王登位之初,天下人都認為這位精明的國君的治理下,商朝的江
山一定會堅如磐石。 有一天,紂王命人用象牙做了一雙筷子,十分高興地使用這雙象牙筷子就餐。
他的叔父箕子見了,勸他收藏起來,而紂王卻滿不在乎,滿朝文武大臣也不以為 然,認為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箕子為此憂心忡忡,有的大臣莫名其妙地問他原因,箕子回答說:“紂王用
象牙做筷子,必定再不會用土制的瓦罐盛湯裝飯,肯定要改用犀牛角做成的杯子 和美玉制成的飯碗;有了象牙筷、犀牛角杯和美玉碗,難道還會用它來吃粗茶淡 飯和豆子煮的湯嗎?大王的餐桌從此頓頓都要擺上美酒佳肴了;吃的是美酒佳肴, 穿的自然要綾羅綢緞,住的就要求富麗堂皇,還要大興土木筑起樓臺亭閣以便取 樂了。對這樣的后果我覺得不寒而栗。” 僅僅5 年時間,箕子的預言果然應驗了,商紂王瓷意驕奢,便斷送了商湯綿
延500 年的江山。 在上面的故事中,箕子對紂王使用象牙筷子的評價,運用了現代經濟學一種
消費效應――棘輪效應。 所謂棘輪效應,又稱制輪作用,是指人的消費習慣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
易于向上調整,而難于向下調整。尤其是在短期內消費是不可逆的,其習慣效應 較大。這種習慣效應,使消費取決于相對收入,即相對于自己過去的高峰收入。 這一效應是經濟學家杜森貝提出的。古典經濟學家凱恩斯主張消費是可逆的,
即絕對收入水平變動必然立即引起消費水平的變化。針對這一觀點,杜森貝認為 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消費決策不可能是一種理想的計劃,它還取決于消費 習慣。這種消費習慣受許多因素影響,如生理和社會需要、個人的經歷、個人經 歷的后果等。特別是個人在收入最高期所達到的消費標準對消費習慣的形成有很 重要的作用。 實際上棘輪效應可以用宋代政治家和文學家司馬光一句著名的話來概括:由
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句話出自他寫給兒子司馬康的一封家書《訓儉示康》 中,除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著名論斷,他還說:“儉,德之共也; 侈,惡之大也”,司馬光秉承清白家風,不喜奢侈浪費,倡導儉樸為美,他寫此 家書的目的在于告誡兒子不可沾染紈绔之氣,保持儉樸清廉的家庭傳統。 在物質不再匱乏,生活必須品不再靠計劃供應的今天,在保健品、營養品、
吃飯穿衣以及文娛活動極其豐富的家庭生活環境里,再提“由奢入儉”是不是有 些不合時宜。 誠然,棘輪效應是出于人的一種本性,人生而有欲,“饑而欲食,寒而欲曖”,
這是人與生俱來的欲望。人有了欲望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求滿足。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們對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縱,對于過度的及
至貪得無厭的奢求,必須加以節制。如果對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的話,過度地放 縱奢侈,沒能培養儉仆的生活習慣,必然會使自古“富不過三代”之說就成了必 然,就必然出現“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 敗家喪身。是以居官必賄,居鄉必盜”的情況。 西方一些成功企業家雖家境富裕,但依然對子女要求極嚴,從不給孩子更多
的零花錢,甚至寒暑假還讓孩子四處打工。這些成功企業家并不是苛求子女能為 自己多賺一點錢,而是希望子女懂得每一分錢的來之不易,懂得儉仆和自立。 這一點在比爾?蓋茨的身上體現尤為明顯。微軟公司的創始人比爾?蓋茨是
世界首富,個人資產總額達460 億美元。但是他在巴黎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說, 將要把自己的巨額遺產返還給社會,用于慈善事業,而只給三個子女繼承區區幾 百萬美金 比爾?蓋茨的慈善事業始于1993年秋天。當時,他和后來成為他妻子的梅琳
達等人到非洲旅游,當地人民的極度貧困激起蓋茨心靈的震顫。蓋茨感慨之余, 建立了9400萬美元的基金會。 2000年1 月,蓋茨將原先的兩個基金會合并,組成了“比爾與梅琳達基金會”。
這一基金會由父親老蓋茨統領,目前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會,總額高達 240 億美元。老蓋茨說,他的退休生活其樂無窮。他大部分時間都用在“揮霍” 兒子賺來的財富上,把這些錢拿來捐贈給全球各地的醫療和教育計劃。 蓋茨夫婦曾經表示,他們死后,只有幾百萬美元的遺產會屬于自己的孩子,
其他部分,將都捐給慈善事業。有記者好奇地問梅林達,難道不擔心將來孩子們 會因此而恨他們嗎?梅林達回答道:“他們三人現在還小,我現在只能和他們談 談吃的、穿的東西。將來,他們肯定會得到一些財產,不過我們會等他們長大些 再跟他們談這個。我們相信,如果父母的教育得法,孩子們對待財富的看法不會 和我們不同。” 蓋茨認為,擁有很多不勞而獲的財富,對于一個站在人生起跑點的子女來說
并不是件好事,他覺得子女的人生和潛力應和出身的富貴和貧寒無關。比爾?蓋 茨稱,他和妻子耳濡目染在健康、教育、研究等領域還存在著的很多不平等現象。 因此,決定將自己的財產用于解除這樣的不平等上。他還希望其他有錢人也能夠 將自己的財產回歸社會、用于解決社會上存在的不平等。 從社會的角度業說,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不能放任棘輪效應任意發揮作用,
無限制地利用資源來滿足人類無盡的欲望。有一位作家曾經把那些過度使用資源 的人類個體比作癌細胞―― “我們常以為癌細胞是不健康的細胞,其實不然,癌細胞是最健康、最有活
力的,別的細胞雖然會分裂,但分裂會有止境。癌細胞的分裂永遠不會停止。不 斷的分裂需要養分,但是人的養分有限,癌細胞的不斷分裂最后將其它正常細胞 的養分吸取得一乾二凈。 ……因為太健康,所以我們吃得多。因為有錢,所以我們消耗掉大量能源。
可是,地球上就這么多資源,我們用得多,其它人類就倒霉了。 百分之八十的資源,由百分之二十的人類消耗掉。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們
這樣地吃遠洋的魚,全地球海里的魚只夠我們吃一天。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像我 們一樣地享受,地球上的資源能撐多久?“ 但是從社會人文的角度來考察,卻存在著一個奇怪的悖論,那就是:雖然癌
細胞無論對人體還是社會都造成巨大的負擔,在我們的身邊卻到處充斥著一種尊 崇“癌細胞”的文化, 那些如正常細胞一樣進行次數有限的成長者,即使周圍養分充足,仍會彼此
聯絡,以決定是否自我限制。這些人被我們視為是一些無能無為的“弱者”,而 那些與此相對的所謂“強者”,卻像癌細胞一樣缺乏正常細胞具有的抑制機制, 會不顧周遭環境,無止盡的擴張和成長。他們一有機會就會脫離原有的環境,移 轉到其它地方發展新天地,他們揮霍著人類社會大部分的資源營養,并且一有機 會就會攻擊那些對社會進行必要調整的活動。 這樣的“強者”中,無時無刻不生活在對資源的巨大浪費之中,卻被尊為時
代的英雄,最可悲的是,人們尊崇他們并不是因為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和付出,卻 是因為他們一擲千金的豪氣、窮奢極侈的揮霍…… 研究棘輪效應的負面作用,可以盡可能降低我們這個世界上“癌細胞”的數
量,使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也更加穩定地發展。 63緘默效應
在人際交往中,做到基本上不使用強迫手段并不難。人們雖然會在皮鞭面前
屈服,可那不過是表面上的服從,內心卻充滿了反叛、仇恨的復雜感情。不僅在 感情上,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著正確信息的傳播受到限制的現象。對統治者,人 們大都愿意挑對方喜歡的、迎合對方的話來說,盡量避免說讓對方不快或有可能 降低自身價值的話。 這就叫" 緘默(MUM )效應".職員在工作上犯了錯誤后因為害怕上司的威嚴
而保持" 緘默" ,這樣上司便得不到正確的信息,結果就會因錯誤得不到及時糾 正而造成日后的重大損失。 從長遠考慮,無論是在感情上還是在工作上都應盡量不使用強制手段。但對
于上司或父母、教師等身份的人來說,強制手段不失為一種對下屬或晚輩、學生 發揮作用的簡單快捷的好辦法。同時,越是對自己的才干和人格魅力沒有信心的 人越會行使強制手段,因為他們自認為沒有其他行之有效的辦法去說服別人。 就像風和太陽的寓言所講的那樣,光靠猛烈的暴風雨是掀不掉人身上的衣服
的,而平時以禮相待,在認為有必要發作時點到為止,這才是最有效的。 64獎懲效應
獎勵和懲罰是對學生行為的外部強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過影響學生的自身
評價,能對學生的心理產生重大影響,由獎懲所帶來的行為的強化或弱化就叫做 獎懲效應。心理學實驗證明,表揚、鼓勵和信任,往往能激發一個人的自尊心和 上進心。但獎勵學生的原則應是精神獎勵重于物質獎勵,否則易造成" 為錢而學 " 、" 為班主任而學" 的心態。同時獎勵要抓住時機,掌握分寸,不斷升化。當 然" 沒有懲罰就沒有教育" ,必要的懲罰是控制學生行為的有效信號。懲罰時用 語要得體、適度、就事論事,使學生明白為什么受罰和怎樣改過。同時還應注意 的是獎懲的頻率,從心理學的研究結果看,當獎懲的比例為5 :1 時往往效果最 好。 65結伴效應
是指兩個人或幾個人結伴從事相同的一項活動時(并不進行競賽)相互之間
會產生刺激作用,提高活動效率。例如:學生在一起作作業比獨立完成作業的效 率高。 可以相應組成學習小組。教師應注意課上的效率,注意時間分配。…
66進門坎效應
在心理學中,“進門坎效應”指的是如果一個人接受了他人的微不足道的一
個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或是想給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極有可能 接受其更大的要求。關于這個效應的理論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 在實驗中提出的。實驗過程是這樣的:實驗者讓助手到兩個居民區勸說人們在房 前豎一塊寫有“小心駕駛”的大標語牌。他們在第一個居民區直接向人們提出這 個要求,結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絕,接受的僅為被要求者的17%。而在第二個居 民區,實驗者先請求眾居民在一份贊成安全行駛的請愿書上簽字,這是很容易做 到的小小要求,幾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辦了。他們在幾周后再向這些居民提出 豎牌的有關要求,這次的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為什么同樣都是豎牌的要 求,卻會產生如此截然不同的結果呢? 研究者認為,人們拒絕難以做到的或違反個人意愿的請求是很自然的,但一
個人若是對于某種小請求找不到拒絕的理由,就會增加同意這種要求的傾向;而 當他卷入了這項活動的一小部分以后,便會產生自己以行動來符合所被要求的各 種知覺或態度。這時如果他拒絕后來的更大要求,自己就會出現認知上的不協調, 而恢復協調的內部壓力會支使他繼續干下去或做出更多的幫助,并使態度的改變 成為持續的過程。運用這個方法來使別人接受自己的要求的現象,心理學上叫做 “進門坎技術”。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學會運用這樣的技巧來與人們進行溝通,就可能更易于得
到對方的配合與支持。比如:交警在執勤時,發現有人違章駕駛,截停違章司機 后用嚴厲的言語訓斥他,或粗暴地責令其交出駕駛執照以登記罰款,這樣的態度 很容易造成司機心理上的抵觸,從而人為地增加了工作的難度。這時,不妨考慮 根據“進門坎效應”的原則,換一種溝通方式與司機進行交流。這里提供一種思 路供參考:如截停當事人后,首先微笑并敬禮示意,再對他進行簡短的交通安全 常識宣傳,然后指出其屬于哪一種違章,可能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盡量從當事 人自身安全的角度來勸說,使他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過錯。 最好還能配合使用小的宣傳彩頁或安全常識小卡片,讓市民清楚知道自己違
反了哪一條駕駛規則,設計一套“友情提示卡通圖案”讓他從所犯錯誤的“肇事 者”卡通系列貼紙里選取相應的那種貼在方向盤上,以便在以后的駕駛中隨時提 醒自己不要違反交通規則。這樣的方法既能達到教育管理的目的,又能在和諧的 氛圍中形成比較良好的警民關系。即使必須采取罰款等措施的,經過這樣的鋪墊, 也有利于使對方心悅誠服,采取主動配合的態度。 其實“進門坎效應”也能在生活的各個方面中得到運用,這需要我們慢慢去
摸索和體驗。可以在與周圍人們的交往中使用,讓他人從心底里愿意接受你提出 的觀點。在實際生活里靈活地用好這個心理學小原理,經由溝通交往的過程,一 步步地邁進他人的“心田”,給對方留下親切友好的印象 67禁果效應
" 禁果" 一詞源于《圣經》,它講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樹上的禁果所吸引去
偷吃,被貶到人間,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現象,稱之為" 禁果" 效應。 由于青少年處在特殊的發育期,好奇心強,逆反心理重,因此常出現禁果效應。 它給我們的啟示有兩個:①不要把不好的東西當成禁果,人為地增加對學生的吸 引力。②要把學生不喜歡而又有價值的事情人為地變成禁果以提高其吸引力。 68近因效應
一由于最近了解的東西掩蓋了對某人一貫了解的心理現象叫做近因效應。心
理學家研究表明,對陌生人的知覺,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而對于熟悉的人, 對他們的新異表現容易產生近因效應。近因效應在學生交往中也是常見的,例如 兩個學生本來相處得很好,甲對乙堪稱關懷備至,可是卻因最近一次" 得罪" 了 乙,就遭到乙的痛恨,這就屬于近因效應的作用。同樣,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 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始終給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這就要求班主任一是要不斷提 高自己的能力,增強自身的吸引力;二是要不斷鼓勵學生進步,讓學生能以新的 姿態展現在外人面前,不斷激勵學生進步。 二所謂近因效應,指的是在交往過程中最近一次接觸給人留下的印象對社會
知覺的影響作用。 首因效應一般在對陌生人的知覺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應則在熟悉的人之
間起重要作用。在經常接觸、長期共事的人之間,彼此之間往往都將對方的最后 一次印象作為認識與評價的依據。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發生質和 量的變化。現實生活中的友誼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絕交等,都與近因效應有關。 近因效應使我們僅僅根據人的一時一事去評價一個人或人際關系,割裂了歷
史與現實、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妨礙我們客觀地、歷史地看待人和客觀事實,常 常造XXXXX 與人之間的心理沖突,影響了我們對人和事作出客觀、正確的評價和 判斷,對我們的實際工作和生活有著消極的影響。 69金魚缸法則
金魚缸是玻璃做的,透明度很高,不論從哪個角度觀察,里面的情況都一清
二楚。 “金魚缸”法則運用到單位管理中,就是要求領導者增加單位各項工作的透
明度。單位的各項工作有了透明度,領導者的行為就會置于全體下屬的監督之下, 就會有效地防止領導者享受特權、濫用權力,從而強化領導者的自我約束機制。 務必記住:透明公開是防止腐敗和不正之風的法寶之一。
1 、角色效應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活動,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
理或行為變化被稱為角色效應。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會和他人對角色 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著對學生社會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 好 學生" 的標準就是" 學習好" ,而學習好的標準就是成績好,這對學生的成長和 角色發展都帶來了很多消極的影響。學生出現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學生常以 " 我的爸爸是經理" 、" 我的爺爺是XXXXX"等為炫耀,把自己與長輩的角色等同 起來,顛倒了角色概念的關系,致使這類學生養成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畸形心 態。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合理地確定學生的角色,通過采取角 色扮演、角色創造等形式實現學生的角色行為。 70競爭優勢效應
在雙方有共同的利益的時候,人們也往往會優先選擇競爭,而不是選擇對雙
方都有利的“合作”。 71酒?污水效應
如果你把一湯匙的酒倒進一桶污水里,你得到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你把一
湯匙的污水倒進一桶酒里,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 “酒?污水效應”對學校管理的啟示是:在一些學校中難免碰到個別“污水”
式的教師,他們人數雖然很少,但破壞力巨大。為此,學校領導要花費精力處理 這類“污水”。 72角色效應
現實生活中,人們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參加活動,這種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
理或行為變化被稱為角色效應。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會和他人對角色 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著對學生社會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 好 學生 "的標準就是 "學習好 ",而學習好的標準就是成績好,這對學生的成長和 角色發展都帶來了很多消極的影響。學生出現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學生常以 " 我的爸爸是經理 "、 "我的爺爺是XXXXX " 等為炫耀,把自己與長輩的角色等 同起來,顛倒了角色概念的關系,致使這類學生養成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的畸形 心態。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合理地確定學生的角色,通過采取 角色扮演、角色創造等形式實現學生的角色行為。 73刻板效應
生活中常可見到這樣的例子:青年人往往認為老年人墨守成規;而老年人又
往往認為青年人舉止輕浮。教授總是白發蒼蒼、文質彬彬,工人則是身強力壯、 舉止豪爽等。人們頭腦中存在的關于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的心理現象被稱為刻板 效應。雖然這一效應在群體心理中比較多見,但在不少班主任心中也存在。曾經 有位平時學習不好的學生有一階段學習特別刻苦,在期末考試時成績特別突出, 知道考試成績后,一些班主任說的是:" 成績是不錯,作弊了嗎?" 由于平時班 主任已對學生有了刻板印象,在學生進步后還是以原來的標準去評價學生,很容 易造成偏見、成見,既傷害了學生的自尊,也影響了班主任形象。 74空白效應
心理實驗表明,在演講的過程中,適當地留一些空白,會取得良好的演講效
果,這就是空白效應。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班主任要善于留白,如在表達方面留 白,針對某些問題,班主任不妨先不說出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去想、去說,讓學 生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在實踐方面留白,給學生一個鍛煉和實踐的機會,提 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思考方面留白,班主任應給學生思考分析的機會,讓學生 獨立地思考、判斷和面對,學生的分析能力就會逐漸提高。在批評方面留白,批 評之后,留有學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責備的時間。這樣學生就不會有一種被" 窮追不舍" 之感,反抗心理就會銳減。 75庫里肖夫效應
蘇聯電影導演列夫。庫里肖夫通過鏡頭剪接所作的一項實驗,該實驗實際上
是由普多夫金具體操作的。庫里肖夫為了弄清楚蒙太奇的并列作用,給俄國著名 演員莫茲尤辛拍了一個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剪為三段,分別接在一碗湯、一個 正在做游戲的孩子和一具老婦人的尸體的鏡頭之前,結果觀眾在觀看過程中卻似 乎發現了莫茲尤辛的情緒變化——分別對應著饑餓、喜悅和憂傷。庫里肖夫由此 看到了蒙太奇構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礎,并創立了“電影模特兒”等理 論。他得出的結論是,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并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 面之間的并列;單個鏡頭只不過是素材,只有蒙太奇的創作才成為電影藝術。他 提出了積極的創作綱領:影片的結構基礎不是來自現實素材,而是來自空間結構 和蒙太奇。 76冷熱水效應
一杯溫水,保持溫度不變,另有一杯冷水,一杯熱水。當先將手放在冷水中,
再放到溫水中,會感到溫水熱;當先將手放在熱水中,再放到溫水中,會到溫水 涼。同一杯溫水,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感覺,這就是冷熱水效應。這種現象的出現, 是因為人人心里都有一桿秤,只不過是秤砣并不一致,也不固定。隨著心理的變 化,秤砣也在變化。當秤砣變小時,它所稱出的物體重量就大,當秤砣變大時, 它所稱出的物體重量就小。人們對事物的感知,就是受這秤砣的影響。人際交往 中,要善于運用這種冷熱水效應。 運用冷熱水效應,可以獲得對方的好評。
人處世上,難免有事業上滑坡的時候,難免有不小心傷害他人的時候,難免
有需要對他人進行批評指責的時候,在這些時候,假若處理不當,就會降低自己 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巧妙運用冷熱水效應,就不但不會降低自己的形象, 反而會獲得他人一個好的評價。當事業上滑坡的時候,不妨預先把最糟糕的事態 委婉地告訴別人,以后即使失敗也可立于不敗之地;當不小心傷害他人的時候, 道歉不妨超過應有的限度,這樣不但可以顯示出你的誠意,而且會收到化干戈為 玉帛的效果;當要說令人不快的話語時,不妨事先聲明,這樣就不會引起他人的 反感,使他人體會到你的用心良苦。這些運用冷熱水效應的舉動,實質上就是先 通過一二處“伏筆”,使對方心中的“秤砣”變小,如此一來,它“稱出的物體 重量”也就大了。 某汽車銷售公司的老李,每月都能賣出30輛以上汽車,深得公司經理的賞識。
由于種種原因,老李預計到這個月只能賣出10輛車。深懂人性奧妙的老李對經理 說:“由于銀根緊縮,市場蕭條,我估計這個月頂多賣出5 輛車。”經理點了點 頭,對他的看法表示贊成。沒想到一個月過后,老李竟然賣了12輛汽車,公司經 理對他大大夸獎一番。假若老李說本月可以賣15輛或者事先對此不說,結果只賣 了12輛,公司經理會怎么認為呢?他會強烈地感受到老李失敗了,不但不會夸獎, 反而可能指責。在這個事例中,老李把最糟糕情況――頂多賣5 輛車,報告給經 理,使得經理心中的“秤砣”變小,因此當月績出來以后,對老李的評價不但不 會降低,反而提高了。 蔡女士很少演講,一次迫不得已,她對一群學者、評論家進行演說。她的開
場白是:“我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自然不會說出精彩絕倫的話語,因此 懇請各位專家對我的發言不要笑話……”經她這么一說,聽眾心中的“秤砣”變 小了,許多開始對她懷疑的人,也在專心聽講了。她的簡單樸實演說完成后,臺 下的學者、評論家們感到好極了,他們認為她的演說達到了極高的水平。對于蔡 女士的成功演講,他們抱以熱烈的掌聲。 當一個人不能直接端給他人一盆“熱水”時,不妨先端給他人一盆“冷水”,
再端給他人一盆“溫水”,這樣的話,這人的這盆“溫水”同樣會獲得他人的一 個良好評價。 77連帶效應
教師評改論文式試題時常常產生的一種現象,它是由前后試題的連帶關系造
成的。前一試題的得分常常會影響到后一試題的得分。在客觀式的試題中,這種 連帶效應不易產生,因為客觀式試題前后各題的界限比較分明,而且標準答案也 比較確定,不會產生游動;而論文式試題的標準答案卻留有游動的余地。目前高 考閱卷中,采用了“流水作業”批改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連帶效應。 78鏈狀效應
有一句俗話是"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鏈狀效應,
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影響作用。這種效應在年齡低的學生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就學生的鏈狀效應看不是單方面的,既表現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個 性、情緒、興趣、能力等方面發生綜合影響。利用學生的鏈狀效應,讓不同性格 的學生在一起可以取長補短。因此作為班主任,應有意識地優化學生周圍的環境, 如讓嬌生慣養的學生與獨立性較強的朋友做伴,膽小畏怯的學生應和勇敢堅強的 學生交友。 79臨近效應
兩個人能否成為朋友,這與倆人住處的遠近有很大關系。這被稱為鄰近效應。
那么為什么鄰近性會引發好感呢? 增強親近感
鄰近性一般都會增強親近感。住得近的人自然碰面的機會也相對頻繁,重復
的接觸就會引發、增強相互間的好感。 強烈的相似性
人們大多選擇社會地位、經濟實力與自己相近的人為鄰,而地理位置上的鄰
近性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相似性。 越是鄰近的人,其可利用度也越高
鄰居之間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和費用便可成為好朋友,而且有很多事可以相
互囑托,有快樂可以共同分享。比如可以請鄰居照看孩子或房子,家里不管發生 什么大事小事都可以相互照應。 認知的一貫性
與討厭的人比鄰而居,在心理上是難以忍受的。人們在交往中大多愿意接近
與自己合得來、住所比較近的人。 80零和游戲原理
當你看到兩位對弈者時,你就可以說他們正在玩“零和游戲”。因為在大多
數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我們把獲勝計算為得1 分,而輸棋為-1 分,那么,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這正是“零和游戲”的基本內容:游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
輸,游戲的總成績永遠是零。 零和游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發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
發現與“零和游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后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 苦澀。從個人到國家,從到經濟,似乎無不驗證了世界正是一個巨大的“零和游 戲”場。這種理論認為,世界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財富、資源、機遇都是有限的, 個別人、個別地區和個別國家財富的增加必然意味著對其他人、其他地區和國家 的掠奪,這是一個“邪惡進化論”式的弱肉強食的世界。 但20世紀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的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化
以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之后,“零和游戲”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 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合作,皆 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出現的。但從“零和游戲”走向“雙贏”,要求各方要有真 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聰明,不要總想占別人的小便宜,要遵 守游戲規則,否則“雙贏”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現,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