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通QQ學堂 主題: 教給孩子另外一種智慧——談判 很多家長在聊到與孩子相處的問題時,最常說的一句就是:我都不知道怎么教他才好,我已經拿他沒辦法了。說者無奈,聽者也不勝唏噓。 這次的QQ學堂,并不是要拿出一個萬能的方法,讓大家一下子就可以“治”得了自家的孩子,而是希望大家能夠通過討論、分析、共享、互相學習中,能夠有所啟發,能夠從中找到自己適用的方法。 先跟大家分享一下下面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小男孩,看到幾個比他大的孩子在玩很好看的汽車。他很想參與,但是,他并不著急。他很乖地蹲在這幾個大孩子旁邊很有興趣地看,然后在車子跑遠時很主動地去幫忙撿回來。每次揀車回來時,他都會問一句:這汽車很好玩吧?出于對他揀車的感激,大孩子們也會隨口答他一句:好玩! 這樣,他一直看了半個多小時,在這半小時里他不時地問,大孩子們會不時地答。半小時后,他的話開始有所改變,在他揀車回來的時候,他會說:哥哥,這么好玩的車,等你玩夠了,讓我玩一會兒行嗎?大孩子看看他說:好吧!這樣的對話大約進行了十幾分鐘,大孩子們終于決定將車讓給這個小弟弟玩一會兒。 小男孩非常興奮,他終于可以親近他夢寐以求的汽車了。但是他沒忘了說聲“謝謝”,還加了句“我一會兒就還給你們”。大男孩們這個時候反而很大度,“沒關系,你玩夠了再還吧!” 聽了這個故事,大家覺得這個孩子的處理事情方法如何? 這個小男孩簡直就是個小小心理學家,他非常懂得人際交往的微妙互動,懂得以退為進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其實,也是談判中一個一個以退為進的心理技巧。 我們看看自己或身邊很多家庭的孩子,家庭條件的優越給王子、公主們帶來了各種唾手可得的享受和機會,帶來了更多的妥協和寵愛,卻也帶走了他們的智慧和優雅。他們應對拒絕的招數無非兩個,一打人,二哭鬧。他們不會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也不會去想和去嘗試更有效、更聰明和多贏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談判是一種生活智慧 教孩子談判,其實不止是教給他一種溝通方式,更多的是希望能給他一種面對生活的態度。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會慢慢發現,問題不是都能用拳頭和眼淚解決的。生活本身有著比餅干、玩具更豐富和復雜的內容,自然也需要比拳頭和眼淚更豐富和細膩的智慧。 談判是兩個人的事,需要兩個人的同意。所以,我們不可能只考慮自己,必須要去努力體會對方的想法,懂得從對方出發。談判讓人思考,不斷地去用智慧說話,聰慧你的大腦。 那么,什么是談判? 談判是有關方面就共同關心的話題互相磋商、交換意見、尋求解決的途徑和達成協議的過程。在家庭中,親子談判往往是建立家規的前奏。 我們回到自身,在與孩子相處時,是不是總會有不少爭執?這些爭執有時不大,屬于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但是足夠讓我們頭痛,讓孩子也哭鬧一場、發一通脾氣;有時卻又涉及到家長的權威問題,例如,看電視、玩電腦的時限,學習時間的安排等問題,那么我們在遇到這些問題時,首先第一個反應是制止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跟著自己的想法去做,還是冷靜下來,采取一種孩子愿意接受,自己也能夠接受的方式呢? 我們之前說過,談判,不是一方的事情,是雙方的事情。在這種與孩子進行雙向溝通的方式里,家長無疑還是握有主導權的。但是這種主導權,往往在談判還沒開始前或者談判過程中就被孩子轉移了,這是為什么呢? 下面,我們可以把談判分為談判前、談判過程中、談判后進行分析吧。 大家可以說一下,如果親子間出現出現了沖突,需要與孩子進行談判之前,我們需要做什么呢? 1、處理好情緒。人的情緒是有一定的傳染性。家長應該在談判前先在內心進行一場談判,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以免將情緒帶入了談判中。 2、忍耐的心理準備。忍耐對孩子的心疼,忍耐孩子最初的激烈反抗,忍耐孩子的反復。 3、設置好底限。 4、清楚自己手里握有的籌碼。 與孩子進行談判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做什么? 1、把握分寸,知道溫和地拒絕他的要求。 2、妥協,舍得做一定的妥協。談判的重要作用是化解沖突,并非任何問題都能達到雙贏,這時必須有一方作出一定的讓步來達成協議。談判中最忌諱的是隨意作出不當的讓步。這就要求家長要學會彈性地與孩子進行談判,并且,引導孩子彈性地提出要求或進行談判。 3、協助孩子,提出多方選擇。 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多樣選擇方案,從中確定一個最佳方案,作為達成協議的標準。讓孩子懂得,一件事的處理方法有多種余地,你的最佳選擇越可行,越切合實際,你改變談判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4、達成協議。談判的結果可以與孩子用書面協議的方式表現出來,讓談判有理可依。 與孩子進行談判后,我們還需要做什么? 1、言出必行,以身作則,堅守協議。 2、互相監督 3、細化和調節協議,對協議內容進行修改,完善。 結論 談判只是一個開始,重要的是用它來開啟孩子對人生的思考:除了習慣的方式,我們的生活還有哪些更新鮮的可能性?除了已知的途徑,我們還有什么更睿智的路可以走,才能贏得雙贏的局面。 我準備的內容已經都講完了,下面的時間我們交給各位家長,大家可以自由討論和提問。 下面有個有趣的關于談判的案例,大家可以看一下。這是一個家長寫給一個有名的經濟學家的信,以及這位經濟學家的回復。 親愛的經濟學家: 我寫這封信,是希望得到一些育兒方面的建議。我有兩個女兒,一個3歲,一個只有6個月。小女兒跟我們一起睡,大女兒睡在自己的房間。 自從小女兒出生以來,大女兒一直都睡不好。我擔心,可能是妹妹的出生讓她患上了某種焦慮癥。這也給我們帶來了問題,因為一旦她醒來,就會走到我們的臥室,而且常常會弄醒妹妹。我們是否應該去咨詢兒童心理學家? 蒙克斯(Monks) 親愛的蒙克斯: 在我看來,情況非常明了,你們的大女兒不是焦慮,而是對外因做出了合理的反應。 在小女兒出生前,你們可以忽略大女兒半夜醒來,或者隨便地把她趕回床上去。這樣一來,在夜間醒來對她來說也就毫無意義,毫無疑問,對她來說,這樣做的成本遠遠超出了得到的好處,所以她會選擇乖乖睡覺。 但小女兒的出生改變了外因,大女兒因此獲得了一個有力的籌碼——只要她愿意,隨時都可以吵醒妹妹,讓你們不得安寧。而為了阻止這種“災難”的發生,對于大女兒夜里的任何動靜,你們都會作出迅速的反應。對于3歲的小淘氣鬼來說,動一下手指就能馬上得到關注自然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所以她會經常行使這一選擇權也不足為奇。 我認為你可以試著調節成本與好處之間的平衡,比如用巧克力賄賂她,讓她在夜里乖乖睡覺,或者你也可以選擇幾個晚上讓兩個孩子睡在一起,而你們戴上耳機。 這事解決起來并不容易,因為你已經降低了自己的談判地位,所以無論多么疲憊,都只能忍受由此帶來的后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