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辭典
形勢
形勢,相地術指地形和地勢。形與勢有區別。風水先生認為,千尺為勢,百尺為形,形比勢小,勢比形大。勢是遠景,形是近觀。形是勢之積,勢是形之祟。有勢然后有形,有形然后知勢。勢立于形之先,形成于勢之后。形住于內,勢位于外。形得應勢,勢得就形。勢居乎粗,形居乎細。勢背而形不住,形行而穴不結。勢如城郭垣墻,形似樓臺門第。形是單座的山頭,勢是起伏的群峰。認勢惟難,觀形則易。由大到小,由粗到小,由遠到近。來勢為本,住形為末。左右前后謂之四勢,山水應案謂之三形。 風水先生是怎樣判斷形與勢的好壞呢?繆希雍《葬經翼》云”:“勢來形止,若馬之馳,若水之波。形近而勢遠,形小而勢大。審勢之法,欲其來,不欲其去。欲其大,不欲其小。欲其強,不欲其弱。欲其異,不欲其常。欲其專,不欲其分。欲其逆,不欲其順。”對勢的要求是:勢必欲行,行則遠,遠則騰。勢不欲止,止則來無所從。勢欲其來,勢不畏露,勢必欲圜,圜則順。對形的要求是:形不欲露,露則氣散于飄風。形必欲圜,圜則氣聚而有融。而有融。形不欲行,行則或東或西。形必欲方,方則正。 風水先生之所以要這樣看待形與勢,是因為他們把勢作為來龍,只有來龍大、強、異、專、逆,才會帶來好運氣。來龍如果太小、太弱、太平常、太多分支、太直奔,那就不會造成好形。形,實際是指一隅環境。形由勢造成,形又決定了穴的好壞。形要厚實、積聚、藏氣,這樣才能結得好穴。有好穴,葬者就會安逸,生者就會發達。為了安逸和發達,就要擇好形好勢,這是相輔相成的。 風水先生的形勢觀念主要用于看山。山有五勢、五勢是按方向劃分的: 龍北發朝南來為正勢。 龍西發、北作穴、南作朝為側勢。 龍逆水上朝、順水下此為逆勢。 龍順水下朝、逆水上此為順勢。 龍身回顧祖山作朝為回勢。 按照山的形狀勢態,又可分為九龍: 回龍,形勢蟠迎,朝宗顧祖,如舐尾之龍、回頭之虎。出洋龍,形勢特達,發跡蜿蜒,如出林之獸、過海之船。降龍,形勢聳秀,峭峻高危,如入朝大座、勒馬開旗。生龍,形勢拱輔,支節楞層,如蜈蚣槎爪、玉帶瓜藤。飛龍,形勢翔集,奮迅悠揚,如雁騰鷹舉,兩翼開張,鳳舞鸞翔,雙翅拱抱。 臥龍,形勢蹲踞,安穩停蓄,如虎屯象駐、牛眠犀伏。 隱龍,形勢磅礴,脈理淹延,如浮排仙掌、展誥鋪氈。 騰龍,形勢高遠,峻險特寬,如仰天壺井、盛露金盤。 領群龍,形勢依隨,稠眾環合,如走鹿驅羊、游魚飛鴿。 這樣一些類,未免過于煩雜、模糊、籠統。而風水先生正是根據這種分類去擇穴,去推測吉兇,這樣他們勢必墮入唯心論的深淵。 應當看到,風水先生的形勢觀念采用了有機聯系、變化、依存的思維方法,這是樸素的辯證法,是可取的。但他們的動機和目的都是為了得到好的地氣,用以保佑生者,這就便辯證法被歪曲了,失去了辯證法的實際意義。我們應該看到,只有科學的地質學才能真正地認識我國的地形地勢。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為了揭開地殼運動的奧秘,長期致力于地質構造研究,發現不論在中國還是外國都存在“山”字型構造。即在南北方向的隆起山脈,在它的南面總有一套東西延伸的弧形山脈,這是由于地殼巖石在受到向南推擠而兩端受阻時的構造組合。李四光認為,自然界的地形地勢都不是偶然的、孤立地存在,而是一個相互聯系、有規律的統一整體。在此基礎上,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與之相反,風水先生們由于他們在方法上和思維上的錯誤,使他們永遠不能對地形地勢作出科學的解釋。 昆侖 巍巍昆侖,位于我國西北。它西起帕米爾高原,東延于青海境內,介于柴達木、塔里木與藏北高原之間,長約2500公里,海拔5000米以上。高峰有公格爾山,山上有高峰和冰川,號稱亞洲脊柱。 在先哲眼中,昆侖山是很神秘的。《山海經•海內西經》描述說:“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下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仍。上有木禾,長五尋,大五圍。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 昆侖山在哪里?古人都說不清楚。《禹本紀》說昆侖在天地之中。《禹貢》中記有昆侖,注釋家各持己見,鄭康成說是山,馬融說在羌西,孔安國說是國。《淮南子》認為昆侖呈梯形三層:“昆侖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風水以昆侖為龍脈之源,是地首,認為天下的大山都是昆侖的延伸和支脈。唐楊筠松在《龍經》說:“昆侖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心為巨物;如人骨脊與項梁,生出四肢龍突幾。四支分出四世界,南北東西為四脈,西北崆{山同}數萬程,東入三韓陷杳冥;唯有南龍入中國,分宗孕祖來奇特。”劉基在《堪輿漫興》說:“昆侖山祖勢高雄,三大行龍南北中。分布九州多態度,精粗美惡產窮通。” 山水
山與水的關系,《管氏地理指蒙》是這樣說的:“水隨山而行,山界水而止。界其分域,止其逾越,聚其氣而施耳。水無山則氣散而不附,山無水則氣寒而不理。山如兵,水如城,駐兵之地,非城不營。山如堂,水如墻,高堂之居非墻不防。山如君,水如臣,君臣都俞,風化斯淳。山如主,水如賓,賓主雍容,情味相親。山為實氣,水為虛氣。土逾高,其氣逾厚。水逾深,其氣逾大。土薄則氣微,水淺則氣弱。然水不能自為淺深,氣急而不凝者,實山為之也。山不能自為開拓,使堂氣暢而不塞者,是又水以充之也。”
這就是說,山水相依相存,不能舍山而言水,也不能舍水以言山。山屬內氣,如丘如堂、如君如主。水屬外氣,如城如墻,如臣如賓。內外合成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因此,任何風水先生在相地時都要看山看水,人稱山水之士。
怎樣的山水就好呢?據說,山貴于磅礴,水貴于縈迂。縈迂則山與水而氣聚,磅礴則水與山而氣浮。山高水傾,山短水直,山逼水割,山亂水分,山露水反,這是五兇。池沼無源,田塍短促,坑壕潦涸,灘激喧嘈,洲移諸易,這也是五兇。
以上這些認識,都是由“氣”的觀念引伸出來。古人認為氣是一種物質形態,氣凝而為山,氣融而為水,山水都是氣。水之所出,必本于山,山之所窮即寄于水,山水是氣“虛”“實”的表現,是物質存在的不同形式。
以上這些認識,還與古人的審美觀有關。有山無水,有水無山,都不會美。山水相連才美。山勢磅礴,水勢縈迂,這是大自然的美,反之則不美。
因此,風水術中的山水觀念是有可取之處的。它體現了樸素的唯物觀和審美觀。這種觀念,我們是能接受的。試設想;堪稱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有山無水,或者有水無山,那還美么?風水術的山水觀念,還為我們提供了辨證統一的思維方法。看問題,不能只看山,也不能只看水。譬如我們研究長江,就不能不看秦嶺大別山和南嶺,這兩座東西走向的大山,構成了長江與黃河、珠江流域的分水嶺。長江在這兩座山系之間,“匯百川而入海,歷萬古以揚波”。我們的先哲很早就在《考工記》中說過:“天下之地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科學的地理考察也證實了這一說法:我國境內,每隔八度左有就有一條大的緯向構造,如天山棗陰山、昆侖山棗秦嶺、還有南嶺。如果我們治理黃河、長江,不考察沿線的山脈,就不可能控制水源,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水患。
需要說明的是,風水術中的山水觀念反映了先哲幾千年對山水的認識,風水先生借用其中一些合理的見解,填充到水理論中,甚至作了許多歪曲,說什么君臣、堂氣等,這是對自然界的倫理性解釋,也是我們應嚴加批判的。
干水城垣格
大江大河,或從東南來,或從西南來,中間雖有屈曲坤,并不見回頭。環繞如雁之飛,略無回翔之勢,斷不下止,雖水勢滔滔,終非龍脈凝聚之處,豈堪作穴?《經》云:“界水則止。”又云:“界水所以止。”來龍若一、二十里尚不見回頭之水,則前之屈曲處乃行龍處也。《經》云:“龍落平陽如展席,一片茫茫難捉摸。平陽只以水為龍,水纏便是龍身泊。”故凡尋龍,須看來水回繞處求之。然水之來路遠,其勢寬大,中間雖有小回頭處,乃直龍脈束結喉之所,尚未結穴,直至大纏大回之處,方始聚氣。然到頭形勢寬大,又難捉摸,必須求支水界割何如,必得支水插腹、界出內堂:砂水包裹、不疏不密、形局完固,方為真穴。若非支水割,則巨大大環繞,終茫茫無可指點。蓋勢寬則氣蕩,形大則氣散,內無支水,一片頑皮,何以立穴?縱無大害,必難發福矣。
干水散氣格
干水斜行,似有曲折,而非環抱,又無支水以作內氣,總不結穴。 二十四山
大運
小運
子午線
明堂
巒頭
理氣
藏風
聚水
龍
砂
砂隨位置、形狀而有各種稱呼;宋.張子微著的《玉髓真經》、明.徐善繼、徐善述著的《人子須知》、徐試可著的《天機會元》(顧陵岡原著)等書內有很多圖形可以參考。在穴前,近者為「案」,遠者為「朝」;在穴後,為「鬼星」、「樂山」;在穴左,為「龍」;在穴右為「虎」;龍、虎上又生砂,明見者為「官星」(多在穴前),不見者為「曜星」:在穴後行龍身上者為「護」、「從」;在水口旁邊及內外者為「捍門」、「華表」、「羅城」、「北辰星」、「羅星」(禽星、落河火星),在穴旁外纏山或穴後左右者為「插耳」(太乙、天乙)。
穴
2 、穴
穴的意義是土窟、土洞;《說文解字》:“土室也。”《易經.系辭》:“上古穴居而野處 ...... ”《周禮秋官.疏》:“凡獸皆藏穴中。”因此,穴是上古人類及一切獸類為了保護生命的藏身之所。
《易經.需卦》六四;“需于血,出自穴。”是說云從地出;在風水學說來看,即是有云霧、泉水的地方;廣義來說:穴是指具有良好日照,接受南方暖流、屏擋北方寒流、排水良好、水土保持良好,能調節小氣候……等等條件的地方;對建造住宅而言,這些是很重要的基本選址條件。
曾子南先生說:“堪輿地理中所稱的穴,是中國的地理明師研究出山之有穴竅,如人之有鼻竅,氣之所出入處也。地理明師研究出山有靈氣,其靈氣可隨山脈而來,比如人身有血,其血隨血脈而流行,故龍脈者,是以人的血脈喻之,山靈有氣,隨山脈流行而去,到了山脈盡頭便會結穴:此穴者,非石洞、土孔也,是山脈所止之處,靈氣所出之位,會生成一個微茫似閉著的肛門;或陰戶;或口嘴;或乳頭;或**之類;形象不一而足,地理明師便能觀察得出來。這是中國獨有的一套不可思議的工夫,地理明師觀察出其地靈所出之竅位時,便在其上建屋,或開穴葬墳其間……”。
用人身來比喻,最佳而明顯的「穴」的位置是;鼻、耳、口、乳、臍、小腹、陰部,以及手腳內彎,肌肉突起的地方。其中又以女性的生殖器(陰戶、子宮)最肖,因為該處是「產門」,與風水理論的「葬乘生氣」、「藏風聚氣」密合,在形狀上也絕似,由于不雅,筆者不便描繪列圖,請讀者自己查閱現代生理解剖圖的書籍,便有意會。事實上,中國堪輿學巒頭方面所談的,幾乎全部和生育的交媾、產孕的過程相同,只不過是保守的古人,沒有把它筆之于書,明白揭露罷了。
曾子南先生說:“龍脈(山脈)結穴,猶如果樹之結果。真穴有種種印證,地理明師一看便知,有結穴處,便有吉利地靈,所謂「鍾靈毓秀」是也”;“其處有融聚之勢,微微茫茫,似有穴竅之狀,有此融結似竅之處,堪輿家謂之結穴。”
建造墳墓的「穴」要有地熱、良好土質、良好排水、良好位置,絲毫差不得,其「穴」就像武術、針灸所說的「穴道」一樣,是一個大環境、小環境中的重要點。
水
「水送則龍行,水界則龍止」,這個觀念在沒有明顯高低落差的平原(平陽、平洋)地區,用于尋龍點穴是很重要的。有經驗的地師可以從水路的來源、轉折、出口、停潴……等,迅速點出穴位,而且知道龍(陸塊)從何處發脈、如何頓趺起伏及分枝、該立何向(使龍神卦氣清純不雜)?結什麼樣的地局(富貴、貧*、壽天、格局大小……)?
向
祖山
風水家把發脈的山稱為「祖」,有經驗的人可從河流的起源來尋找,也可從地圖的標高來判斷(明朝愛國將領袁崇煥的祖墳,本人就是在一次看地圖時偶然發現,原來就在自己居住地附近)。楊筠松是用「望氣法」來看,《撼龍經》說:“尋龍望氣先尋脈,云霧多生是龍脊,春夏之交與二分,夜向云霓生處覓;云霓先生絕高頂,此是龍樓寶殿定,大脊微微云自生,霧氣如多反難證。先尋霧氣識正龍,卻望枝龍觀遠應,因就正龍行腳處,認取破祿中間行……”。丘延翰的《天機素書》內也記載這種「望氣法」。古代的交通不便利,要尋找祖山,必須花費很久的時間,經歷險境,現代則輕而易舉,從衛星照片、空測圖及各種地圖,就可迅速查得。通常說的祖山包括:
1 )太祖山:龍之初發脈,是一個大區域(全世界.全國)的最高峰;如世界最高峰的喜馬拉雅山,中國最高峰的昆侖山,日本的富士山,臺灣的玉山……都是太祖山。其山高大,石骨鱗峋,為群山之特拔者;遠望聳秀,可愛,近覷巉巖,可畏。據鎮一方,乃群龍之所從出,大則為邦國都郡,小則為縣邑。山體端嚴方正,則一方所產之人,多賢能俊秀;偏斜低小,則一方所產之人,多愚蠢粗頑。
2 )少祖山:是太祖山發脈之後,再沖起的高山,又稱為「應星」;其形狀與太祖山不同,或尖、或圓、或方,精神充滿,形象秀麗。風水家以此山定龍脈的美惡。古語云:“辭樓下殿峰巒秀,預似前頭異氣鍾。”「少」的意義是:接續「太」,如人倫的繼志述事,克紹箕裘,有任重道遠的負擔。大祖為祖山,少祖為宗山。
3 )列祖山:「列祖」是總舉先人的稱謂,少祖山發脈之後再起高峰,三三兩兩、五五六六,這些中間相間的山峰都叫做列祖山。此山多屬斜身旁落,開腳分龍的山峰,在九星中,多是破軍星、祿存星的形體。從列祖山可分辨龍脈的行蹤。
父母山
結穴的主山叫父母山,又叫「玄武腦」、「蓋山」、「照山」、「太陽山」。廖璃說:“若是山家結穴龍,定起主星峰。”此山以星舉開面.脈穿心者為上,旁出者次之。風水在在尋龍的歷程中,是從太祖山分別龍的貴*,從少祖山分別龍的善惡,從列祖山分別龍的去向,從父母山分別龍的作用。一般人最喜坐後靠著山峰。但楊筠松的《都天寶照經》說:“家家墳宅後高懸,太陽不照太陰偏;必主其家多寂寞,男孤女寡實堪憐。”即指出山龍、平洋的不同,山龍以背靠端秀山峰為正局,挨星要「旺山旺向」之局。平洋大都後空,以坐空為正局。
胎息
風水家把龍脈的結作用人類交媾、懷孕以傳宗接代的行為來比喻,父母山出脈名叫「胎」--是父母精血所孕;結穴處名叫「息」--是精子與卵子結合所育的嬰兒。也有人以「玄武腦」後的一節山為父母,落脈處為「胎」,束咽過峽處為「息」,再起「玄武腦」(主山)為「孕」,結安處為「育」,這是另一種說法,不必太拘泥。
枝干
龍的正脈叫干,分脈叫枝,這可用果樹來比喻,詳見本書卷一.《枝干法》所述。枝和干又有大小的分別,一條山脈打下來,旁有分龍,則本龍稱為干;分龍之下,又再分龍,則初分之龍又稱為干,就像人有子有孫一般,枝的看法也是如此。宋.吳景鸞說:“枝干明而嫡庶分。”干為嫡,枝為庶。其中又有「干中干」、「干中枝」、「枝中干」、「枝中枝」的分別。
干的力量大,枝的力量小,但風水家分富貴貧*,并非以枝干為依據,而是看山脈形體所構 成的「龍格」。
脈氣
風水家把龍(山脈)、無形的「氣」,比喻為人身的經絡氣血。人體的十二經絡與奇經八脈管「氣」,是生血之本。「氣」是經脈發出來的,脈旺,「氣」也旺,凡是壟局聳的,氣勢雄壯;欹斜的,氣墊袁弱;破碎的,氣勢陷;低小的,氣勢無力。風水家「因形以察氣,因氣以求脈,因脈以求結」,達到這個程度,才能判吉兇、別作用。清.章仲山說:“氣由形辨,舍形何由以辨氣之生死?氣因理之,舍理何由以見氣之堅哀?”氣的判別是分為有形的(龍勢、星辰、穴情、土色、水流董和無形的(元運、挨星),必須有退局的「巒頭」和「理氣」的修養才能做到精微入神的境界。
起伏
地勢的高低落差叫做起伏,風水家所謂的「起」是指星峰高出眾山之外,「伏」是指龍脈潛隱于土地之中。龍脈有起、伏才表示這條龍是生活、有精神的,若沒有起、伏,就是「呆塊」--頑蠢的死龍。《葬經》說:“葬乘生氣。”「氣」貴于「生」;生者,活也,龍脈有起、伏才是活的,才有藏風聚氣,界水止氣的形勢。
過峽
兩山相夾(交接),脈從間經過,叫做過峽。尋龍的過程,在觀察星峰(山的形體)之後,最重要的是過峽這一個階段。因為父母(胎息)、穴點(孕育)的中間是過峽(結咽束氣),好比臍帶--嬰兒賴以從母體吸收營養的管道,其生命、體質皆由此生。
從過峽處可以看穴的結作情形:
( 1 )來大夫小者,多結近穴;來小去大者,多結遠穴。
( 2 )過峽的情況小巧者,穴星多隱微;峻大者,穴星多顯露。
( 3 )穴的土質與過峽處的土質相同。
曾子南先生說:“龍脈行遠,氣力散漫,然後收斂縮小過脈,這過脈的地方,堪輿家稱為過峽,此處前有迎接之山,後有送山,兩邊有旗、鼓、倉、庫、劍、印山夾護,便是貴龍,主有富貴之應。若是無送無迎,兩邊又無旗、鼓、倉、庫山等貴器拱恃,形勢孤單,且受風吹,便為貧*龍脈,便無富貴之應。”蔣云庵《地理正宗.山龍語類》說:“過峽宜短小緊結,貴有兩護。
龍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