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十二時辰和人體經絡圖文(整理版)

     紅景天 2009-07-27
    十二時辰和人體經絡圖文
    中醫夜話友情提示:中醫將一天分成十二個時辰,并用十二地支代表,子午流注學說。子午流注學說是中醫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研究人體氣血運行的時刻表。中醫認為,自然界與人是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年、季、日、時周期變化,影響著人們的生理、病理相應的周期變化,如人的脈象、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人的病情變化多半是早晨輕、中午重、夜晚更重,這些情況和人體氣血運行有關,也就是在不同的時辰,氣血運行到不同的經絡,對人體的生理,病理起到了直接的影響,恰如現代科學提出的生物鐘效應相似。子午流注學說認為,人體氣血的運行是按照一定的時間循環無端,連成一個大的循環通道,即十二經絡的連接順序為:
        其歌訣:寅時氣血注于肺,卯時大腸辰時胃,已脾心未小腸,膀胱申注醞腎注,戊時包絡亥三焦,子膽丑肝各定位。
        了解人體經絡-日之中循行運轉規律,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從呼吸做起,以經絡為據,洞悉太極之理,尊陰陽之綱紀,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氣者生之本也,時者生之用也


    獻上十二時辰和人體經絡時表,希望大家都能打開健康之門:

        手太陰肺經  寅時(3點至5點)—肺經旺。寅時睡得熟,色紅精氣足;
    “肺朝百脈。”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后,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力充沛。寅時,有肺病者反映最為強烈,如劇咳或哮喘而醒。


    ----------------------------------------------------------------
       手陽明大腸經 卯時(5點到7點)—大腸經旺。卯時大腸蠕,排毒渣滓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排出渣滓的過程。清晨起床后最好排大便。




    ----------------------------------------------------------------
        足陽明胃經 辰時(7點到9點)—胃經旺。辰時吃早餐,營養身體安;
    人在此時段吃早餐最容易消化,吸收也最好。早餐可安排溫和養胃的食品如稀粥、麥片、包點等。過于燥熱的食品容易引起胃火盛,出現嘴唇干裂、唇瘡等問題。不吃早餐更容易引起多種疾病。



    --------------------------------------------------------------
        足太陰脾經 已時(9點至11點)—脾經旺。已時脾經旺,造血身體狀;“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液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唇白標志血氣不足,唇暗、唇紫標志寒入脾經。



    ----------------------------------------------------------------
        手少陰心經 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旺。午時一小憩,安神養精氣;“心主神明,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人在午時能睡片段,對于養心大有好處,中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



    -----------------------------------------------------------------
        手太陽小腸經未時(13點到15點)—小腸經旺。未時分清濁,飲水能降火;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于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如小腸有熱,人會干咳、排屁。此時多喝水、喝茶有利小腸排素降火。





    -----------------------------------------------------------
        足太陽膀胱經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旺。申時津液足,養陰身體舒;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循環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的人最為突出。此時適當的活動有助于體內津液循環,喝滋陰瀉火的茶水對陰虛的人最有效。



    -----------------------------------------------------------------
        足少陰腎經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旺。酉時腎藏精,納華元氣清;
    “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此時不適宜太強的運動量,也不適宜大量喝水。


    -----------------------------------------------------------------
        手厥陰心包經戌時(19點至21點)—心包經旺。戌時護心臟,減壓心舒暢;“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時最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于完好狀態。此時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看書聽音樂、或做SPA、跳舞、耍太極……放松心情,釋放壓力。



    -----------------------------------------------------------------
        手少陽三焦經亥時(21點到23點)--三焦經旺。亥時百脈通,養身養嬌容。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對身體對美容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特點,即在亥時睡覺。現代人如不想此時睡覺,可聽音樂、看書、看電視、練瑜伽,但最好不要超過亥時睡覺。



    -----------------------------------------------------------------
        足少陽膽經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旺。子時睡得足,黑眼圈不露;中醫理論認為;“肝之余氣,泄于明膽,聚而成精。”人在子時前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汁有多清,腦就有多清。”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后頭腦清晰、氣色紅潤,沒有黑眼圈。反之,常于子時內不能入睡者,則氣色青白,眼眶昏黑。同時因膽汁排毒代謝不良更容易生成結晶、結石。



    -----------------------------------------------------------------
        足厥陰肝經丑時(1點至3點)—肝經旺。丑時不睡晚,臉上不長斑;中醫理論認為:“肝藏血。”“人臥則血歸于肝。”如果丑時不能入睡,肝臟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所以丑時前未能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怠慢而躁,易生肝病,臉色晦暗長斑。
    對于忙碌的上班族來說,咖啡和點心是不可或缺的提神、減壓的元氣補給。不論在令人惶惶不安的演示文稿會議前、還是下午精神不振時、又或者是加班趕工的深夜,來杯咖啡可以讓你提振精神、穩定情緒,讓工作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照命理五行的相生概念,特別針對12生肖提出的補充元氣秘方,能讓辦公室的大老板以及上班族們,在選擇飲品時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品,并且喝出最開運的效果。此外,如何利用隨手可得的甜點搭配出您專屬的“五行開運點心”,在享有美味的同時還可兼顧好運喔!

    生肖鼠、豬的元氣飲料:
    生肖鼠、豬五行屬水,依相生理論,金生水,以命理五行顏色來分,金為白色,因而建議肖鼠、豬者可以喝奶味重、色偏乳白的咖啡來提升能量。

    生肖鼠、豬的元氣點心:
    甜點、茶、果汁則采用生肖本身的五行色彩來搭配,依命理五行顏色來論,水為黑色,所以推薦帶黑色的點心,例如:提拉米蘇、巧克力蛋糕。

    生肖牛、龍、羊、狗的元氣飲料:
    生肖牛、龍、羊、狗五行屬土,火燼土生,依命理五行氣味來論,火帶焦味,因而建議肖牛、龍、羊、狗者可以喝焦味較重的咖啡來引導氣血。

    生肖牛、龍、羊、狗的元氣點心:
    點心方面,牛、龍、羊、狗的五行色彩為黃色,因此以黃色為主的點心為佳,例如:蛋卷、起司蛋糕。

    生肖虎、兔的元氣飲料:
    生肖虎、兔五行屬木,木賴水而生,而依命理五行顏色來分,水色黑,因而建議肖虎、兔者可以喝顏色偏純黑色的咖啡來滋補元氣。

    生肖虎、兔的元氣點心:
    依命理五行顏色來分,木為綠色,所以推薦帶綠色的食物作為點心,例如:抹茶蛋糕、薄荷蛋糕。

    生肖蛇、馬的元氣飲料:
    生肖蛇、馬五行屬火,木可生火,而依命理五行氣味來論,木味酸,因而建議肖蛇、馬者可以喝略帶酸味的咖啡來強化能量。

    生肖蛇、馬的元氣點心:
    至于點心方面,屬蛇、馬的人五行屬火,火的色彩即為紅色,例如:草莓蛋糕、紅豆蛋糕。

    生肖猴、雞的元氣飲料:
    生肖猴、雞五行屬金,土可生金,而依命理五行顏色來分,土為黃褐白,因而建議肖猴、雞者可以喝奶味重并且偏黃褐色的咖啡來補充元氣。

    生肖猴、雞的元氣點心:
    點心依猴、雞的五行色彩來看,金為白色,所以推薦白色或乳白色系列的點心為最佳,例如:鮮奶油蛋糕、杏仁布丁。
    (1)經絡不是特殊體驗下的產物
    《內經》所描述的任何關于器官、脈道的知識,都來自于對生理現象的系統觀察,對人體的細致解剖,及通過上古天人相應理論的思辨而得出,沒有來自于類似于“氣功態”下的神秘體悟。
    很多中醫愛好者認為“經絡”、“氣”等概念是在氣功態下才能體悟到的,有的人還喜歡引證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所說:“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但是筆者想說:這只是李時珍的猜想罷了,并沒有立論的依據。而在整部《內經》中,沒有提到過任何類似于“氣功態”“返觀內照”的神秘生理過程的描述。反而在《舉痛論》中有這樣一段話:
    余聞善言天者,必有驗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厭于己。如此,則道不惑而要數極,所謂明也。今余問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令驗于己而發蒙解惑。
    所以《內經》的一切知識,都“言而可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可以通過最直接的方式觀察到。“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而現代科學對人體的觀察、測量已經細致入微,遠遠超出“視而可見,捫而可得”的境界,我們必須直接運用現代醫學的觀測結果作為研究《內經》的重要依據,因為今天我們所觀察到的身體結構,也正是遠古人所觀察到的,而且還遠遠超出遠古人觀察的范圍。而《內經》之所以神奇,并非遠古圣人“天眼”大開,有特異功能,如果說有比現代醫學高明之處,那就是遠古圣人“道不惑而要數極”,精通于天人相應之理。因為明于天道,所以明于人道。正因為其“善言天”所以“必有驗于人”。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
    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谿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
    由此可見《內經》作者并沒有認為上古圣人得到過神秘的啟示,只不過是“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對人體進行系統地解剖觀察。“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把系統觀察到的生理過程與陰陽五行理論相結合,從理論上升華提高,從而產生了這神奇的醫道。
    《經水》一段話更加證明了遠古很重視對人體“度量切循”的觀察與對尸體解剖度量:
    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而視之,其藏之堅脆,府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劣。
    (2)經脈是由形態的東西
    《經水》足陽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脈大血多,氣盛熱壯
    《經水》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劣,十二經之多血少氣,與其少血多氣,與其皆多血氣,與其皆少血氣,皆有大數
    這些話都表示出經脈是有大小長短之別的。因此我們可以在解剖中發現經脈的形態。
    (3)經脈與血管
    《決氣》“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那么經脈是不是就是血管?
    脈分三類,孫脈、絡脈、經脈。而孫脈與絡脈,與體表的靜脈血管有迷不可分的聯系。《經脈》:“諸脈之浮而可見著,皆絡脈也”。從血液循環的角度,絡脈也與靜脈有相似之處《癰疽》“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
    可見血液經過微循環過程,顏色由朱紅變為赤紅,然后注入靜脈血管。這與“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相符。
    另外,各經脈的大絡(不是說十五經別)很可能就是指動脈血管,例如《動輸》一篇所描繪的“足少陰之大絡”分布情況與足部動脈分布毫無二致。
    孫絡與絡脈及大絡都比較容易在解剖上找到與之對應的概念。
    關于經絡所有的問題關鍵出在經脈上。根據《內經》的描述,經脈應該具有如下性質:
    (A)伏行于分肉之間,不可常見。(見《經脈》)
    (B)絡脈滿則血注于經脈。(見《癰疽》)
    這都與各動脈的伴行靜脈相似。伴行靜脈深伏于筋膜之中,所有體表的靜脈血液最后都要注入伴行靜脈中最后進入心臟。
    但是,經脈的另外一些性質與伴行靜脈完全矛盾:
    矛盾一:數量與分布情況不同。《經脈》一篇所描述的經脈巡行路線,與現代解剖觀察到的靜脈有巨大差異。
    矛盾二:血液的運行路線不同。《內經》中認為血液進入經脈之后就在十二經脈間依次周行。(見《營氣》)這種周行過程在血液循環過程中是不存在的。
     4)經脈不僅僅是血管
    經脈分布與血管分布的巨大差異顯然不是由于《內經》對血管循行路線不準確造成的。因為(A)從《動輸》一篇對足部動脈血管分布的準確描述來看,《內經》體系是建立在極精確的解剖基礎之上,由此可以推測《內經》作者對血管的分布方式有準確地把握(B)“十二經脈”是整個《內經》體系的核心內容,作者在記述如此重要的內容時必然萬分慎重,不可能只建立在推測與臆想的基礎上(C)幾千年的針灸臨床實踐證實了經脈分布的正確性。
    于是矛頭就轉向了《決氣》那句話
    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營氣就是指血液,這在后面將有說明。血管有“壅遏”血液的作用,這毫無疑問。但是除了血管之外,還有什么是能夠“壅遏”血液的呢?
    在骨肉筋膜之間,分布有大量的肉眼看不見的微血管與毛細血管,這些血管內儲存有大量的血液。具體在微血管中能儲存多少血液,筆者一時間難以查到準確數據,但一份資料說,如果人體所有的微血管都舒張,所有血液都將注入微血管中。可以想象在我們肉眼可見的的血管以外,還儲存了大量的血液,那么“壅遏”這些血液的是什么呢?是肌肉與肌肉間,肌肉與筋骨間的間隙。(正如論壇上有朋友所說,經脈是結締組織,但并非結締組織本身,而是結締組織構成的間隙)這些間隙間通過的,不僅僅有血管,還有神經等等。
    所以經脈不是血管,血管是經脈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脈是肌肉筋骨間用于通行血管、神經等等的通道。

    (5)更深入的論述
    下面從幾個方面來補充論述這一觀點:
    (A)《經脈》十二經脈者,伏行分肉之間
    什么是分肉?《內經》沒有明確解釋,但從解剖上來看,很容易發現每塊肌肉都是一個獨立的解剖單位,而從“分肉”一詞的字面看,與一塊塊的肌肉含義相同。肌肉間的間隙有一定量血液儲存,也有血管、神經通過,與“經脈者,伏行分肉之間”的描述一致。
    另外在《氣穴論》中說:
    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以溢奇邪,以通榮衛。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凡三百六十五穴,針之所由行也。
    顯然,氣穴是幾塊肌肉匯集的地方,而氣穴正是絡與經脈交匯的地方。(《氣穴論》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亦以應一歲)
    溪谷是營衛通行的地方,這也與我上述的結論相符。
    (B)《本藏》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儒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關合者也。
    這段話固然值得關注,但這段話前前后后的文法更加值得關注。
    此篇開篇就說:“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接下來依次對經脈、衛氣、志意進行闡述。
    本來營氣與衛氣是常常同時出現的概念。通過“互文”來闡述有相反特征的兩件事物的屬性,從而使雙方特征都趨于明確的方式,也是《內經》文法中最常用的一種手法。
    從文法看,“經脈”與“衛氣”應該是一對相對的概念,而對他們功能的描述上確有相對性:
    行血氣——溫分肉,營陰陽——充皮膚,儒筋骨——肥腠理,利關節——司開闔
    總的來看,衛氣的功能是主皮肉,主表,經脈的功能是主筋骨,主里。
    而“儒筋骨、利關節”的功能,就與大量分布在骨膜與深筋膜中的大量微血管的功能相同。
    什么是衛氣呢?就是在身體表面的微血管與毛細血管中的微循環過程。筆者對此已經進行過詳細地考證,形成了比較成熟的認識。筆者將在后面附上對營氣、衛氣的考證。
    即然衛氣代表身體表面的微血管,那么與之相對的概念就是身體深層的微血管。這與本篇筆者對經脈的認識也相同。
    (6)營氣周循
    如何解決第二個矛盾,即營氣的周循方式?
    這里必須作出一個假設,就是深伏體內的微血管在周期性的收縮,于是就出現有的部位儲血量豐富,有的時候儲血量減少。這種微血管儲血量周期性的變化并非是血液真實的流動過程,而是儲血量的變化在空間上體現出來的一種連續性,從而讓人感覺血液在周期性的移動。這一點與我在后面附上的對于衛氣周期性變化的生理機制的猜測相類似。
    (7)結論:
    經脈是肌肉間深層的間隙,也就是《氣穴論》所說的“溪谷”。這些間隙正是各種管道、神經穿行的重要通道。
    血管是穿行于經脈間的“大絡”或者“絡脈”或者“經遂”。經脈所描述的是肌肉臟腑間穿行各種管道的空隙,所以與血管的分布有幾大差異。
    營氣的周行是微血管周期性收縮引起的一種宏觀效應,并非血液的真實流動過程。
    8)關于“結論”的討論
    筆者所作的結論是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上,即:
    堅持“《內經》建立在解剖與對正常人體觀察的基礎”的原則,
    整理所有《內經》關于經脈的描述,彌合現代解剖與“經脈”概念間的裂痕,找到一種能共同滿足兩個醫療理論體系的解釋。
    這個解釋必須不違背《內經》任何關于經脈的敘述。同時又不違背現代醫學的認識(在物質基礎上不違背,但并不否認現代醫學有許多重要的生理機制尚未發現,或者說,高度尊重現代醫學對人體的“硬件”的認識,但不否認現代醫學對“軟件”尚處于起步階段)
    經過艱苦的思考,筆者認為上述的解釋是唯一能彌合兩大體系的解決方案。因此,這套解釋是在兩套理論的夾縫中生長起來的,極度缺乏更深入的驗證。
    接下來需要做兩件事情進一步驗證這種解釋的可行性:
    (A)把人體的肌肉筋骨間深層的間隙與《經脈》篇所妙述訴的巡行方式進行對照,以檢驗二者是否有一致性。
    (B)觀察人體深層的微血管是否具有如《內經》所描述的周期性變化過程。
    (9)附:關于營氣、衛氣實質的討論
    以下是筆者正在撰寫的《內經緯讀》一書中“營衛周循”一篇的內容,本來有兩幅血液循環的圖片,略去:
    第三編 營衛周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老子
    1、血液循環理論
    在上一篇我們已經看到,遠古時代已經有了細致的解剖學,不僅“其死可剖而視之”而且還“度量切循而得之”。對人體的觀察與解剖是《內經》知識的重要來源。
    四百年前,歐洲由哈維通過對人體的解剖,以及動物的活體觀測,發現了血液循環理論,從而成為西方醫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哈維解剖所使用的工具、技術手段,并不比遠古人所用的砭石先進多少。既然都使用相似的手段,而實踐證明,建立在遠古解剖基礎上的《內經》體系有神奇的療效,那么遠古有沒有得出過與血液循環理論相類似的結論?
    答案是肯定的,讓我們慢慢引述《內經》的描述以恢復遠古血液循環理論的面貌。
    先讓我對血液循環理論作一個大致的介紹,既然遠古的理論都可以“視而可見,捫而可得之”,那就讓我們以現代的生理學為坐標來探尋遠古的血液循環理論。
    上面兩圖讓我們對血液循環過程一覽無遺:
    心臟是推動血液流動的動力源。富含氧氣的動脈血液(圖中紅色部分)從左心室出來,分為上下兩個支系。
    向上的支系營養身體上部,在身體上部的毛細血管通過微循環進行充分物質交換后,變為靜脈血液,由上腔靜脈流回右心房,形成一個大循環。這一支系包括對手部供血與頭部供血兩部分,流向手部的支系從鎖骨下動脈分出,為上肢部提供營養,經過物質交換后的靜脈血液,由鎖骨下靜脈進入上腔靜脈。另一支系由頸總動脈分出,為頭部提供養分后的靜脈血液由頸內靜脈與頸外靜脈流入上腔靜脈。
    向下的支系下行營養身體下部,經過物質交換,為肝、脾、胃、腎、腸系、生殖器等臟器以及下肢部提供營養物質,濾走代謝廢物,帶回營養物質,變為靜脈血液,由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
    上述的整個循環過程稱為體循環。
    體循環的靜脈血液進入右心室后由肺主干動脈進入肺系進行物質交換,主要是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成為富含氧氣的血液進入左心室,這一循環稱為肺循環。進入肺循環以前,血液中由于缺乏氧氣,所以顏色暗濁,經過肺循環后,血液就變得鮮紅。接下來再從左心房轉入體循環,血液就這樣在身體中往復不休。
    另外還有一個冠狀循環是專門為心臟提供血液,冠狀動脈從動脈主干根部分出,分布于心臟。
    2、脈搏、胃氣與體循環
    《內經》體系非常重視“脈診”,對各個部分的脈動都有細致的觀察,而脈搏就是動脈血液流動引起的。《內經》認為脈動是“胃氣”引起的,是脈動的根本:
    《玉機真藏論》藏氣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陰,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
    《五藏別論》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于胃,變見于氣口。
    所以,《內經》認為“胃氣”是脈搏形成的原因。于是我們很容易把“胃氣”的運動與動脈血液的流動兩個概念等同起來。
    《動輸》一篇讓我們看到“胃氣”的輸布方式,與“體循環”動脈血液的流動情況完全一致:
    黃帝問:十二經脈當中,為何只有手太陰、足少陰、足陽明獨動不休?
    (手太陰的診脈部位在寸口,足陽明的診脈部位在人迎,按本篇意,足少陰大絡的支脈行與足背,所以少陰診脈部位也在足背。動脈血液從心臟出來,可以分為三個大支系:一個支系由“鎖骨下動脈”將血液輸送到手臂,一個支系由“頸總動脈”將血液輸送到頭部,另外一個支系是“主動脈”主干下行,在腹部分叉為“髂總動脈”走入腿部,為腿部輸送血液。 “寸口”“人迎”“趺陽”就正好對應著動脈的這三大支系。)
    岐伯回答:這都是用來候診胃脈的部位(原文“是明胃脈也”)。胃是五臟六腑之海,清氣上注于肺,(從下篇可以看到,清氣相當于動脈血液)肺氣再從手太陰走入兩臂。肺氣隨呼吸往來,人一呼,脈動兩下,人一吸,脈又動兩下,呼吸不停,脈動就不停止。(這里的“肺氣”當解為“胃氣”入肺后由肺而出的氣)
    黃帝說:(肺氣)過于寸口,“上十焉息、下八焉伏”,不知從哪里回來的?
    岐伯回答:(胃氣)離臟的時候,就像突然開弓發弩,就像水從岸上下去,到了魚際(手掌根部)就減弱了,剩下的余氣就變得衰微,并且逆上而行,所以運行衰微。
    (動脈血液從心臟出來,流動速度很快,過了寸口,進入手掌,脈動就比較微弱,然后穿過手部的毛細血管后,變為靜脈血液流回,如果把動脈血液就理解為“胃氣”,那么“余氣衰散以逆上”就可以理解為靜脈血液逆而上行。)
    黃帝問道:足陽明為什么會動而不休呢?
    岐伯回答:胃氣上注到肺,其剽悍之氣上沖于頭,循著咽喉,走入空竅,循眼系,入絡腦。然后出從面部出來,從客主人、循牙車,與足陽明相合,從人迎穴部位下行。這是胃氣分支到陽明的部分。(這一段所討論的巡行路線,與頭部動脈分布一致,而其下行的部位又與頸內靜脈一致。)黃帝問道:足少陰為什么會動而不休呢?
    岐伯回答:沖脈是十二經之海,與足少陰腎經的大絡,共同起于腎下,從氣街出來,循著大腿內側,斜入腘中,循脛骨的內側,與足少陰經,下到內踝的后面,進入足底。它的別支,斜著入踝,從足背出來,進入到大指之間,注入到各個絡脈,作用是溫養足脛,這是脈常動不休的部分。(這與足部動脈血管的分布完全相同:動脈主干在腹部,腎以下的部位分叉,在腹股溝中部,也就是氣街處進入大腿內側,斜入腘中,其中脛后動脈從內踝下面繞到足底,足背動脈走向足背,形成強烈脈動。“溫足脛”的功能與今天的認識也相同。)
    從這幾段描述我們可以看到,“胃氣”在頭、手、足的巡行路線,與今天解剖學中動脈血管分布一致。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內經》所說的“胃氣”的運行,就是動脈動脈血液的流動。
    但為什么《內經》始終沒有提過心臟在“胃氣”運行,或者說在血液循環中的重要作用呢?為什么把“胃”作為血液流動的原動力呢?這將在本書《別列府藏》一篇中討論。這里要說明的是,《內經》的“胃”通常有“胃脘”與“足陽明胃經”兩層含義,而足陽明胃經與血液循環中的動脈主干有直接關系,本篇的“胃”都是指足陽明胃經。而在本篇出現的“肺”,也是指手太陰肺經而非肺臟。
    、清濁與動靜脈血液
    在下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陰陽清濁》一篇所說的“氣之清濁”,其實就是在討論動脈與靜脈血液的問題。
    黃帝曰:余聞十二經脈,以應十二經水者,其五色各異,清濁不同,人之血氣若一,應之奈何?.....愿聞人氣之清濁。
    關于十二經脈,是一個復雜的話題留待后面討論,這里暫且把他理解為十二經脈循經部位的動靜脈血管以及所巡行區域的微血管及毛細血管。《內經》認為,十二經脈與中原地區的十二條大河流相對應,而十二條河流的顏色各有深淺清濁,例如今天的黃河就比長江混濁很多,于是黃帝就詢問十二條經脈中氣血的顏色清濁如何。顯然,動脈血液與靜脈血液有明顯的顏色差別,一者清亮,一者暗濁,很容易被觀察到。
    岐伯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清者注陰,濁者注陽。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此氣之常也。
    “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一句在后文,為了便于比較,筆者把它移到這里。從岐伯的描述,我們很容易發現清氣濁氣與動靜脈血液的對應關系:在顏色上,動脈血液鮮紅,靜脈血液渾濁,與清濁對應。從流動情況看,動脈血液流動快,靜脈血液流動慢,與“清者其氣滑,濁者其氣澀”對應。動脈血管多數深藏在四肢內側,靜脈血管有很多分布在體表,與“清者注陰,濁者注陽”對應。血液經過肺之后才變得鮮紅,所以“受氣者清”;經過腸胃的動脈血液,通過通過毛細血管進行物質交換,顏色變暗,并且帶回來大量營養物質,所以“受谷者濁”
    濁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濁者,則下行。清濁相干,命曰亂氣。
    這里要結合下面“氣之大別,清者上注于肺,濁者下走于胃”一語來理解,“清者”是動脈血液,而《內經》在各篇都比較重視體循環中身體上部的循環,身體下部的循環在《內經》的討論中顯得相對次要一些,所以認為動脈血液主要是注入手太陰肺經(相當于鎖骨下動脈),而“濁者”是靜脈血液,就主要從上腔靜脈下注到心臟,也就是回到足陽明胃。于是上行血液的都具有“清”的特性,下行的血液都具有“濁”的特性。因此從心臟出來下行的動脈就被視為“清而濁者”,因為顏色鮮艷,所以說“清”,因為下行,所以說“濁”。“濁而清者”就是指從下腔靜脈回到心臟再注入肺的血液,因為顏色深,所以為“濁”,因為上行,所以為“清”,因為注于肺,所以說“出于咽”。
    “清濁相干,命曰亂氣”可以理解為動靜脈血液混亂造成的疾病,例如“心房間隔缺損”,會使動靜脈血液在心臟中部分混合。在《五亂》中所說“清濁相干,亂于胸中,是謂大(忄免)”還說“氣亂于心,則煩心密嘿,俯首靜伏;亂于肺,則俯仰喘喝,接手以呼”,這與“心房間隔缺損”所出現的氣急、心悸的臨床癥狀頗相似。
    黃帝曰:夫陰清而陽濁,濁者有清,清者有濁,清濁別之奈何?岐伯曰:氣之大別,清者上注于肺,濁者下走于胃。胃之清氣,上出于口;肺之濁氣,下注于經,內積于海。
    “陰清而陽濁”,當理解為四肢內側、腹部為陰,如果針刺出血,由于動脈多數分布在陰側,所以血液鮮艷。同理,身體陽側的血液就顯得暗濁。但在《陰陽應象大論》又有另一種對清濁的劃分:“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這里的陰陽當指身體的上部與下部。而上部為天,應該是清陽所居,所以清氣都應該上行,下部為地,應該是濁陰所居,所以濁氣都應下行,這是“氣之大別”,就好像雨和云的關系一樣。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內經》在討論血液輸送時,更重視輸入到上部的動脈血液,所以在候“胃氣”的時候就“獨取于寸口”。那么下行的“清氣”就是“清者有濁”,上行的濁氣就是“濁者有清”。
    黃帝曰:諸陽皆濁,何陽濁甚乎?岐伯曰:手太陽獨受陽之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下行諸經。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
    手太陽在手部巡行的部位有“貴要靜脈”經過,這是手部較大的靜脈,而這一區域沒有大動脈通過,因此這一區域是手部靜脈血液最多,如果在這一區域針刺,流出血液的顏色也就最暗,所以手太陽之濁最甚。足太陰經在足部巡行的部位與“大隱靜脈”一致,這是腿部較大的靜脈,而這一靜脈巡行的區域沒有大的動脈通過,所以針刺后這一區域流出血液顏色較暗,所以說“足太陰獨受其濁”。“手太陰獨受陰之清,其清者上走空竅,其濁者下行諸經”當理解手太****的動脈血液最豐富,所以這一區域針刺后流出血液顏色最為鮮亮,所以“手太陰獨受陰之清”,走入手臂的動脈血液有一部分通過頸總動脈上行于頭,所以說“其清者上走空竅”,而手臂的靜脈血液從上腔靜脈注入心臟,所以說“其濁者下行諸經”。
    4、呼吸
    通過上一篇,我們不難把“清氣”“濁氣”與動靜脈血液等同起來,那么循環過程的另外一個分支——肺循環在《內經》里是怎樣描述的呢?
    《邪客》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刺節真邪》用針之類,在于調氣,氣積于胃,以通營衛,各行其道。宗氣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
    《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藏。別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傳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出于肺,循咽喉,故呼則出,吸則入。
    《五味》中的“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藏”所指的顯然就是營衛之氣。“別出兩行”應當指營衛之氣分成兩部分,一部分灌布周身,另一部分積于胸中。這與《刺節真邪》“宗氣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氣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應當是一個意思。這里的“海”當指“氣海”,即膻中。
    對于“宗氣”《內經》里論述甚少,從《邪客》“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一句來看“[l 宗氣”應該是五谷的糟粕、津液以外的精華部分,而榮衛就是水谷的精華所成,所以宗氣當是從胃出來的營衛之氣的總稱。
    綜合這幾段的描述,我們《內經》中的描繪的呼吸過程是這樣形成的認識:營衛之氣通過兩焦從胃中出來,積留于膻中氣海,然后“別出兩行”,一部分上走于息道隨呼吸出入,另一部分灌溉五藏,走入“氣街”,“氣街”應當指由氣街部進入腿部的“髂總動脈”。
    這一過程與血液的循環過程也基本一致,只是沒有把進入肺部的“宗氣”視為循環過程,而是認為“積于胸中”,隨呼吸出入。也不認為呼吸過程是為身體提供養份的重要過程。
    關于呼吸的生理功能,《內經》還有這樣一些論述:
    《五藏別論》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鼻為之不利也。
    《六節藏象論》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
    《動輸》肺氣從太陰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來,故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不已,故動而不止。
    《五味》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久,半日則氣減。
    所以《內經》并不認為呼吸過程是至關重要的生理過程,吸入的“五氣”也不是供給全身,而是“藏于心肺”,主要功能是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從《動輸》一篇的論述看到呼吸的另一重要功能是提供脈動。而從《五味》一篇看呼吸過程能夠使“谷”(谷也是天地之精所成)從呼吸呼出去,還能夠通過呼吸把“天地之精氣”吸入,不過是“三出一入”,所以“谷不久半日則氣衰”。也許這就為后世很多“異人”所熱衷的“辟谷術”提供了理論依據,如果能夠使用一定的方法讓“三出一入”逆轉為“一出三入”,就可以不用吃飯了。
    5、營氣與衛氣
    “胃氣”所推動的主要物質就是營衛之氣,或者說宗氣。用現代的話來說就相當于各種營養物質。但對于榮氣衛氣的產生轉化過程討論散見各篇,沒有一個系統完整地論述。筆者花費了很大精力把各篇關于榮衛運行的描述堆列整理,構成一篇,讓大家對榮衛的運行形成一個較完整的認識:
    (1)水谷入胃,變為分為宗氣、津液、糟粕三部分。(“宗氣”是營氣與衛氣的總稱)
    (2)水谷剽悍滑疾的濁氣,這就是衛氣。
    (3)衛氣的功能是熏膚、充身、澤毛、溫分肉,養骨節,通腠理。
    (4)衛氣從胃中出來,進入上焦,通過上焦宣發到全身。 (上焦的主要功能就是宣發衛氣)
    (7)上焦的分布是:從胃上口出來,與咽(食道)一起上貫而布散于胸中。
    (8)(衛氣從上焦出來后)從手太陰所巡經的部位,再到手陽明,上到舌,再到足陽明,周行不休。
    (9)衛氣不能入于脈,它循行于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盲膜,散于胸腹。行于四本分肉皮膚之間不休。
    (10)衛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與營氣運行的軌道并行,晝在陽分走二十五周,在陰分走二十五周。
    (11)營氣是水谷的清氣,也是水谷的精氣,變化為赤之后就是血。
    (12)營氣與血以都在經隧中運行。經隧就是五臟六腑的大絡。(大絡就是靜脈、動脈血管)
    (13)營氣的功能是,貫五臟絡六腑榮四末,和調于五藏,灑陳于六府。
    (15)中焦并于胃中,從上焦的后面出來。
    (16)中焦接受水谷之氣后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然后就將營氣上注到肺。
    (17)營氣從肺部流溢于中,布散于外,注入溪谷中,滲入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
    (18)經脈中的營氣周而復始的巡行。
    (19)上焦出氣如霧露,中焦如漚
    [原文]
    《邪客》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營衛生會》余聞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
    《決氣》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玉版》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絡也。
    《營衛生會》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
    《營衛生會》營氣出中焦,衛氣出上(下?)焦
    《衛氣》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于經者,為營氣。
    《痹論》榮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藏,灑陳于六府,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藏,絡六府也。
    《邪客》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藏六府,以應刻數焉。
    《癰疽》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
    《營衛生會》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命日營氣。
    《營氣》營氣之道,內谷為寶,谷人于胃,乃傳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專者行于經隧,常營無已,終而復始,是謂天地之紀。
    經隧者,五藏六府之大絡也
    《痹論》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源疾滑利,不能入于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于盲膜,散于胸腹。
    《邪客》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源疾,而先行于四本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于五藏六府。
    《癰疽》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
    《營衛生會》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貫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舌,下注足陽明,常與營懼行于陽二十五度,行于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于手太陰矣 ,,
    《五癃津液別》邪氣內逆,則氣為之閉塞而不行,不行則為水脹
    《脹論》黃帝曰:脹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衛氣之在身也,常然并脈循分肉,行有逆順,陰陽相隨,乃得天和,五藏更始,四時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氣在下,營衛留止,寒氣逆上,真邪相攻,兩氣相搏,乃合為脹也。
    由此可見“氣閉塞而不行”“營衛留止”是水脹的根本原因。
    而西醫對水腫的認識是:靜脈血液回流困難,血液滯留,于是靜脈血壓增高,血液中的水分就通過毛細血管滲入組織液,因此形成水腫。液回流不暢,這就是“氣閉塞而不行”“營衛留止”,因此《內經》與現代醫學的認識是相通的。
    8、衛氣周循與睡眠
    《內經》中記述了一種衛氣的循環過程,并且這種循環過程與睡眠覺醒過程有密切關系。對于這種循環過程記述最清楚的是《衛氣行》一篇:
    衛氣的運行,一日一夜五十次周行于身體,白天行于陽二十五周,夜里行于陰二十五周,周行于五藏。(按:這里的陰陽,應當指體表體內,《金匱真言》:外為陽,內為陰)。
    所以早晨衛氣在體內走完,陽氣從眼睛出來(按:這里的陽氣,當指進入體表的衛氣),眼睛睜開衛氣就上行到頭,循項下走足太陽,再循背走道足小指的末端。另外一部分衛氣從目銳眥出來,下行到手太陽,走到手小指端外側。另外一部分衛氣從目銳眥出來,下行到足少陽,注入到足小指與次指之間。再上行到手少陽的部分,下行到手小指次指之間。其中有一支別出,到達耳前,與頷脈相合。下注到足陽明,一直走到足背,進入五指之間。另外一部分從耳走向手陽明,走到大指之間,進入掌中。到達足部的衛氣,進入足心,從內踝的下方出來,走于陰分(按:胸腹及四肢內側為陰分)再走到眼睛,這就是一周。
    如果將一天劃分為二十八舍,以應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一舍相當于51分鐘有余)。日行一舍,人氣行一周與十分身之八;(一周用時大約二十八分半)日行二舍,人氣行三周于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三舍,人氣行于身五周與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氣行于身七周與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氣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氣行于身十周與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氣行于身十二周在身與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氣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與十分身之二,陽盡于陰,陰受氣矣。
    其始入于陰,常從足少陰注于腎,腎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復注于腎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氣行于陰藏一周與十分藏之八,亦如陽行之二十五周,而復合于目。
    衛氣周循于陰陽一日一夜,白天的“十四舍”有十分之二沒走完,夜間的“十四舍”也有十分之二在五藏內沒走完,所以人睡覺與醒來的時間有早有晚。
    在現代醫學對睡眠與覺醒的機制還不太清楚,但多數都歸因于神經系統的活動,或者激素與體液的調節。而在《內經》中,就歸因于衛氣的周期性運動。當衛氣全部進入五藏,則人就處于深度睡眠狀態,而進入體表,人就醒來,《內經》里多次用這一機制對與睡眠有關的疾病進行討論。
    《邪客》厥氣客于五藏六府,則衛氣獨衛其外,行于陽,不得人于陰。行于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躍陷;不得人于陰,陰虛,故目不瞑。
    由于邪氣居于臟腑之間,衛氣不能進入,所以不能入睡。篇中還給了醫療這一疾病的藥方:半夏湯。(已在第一篇《醫道流源?湯液》介紹過)
    《大惑論》帝曰:病而不得臥著,何氣使然?岐伯日:衛氣不得入于陰,常留于陽。留于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人于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也。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岐伯曰:衛氣留于陰,不得行于陽。留于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于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日: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日常行于陽,夜行于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于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臥矣。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于陽也久,故少瞑焉。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留于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于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黃帝曰:善。治此諸邪奈何?岐伯曰:先其藏府,誅其小過,后調其氣,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從這一篇中我們可以知道:衛氣的運行受腸胃的大小、皮膚分肉的狀態影響。皮肉不滑利,則衛氣運行就不通暢。腸胃大衛氣就在體內停留的時間長。《營衛生會》也提到這個問題:
    黃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氣使然?少壯之人不晝瞑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通,榮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藏之氣相搏,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代,故晝不精,夜不瞑。
    《口問》還用這一理論解釋人在困倦時,打哈欠的原因:
    黃帝曰:人之欠者,何氣使然?岐伯答曰:衛氣晝日行于陽,夜半則行于陰。陰者主夜,夜者臥;陽者土上,陰者主下。故陰氣積于下,陽氣未盡,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故數欠。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瀉足少陰,補足太陽。
    衛氣循環的本質是什么?如果把衛氣就理解為“微循環”過程中的營養物質,那么這種衛氣的周期性運動就可以理解為身體不同部位的微血管或毛細血管周期性的收縮與舒展,按照《衛氣行》的記述來推理就應該是:早晨一醒來,首先是頭項部的微血管舒張,然后依次延伸到身體的背部及四肢外側,然后是四肢內側及胸腹部的微血管舒張,而背部及四肢外側的血管略微收縮。如此周期性的變化,每一個周期大約28分鐘。到晚上則全身體表的微血管收縮,而血液就集中到臟腑之間,而對五臟的供血量又按照腎、心、肺、肝、脾的順序周期性變化。這種循環過程顯然還沒有為現代科學所注意,筆者認為并非這種生理過程不存在,而是有關專家還沒有意識到人體存在這樣一種生理過程,所以沒有留心觀察。筆者建議有關專家能對這一過程進行觀察研究,如果能發現這樣的生理機制,將進一步證實《內經》的高度科學性。
    關于“打哈欠”,西醫的解釋是腦部供血不足,人體通過“哈欠”來增加供氧,則也與《內經》“陰陽相引”的解釋“貌離神合”。
    《大惑論》一篇所描述的:“邪氣留于上焦,上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留久于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民間的一種說法與之頗似:飯飽神虛,即進食后人就昏昏欲睡。西醫的解釋是飯后血液集中在腸胃,所以腦部供血不足,與《內經》的解釋也頗為相通。
    在《衛氣行》一篇還描述了關于衛氣在體表周期性變化的更細致的過程,
    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
    水下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四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五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六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七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八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九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一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二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十三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四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五刻,人氣在陽明;水下十六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十七刻,人氣在太陽;水下十八刻,人氣在少陽;水下十九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刻,人氣在陰分。
    水下二十一刻,人氣在太陽;水下二十二刻,人氣在少陽;水下二十三刻,人氣在陽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氣在陰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氣在太陽,此半日之度也。
    詳細講述這個過程的的目的,是在針刺治療時,如果對于實證,要選擇衛氣來的時候,如果對于虛癥,要選擇衛氣離開的時候。“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在于三陽,必候其氣在于陽而刺之;病在于三陰,必候其氣在陰分而刺之。”
     
    31、穴名:四白(足陽明胃經)取穴方法:目正視,瞳孔直下,當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便秘。

    手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時按雙側四白加長強穴(長強尾骨端凹陷處)。
    32、穴名:安眠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風(手少陽三焦經)與風池穴(足少陽膽經)邊線中點。
    主治:失眠、偏頭痛。
    手法:中度點按。
    33、穴名:牽正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治:面神經麻痹、口腔潰瘍。
    手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潰瘍加小腸反射區)。
    34、穴名:失眠穴(經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點。
    主治:失眠、足跟痛。
    手法:重度力點按。
    35、穴名:閃腰穴(足太陽膀胱經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陽膀胱經)與昆侖穴(足太陽膀胱經)連線上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附近有一壓痛點。
    主治:腰扭傷又稱閃腰。
    手法:點按。患者俯臥,醫者找出雙側“閃腰穴”后,用雙手拇指猛然點按患者雙側穴位,壓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鐘,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為度。接著輕柔、和緩地按摩腰部數分鐘結束治療。一次手法完畢后,患者多有明顯好轉,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療后,腰痛癥狀就會消失。
    36、穴名:落枕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側,當第2、第3掌骨間,指掌關節后約0.5寸處。
    主治:落枕。
    手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間,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觸摸,從骨和骨變狹的手指盡頭之處起,大約一指寬的距離上,一壓,有強烈壓痛之處,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圓珠筆頭(不是筆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會變得輕松多了。
    37、穴名:太陽穴(經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后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主治:頭痛。
    手法:頭痛發作時,患者自已回用雙手食指分別按壓頭部雙側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后一寸凹陷處),壓至脹痛,并按順時針方向旋轉約1分鐘,頭痛便可減輕。
    38、穴名:合谷(手陽明大腸經)
    取穴方法:確定此穴時應讓患者側腕對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點,拇指側。(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再介紹一種簡易找法: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位于骨頭延長角的交點即是此穴。
    主治:暈厥。
    手法:中暑、中風、虛脫時,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可用拇指陷捏患者合谷穴(虎口上),持續2一3分鐘,一般會緩解。
    39、穴名:人中(任脈)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主治:休克。
    手法:刺激人中穴有升高血壓、興奮呼吸中樞的作用。當遇到中風、中暑、中毒、過敏的病人突然出現昏迷、呼吸停止、血壓下降、休克等情況時,用拇指尖陷壓人中穴可起到急救作用。
    40、穴名:勞宮(手厥陰心包經,滎穴)
    取穴方法:勞宮穴位于人體的手掌心,當第2、3掌骨之間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處。
    主治:高血壓.
    手法:高血壓患者因生氣、暴怒、激動、勞累,血壓會急劇上升,對患者生命有極大威脅。此時按壓勞宮穴
    (屈指握拳,中指與無名指尖之間所對的掌心中),可使血壓逐漸恢復正常。
    41、穴名:少商(手太陰肺經,井穴)
    取穴方法:少商穴在大拇指外側,距指甲角一分處。
    主治:呃逆。
    手法:呃逆時,患者可用拇指和食指緊壓少商人,至有酸痛感為度,持續半分鐘到1分鐘,呃逆可止。
    42、穴名:內關(手厥陰心包經,絡穴,八脈交會穴,通陰維脈)
    取穴方法:
    主治:止嘔吐.
    手法:嘔吐時,可用中指壓內關止嘔。內關穴在掌面腕橫紋上二寸兩筋之間,壓至有酸脹感即說明已中穴位,約1分鐘即止嘔吐。
    43、穴名:天樞(足陽明胃經,大腸募穴)
    取穴方法: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主治:便秘
    手法:便秘者在大便時以左手中指點壓左側天樞穴(位于肚臍左側2寸),至有明顯酸脹感即按住不動,堅持1分鐘左右,就有便感;然后屏氣,增加腹內壓,
    即可排便。
    44、穴名:腳后跟
    取穴方法:踝關節及足跟骨之間的凹陷處。
    主治:止鼻血。
    手法:鼻子出血時,馬上用拇指和食指捏腳后跟(踝關節及足跟骨之間的凹陷處),左鼻出血捏右腳跟,右鼻出血捏左腳跟,即回止血。
    45、穴名:陽陵泉(足少陽膽經,合穴,膽下合穴,八會穴之筋會)
    取穴方法:在小腿外側,當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主治:膽絞痛.
    手法:囊炎、膽結石發作時,右上腹可發生劇烈絞痛。病人可在右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1寸凹陷處的陽陵泉穴上,用大拇捂持續授摩2分鐘鉀,可獲良好止痛效果。

    46、穴    名:三陰交(足太陰脾經)
       取穴方法: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
       主    治:腎絞痛。
       手    法:腎絞痛發作時苦不堪言,此時可用大拇指揉按三陰交(內踝上三寸脛骨后緣),反復授摩3一5分鐘,腎絞痛即回緩解。

    47、穴    名:至陽(督脈)
       取穴方法:背部后正中線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    治:緩解心絞痛.
       手    法:心絞痛發作常伴有胸部壓迫、窒息感。此時可按壓至陽穴(位于背部第七胸椎下,病人坐位低頭垂臂,兩側肩胛角下緣直線交于脊柱五中點即是此穴),授壓3一6分鐘,心絞痛即可緩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人妻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乱色熟女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高清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吞精|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免费视频不卡| 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 婷婷久久香蕉五月综合加勒比 |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在线观看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 亚洲爆乳WWW无码专区| 中文字幕无码日韩专区免费| 免费无码观看的AV在线播放|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888777米奇| 亚洲偷自拍国综合|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黑色丝袜在线播放| 亚洲熟妇AV一区二区三区宅男| 亚洲男人AV天堂午夜在| 免费a级毛片无码av| 12裸体自慰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极品色午夜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一线不卡| 亚洲伊人五月丁香激情| 国产第一页浮力影院入口|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 国产永久免费高清在线| 97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 成年女人18级毛片毛片免费| 人妻中文字幕不卡精品|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好湿好爽好疼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有码| 一本一道色欲综合网中文字幕| 小嫩批日出水无码视频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51安 |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 国产不卡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 亚洲综合欧美色五月俺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