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花是一種植物??墒菍τ谖娜水嫾襾碚f,蘭卻是一個文化的符號,是他們表情達意的一個載體。
在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文人畫家的眼里,蘭即香草,象征著一種理想,它可以作為一種操守和德行的追求的表示物,也可以作為一種美感的對象化。
吳昌碩的墨蘭
畫中寫山石危聳,幽蘭叢生于崖壁石腳。淡墨粗勾山石,簡筆點染。蘭叢以焦墨渴筆寫出,縱橫紛披,其意蕭蕭。蘭花以淡墨點寫,濃墨點蕊,清雅恬淡。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號缶廬、苦鐵等,浙江安吉人。我國近代金石、書、畫大師。

吳昌碩 《蘭石圖》之一

吳昌碩《蘭石圖》之二

吳昌碩《蘭石圖》之三
|
文征明的墨蘭
文征明:生于1470年,卒子1559年,整整活了九十高齡。他是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原名壁,字征明,號衡山。學畫于沈周,又與祝允明、唐寅、徐應幀相切磋,稱“吳中四才”。

這幅《蘭竹圖》,在畫風上顯得分外秀逸自然,瀟灑清新,用筆流暢而秀挺,簡樸而纖美。所畫蘭草,葉葉飛舞,生動有姿,蘭葉用筆,剛柔相濟,蒼潤勁挺,筆筆有功力,疏密有節奏。

文征明《墨蘭卷》之一
 文征明《墨蘭卷》之二
趙孟堅的墨蘭 畫家畫蘭,始于宋末趙孟堅、鄭思肖(號所南)。也許是蘭花這種植物的生態很適合國畫的工具筆和墨的發揮,很適合中國歷代文人畫家普遍具有的清高、飄逸、雅興的、動態的表露,所以自宋后,畫蘭名家迭起輩出,相繼以蘭花為載體,把他們的理想、情趣、美感、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往往是五葉三花即形態畢現,情趣盎然。加上藝術書法的題文題詩題句(中國古代的畫家往往也是書法家、詩家、園林花卉的行家),或寄情或寓意,筆簡意賅,意境邃深,輒成珍品。 趙孟堅的首創墨蘭(用墨寫蘭)筆調勁利而舒卷,清爽而秀雅。畫上春蘭兩株,叢生草地,鮮花盛開,如蝶起舞,給人以清新的快感。所南翁畫蘭則以畫“露根蘭”(即畫蘭不畫土)出名,他元朝初年隱居吳下,以畫露根蘭寄寓他的無土亡國之痛。他在墨蘭長卷中更是題上“純是君子,絕無小人”的話,以表達其民族的自尊心。他的畫風筆墨簡潔,別有清絕之趣。所南翁畫蘭則以畫“露根蘭”(即畫蘭不畫土)出名,他元朝初年隱居吳下,以畫露根蘭寄寓他的無土亡國之痛。他在墨蘭長卷中更是題上“純是君子,絕無小人”的話,以表達其民族的自尊心。他的畫風筆墨簡潔,別有清絕之趣。元代著名畫家書法家趙孟頫的蘭蕙圖則明顯地師承了趙孟堅的畫法,以自由抒卷的筆調來表達一種奔放而飄逸的情感。明代文征明的蘭則筆墨恣肆,且常雜以竹、荊、石塊,以襯托蘭姿。隨后有女畫家馬守真的工筆淡寫,畫家徐渭的大筆揮灑,畫家項之汴的中鋒(筆鋒)灑脫,畫家周天球的折葉卷花,都各具風致。至清朝和近代,畫蘭之風更盛,且更各具個性,各顯高致。

趙孟堅《墨蘭圖》
此圖繪墨蘭兩叢,生于草地上;蘭花盛開,如彩蝶翩翩起舞;蘭葉柔美舒放,清雅俊爽。全圖用筆勁利,筆意綿綿,氣脈不斷,是趙氏畫蘭的代表作
趙孟頫的墨蘭

趙孟頫《蘭蕙圖》
此《蘭蕙圖》則明顯地師承了趙孟堅的畫法,以自由抒卷的筆調來表達一種奔放而飄逸的情感。趙孟頫(公元1254年—公元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道人、水精宮道人,中年曾作孟俯,元代書畫家、文學家。
 趙孟頫《蘭石圖》
鄭思肖畫蘭
鄭思肖(1241—1318),南宋。字所南,一作字憶翁,號所南,自稱三外野人,又號一是居士,福建連江人,世家三山(今福州)。太學上舍,應博學宏詞科,會元兵南下,隱吳下。坐必南向,誓不與北人交往。

鄭思肖《墨蘭圖》
鄭思肖畫蘭完全是借物抒情言志,所畫蘭多疏花簡葉,不求甚工,而自由揮灑,更覺天真爛漫,清氣襲人。傳世《墨蘭圖》,用極簡淡之筆墨撇出一花數葉,亦不畫土,益顯花的品格不凡。畫上題詩:“向來俯首問羲皇,汝是何人到此鄉,未有畫前開鼻孔,滿天浮動古馨香。”落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鈐以“求則不得不求或與,老眼空闊清風今古”之章。在落款中只題丙午干支而不寫元代年號(是時為元大德十年),這都表明他與元朝勢不兩立的堅決態度。
鄭板橋的墨蘭 鄭板橋(1693—1765),名燮,字克柔。世籍蘇州,后遷興化。出身窮苦,天資奇縱。自幼讀書聰穎,但屢試不中,至乾隆年(1736)中進士,自稱“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后任山東范縣、濰縣知縣。為人正直,不阿權貴。因為荒年開倉賑濟貧民,又助農民勝訟而得罪了豪紳,被迫罷官回家。除了在任十多年七品官外,其余時間他均在揚州,靠作畫、賣畫為生,直至73歲卒。

板橋喜歡畫盆蘭,也常畫嶠壁蘭、棘刺叢蘭。 板橋蘭畫中數量最多,最耐人玩味的是蘭竹石圖,這固然是古代寫蘭的傳統,“八怪”花卉畫的特色,也是他的創造,他的突出成就。他在蘭竹畫中常添石,認為“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蘭竹石,相繼出,大君子,離不得”。

板橋的蘭竹石畫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而其題畫詩又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如:“一半青山一半竹,一半綠陰一半玉。請君茶熟睡醒時,對此渾如在石屋。”“一片青山一片蘭,蘭芳竹翠耐人看。洞庭云夢三千里,吹滿春風不覺寒。”“石上披蘭更披竹,美人相伴在幽谷。試問東風何處吹?吹入湘波一江綠。”


|
潘天壽的墨蘭
潘天壽畫、書、印、詩俱佳,尤以繪畫盛名于世。他的繪畫,上承南宋馬遠、夏圭的雄健 峻拔、明代戴進的豪勁奔放、沈周的沉著老練,以及石濤的蒼渾、朱耷的奇倔冷逸。尤其是朱耷的超俗風貌, 更與潘天壽的氣質相宜,因而對他有深刻的影響。但潘天壽不傲世,筆墨風格也未取朱耷的靈動與清潤。
他于近代畫家中唯取吳昌碩,但入其內又出其外,他對時尚所推崇的典雅沉靜的“四王”畫風有自己的看法,說“我 懶不可藥,四王非所長”,認為吳門派末流“漸由寒儉而至枯索,可謂氣血無存。”經過長期探索,終于走出一條 戛戛獨造的路,創立了自己沉雄奇崛、蒼古高華的藝術風格。
他常用的閑章“強其骨”,概括了他的審美追求 ──以骨氣、骨力取勝。不論書、畫,也不論構圖、用筆,都追求雄強、豪壯、氣勢、剛陽之美。強其骨即講 求力之美。骨之力首先在用筆上,所謂“以筆線為間架,故以線為骨”。
他主張作畫的用筆“可與書法中‘怒浪抉石,渴驥奔泉’二語相參證。” 他畫巖石,不求圓潤、玲瓏、剔透、靈動,而求方折、兀突、陡峭、堅凝。其用筆,務以蒼勁、奇峻、挺拔、古拙、生辣為準。
他以書入畫,但他多以隸書與魏碑運筆,而不以草書與篆書運筆,多方折大起大落,布陣嚴正雄闊,貫于平面分割。因此,他的作品給人感受更多的是雄怪、勢壯力強,博大而靜穆,概言之,近于壯美乃至崇高。清末以來的文人畫多巧而秀媚,乏于氣力,潘天壽反其勢而出之,這不只是他個性的表現,也是近代中國仁人志士欲以雄力改造世界的審美理想的曲折反映。這一理想,在魯迅的文章、郭沫若的詩歌、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倪貽德、李樺、黃新波的繪畫中,都有不同程度與形態的體現。從這一意義上看,潘天壽的藝術是滲透著時代精神的。

潘天壽花鳥冊
 潘天壽《幽谷蘭竹圖》
李苦禪的蘭草圖
李苦禪是現代畫壇大寫意巨匠。他生于1898年,卒于 1983年。山東高唐縣三十里鋪鎮李奇莊人。
李苦禪原名英,號勵公。出身貧寒,曾拉過人力車,借住廟宇過活。1920年他拜齊白石為師,不久,齊白石看出22歲的他乃天縱英才,視他為知已,贊賞他道:“英也奇吾心,苦也過吾,英也無敵,將來英若不享大名,世間是無鬼神也!”他的同學林一盡眼見他的困苦,贈他“苦禪”二字。“苦”取自佛門四諦之第一字,“禪”乃他擅常之大寫意畫,他欣然接受,以苦禪為號,更孜孜習畫,李苦禪求學藝專,未及畢業,即嶄露才華,29歲便成為杭州藝專教授。 藝術上,他吸取石濤、八大山人、揚州畫派、吳昌碩、齊白石等前輩技法,在花鳥大寫意畫方面發展出獨到的特色。他的畫筆墨雄闊,氣勢磅礴,自成風貌。

李苦禪《憶瀟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