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大沙頭的歷史,首先便發覺如今人煙繁盛的商業旺地,80年前原來是警衛森嚴的航空基地。20世紀20年代初,孫中山政權轄下的航空局便設在大沙頭,革命軍政府制造的第一架戰斗機“樂士文一號”(“樂士文”ROSAMONDE,取宋慶齡在美國讀書時用過的英文名字譯音,意為“玫瑰世界”、“美好前程”。)也是在大沙頭機場首度起飛。 今天如果要尋找當時機場的痕跡,已是石沉大海,難以覓得原本的殘余模樣,然而昔日軍用機場的框架和脈絡,卻以道路的形式保留下來——南北走向的大沙頭三馬路,在上世紀20年代原是機場跑道,直到軍用機場遷徙沒落之后,此道才變成菜地,建國之后又變為碾米廠以及倉庫的用地。至于貼近大沙頭碼頭的沿江東路,其實在幾十年前只是河邊的沙灘而已,直到1956年才開始改建為馬路。 當年的機場跑道現在成了大沙頭三馬路 說起大沙頭的老軍用機場,其實是有一段典故。孫中山先生主張“航空救國”,大力發展航空事業,選擇廣州東南部的東山作為航空基地,在此處設立了航空局、飛機場、飛機制造廠和航空學校。后來廣東航空學會、空軍墳場亦位于此,從而使東山成為中國航空事業的重要基地。1920年11月,在趕走桂系軍閥后,孫中山從上海返回廣州,第二次在廣州建立革命軍政府,在大沙頭設立航空局,時有水陸飛機9架。1923年2月,孫中山回廣州就任大元帥,重組革命軍政府。3月,航空局局長楊仙逸著手重建空軍,后將從美洲籌款所購的數架飛機運至大沙頭,并在此建立了飛機場。 大沙頭飛機場分水上飛機場和陸上飛機場。水上飛機場即大沙頭南岸對開江面,停泊在碼頭的水上飛機可由碼頭開到江面,在水上滑行起飛。陸上飛機場則是一條東西向的跑道,在大沙頭島中間,與今天的大沙頭三馬路、四馬路成直角相交。因航空局與機場為軍事要地,所以這一帶的防衛十分嚴密,機場有駐軍把守,并劃出水陸界限,在機場四周遍插紅旗,水上以水火罐為界,陸上則以紅旗為界,除大本營及航空局派出的艦艇及人員外,其他任何人和船只均不得進入界內。如有擅自闖入者,駐軍可以開火迎擊。 1923年7月,孫中山及夫人宋慶齡參加了“樂士文一號”在大沙頭的試飛典禮。試飛時由黃光銳駕機,宋慶齡親自乘坐升空。飛機在廣州上空飛翔一圈,然后徐徐降落在大沙頭機場。孫中山與夫人在飛機前合影留念,并親自題寫了“航空救國”四字以資鼓勵。是年10月11日,“紅樓”因火災被焚,工房遷回新河浦,并改組為飛機修理廠。大沙頭基地主要致力于軍事航空,同時也參與民用航空建設。1933年,航校校長胡漢賢兼任籌辦民用航空室主任,開辟了廣梧、廣邕航線,后又陸續開辟了廣瓊、廣桂、廣昆、廣茂、廣龍等航線,促進了中國民用航空事業的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