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一、晉 飲菊花酒
九月采菊釀酒香,來年開壇又重陽。暢飲何必陶隱士,難得佳節入醉鄉。 農歷九月九日,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古人認為九是陽數,所以又稱『重陽』。漢代已有重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的風俗。飲菊花酒的時代,一般認為是從晉代陶淵明賞菊飲酒而來的。南朝檀道鸞《續晉陽秋》載:某年重陽,陶淵明在家中東籬下彈琴賞菊時,忽然想要飲酒 ;恰好有一白衣使者挑擔前來送酒,于是立即暢飲,并寫下名詩《九日閑居》。晉代干寶《搜神記》中還記載釀造菊花酒的方法。
五十二、唐 登樂游原
樂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樂如何。留戀夕陽無限好;寸陰難買莫蹉跎。 據《續齊諧記》載,東漢桓景跟費長房學道術。一日,費告知桓:九月九日有大災,可速回家,讓全家插茱萸,登高飲菊花酒,即能免災。從此形成一種風俗。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茴香科植物,據說戴其莖、花有避疫的功效。李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詩:『九日茱萸熟,插鬢傷早白。』杜牧有《九日齊山登高》詩。
一年辛苦到臘中,舂米碓杵運成風。篩簸分藏三日畢,除夕香滿飯盎馨。 江南至臘八日,家家舂米。因臘月米較堅實,舂時可少損耗。南宋范成大有《冬舂行》詩云:『臘中儲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計米。群呼步碓滿門庭,運杵成風雷動地。篩勻箕健無粞糠,百斛只費三日忙。齊頭圓潔箭子長,隔籬耀日雪生光。土倉瓦龕分蓋藏,不蠹不腐常生香……』
五十四、宋 饋歲
不計酒食與野鮮,每逢歲暮送年盤。 饋贈雖少風淳厚,友鄰情誼溢山川。 北宋時,年底人們互贈禮物,稱為『饋歲』。蘇軾有《饋歲》詩。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載:一入臘月后,路上便可見挑擔者送酒肉。稱為『送年盤』。不計送多少,主要在表示祝賀。
五十五、清 賣春聯
塾中先生不甘貧,書寫春聯賣斯文。當眾揮毫顯身手,自夸筆力勝右軍。 據《宋史·蜀世家》載:后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是我國最早的春聯。宋代春聯仍稱『桃符』,但聯語則不限寫于桃符,而多貼于楹柱,稱為『楹聯』;且用粉紅箋寫出,稱為『春貼紙』。據明代陳云瞻《簪云樓雜話》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時出觀。』由于朱元璋的提倡才使『桃符』改稱并真正成為『春聯』。清代《燕京歲時記》載:『自入臘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后,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 臘月間,私塾先生寫春聯賣,乃是常見的事。清周宗泰《姑蘇竹枝詞·春聯》中說:『學書兒童弄筆勤,春聯幅幅賣斯文。人來問價增三倍,不使鵝群籠右軍。』連上學兒童也來賣春聯了。
五十六、清 喝豆粥
喜到初八臘月天,門前舍豆俗相沿。信士弟子熬粥夜,念佛聲聲結善緣。
約在南北朝時,我國民間受佛教寺院臘月初八吃『七寶五味粥』的影響,形成了吃『臘八粥』風俗。《東京夢華錄》中說:十二月初八日,請寺僧送七寶五味于門徒飲,謂之臘八粥。《揚州風土小記》載:臘月八日前,寺院和尚聚數十黃衣,沿門托缽而乞米,名曰『乞臘八米』。清代的臘八粥制作更為精美,如《燕京歲時記》稱『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棗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天津民俗,臘月初八日,作佛會,亦舍豆。善男信女先于夜間捻豆做粥。每捻一豆,念佛一聲,曰結緣豆,粥熟,則施臘八粥于行人。
五十七、宋 祭灶
時屆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酒糟涂灶醉司命,男兒酌獻女兒避。 我國古代奉祀的灶神,即是火神祝融,《禮記·禮器疏》:『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認為灶王上天向玉皇大帝打報告的事,在晉代早已有之。晉葛洪《抱樸子·微旨》:『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東京夢華錄》:『都人至除夜,備酒果送神,以酒糟涂灶門上,謂之醉司命。』后來祭灶移至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又稱『小年』。范成大《祭灶詞》:『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中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在灶王像前供糖果、清水、料豆和秣草,然后將舊像焚之,謂之送灶;除夕又買新灶王畫像供上,謂之迎灶。民間還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風習,故祭灶僅限男子。
五十八、清 吃灶糖
歲暮方思媚灶王,香瓜元寶皆麥糖。粘口何需多如此,買顆先令小兒嘗。 在祭灶時,用飴糖涂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古代的飴糖,或稱膠牙餳,或稱灶糖,又稱關東糖。入臘之后,街市便有賣用麥糖制成的糖瓜、糖葫蘆、糖元寶、芝麻糖、蓼花等。清文人厲鶚有《膠牙餳》詩:『節物關人意,殘年一碟添。蓼花分點綴,粉繭共粘。』
五十九、清 跳灶王
年關催人諸事忙,乞兒結伴扮灶王,敲竹歌噪門前舞,賞錢好言稟玉皇。
《清嘉錄》載:『乞兒三五人為一隊,扮灶公、灶婆,各執竹枝噪于門庭以乞錢,至二十四日止,謂之跳灶王。』清詩人周宗泰《姑蘇竹枝詞·跳灶神》云:『又是殘冬急景催,街頭財馬店齊開。灶神人媚將人媚,畢竟錢從囊底來。』人們要『跳灶王』主要是討好灶神,保佑來年賜福。
六十、宋 燒火盆
春前五日夜初更,排門燃火如晝晴。兒孫圍坐雞犬忙,迎得來歲好收成。 江南水鄉在臘月二十五日夜初更,家家燒火盆。南宋范成大《燒火盆》詩云:『春前五日初更后,排門然火如晴晝。大家薪乾勝豆秸,小家帶葉燒生柴。青煙滿城天半白,棲鳥驚啼飛磔格。兒孫圍坐犬雞忙,鄰曲歡笑遙相望。黃宮氣應才兩月,歲陰猶驕風栗烈。將迎陽艷作好春,正要火盆坐暖熱。』
六十一、宋 照田
臘月廿五天正寒,長竿燃炬照南田。儂家今夜火最旺,定知來年多稻蠶。 南宋范成大《照田蠶行》云:『鄉村臘月二十五,長竿然炬照南畝。近似云開森列星,遠如風起飄流螢。今春雨雹繭絲少,秋日雷鳴稻堆小。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歲田蠶好。夜闌風焰西復東,此占最吉馀難同;不惟桑賤谷芃芃,仍更苧麻無節菜無蟲。』姜夔詩《自石湖歸苕溪》云:『桑間篝火卻宜蠶,風土相傳我未諳。』
六十二、唐 驅儺
驅儺吹笛又擊鼓,瘦鬼涂面赤雙足。桃弧射矢茅鞭打,鼠竄引得眾歡呼。 『驅儺』是古代驅除疫鬼的儀式,多在臘月舉行。唐王建《宮詞》:『金吾除夜進儺名,畫褲朱衣四隊行。院院燒燈如白晝,沉香火底坐吹笙。』描寫了儀式的場面;孟郊的《弦歌行》:『驅儺擊鼓吹長笛,瘦鬼染面惟齒白。暗中崒崒拽茅鞭,裸足朱衫行戚戚。相顧笑聲沖庭燎,桃弧射矢時獨叫。』描寫了儺的形狀和人們驅儺的歡樂情緒。
六十三、唐 鏡聽
夫君遠宦盼回程,跪拜灶前點香燈。懷中抱鏡藏門候,聞人初言細品評。 《月令萃編》載:『元旦之夕,灑掃,置香燈于灶門,注水滿鐺,置勺于水,虔禮拜祝。撥勺使旋,隨柄所指之方,抱鏡出門,密聽人言,第一句便是卜者之兆。』又《瑯環記》載:『先覓一古鏡,錦囊盛之,獨向神灶,勿令人見,雙手捧鏡,誦咒七遍,出聽人言,以定吉兇。』唐王建《鏡聽詞》云:『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回身不遣別人知,人意丁寧鏡神圣。懷中收拾雙錦帶,恐畏街頭見驚怪。嗟嗟嚓嚓下堂階,獨自灶前來跪拜。出門愿不聞悲哀,郎在任郎回未回。月明地上人過盡,好語多同皆道來。卷帷上床喜不定,與郎裁衣失翻正。可中三日得相見,重繡錦囊磨鏡面。』
六十四、宋 兒童賣癡呆
除夕悅民夜禁開,兒童結隊提燈來。沿街穿巷呼賤價,賺取翁媼買癡呆。 南宋范成大《賣癡呆詞》:『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迎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招人買。……櫟翁塊坐重簾下,獨要買添令問價。兒云翁買不須錢,奉賒癡呆千百年!』
六十五、宋 打灰堆
除夕黎明打糞堆,一任灰塵滿院飛。但求萬事如吾愿,定放汝向彭澤歸。
《録異記》云:有商人區明(《搜神記》作歐陽明) 者,過彭澤湖,有車馬出,自稱青湖君,要明過家,厚禮之。問何所須 有人教明:『但乞如愿 』及問,以此言答。青湖君甚惜如愿,不得已許之,乃其婢也。青湖君語明曰:『君領取至家,如要物,但就如愿,所須皆得。』自爾商人或有所求,如愿并為即得。數年遂大富。后至正旦,如愿起晚,商人以杖打之,如愿 (以頭鉆) 走入糞中,漸沒失所。商人以杖打糞掃,喚如愿,竟不還也。今北人,正月十五 (正旦) 夜,立于糞掃邊,令人執杖打糞堆云云,以答假痛,又以細繩系偶人,投糞掃中,云令如愿,意者亦為如愿故事耳。《荊楚歲時記》云:元日『又以錢貫系杖腳,回以投糞掃上,云令如愿。』南宋范成大《打灰堆詞》云在元旦黎明前打灰堆:『除夜將闌曉星爛,糞掃堆頭打如愿。』
六十六、明 貼門神
當年惡夢驚唐王,秦瓊敬德守門旁。傳到草民小茅舍,也請將軍佑吉祥。 東漢應劭《風俗通》中引《黃帝書》云:上古有神荼郁壘二兄弟,居度朔山。山有一桃樹,樹蔭如蓋。每天他們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有惡鬼為害人間,便縛之喂虎。故家家戶戶于春節戶懸『桃符』。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西游記》中便有唐王作惡夢,要秦瓊、尉遲恭守宮門的故事。明代《萬歷嘉興府志》:『除夕,易門神、桃符、春帖,井隈皆封。爆竹,燔紫,設酒果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六十七、清 壓歲錢
鐘打五更又一年,兒孫長高開笑顏。分食棗糕與橘荔,更喜遍賜壓歲錢。 《燕京歲時記》:『長者貽小兒,以朱繩綴百錢,謂之壓歲錢:置橘荔諸果于枕畔,謂之壓歲果子。元旦睡覺時食之,取讖于吉利,為新年休征。』一說:『壓歲錢』本為『壓祟錢』,貽小兒免受祟之害也。
六十八、清 索羅桿
昔日烏鴉救汗王,索羅桿頂供斗糧。如今丹階少人跡,坤寧宮前月昏黃。 滿族人家中皆立『索羅桿』,又稱『神桿、得勝桿、祖宗桿、媽媽桿』等。立桿的位置一般在正房前庭院中的東南側,下為高一二尺的石座,桿長一丈左右,下粗上細,頂端尖銳。接近桿頂之處,套一錫斗。傳說當年敵人追捕努爾哈赤時,他跑到一棵枯樹下躲藏,一群烏鴉落在枯樹上,追兵以為樹下不會藏人,努爾哈赤因此得以逃生,后來他便命滿族人家家立桿,在桿頂放肉和糧食酬謝烏鴉。據考『立桿祭天』是遼金時期女真人中早已存在的傳統習俗,在清建國后,才附會種種傳說。
六十九、唐 新婦不跪
并蒂蓮花兩相偎,紅氈展地迎親回。新婦不拜新郎拜,感謝天公為良媒。 唐代結婚有男拜女不拜之風俗。最明顯的形象證明,即在敦煌莫高窟第十二窟 (又有記為四七三窟者) 晚唐的《婚禮圖》,『禮堂』用步幛遮之,新娘立右,新郎跪左;新郎旁一人司儀。宴席設在對面一大棚之內,長案陳列美食,來賀男女嘉賓分兩側而坐。據《寄園寄所寄》引《渤海國記》云:『古者男女皆跪,男跪尚左手,女跪尚右手,以此為例。自唐武后尊婦人,始易令拜而不屈膝。』
七十、清 展示嫁妝
婚禮前夕顯嫁妝,衣箱鏡奩付杠房。雙抬單頂沿街過,羨煞蓬門綺羅香!
北京婚禮之前,展示嫁妝。較富裕人家,雇杠房由雙人抬箱籠等物,多者可十抬至數十抬,以顯豪富。一般人家送嫁妝,則雇用一人扛之,因低頭承扛箱瓶、鏡奩等物,北京方言稱為『窩脖兒』。袁枚《嫁妝詞》云:『東家嫁女兒,珠翠盈千箱;道路多側目,門閣生輝光。……西家嫁女兒,荊苕與布裙;奴婢嗤其陋,戚里嫌其貧。』
七十一、宋 抓周啐
時逢滿歲戲抓周,羅列書玩并硯籌。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卻令嬰兒求。 《東京夢華錄》:『生子百日,置會,謂之「百 」。至來歲生日,謂之「周 」,羅列盤盞于地,盛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籌秤、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征兆,謂之「試 」。』《夢粱錄》:『生兒至來歲得周,名曰周啐。其家羅列錦席于中堂,燒香炳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卷、秤尺刀剪、升斗等子、彩緞花朵、官楮錢陌、女工針線,應用物件并兒戲物,卻置得周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以為佳讖。謂之「拈周試啐」,其日諸親饋送,開筵以待親朋。」
七十二、唐 折柳
跋山涉水輕別離,天涯芳草亦萋迷。只因登程常折柳,橋畔岸邊皆禿枝。
古人離別時,有折柳枝相贈之風俗。隋末無名氏《別詩》:『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此為較早之思行人而折柳之詩。唐王之渙《送別》云:『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韓翃《章臺柳》:『章臺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敦煌出土唐代民間曲子抄本《望江南》:『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臨池柳,者人折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最初因相思而詠柳,后來送別時折柳以示相思。王翰《涼州詞之二》:『秦中花鳥已應闌,塞外風沙猶自寒。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折楊柳〉者,乃胡笳與笛之曲目名也。其取名折楊柳,當與離人相思有關。
七十三、唐 步障
國殷民富夸盛唐,豪門出行步障長。可憐明皇幸蜀路,難遮風雨任凄涼。 晉代即有步障,貴族富家出門要用步障遮住路的兩側,尤其內眷不欲路人看見。《晉書》:『王愷作紫絲布步障四十里 ;石祟作錦步障五十里以敵之。』唐代貴家婦女出門,仍用步障;在敦煌莫高窟唐代多處壁畫中有步障出現。但更多的不是長形固定步障;而是方形活動步障,以橫梁展障,梁中間接一豎杖,由男役持之,可以隨人移動。婦女下車,即用步障遮之。
七十四、元 驛站送信
天涯海角難相逢,尺素傳達賴遠征。驛站健卒鞭快馬,山高水長亦貫通。 秦漢已有驛傳制度。但至宋代才廢除唐代以民為驛夫的制度,而代之以軍卒傳遞。并實行急遞鋪。二十里有歇馬亭,六十里有館。《夢溪筆談》:『驛傳舊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宋雍熙二年,允許私書附遞。蘇軾就有『亂山橫翠嶂,落日淡孤燈。奔走煩郵吏,安閑愧老僧。』的詩句,可能蘇軾托郵吏(驛卒)捎的就是私人信件。跑路送信的人稱『急足』或『急腳』。如《夷堅甲志》:『陸氏晚步廳屏間,有急足拜于庭,稱鄭官人有書。』到元代,設有『站』,郵遞的覆蓋面加大,速度也更為提高。
七十五、宋 茶販
銀針碧螺漫自夸,玉壺沏煮勝紫砂。夏至日長行人少,擔歇柳蔭閑斗茶。 陸羽《茶經》引晉代《廣陵耆老傳》云:『有老嫗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茗不減。』所謂茗,即茶水;這老嫗是最早的茶水小販形象。后來雖發展有茶棚、茶館、茶樓,而小茶販仍然存在。范祖述《杭俗遺風》:『杭州有茶司一行,最為便當:每擔一副,有錫壺兩張,其杯箸、調羹、瓢托、茶盅、茶船、茶碗……無不足用。』《夢粱錄》:『在五間樓前大街坐鋪中瓦前,有帶三朵花點茶婆婆,敲響盞,掇頭兒拍板,大街游玩人們看了,無不哂笑。』橋道坊巷,『冬月雖大雨雪,亦有夜市盤賣。至三更后,方有提瓶賣茶。冬閑,擔架子賣茶、馓子,蔥茶始過。公私營干,深夜方歸故也。』『夜市于大街有車擔設浮鋪,點茶湯以便游觀之人。』宋人有《斗茶圖》,描繪茶販間比美茶的活動。
七十六、金 貨郎擔
鼗鼓街頭搖丁東,無須竭力叫賣聲。莫道雙肩難負重,乾坤盡在一擔中。 《貨郎擔圖》在宋人繪畫中有數幅。《清明上河圖》中即有兩架貨郎擔子;金代有《乾坤一擔圖》明代也有《貨郎擔》。《夢粱錄》中所記挑擔賣物者種類甚多:『并挑擔賣油,賣油苕、掃帚……瓜、茄、菜蔬等物。』屬生菜類;『又有鐃子、木梳……與各色麻線、鞋面、領子、腳帶、粉心、合粉、胭脂等物。』屬小百貨類;『又有挑擔抬盤架,買賣江魚、石首……河蟹、河蝦、田雞等物。』屬水產品類;以及賣熟食、花草、糖果、玩具等,都有挑販,『并于小街后巷叫賣。』一般稱貨郎擔,主要指賣小百貨之貨郎。
七十七、明 磨鏡
云想衣裳花想容,寶鏡綽約映春風。難見廬山真面目,撥霧還賴老磨工。 古代用銅鏡照面,用久則不明,需倩工磨之。如遇喜事,為使鏡面光潔,也要磨之,如唐王建《鏡聽詞》即有:『重重摩挲嫁時鏡,夫婿遠行憑鏡聽。……可中三日得相見,重繡錦囊磨鏡面。』《夢粱錄》即載有:『修磨刀剪、磨鏡,時時有盤街者,便可喚之。』與現今磨刀工相似。
七十八、清 拉車賣酒
蒸出佳釀入酒海,驅車趕到圍場來。曲香何懼鯨飲量,醉倒獵手臥虎臺。 用車載酒在街市賣,唐代已有之。杜甫《飲中八仙歌》:『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這種車就是運酒或賣酒的車。宋代挑酒桶賣酒,見于《水滸傳》中。清代燒鍋造酒,多用大型容器貯存;如用高麗紙裱糊大竹簍,涂以豬血,一般為酒簍;可容酒百斤以上者,名為酒海。以車載酒海售酒,多在人數眾多場所,如廟會、圍場等處。承德離宮藏有清代『長白山老滿洲京旗駐防熱河興隆阿』所繪之《圍場風俗圖》,其中即有大車載酒海售酒之情形。
七十九、唐 騎驢打球
吐番馬球號波羅,傳入大唐靡中國。民間亦好擊鞠樂,無奈馬少騎驢多。 馬球藏語稱波羅。在唐初傳入長安后,即為皇帝和貴族們所喜好。盛行情況可見《封氏聞見記》。尤其到唐玄宗時,打馬球風氣大盛。波羅球大如拳頭,用堅韌木料制成,內部挖空,外面涂色或裝飾。故又稱『朱球、畫球、彩球、七寶球』等。球杖長數尺,擊球一端呈彎月形。球場寬闊平坦,兩端各有球門,兩隊球手騎馬入場,打入球門為勝得一籌,將籌插在球門上。當時也有在大街上打球者,也有騎驢打球者。如《逸史》載: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讀書。在東都,好游獵打球,馳逐鷹狗,每天城外槐壇下,騎驢擊球,略無休日。既憊舍驢,以兩手返據地歇。』后來也有步行打球者,如王建《宮詞》:『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近人步打球。一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
八十、唐 相撲
孟賁古冶兩相搏,強者角抵在必得。今番對陣顯身手,他日三軍勇報國。 我國古代角觝最早進入宮廷,《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在秦漢時的角觝不作為體育項目,而歸于百戲一類。唐《因話錄》載:『文宗將有事南郊,禮前,有司進相撲人。上曰:我方清齋,豈合觀此事!左右曰:舊例皆有,已在門外祗候。』可見唐代相撲久已有之。巴黎藏敦煌唐代寫經上畫有兩個赤身著犢鼻褲者相撲的形象,可為形象佐證。宋代《東京夢華錄》及《夢粱錄》載:宋代宮廷御用之相撲手,乃御前衛隊左右軍士,名為『內等子』。市井職業相撲手,則皆有名號。勝者受賞物品有:旗帳、銀杯、彩緞、錦襖、官會(鈔票)、馬匹等;『須擇諸道州郡膂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亦有以相撲設擂,如《水滸傳》中所描寫者。故我國職業相撲,要早于日本(十六世紀日本出現職業相撲)。北宋還有『小兒相撲、喬相撲』。更有早于全世界者,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臨安有著名的女相撲手,《夢粱錄》記載了她們的名字: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相撲始于日本之說,并不正確。因為角力、相撲之類,歐亞許多民族都有,例如蒙古、伊朗、土耳其等,只是規矩有所差異而已。
八十一、宋 蹴鞠
一腳踢出天邊月,兩肩擎起海中星。何嘆國足英雄少,當知高手在圓情。
我國古代稱踢球為『蹴鞠』,《戰國策·齊策》中說臨淄富實,『民間無不吹竽鼓瑟、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漢書·霍去病傳》注:『鞠,以皮為之,中實以毛,蹴蹋而戲也。』《文獻通考》:『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門以度球;球二分以左右朋,以角勝負。』據《蹴鞠圖譜》載無球門踢法:一人或幾個人踢稱打鞠;二人對踢稱白打;三人以上稱場戶。宋代更重無球門踢球,錢選繪《宋太祖蹴鞠圖》,《水滸傳》中描寫宋徽宗趙佶好踢球可證。當時有許多球社,稱『齊云社』、『圓社』;稱踢球者為『圓情的』。《蹴鞠譜》中還介紹十種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有人或爭足球源于中國,正如火藥、造紙印刷,如今言之,底氣已不甚足矣。
八十二、宋 捶丸
城間小兒喜捶丸,一棒橫擊落青氈。縱令相隔云山路,曲折輕巧入窩圓。 《樸通事諺解》中有關于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記載:『用有柄木勺接球,相連不絕,方言謂之球棒。球用木為之,或用瑪瑙,大如雞卵。』(也有皮球的記載) 其場地『掘地如碗,名窩兒。或隔殿閣而作窩,或于階上作窩,或于平地作窩。人打球兒,先掘一窩兒,后將球兒打入窩內。』盛球棒的器具,稱為『提攬』,筐上有圓圈,用手提攜。在宋代繪畫有小兒《蕉陰捶丸圖》;成人亦有捶丸活動,《續夷堅志》:[京娘墓]:『他日寒食,元老為友招,擊丸于園西隙地。』最早系用小木棒擊球。可能至元代有所改變。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爾夫球之祖源。而《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沒有高爾夫球起源記載,只說最早1457年 (明代)蘇格蘭禁止高爾夫球。
八十三、明 婦女踢球
陽春三月小桃開,笑語飛過百花臺。五彩毛團翻上下,原是雙嬌踢球來。 漢代即有女子踢球運動,南陽漢代畫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文獻通考》:『宋,女弟子隊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明王譽昌《崇禎宮詞》:『錦罽平鋪界紫庭,裙衫風度壓婷婷。天邊自結齊云社,一簇彩云飛便停。』明代畫家杜堇繪有『仕女蹴鞠圖』,畫中三位婦女在踢一白色大球。明錢福有《蹴鞠》詩:『蹴鞠當場二月天,仙風吹下兩嬋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塵撲蛾眉柳帶煙。翠袖低垂籠玉筍,紅裙斜曳露金蓮。幾回蹴罷嬌無力,恨煞長安美少年。』清代年畫中仍有戴花帽纏足婦女踢五彩球之形象。
八十四、明 放紙鳶
巧糊彩畫飛蹁躚,乘風起舞綠楊天。影馳碧空飄雙帶,又送紅燈到上邊。 《朝野僉載》:『魯般者,嘗作木鳶乘之而飛。』元代詩人謝宗可《紙鳶》:『畫里休看郭恕先,巧糊片楮作蹁躚。影馳空碧搖雙帶,聲遏行云鼓一弦。避雨飛來芳草地,乘風游遍綠楊天。黃昏人倚樓頭望,添個紅燈到上邊。』清代詩人描寫放風箏:『槐榆舒綠柳含青,陣陣東風拂面生。最是兒童行樂事,置身檐瓦放風箏。』『春衣稱體近清明,風急鷂鞭處處鳴。忽聽兒童齊拍手,松梢吹落美人箏。』北京稱風箏為『鷂子』;縛竹笛于風箏背上,因風播響,稱為『鷂鞭』。據說初春的風,由下往上刮,過清明風則不穩;故易吹落。
八十五、清 打陀羅
冰上樂兮鞭陀羅,隨風旋轉呼如何。貂帽錦靴小阿哥,明年躍馬金盤陀。 陀羅,又作陀螺,《通俗編》:『陀羅者,木制,中實而無柄,繞以鞭之繩,卓于地,急掣其鞭則轉,頂光旋旋,影如不動也。』北方正月,天氣正寒,兒童多在冰上打陀羅,俗稱『冰嘎』。清李孚青《都門竹枝詞·打陀羅》:『清明佳節柳條拖,放學兒郎手折多。早送爺娘上墳去,好尋閑處打陀羅。』此指在平地打陀羅也。
八十六、漢 六博
六白六黑十二棋,雙方相爭博一局。只緣獲籌心歡悅,廢寢忘食仍嗜迷。 六博在漢代流行。出土漢俑即有二人對坐六博者。鮑宏《博經》:『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擲頭,謂之瓊。』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間橫一空間為水,放魚兩枚。博時先擲采,后行棋。棋到水處則食魚,食一魚得二籌。更多具體玩法,已失傳。
八十七、唐 雙陸
桐陰對坐品香茗,一局雙陸赤與青。擲骰滴答如銅漏,深宮又聞小尨聲。 雙陸是古代一種棋類游戲,有固定長方形盤,上畫左右各有六路,雙方分黑白各十五個馬子,狀如保齡球的小木棒。馬子按規定在盤邊擺放,雙方輪流擲骰子,按點多少移動馬子。白馬子自右向左,黑馬子自左向右。馬子先出盡者為勝。晚唐反映宮人生活的繪畫中有打雙陸的形象。
八十八、漢 弄劍與踏杯舞
壯夫弄劍不弄丸,上下青光懾人寒。長袖應隨笙鼓樂,跳踏圓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漢畫像磚中百戲部分有『跳丸』或稱『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雙手上舉,空中有五個圓球,加其手中一球當為六球。漢代壁畫百戲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著衣,似為婦女。沂南漢墓石刻百戲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為四把短劍。張衡《西京賦》:『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又南陽畫像石中有長袖舞女在五個杯上舞蹈之狀;滎陽出土漢代陶樓所繪人物中,亦有長袖舞女在五個覆杯上舞蹈的形象。這些可視形象證實:我國的雜技在兩千多年前便有了相當高超的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