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癥選穴 對癥處方選穴是針對個別癥狀制定的治療方案。它是一種隨癥取穴法,一般屬于治標范疇,例如大椎退熱,人中蘇厥,神門安神,孔最平喘等。個別癥狀的解除,可以為治本創造有利條件。根據病癥的標本、緩急和預后,適當采取對癥處理,也是體控電療中不可忽視的環節。 第一節 急性癥狀對癥處方選穴 (一)發熱 1. 大椎、曲池、合谷;2.大椎、曲池、復溜; (二)昏迷 1.人中;2.十宣;3.合谷、太沖;4.百會、人中、涌泉。 (三)虛脫 1.百會、神闕、關元;2.關元、命門、足三里;3.氣海、足三里、膏肓; (四)抽搐 1.百會、印堂、大椎;2.合谷、太沖;3.風府、曲池、涌泉; 第二節 疼痛癥狀對癥處方選穴 (一) 頭痛 前額痛 1. 印堂、太陽、列缺;2.拈竹、陽白、合谷。 偏頭痛 1. 風池、外關、陽輔;2.懸鐘、中渚; 后頭痛 1. 風池、后溪;2.天柱、束骨;百會、至陰。 巔頂痛 1. 百會、太沖;2.行間、三陰交。 (二) 耳痛 1. 聽宮、翳風、外關;2.耳門、液門、太溪。 (三) 眉棱骨痛 1. 拈竹、魚腰;2.陽白、絲竹空。 (四) 牙痛 1. 合谷、內廷;2.昆侖、太溪。 (五) 三叉神經痛 風池、翳風、合谷;2.眼痛加拈竹、陽白;3.上頜支痛加四白、下關; 4.下頜支痛加頰車、承漿; (六)喉痛 1.合谷、少商;2.列確、照海; (七)項痛 1.后溪、大椎;2.列缺、天柱;3.落枕、昆侖。 (八)胸痛 1.膻中、內關;2.郄門、豐隆。 (九)心絞痛 1.郄門、巨闕;2.大陵、心俞。 (十)胃痛 1.中脘、足三里;2.內關、公孫;懸樞、脊中、胃俞。 (十一)脅肋痛1.支溝、陽陵泉;2.日月、丘墟;3.期門、太沖。 (十二)膽絞痛 1. 中脘、膽俞、陽陵泉;2.日月、陽剛、膽囊俞、3.丘墟、太沖。 (十三)腹痛 1. 中脘、天樞、足三里;2.氣海、上巨虛、大橫;3.內關、三陰交、公孫。 (十四)腎絞痛 1. 腎俞、三陰交;2.志室、大溪。 (十五)腰痛 1. 命門、腰眼、昆侖;2.腎俞、委中、次賿。 (十六)尿道痛 1. 大赫、中極、曲泉;2.關元、然谷。 (十七)肛門痛 1. 孔最、長強;2.腰俞、束骨。 (十八)足跟痛 1. 大陵、女膝、2.腎俞。 第三節 一般癥狀對證處方選穴 (一)寒戰 1.氣海、關元;2.大椎、間使。 (二)頭暈 1.風池、印堂;2.太沖、內關、俠溪。 (三)失眠 1.神門、三陰交、大溪;2.百會、身柱、肝俞;3.照海、申脈(補陰瀉陽) (四)嗜眠 1.血海、足三里、心俞;2.申脈、照海(補陽瀉陰) (五)多夢 1.心俞、神門、太沖;2.厲兌、隱白。 (六)多汗 1.合谷、復溜;2.腎俞、后溪、通里。 (七)盜汗 1.后溪、陰郄;2.大椎、合谷。 (八)失音 1.扶突、合谷、間使;2.廉泉、通里、太溪。 (九)嚼肌痙攣 1.下關、頰車、合谷。 (十)喉頭痙攣 1.廉泉、扶突、合谷;2.列缺、照海。 (十一)鼻塞 1. 通天、迎香、合谷;2.風池、上星、列缺。 (十二)鼻衄 1. 上星;2.百會、手三里;3.天府、合谷。 (十三)口苦 1. 陽輔、靈道。 (十四)口臭 1. 大陵、前谷; (十五)流涎 1. 人中、頰車、合谷;2.承漿、地倉;3.勞宮。 (十六)梅核氣 1. 天突、照海;2.膻中、內關;廉泉、太沖。 (十七)胸悶 1. 中脘、內關;2.大陵、太沖;3.山.中、期門 (十八)氣短 1. 膻中 、氣海;2.太淵、肺俞 (十九)呃逆 1. 中魁;2.膈俞、內關;3.中脘、期門、足三里。 (二十)泛酸 1. 上脘、太沖、足三里;2.梁丘、公孫、內關。 (二十一)惡心嘔吐 1. 內關、足三里;2.中脘、公孫; (二十二)心悸 1. 內關、神門;2.郄門、通里; (二十三)腹脹 1. 中脘、天樞、足三里;2.氣海、內關、公孫;3.章門、建里、陰陵泉。 (二十四)便秘 1. 支溝、照海;2.天樞、上巨虛;3.合谷、陽陵泉、行間。 (二十五)尿潴留 1. 三陰交、陰陵泉;2.關元、委陽;3.中極、陰谷。 (二十六)尿頻 1. 曲骨、三陰交;2.中極、大赫、曲泉。 (二十七)肛門瘙癢 1. 百會、長強、次賿; (二十八)外陰瘙癢 1.少府、蠡溝;2.行間、三陰交。
常見疾病辨病處方選穴 第一節 消化系統辨病處方選穴 一. 口腔、食道病例 (一)口腔炎 1. 勞宮;2.地倉、合谷。 (一) 口腔潰瘍 1. 地倉、曲池、少府;2.合谷、足三里、承漿。 (二) 食道炎 1. 天突、內關、梁丘; 二. 胃腸病證 (一) 胃痙攣 1. 中脘、內關、梁丘;2.梁門、足三里、公孫。 (二) 慢性胃炎 1. 中脘、足三里、脾俞;2.建里、內關、胃俞。 (三) 胃下垂 1. 中脘、氣海、足三里2.梁門、天樞、氣海;3.百會 (四) 胃、十二指腸潰瘍 1. 胃俞、脾俞、足三里;2.梁門、太沖、豐隆。 (五) 幽門梗阻 1. 幽門、內關、足三里; (六) 胃神經官能癥 1. 上脘、間使、太沖。 (七) 急性胃腸炎 1. 中脘、內關、足三里;2.曲澤、委中; (八) 急性腸炎 1. 天樞、氣海、上巨虛、陰陵泉;2.合谷、曲池、足三里、公孫。 (九) 慢性腸炎 1. 脾俞、腎俞、大腸俞;2.腎俞、命門、關元;3.脾俞、大腸俞、天樞。4.天樞、氣海、大腸俞。 (十) 消化不良 1. 中脘、章門、足三里、公孫; (十一)疳積 1. 四縫;2.身柱;3.脾俞、胃俞;4.脾俞、大腸俞、關元俞、八賿穴。 (十二)腸功能紊亂 1. 大橫、歸來、足三里;2.天樞、大腸俞、上巨虛。 (十三)急性單純性闌尾炎 1. 天樞、上巨虛;2.大巨、闌尾穴;3.合谷、曲池、足三里、內庭。 三.膽、肝、胰病證 (一) 急性膽囊炎 1. 丘墟、太沖;2.膽囊穴或腓后點;3.肝俞、膽俞;4.日月、陽陵泉。 (二) 膽道蛔蟲癥 1. 四縫;2.中脘、膽囊穴;3.膽俞、陽剛。 (三) 膽結石 1. 日月、期門;2.丘墟、太沖。 (四) 慢性肝炎 1. 太沖、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2.肝俞、至陽、神門。 (五) 急性胰腺炎 1. 中脘、梁門、太白;2.天樞、內關、支溝。三. 其它病癥 (一) 腸道蛔蟲癥 1. 四縫;2.迎香、四白;3.天樞、氣海、百蟲窩、足三里。 (二) 習慣性便秘 1. 支溝、大橫、照海;2.氣海、天樞、上巨虛。 (三) 直腸脫垂 1. 百會;2.長強、承山。 (四) 痔出血 1. 長強、二白、承山;2.百會、次賿、孔最。第二節呼吸系統辨病處方選穴 (一) 支氣管炎 1. 天突、尺澤;2.列缺、豐隆;3.肺俞、孔最。 (二) 哮喘 1. 孔最、膻中、足三里;2.內關、列缺、太淵、風門;3.大椎、 肺俞。 (三) 上呼吸道感染 1. 身柱、風門;2.風池、魚際、合谷、尺澤。 (四) 慢性咽炎 1. 列缺、照海;2.太淵、太溪。 (五) 胸膜炎 1. 內關透外關;2.肺俞、膻中; (六) 肺炎 1. 大椎、曲池、尺澤;2.肺俞、膈俞、魚際;3.膏肓俞、內關、太溪。第三節 心腦血管系統辨病處方選穴 一. 心血管病證 (一)冠心病 1. 心俞、內關、膻中、神門。2. 厥陰俞、巨闕、郄門。3。膈俞、通里、豐隆。 (二)心肌炎: 1. 心俞、內關、曲池。2. 心俞、神門、三陰交。3.大椎、厥陰俞、郄門、足三里。4. 脾俞、膻中、氣海。 (三)心臟神經官能癥 1. 心俞、膽俞、內關、神門。2. 脾俞、膈俞、足三里。3. 腎俞、太溪、三陰交。4. 心俞、肝俞、太沖、豐隆。 (四)風濕性心臟病 1. 內關、郄門、心俞。2. 間使、大陵、足三里。3. 通里、神門、少府。4. 太淵、尺澤、俠白。5. 肺俞、膻中、風門。 (五)肺原性心臟病 1. 心俞、列缺、氣海。2. 肺俞、天突、膻中。 (六)心動過速 1.內關、神門。2. 心俞、少海。 (七)心律不齊 1. 內關、通里、少海。2.. 郄門、支正、膻中。 (八)心房纖顫 1. 厥陰俞、內關、通里。2. 心俞、神門、大陵。 (九)心絞痛 1. 內關、神門、膻中。2. 郄門、公孫、陰郄。3. 丘墟、照海。 (十)高血壓 1.印堂、人迎、內關。2. 風池、曲池、太沖。3. 曲澤、豐隆、合谷。 (十一)低血壓 1.內關、足三里。2. 中脘、百會、三陰交。3. 心俞、肝俞、脾俞。 (十二)貧血 1.心俞、肝俞、內關、足三里。2. 腎俞、隔俞、命門、三陰交。3 大椎、氣海、陰陵泉、懸鐘。 (十三)無脈癥 1. 太淵、人迎、心俞、肺俞。2. 太淵、復溜、內關、尺澤。3. 太淵、曲池、太溪、太沖。4. 太淵、通里、青靈、血海。 (十四)脈管炎穴 上肢 1. 夾脊穴(頸6 -- 胸3)、曲池、少海、八邪。2. 內關、太淵、曲池。 下肢: 1. 夾脊穴(腰2—腰5)、陽陵泉、陰陵泉、八風。2. 足三里、絕骨、太沖。 二.顱腦病癥 (一)腦震蕩 1. 風池、神門、內關。2. 四神聰、身柱。 (二)腦挫傷 1. 中脘、內關、四神聰。2. 風池、神庭、合谷、太沖。 (三)高血壓腦病 1. 風池、人中、合谷、昆侖。2. 百會、太陽、內關、三陰交。 (四)腦血管痙攣 1. 合谷、太沖。2. 大椎、行間、豐隆。 (五)腦血栓形成 1. 小腦后下動脈血栓:風池、廉泉、中脘、內關、天突。2. 基底動脈主干血栓:風池、廉泉、行間、人中。3:頸內動脈血栓:上星、百會、風池。 (六)腦溢血(發病二十天之后方可電療施治) 閉證: 1. 人中、內關、足三里。2. 十二井、太沖、豐隆。3. 商陽、中沖、三陰交、涌泉。 脫證:1. 神闕。2. 關元。 (七) 腦血管意外后遺癥 上肢癱瘓: 1.大杼、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 曲澤、內關、大陵。 下肢癱瘓: 1. 脊中、環跳、風市、髀關、伏兔、陽陵泉、足三里、懸鐘、昆侖、丘墟、三陰交、委中、曲泉、陰陵泉、商丘、太沖。 吞咽困難: 1. 廉泉、風池、合谷。2. 扶突、頰車、豐隆。 失語: 1. 廉泉、啞門、通里、三陰交、太溪。2. 金津、玉液。 面癱(中樞性): 1. 地倉、頰車、承漿。2. 合谷、外關、內庭。3. 顴骨、四白、迎香。第四節 精神神經系統辨病處方先穴 一.精神神經病癥 (一)癲癇 大發作: 1. 腰奇。2. 人中、間使、涌泉、鳩尾。3. 印堂、后溪、四神聰。 小發作: 1. 心俞、巨闕、百會。2. 大椎、太沖、豐隆。3. 申脈、照海、神門、神道。 精神運動性發作 1. 合谷、太沖、神門。2. 風池、內關、三陰交。 局限性發作: 1 . 內關、外關、合谷、勞宮。2. 合谷、太沖、四神聰。 (二)精神分裂癥 1. 人中、間使、太沖。2. 大椎、隱白、合谷、勞宮。3. 心俞、巨闕、豐隆、三陰交。4 . 大陵、神門、內關、足三里。5. 太陽、百會、風府、玉枕等穴 (三)神經衰弱 1. 神門、內關、足三里。2. 風池、印堂、三陰交。3. 心俞、脾俞、太沖。 (四)臆癥 人中、內關;2.太沖、合谷;3.神門、豐隆、三陰交。4.失明加風池、絲竹空;耳聾加翳風、俠溪、中渚;失音加廉泉、通里;癱瘓加曲池、環跳、足三里;尿閉加歸來、陰陵泉;呼吸障礙加肺俞、列缺;嘔吐家中脘、足三里;振顫、痙攣加陽陵泉、行間。 (五) 振顫性麻痹癥 1. 百會、風池、廉泉2.頭穴:舞蹈振顫控制區。 (六) 腦炎后遺癥 1.風池、曲池、陽陵泉;2.天柱、絕骨、太沖;二.神經系統病證 (一)急性脊髓炎 1.風池、天柱、大椎、脊中、腰陽關。2. 肺熱傷津者加肺俞、尺澤:濕熱陰滯者加脾俞、陰陵泉、脾胃虛弱者加脾俞、胃俞、肝腎虧損者加肝俞、腎俞、大杼。 (二)外傷性截癱 上肢癱瘓: 1. 大椎、肩髃、曲池、后溪。2. 大杼、手三里、外關、合谷。 下肢癱瘓 1. 髀關、伏兔、足三里、解溪。2. 環跳、風市、陽陵泉、懸鐘。3. 殷門、委中、 承山、昆侖。4. 血海、曲泉、三陰交、太溪。5. 循經取穴:督脈及損傷椎骨節上下穴位。6. 背俞穴透向神經根:以平面上下穴位為主。7. 經穴透向神經干。8. 沿經絡及神經走向取穴。9. 小便癃閉:腎俞、次賿、膀胱俞、中極、陰陵泉。10. 大便秘結:大腸俞、天樞、支溝。 (三)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 1. 八邪、八風、條口、曲池。2. 大椎、至陽、合谷、后溪、內關、陽陵泉、委中、三陰交。3. 辯證選穴: 濕熱浸淫:大椎、命門、腰陽關、相應夾脊穴、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三陰交。 風寒阻絡:上肢------尺澤、曲池、外關、八邪。下肢----委中、足三里、昆侖、八風。 肝腎虧損:肝俞、腎俞、命門、腰陽關、足三里、三陰交、太溪、曲池、合谷。 陽明絡損:脾俞、胃俞、足三里、解溪、曲池、合谷。 (四)坐骨神經痛 1. 腰2—5夾脊穴、八賿穴、環跳、風市、飛揚。2. 隨癥選穴: 腰椎旁點加腰陽關、大腸俞。骶骼點加秩邊、殷門。臀點加居賿、承扶。腘點加委陽、承山。腓點加陽陵泉、懸鐘。踝點加申脈、昆侖。蹠中央點加太沖,涌泉。3. 辨證選穴: 寒濕留著加命門、腰陽關。淤血阻滯加膈俞、委中。下氣不足加腎俞、足三里。4. 耳穴:坐骨、臀、腰骶椎、神門。 (五)周圍性面神經麻痹 1.風池、地倉、頰車、四白、陽白、合谷。2. 風池、頰車、地倉、顴賿、迎香、足三里。3. 隨癥選穴:表情肌癱瘓加太陽、頤中。患側聽覺過敏加醫風、外關。味覺喪失加廉泉、通里。耳后乳突疼痛加完骨、外關。患側外展神經麻痹加太陽、絲竹空。 (六)三叉神經痛 1. 對癥選穴 眼枝痛:攢竹、絲竹空、陽白、頭維、中渚。上頜支痛:迎香、四白、禾賿、角孫、合谷。下頜支痛:下關、大迎、頰車、醫風、內庭。 2. 辯證選穴:風寒夾痰、阻滯經絡:風池、外關、豐隆、足三里。風熱夾痰,阻滯經絡:商陽、關沖、少澤、曲池、陷谷、豐隆。肝郁化火,火氣上逆:液門、行間、俠溪、曲泉。氣虛血淤:病邪入絡:肝俞、隔俞、關元、三陰交、足三里。 (七)面肌痙攣 1. 風池、迎香、合谷、太沖。2. 百會、醫風、四白、三間、行間。 (八)臂叢神經痛 1. 對癥選穴: 頸項痛:天柱、大杼、白勞。肩胛痛:肩髃、肩內陵。手臂痛:橈側痛----臂臑、曲池、列缺、合谷;尺側痛----曲澤、少海、支正、后溪、正中痛----尺澤、內關、間使、大陵。 2. :辨證選穴 風寒濕痹:大椎、風門、外關。血淤痰濁、留伏經隧:心俞、膈俞、豐隆、足三里。氣血不足:肝俞、脾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 (九)頸椎綜合證 1. 頸椎夾脊穴、曲池、合谷。2. 大椎、手三里、外關、后溪。 (十)肋間神經痛 1. 對癥選穴 支溝、陽陵泉。內關、俠溪。 2. 辨證選穴 3. 肝氣郁結:肝俞、期門、丘墟、太沖。淤血阻絡:膈俞、肝俞、三陰交、行間。邪 襲少陽:大椎、中渚、外關、足臨泣、痰飲內停:尺澤、列缺、豐隆、足三里。肝陰不足:肝俞、曲泉、曲泉、太溪、三陰交。 (十一)重癥肌無力 1.眼肌型:申脈、懸鐘。2.延髓型:風池、廉泉、天突。3. 全身型:大椎、風池、廉泉、曲池、足三里、承山。 (十二)舞蹈病 1.風池、廉泉、極泉、環跳。2. 隨病選穴:精神障礙加神門、通里、運動過度加血海、三陰交、合谷、肌肉緊張、過弱加曲池、手三里、足三里、委中。 (十三)肢端感覺異常癥 1. 上肢:合谷、后溪。2. 下肢:環跳、陽陵泉、昆侖、太沖。 (十四)遺傳性共濟失調 1. 風池、大椎、百會、風府、醫風。2 . 風池、內關、足三里、太溪。 (十五)雷諾氏病 1. 極泉、曲池、環跳、際陵泉、太沖。2. 少海、合谷、內關、陰陵泉、太溪。3. 脾俞、胃俞、腎俞。 (十六)頭痛 1. 印堂、攢竹、列缺、陽溪。2.陽白、頭維、合谷、內庭。 偏頭痛: 1.風池、外關、陽輔。2. 率谷、液門、懸鐘。 后頭痛: 1. 風池、玉枕、后溪。2. 百會、昆侖、至陽。 巔頂痛: 1.百會、行間。2. 前頂:太沖。 顱內痛:百會、風池、太溪。 眉棱骨痛: 1. 拈竹、絲竹空、申脈。2 . 陽白、魚腰、束骨。 (十七)夜游癥 1. 大椎、神門、間使、三陰交、肝俞。2. 百會、內關、通里、心俞、太沖。 (十八)小兒驚厥 1. 印堂、內關。2. 合谷、太沖。3. 人中、神門。4. 急驚風加大椎、十二井、曲池。5. 慢驚風加氣海、足三里、曲泉、太溪。 (十九)搖頭癥 1. 天柱、列缺。2.合谷、涌泉。3 . 頭穴:感覺區。 第五節 泌尿生殖系統辨病處方選穴 一.泌尿系統病癥 (一)原發性腎小球腎炎 急性腎炎: 1. 外感風熱:肺俞、大杼、外關、合谷、水分、陰陵泉、三陰交。2. 瘡毒內侵:曲池、血海、陰陵泉、三陰交、水分。3. 脾腎兩虛:脾俞、腎俞、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慢性腎炎: 1. 水濕不化:脾俞、腎俞、氣海、水分、中脘、足三里。2. 水濕泛濫:脾俞、腎俞、膀胱俞、氣海、水分、神闕陰陵泉、三陰交。3. 氣血不足:脾俞、腎俞、胃俞、中脘 、足三里,。4. 陰虛陽亢:風池、太沖、陽陵泉、風池、俠溪、三陰交。 (二)腎盂腎炎: 1.腎俞、中極、陰陵泉、三陰交。2.膀胱俞、秩邊、水道、復溜、太溪。 (三)前列腺炎 1.急性前列腺炎:關元、中極、陰陵泉、蠡溝、大敦。 2. 慢性前列腺炎:中極、三陰交、太溪、三角灸穴(熱療) (四)膀胱炎 1.中極、陰陵泉、三陰交。2.關元、膀胱俞、太沖、次賿。 (五)尿石癥 1.腎俞、膀胱俞、中極、京門、陽陵泉、委陽。2.水道、膀胱俞。 (六)尿路感染 1.中極、腎俞、三陰交、復溜。2.氣海、三焦俞、曲泉、照海。3.關元、膀胱俞、次賿、水道、水泉。 (七)急性尿潴留 1.中極、膀胱俞、陽陵泉。2.關元、三角俞、三陰交。3.氣海、腎俞、太溪。 (八)遺尿 1.關元、腎俞、三陰交。2.氣海、脾俞、足三里。3.中極、中賿、太溪。4.曲骨、陰陵泉、筑賓。5.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熱療。 (九)尿崩癥 1.關元、腎俞、三陰交。2.氣海、關元----熱療 (十)乳糜尿 1.膻中、中極、三陰交。2.腎俞、神闕、陽陵泉。 二.生殖系統疾病 (一)陰囊炎 1.血海、足三里、三陰交。2.太沖、委中、陽陵泉。3.行間、中賿、曲泉。 (二)睪丸炎 1.大敦、太沖、三陰交。2.關元、行間、蠡溝。 (三)遺精 1.心俞、志室、中極、神門、三陰交。2.腎俞、關元、次賿、太溪、足三里。3.膀胱俞、中極、曲泉、行間。 (四)陽痿 1.腎俞、命門、關元、中極、三陰交。2.心俞、脾俞、氣海、足三里。3.腎俞、次賿、神門、三陰交。4.膀胱俞、中極、曲骨、太沖、陽陵泉。 (五)早泄 1.精宮、陰谷。2.腎俞、次賿。 (六)不射精 1.曲骨、氣海、太沖。2.中極、關元、大敦。 (七)痛經 1.氣滯血瘀:氣海、地機、太沖(加熱療) 2.寒濕凝滯:關元、歸來、腎俞、三陰交。 3.肝腎不足:腎俞、肝俞、血海、三陰交、太溪。 4.氣血虛弱: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三陰交。 5.中極、次賿---熱療法 (八)月經不調 經早:1.關元、氣海。2.實熱加曲池、太沖;虛熱加三陰交、然谷;郁熱加行間、地機;氣虛加足三里、脾俞。 .經遲:1.氣海、氣穴、三陰交。2.實寒加歸來、天樞;虛寒加命門、太溪;血虛加脾俞、膈俞、足三里;氣滯加蠡溝、太沖。 經亂:1.關元、三陰交;2.肝郁加肝俞、期門、太沖;腎虛加腎俞、太溪、水泉。 (九)閉經 1.腎陰虧損:腎俞、志室、氣海、三陰交、太溪。 2.腎陽不足:腎俞、命門、關元、氣海、歸來。 3.氣血虛弱:氣海、歸來、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 4.血瘀氣滯:氣沖、合谷、血海、三陰交、地機、太沖。 5.痰濕阻滯:中脘、中極、脾俞、三焦俞、豐隆、三陰交。 6.寒凝胞宮:關元、歸來、腰陽關、關元俞、三陰交。 (十)功能性子宮出血(經期禁用電療) 1.血熱妄行:隱白、血海、中極。2.淤血內阻:關元、氣沖、太沖、三陰交。3.氣虛下陷:隱白(熱療)、氣海、足三里(與熱療并用)、百會(熱療)。4.腎陽虧虛:關元、氣海、神闕、腎俞、命門。5.腎陰不足:腎俞、三陰交、太溪。 (十一)帶下過多 1.帶脈、關元、三陰交。2.氣海、歸來、太溪。3.子宮、復溜、陰陵泉。4. 脾虛加白環俞、足三里;腎虛加腎俞、照海;濕毒加下賿、行間;陰癢加蠡溝、太沖;赤帶加間使、少府。(十二)胞衣不下 1. 氣虛:關元、三陰交、獨陰(加熱療) 2. 血瘀:中極、氣海、合谷、三陰交、肩井、獨陰(加熱療)(十三)惡露不下 1. 氣滯:太沖、行間、氣海、關元。 2. 血瘀:中極、氣沖、地機。 (十四)產后宮縮痛 1. 關元、合谷;2.十七椎、腰陽關、三陰交(加熱療) (十五)產后乳少 1. 氣虛血弱:膻中、乳根、脾俞、胃俞、足三里(加熱療) 2. 肝郁氣滯:太沖、內關、膻中、乳根(熱療)、少澤; 3. 對證選穴:膻中、乳根(熱療)膻中、少澤(熱療)。 (十六)產后血暈 1. 血虛氣脫:關元、氣海、三陰交、足三里。 2. 寒凝血瘀:中極、陰交、三陰交、支溝、公孫。 (十七)產后腹痛 1. 血虛:關元、氣海、膈俞、三陰交、足三里(加熱療) 2. 關元、氣海、腎俞、三陰交; 3. 血瘀:中極、歸來、膈俞、血海、太沖。 (十八)絕經期綜合征 辯證選穴: 1. 肝陽上亢:百會、風池、太沖、太溪。 2. 心血虧損:心俞、脾俞、腎俞、三陰交。 3. 脾胃虛弱:脾俞、胃俞、中脘、章門、足三里。(加熱療) 4. 痰氣郁結:中脘、膻中、氣海、豐隆、三陰交。 對證選穴: 1. 心煩心悸:大陵、通里。 2. 失眠煩熱:神門、四神聰、勞宮、照海。 3. 腰膂酸痛:腎俞、腰眼。 4. 腹脹便溏:下脘、氣海、天樞、陽陵泉。 5. 浮腫溲少:關元、水分、足三里。 6. 神志失常:人中、大陵、心俞。 (十九)不孕癥 1.腎虛:腎俞、氣穴、內關、然谷。 2.血虛:關元、氣戶、三陰交、足三里。 3.胞寒:陰交、曲骨、氣海、命門。 4.痰淤:中極、氣沖、三陰交、豐隆。 (二十)子宮后傾 1.中極、三陰交。 2.中脘、陽池、胞門、子戶。 3.大敦、照海、足三里、三陰交。 (二十一)子宮痙攣 1.陽池、中極、次賿。 2.大敦、照海、三陰交。 3.腎俞、中極、大敦。 (二十二)子宮脫寒 1.維道、歸來、氣海、三陰交。 2.百會、關元、子宮、中極、足三里。 (二十三)輸卵管粘連 1.關元、子宮、三陰交。 2.腎俞、關元、照海、大敦。 (二十四)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 1.濕熱壅盛:合谷、曲池、行間、中封、沖門、次賿。 2.淤熱內結:沖門、維胞、氣穴、次賿、太沖、曲泉。 慢性盆腔炎: 1.濕熱郁結:中極、水道、白環俞、次賿、蠡溝、陰陵泉。 2.寒濕凝帶:關元、最來、中膂俞、秩邊、地機、三陰交。 3.淤血內阻:中極、氣沖、次賿、胞宮、中都、地機。 4.邪毒傷陰:腎俞、大赫、氣穴、太溪、復溜、三陰交。 5.氣血虧乏:關元、氣海、大赫、氣穴、足三里、三陰交。 (二十五)附件炎 1.關元、子宮、血海、三陰交。 2.中極、腎俞 、次賿,三陰交。 (二十六)子宮頸炎 1.濕熱下注:帶脈、中極、水道、白環俞 、陰陵泉、行間。 2.寒淤留著;帶脈、關元、氣沖、下賿、地機、三陰交。 3.脾氣虛弱:氣海、帶脈搏、白不俞 、足三里、中陰交。 4.腎陽虛衰:關元、氣海、腎俞、命門、足三里、陰陵泉。 5.腎陰不足:大赫、帶脈、腎俞、志室、三陰交、照海。 (二十七)陰門瘙癢 1.中極、下賿、三陰交。 2.曲骨、少府、大敦。 (二十八)滴蟲性陰道炎 1.蠡溝、血海。 2.外用藥物薰洗。 (二十九)急性乳腺炎 1.肝郁:期門、肩井、天池、內關、太沖。 2.胃熱:膺窗、膻中、溫溜、足三里。 3.乳根、肩井、天宗。 第六節 運動系統辨病處方選穴 一.頭頸上病癥 (一)落枕 1.落枕穴。 2.天柱、后溪。 3.養老、懸鐘。 4.大杼、肩外俞。 (二)頸肩肌筋膜炎 1.風寒:風池、百勞、風門、天宗、曲垣。 2.濕熱:風池、肩井、肩外俞、后溪、支溝。 3.淤滯:天柱、曲垣、秉風、膈俞。 (三)肩關節周圍炎 1.肩髃、肩貞、曲池、外關。 2.肩髃、肩賿、秉風、大杼、手三里。 3.條口透承山。 (四)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綜合癥 1.聽宮、頰車、下關、合谷。 2.下關、頰車、外關、太沖。 3.聽宮、下關、足三里、陽陵泉。 (五)肱骨外上髁炎 1.肘賿、曲池、天井、手三里、外關。 2.阿是穴。 (六)腕管綜合癥 1.內關、大陵。 2.合谷、外勞宮、中渚 、外關。 3.十二井(手經)。 (七)橈骨莖突狹隘性腱鞘炎 1.列缺、合谷、手三里。 2.陽溪、偏歷、阿是穴。 3.列缺或阿是穴。 (八)腱鞘囊腫 阿是穴。 二.全身關節病癥 (一)頸部 1.風池、大椎、合谷。 2.天柱、列缺、后溪。 (二)下頜部 1.下關、合谷。 2.翳風、頰車、合谷。 (三)胸椎部 1.大椎、至陽、脊中、委中。 2.背俞壓痛點 (四)腰椎部 1.腎俞、腰陽關、委中。 2.腰眼、命門、昆侖。 3.人中、大椎、十七椎。 (五)骶髂部 1.關元俞、小腸俞、秩邊。 2.(六)髖部 1.秩邊、環跳。 2.承扶、風市。 (七)膝部 1.犢鼻、陽陵泉。 2.內外膝眼、鶴頂、足三里。 (八)踝部 1.解溪、太溪、昆侖。 2.丘墟、照海、申脈。 (九)跟部 1.太溪透昆侖。 2.大陵 3.仆參。 (址)趾部 1.八風。 2.解溪、足臨泣、太沖。 (十一)肩部 1.肩髃、肩賿、戶內陵。 2.環跳、居賿、陽陵泉。 (十二)肘部 1.曲池、尺澤、外關。 2.肘賿、天井、阿是穴。 曲池透少海。 (十三)腕部 1.陽溪、陽池、陽谷。 2.合.谷、中泉、腕骨。 (十四)指部 1.八邪。 2.合谷、后溪 (十五)痹癥 1.行痹:風門、肝俞、膈俞、痹痛局部和鄰近穴。 2.著痹:脾俞、陰陵泉、足三里、痹痛局部和鄰近穴。 3.痛痹:腎俞、關元、合谷、陽陵泉、痹痛局部和鄰近穴。 4.熱痹:大椎、曲池、十二井、痹痛局部和鄰近穴。 (十六)扭傷 1.頸:風池、天柱、大杼、后溪。 2.肩:肩髃、肩賿、肩內陵、天宗。 3.肘:曲池、小海、天井、肘賿。 4.腕:陽溪、陽池、腕骨、陽谷。 5.腰:腎俞、腰眼、人中、委中。 6.髀:環跳、髀關、秩邊、承扶。 7.膝:膝關、陽關、梁丘、膝眼。 8.踝:解溪、丘墟、昆侖、太溪。 三.腰椎、頸椎病癥 急性腰痛: 1.人中、委中。 2.手背腰痛穴。 3.后溪、承山。 4.阿是穴。 慢性腰痛: 1.腎俞、氣海俞、大腸俞。 2.腰陽關、腰眼、志室。 3.腎俞、大腸俞。 (二)頸椎病 1.勞傷筋骨:大椎、膈俞、肩髃、養老、夾脊穴。 2.肝腎精虧:大椎、肝俞、腎俞、陽陵泉、頸夾脊穴。 3.風寒外襲:大椎、,風門、風池、外關、頸夾脊穴。 第七節 五官病辨病處方選穴 一.眼科病癥 (一)急性結膜炎 1.風熱襲表:風池、太陽、合谷、少商。 2.邪毒內燔:太陽、上星、少商、拈竹、絲竹空。 3.肝肺炎盛:少商、風池、太沖、俠溪。 (二)麥粒腫 1.風熱淚盈眶:合谷、風池、天井、少澤。 2.胃熱:合谷、曲池、內庭、太陽。 3.氣陰兩虛:合谷、曲池、三陰交、足三里。 4.氣虛血弱: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章門。 (三)臉緣炎 1.睛明:瞳子賿、拈竹。 (四)電光性眼炎 1.合谷。 2.風池、合谷、拈竹。 3.拈竹、天柱、養老、光明。 (五)淺層點狀角膜炎 1.睛明、翳明、光明。 2.承泣、風池、中臨泣。 3.大小骨空。 (六)翳狀胬肉 1.太陽、少澤。 2.內迎香。 (七)色弱癥 1.脾腎虛:脾俞、腎俞、睛明、球后、翳明、拈竹。 2.肝腎虛:肝俞、腎俞、風池、光明、養老、拈竹。 3.內絡滯:膈俞、臂臑、內關、承泣、合谷、光明。 (八)夜盲癥 1.肝血不足:肝俞、膈俞、大椎、血海、四白、足三里。 2.肝腎陰虛:肝俞、腎俞、陰谷、照海、行間、睛明。 3.脾腎陽虛:脾俞、腎俞、命門、足三里、承泣。 4.氣滯血淤:睛明、瞳子賿、絲竹空、膈俞、內關、光明。 5.氣血兩虛:百會、氣海、膈俞、足三里、血海、四白。 (九)青光眼 1.風池、完骨、陽白、魚腰、行間。 2.太陽、印堂、合谷、風池、足臨泣。 (十)近視 1.四白透下睛明、魚腰透拈竹。 2.睛明、球后、翳風、合谷。 3.睛明、四白、拈竹、神門、心俞。 4.風池、絲竹空、肝俞、腎俞、光明。 5.拈竹、陽白、四白、瞳子賿、大椎、肝俞、膽俞、腎俞。 (十一)斜視 1.內斜:球后、瞳子賿、合谷。 2.外斜:睛明、拈竹、風池。 (十二)眼球震顫 1.風池、球后、合谷。 2.風池、睛明、外關。 (十三)眼瞼下垂 1.血海。 2.陽輔、申脈。 3.申脈、懸鐘。 4.三陰交。 5.拈竹、陽白、絲竹空。 (十四)淚囊炎 1.虛寒:肝俞、中封、承泣。 2.風熱:風池、行間、監泣、俠溪。 3.陰虛:太溪、行間、陰谷、太沖、俠溪、承泣。 4.肝腎虧損:肝俞、腎俞、承泣、睛明。 (十五)視神經萎縮 1.肝氣郁結:風池、光明、太沖、膻中、球后、睛明。 2.氣滯血淤:肝俞、膈俞、睛明、球后、脾俞、翳風、內關、足三里。 3.肝腎陰虛:肝俞、腎俞、光明、太沖、太溪、睛明、球后。 4.脾腎陽虛:脾俞、腎俞、足三里、球后、睛明。 5.心營虧損:心俞、神門、足三里、睛明、球后。 6.頭穴:視區。 (十六)球后視神經炎 1.風池、光明、合谷、球后。 2.翳風、太陽、睛明、外關。 (十七)中心性視網膜脈搏絡膜炎 1.承泣、睛明、風池、光明。 2.翳明、球后、完骨、足臨泣。 3.天容、人迎。 (十八)眼底出血 1.天柱、風池、合谷。 2.肝俞、膈俞、中陰交。 二.耳、鼻、口、齒、咽喉病癥 (一)耳鳴 1.實證:翳風、聽會、中渚 、俠溪、太沖、丘墟。 2.虛證:翳風、聽會、腎俞、關元、太溪、足三里。 (二)耳聾 1.風火上擾:風池、聽會、中渚 、俠溪、行間。 2.痰濁蒙耳:耳門、翳風、外關、豐隆、內庭。 3.腎精虧虛:腎俞、肝俞、關元、三陰交、聽宮。 4.中氣虛弱:脾俞、胃俞、氣海、足三里、百會、耳門。 5.頭穴:暈聽區。 6.耳穴:內耳、腎。 (三)耳源性眩暈 1.氣血兩虛:脾俞、膈俞、關元、氣海、足三里、百會。 2.肝陽上亢:風池、太沖、肝俞、陽畏、三陰交。 3.腎精虧損:腎俞、肝俞、關元、太溪、懸鐘、三陰交。 4.痰濁中阻:脾俞、中脘、豐隆、足三里、三陰交。 (四)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1.風池、翳風、聽宮、液門、外關、足臨泣。 (五)慢性中耳炎 1.翳風、中三里、陰陵泉、太白。 (六)急性鼻炎 1.外感風熱:尺澤、魚際、外關、風池、迎香。 2.外感風寒:風池、風門、合谷、列缺、迎香。 (七)慢性鼻炎 1.肺虛失宣:肺俞、百會、迎香、印堂、太淵。 2.氣血虛滯:上星、通天、迎香、孔最、合谷。 (八)萎縮性鼻炎 1.肺虛:太淵、太溪、迎香。 2.脾虛:脾俞、章門、太白、迎香。 (九)過敏性鼻炎 1.肺虛:風池、迎香、肺俞、太淵、外關。 2.寒邪:合谷、列缺、肺俞、風門、迎香。 (十)副鼻竇炎 1.風池、迎香、魚際、合谷。 2.通天、拈竹、迎香、陽溪。 3.印堂、迎香、外關、列缺。 (十一)鼻出血 1.肺熱:風池、迎午、合谷、少商。 2.胃火:上星、二間、外關、內庭。 3.陰虛:通天、太溪、太沖、隱白。 (十二)鼻息肉 1.迎香、合谷、息肉根部。 2.齦交。 3.風池、風府、禾賿、人中。 (十三)嗅覺麻痹 1.囟會、迎香。 2.內迎香。 3.通天、迎香、合谷。 (十四)牙痛 1.風火痛:風池、合谷、頰車、下關、昆侖。 2.實火痛:合谷、內庭、勞宮、下關、頰車。 3.虛炎痛:下關、頰車、合谷、太溪。行間。 (十五)牙齦痛 1.腎俞、太溪。 2.耳門、絲竹空、內庭。 (十六)齒齦出血 1.曲池。 (十七)急性扁桃體炎 1.風熱:合谷、外關、少商。 2.熱毒:少商、商陽、關沖、曲池、合谷。 3.陰虛:魚際、照海、間使、廉泉。 (十八)急性咽喉炎 1.少商、商陽、風池、合谷、尺澤。 2.合谷、內庭、魚際、璇璣、照海。 3.列缺、合谷、通里、天突、風池。 (十九)慢性咽喉炎 1.太淵、魚際、肺俞、照海、尺澤。 2.肺俞、太溪、陰谷、陰郄、照海。 3.間使、三間、液門、魚際、列缺。 第八節 皮膚病辯病處方選穴 (一) 斑禿 1. 血虛風盛:風池、心俞、膈俞、脾俞、足三里、斑禿局部。 2. 肝腎不足:肝俞、腎俞、太溪、三陰交、斑禿局部。 3. 氣滯血瘀:風池、膈俞、血海、太沖、斑禿局部。 (二) 酒渣鼻 1. 印堂、迎香、素賿。,及患部。 (三) 青年扁平疣 1. 風池、曲池、合谷、太陽、陽白、血海。 2. 曲池、風門 二. 全身性病癥 (一) 蕁麻疹) 1.風寒束表:大椎、風池、風門、曲池、血海。 2.風熱客表:膈俞、風門、風池、風市、血海、外關。 3.脾胃濕虛:風池、合谷、內關、天樞、三陰交、足三里。 4.氣血兩虛:風門、膈俞、脾俞、氣海、血海、足三里。 5.沖任失調:肝俞、膈俞、期門、關元、血海、三陰交。 (二)神經性皮炎 1.風熱:風池、曲池、風市、血海。 2.血虛:膈俞、脾俞、腎俞、風池、曲池、三陰交。 (三)牛皮癬 1.濕熱:陰陵泉、太白、太溪、風池。 2.血虛:曲池、血海、三陰交、膈俞。 (四)帶狀皰疹 1.大椎、肝俞、膈俞、曲池、血海、支溝、陽陵泉。 2.合谷、曲池、陽陵泉、俠溪。 三.下肢病癥 (一)結節性紅斑 1.血海、陰陵泉透陽陵泉。 2.足三里、絕骨透三陰交。 (二)下肢丹毒 1.風池、足三里、委中。 2.陰陵泉、三陰交、血海。 第九節 傳染性病癥辨病處方選穴 (一)流行性感冒 1.大椎、風池、曲池、合谷。 2.大椎、尺澤、外關、少商。 (二)流行性腮腺炎 1.輕癥:合谷、外關、少商、頰車、翳風。 2.重癥:大椎、曲池、合谷、中渚、痄腮穴。 第十節 內分泌病辨處方選穴 (一)單純性甲狀腺腫 1.陰虛火旺:臑會、氣舍、間使、太沖、太溪。 2.氣陰兩虛:合谷、天鼎、天突、關元、照海。 (二)甲狀腺機能亢進癥 1.肝郁:肝俞、風池、水突、內關、足三里、神門、太沖。 2.肝火:風池、行間、內庭、太溪一陰交、足三里。 3.陰虛:心俞、肝俞、腎俞、神門、內關、太溪、太沖、三陰交、陽陵泉。 (三)甲狀腺機能減退癥 1.脾俞、腎俞、命門、關元、氣海、足三里。 (四)糖尿病 1.上消:心俞、肺俞、胰俞、大椎、魚際、合谷、太淵。 2.中消:脾俞、胃俞、胰俞、中脘、足三里、三陰交、曲池、合谷、內庭。 3.下消:腎俞、胰俞、關元、三陰交、太溪、太沖、然谷。 |
|
來自: Soyoung_lam > 《經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