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看臺--為夢想而戰斗,堅信自己是對的】
關于創業,馬云常說的一句話是,不要問"我能做什么",而要問"我該做什么,我想做什么"。 馬云在回顧阿里巴巴的創業歷程時,總結了企業創新發展的經驗,其中有一條就是:堅持自己的理想。 馬云認為,任何創業者一定要堅信自己在做什么,一定要堅信自己是正確的,這樣才會有成功的可能。在創業的過程中,尤其是前四五年以內,任何一家創業公司都會面臨很多的抉擇和機會,在每個抉擇和機會過程中,你是不是還是像第一天,像自己初戀那樣記住自己的第一次的夢想,至關重要。在原則面前你能不能堅持原則,在誘惑面前能不能堅持原則,在壓力面前能不能堅持原則。最后明確想干什么,該干什么以后,再給自己說,我能干多久,我想干多久,這件事情該干多久就做多久。 馬云一開始就夢想做一家中國人創辦的全世界最好的公司。夢想做一個世界前十名的網站。 然而在馬云創業之初,除了夢想,幾乎一無所有。他沒有錢,沒有家庭背景,沒有社會關系,沒有名牌大學的出身,沒有海外留學的經歷,沒有MBA學位,沒有計算機知識。夢想創業,是馬云的創業的緣起,但不能僅僅止于夢想,要給夢想一個實踐的機會,要為實現夢想而戰斗不息。 在過去的幾年里,阿里巴巴的模式是不被業界看好的。例如網易CEO丁磊、搜狐CEO張朝陽等人之前一直不看好B2B模式,但馬云不在乎別人怎么說,他只相信自己的感覺。在馬云心里,別人越看好,他越不做,別人越不看好的,他倒要出其不意地試試看。 阿里巴巴的投資者中有一些人曾質疑過阿里巴巴模式,為此馬云在說服他們的同時,做出了一些很好的成績,使這些投資者都心悅誠服。自1999年創業,阿里巴巴以"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強烈使命感和服務第一、客戶第一的價值觀,實現了驚人的跨越,從18人發展到如今的7 000多人,成為了由五家企業組成的集團,產品市場占有率超過80%。馬云認為,這是堅持自己理想的結果。 馬云在創業成功之后曾經說:"我們還是堅信一點,這世界上只要有夢想,只要不斷努力,只要不斷學習,不管你長得如何,不管是這樣,還是那樣,男人的長相往往和他的才華成反比。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但絕對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個人不要放棄今天。" 一個創業者,除了有夢想、有決心、有毅力之外,還得有智慧。馬云是中國第三代企業家,更是智慧創業的典型。他的智慧表現為洞察網絡潮流的眼光、捕捉商業機會的感覺敏銳,以及戰略決策的智慧、聚人用人的智慧卓爾不群。 馬云說:"因為我知道我看見了這個東西,我太想做一樣東西。很多年輕人是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中國人的創業,關鍵不是看你是不是有出色的想法、理想、夢想,而是看你是不是愿意為此付出一切代價,全力以赴地去做它,證明它是對的。" 但愿中國有更多的馬云式的追夢者出現,這樣,創業路上將不再孤獨。
【相關鏈接--網絡時代的創業者:游弋在夢想與賭博之間】
網絡時代是"快公司"崛起的時代。對于史玉柱與馬云來說,"快公司"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總能領受超越常規的榮耀;然而"快公司"又是無奈的,因為太多的疑惑與迷亂始終縈繞旁側。或許一切定論都還顯得過于匆促、蒼白,但巨人和阿里巴巴超常規崛起下的"賭徒"背景,卻著實有些傳奇色彩。 "如果下海失敗,我就跳海"。這是何等豪邁的誓言!1989年年初,柔弱書生史玉柱開啟了在深圳創業、創富的激情歲月。 1992年遷至珠海后,靠軟件開發起家的史玉柱的個人夢想是成為"中國的比爾·蓋茨",將巨人公司打造成"中國的IBM"。直到1995年,史玉柱在全國范圍內以雷霆之勢發動"三大戰役"(藥品、保健品、電腦),激情澎湃地宣稱"三大戰役"完成之后,巨人將跨越100億元關口,成為中國最大的企業。在當時的史玉柱的眼里,市場就是賭場,他要賭一把大的。 史玉柱一直認為自己運氣好,但凡抵臨絕境總會如有神助般化險為夷。但不幸的是,他敗了,而且敗得很慘。信奉"數字就是規模、速度就是效益"的他,頭腦發熱之下,以令人驚詫的"速度"將巨人大廈由18層一步步推高至70層,正是這種"沖動的懲罰"徹底埋葬了他當時的夢想。 在史玉柱的"字典"里,"賭徒"是個褒義詞。他曾經直言不諱地說:"我就是賭徒,這無所謂。什么叫賭?無法預知結果,只能憑借自我感覺做的事情都屬于賭博。只要投資,你很難預期未來,所有的經營企業者都存在賭博的成分,除非你把錢存銀行吃利息,那就不用賭了。" 1997年,巨人危機總爆發,史玉柱逃離珠海、轉戰上海,以保健品的名義繼續豪賭。當然,彼時的境況下,保健品確是賭輸家底的史玉柱,這位"最著名的失敗者"快速實現自我救贖的必由之途。 相比較而言,史玉柱的優點恰恰是馬云的缺點。"IT技術不夠擅長的話,或許會影響馬云對互聯網產業的研判與決斷。不過,好在阿里巴巴不是吃'技術飯'的。"在財經作家孫燕君看來,馬云的短板正是"IT技術不夠擅長",這方面,他與王志東、丁磊、李彥宏都是有差距的。 當然,創業之初的馬云不像現在這樣個性張狂、語鋒凌厲,盡管他那時口才也很好。始于1995年,馬云在杭州向企業兜售一種難覓其蹤的產品--網絡頁面。那個時候,馬云已經有了"偶像",他就是帶領雅虎騰飛的楊致遠。夢想在心中激蕩,馬云要干的是把"中國黃頁"做成中國雅虎。 為了把面向企業服務的互聯網商業模式做大做強,馬云來到了北京,但是沒有人相信他。當時有人向馬云提了一個問題:"目前的政策環境下,民營公司怎么可能把網絡做起來?"這是馬云無法回答的問題,也是他極力回避的問題。當年搞網絡的第一大風險就是政策風險,"中國黃頁"生不逢時。北京一行,發了幾篇新聞稿件而已,除此之外,馬云沒有任何收獲。而在接下來"中國黃頁"的合資之敗,將馬云徹底擊倒在地。馬云輸了第一場賭。 1999年初阿里巴巴的草創,是馬云的第二場賭。馬云回到杭州以50萬元創業,開發阿里巴巴網站。他押寶在B2B,一個在當時普遍不被看好的產業。2000年9月,馬云策劃了第一屆"西湖論劍",和王志東、張朝陽、丁磊、王峻濤這些"大佬"并排而坐,馬云內心惴惴,因為他還不知道阿里巴巴能靠什么盈利。一個月之后,馬云確定將"中國供應商"作為主打收費產品,成立直銷隊伍在浙江省內開展拉網式"直銷"。這一次,馬云贏了。 靠B2B起家的馬云一度不看好網上購物,但2003年他出人意料地介入到C2C領域,以孫正義投下的8 200萬美元為資本打造淘寶網,挑戰美國eBay。沒有人認為馬云會贏,但馬云居然又贏了,將eBay易趣挑落馬下。 馬云的三場豪賭,贏兩場輸一場。 馬云其人,喜歡賭,但不好賭,創業時期經常掛在嘴頭的一句話是:"失敗有什么可怕,大不了從頭再來。"馬云是抱定愿賭服輸的心態去經營淘寶網的。2005年的馬云春風得意,他以張揚的舉止將雅虎中國攬入懷中,不承想卻從此跌入"整合"之中難有大的建樹。"做了就全力以赴,輸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把對的事情做好。阿里巴巴賭過,已經贏了,淘寶網、雅虎中國賭的都是未來。" 至少現在看來,馬云還會繼續賭下去。
教典之二: 鳳凰涅槃,在磨難中成長成熟 開創一個嶄新的產業,創造一個嶄新的商業模式,是一件充滿風險充滿挑戰的事,其開拓者注定要經歷許許多多的磨難和痛苦。在馬云的創業之路上,不管有多少損失,多少委屈,也不管有多大打擊,多大壓力,馬云都扛下來了。"打碎了牙咽到肚子里",馬云從小練就的抗擊打能力,在殘酷的商戰中得到了不斷提升。馬云和他的創業團隊經受住了一次次磨難的考驗,不斷成長,并逐漸走向成熟。 【創業大講堂--馬云和他的團隊艱難創業之路】 如果你沒有在創業路上摔100個跟頭的準備,你不要創業;如果你沒有無數次被拒絕甚至被嘲諷的準備,你不要創業;如果你沒有做好"被全世界人拋棄"的準備,你不要創業。所以,創業路上,苦難是我們最好的朋友! 這不是危言聳聽,更不是夸夸其談,這是馬云在歷盡坎坷、備嘗創業艱辛之后的真情告白。 創業從來都是艱辛的,開創一個嶄新的產業,創造一個嶄新的商業模式,是一件充滿風險充滿挑戰的事,在一片蠻荒之地進行開拓式創業就更加艱辛。其開拓者不管是成為占盡先機的成功的英雄,還是成為異常悲壯的失敗的先烈,他注定要經受磨難和艱辛的鍛造,有句歌詞唱得好:"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 在1995年的上半年,草創時期的中國黃頁步履維艱。那時,中國還沒有開通互聯網,人們對互聯網還一無所知,中國政府還沒有決定是否加入這個信息高速公路。 草創時期的幾個多月里,馬云幾人兜售的實際上是一種在國內還看不到的商品。 幾份美國寄來的打印紙和一個美國電話,并不能讓所有的客戶信服。有人懷疑這些打印紙是馬云他們自己在電腦上制作出來的,并不在網上,于是有人懷疑馬云是個騙子。 盡管馬云是真誠的,盡管馬云在老老實實做生意,盡管馬云在不辭勞苦地義務宣傳互聯網,但他還是不能被人理解,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被人當成騙子。也許是因為馬云太超前了,也許這就是一個網絡先鋒、一個互聯網開拓者必須付出的代價。 馬云被當成騙子從一開始就是誤解和猜忌的結果,但馬云被騙從一開始就是殘酷的現實。在一個信用缺失的年代,被騙幾乎是每個企業家的宿命,是其必經的磨難。
由于資金匱乏,公司舉步維艱。為了尋找資金,馬云費盡了心機。1995年下半年,五個深圳老板主動到杭州找馬云,說愿意出資20萬元,做黃頁的代理。馬云一聽感激涕零,立刻將公司模式,技術支持和盤托出,老板們聽完說還沒弄明白,馬云便派技術人員到深圳,晝夜不停地為其建立系統,老板們終于滿意了,通知馬云三天后到杭州與黃頁簽合同。馬云苦等了三天,音信全無,再催,得知老板們剛剛開過新聞發布會,拿出來的東西與黃頁的一模一樣。此時馬云才知道受騙了。"當時真受不了,但我還是把它扛下來了。"事后馬云這樣說。
在創建中國黃頁的幾年中,馬云至少被騙過四次。騙他的不僅有商人,有企業,有機構,甚至還有媒體。 到了年底,經過8個月的苦苦打拼,公司的賬目已經接近平衡,營業額也已突破100萬元。 到了1996年初,幾乎一夜間冒出了好幾家堪稱強大的競爭對手:"東方網景"、"亞信"、"西湖網聯"等。新生的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競爭驟然激烈起來。中國的互聯網市場從此不再寂寞,而中國黃頁也從此不再孤獨。 西湖網聯隸屬于杭州電信。這是家門口的對手,而且兩家實力懸殊。西湖網聯財大氣粗,中國黃頁勢單力薄;西湖網聯有政府背景,中國黃頁只有民間身份;西湖網聯壟斷著網絡技術平臺,中國黃頁只能依靠海外服務器。在杭州老百姓眼里,西湖網聯是正規軍,中國黃頁是游擊隊。正規軍打敗游擊隊是沒有問題的。但競爭的結果卻是中國黃頁占了上風。連杭州市政府都承認,中國黃頁做得比西湖網聯好。 1995年12月,馬云北上失敗,把新聞、體育、文化裝進中國黃頁的計劃泡湯,把中國黃頁變成中國雅虎的壯志落空,也使把中國黃頁總部放在北京的計劃根本無法實現。 在1996年初,馬云的中國黃頁的一時取勝,并不能化解公司面臨的危機。資金匱乏,資源匱乏,信息匱乏。身處杭州的黃頁要想完全擺脫西湖網聯的陰影也是不現實的。 為了生存,為了長遠發展,為了得到資金支持,也為了背靠大樹好乘涼,馬云決定中國黃頁與西湖網聯合資。 中國黃頁將資產折合人民幣60萬元,占30%的股份;西湖網聯所屬的南方公司投資140萬人民幣,占70%的股份。在合資后的股份公司中,馬云仍出任總經理,但大股東肯定是南方公司。 對于10萬元人民幣起家長期患資金饑渴癥的中國黃頁來說,140萬就是個天文數字。有了資金支持的中國黃頁業務擴展大大加快,到了1996年年底,中國黃頁不但實現了盈利而且營業額突破了700萬。
阿里巴巴十八位創始人之一,團隊里的老大哥樓文勝后來回憶說:"也許是因為年齡太保守,我總是最后一個改變現狀的人。回杭州我是最反對的一個,北京做得挺好,為什么這么快拋棄剛創業的東西?當時不知道是自己的短視。"
同為阿里巴巴創始人之一,阿里巴巴集團公司執行董事謝世煌當時的反應也很激烈:"從終點又到起點,不斷創業,不斷漂泊,這是為什么?" 阿里巴巴創始人之一,原阿里巴巴集團執行副總裁、淘寶網總裁孫彤宇心里也很郁悶:"從業務上業績上,從任何角度看,我們都干得不錯,沒有任何理由一定要重新開始從零開始。" 不管多么反對,多么不理解,但到做抉擇時,大家沒有任何猶豫,也無需三天時間考慮,五分鐘后抉擇就出來了:全部跟馬云回杭州! 從1995年到1999年這5年里,馬云經歷了無數艱辛、苦難、挫折和失敗。多少酸甜苦辣,多少彈痕傷痕,多少淚水和汗水,多少委屈和打擊,如今回首往事,馬云感慨萬千:"黃頁發生的許多事都可以寫成電影劇本。" 1999年初,回到杭州的馬云決定創辦一家能為全世界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站點。馬云和最初的創業團隊開始謀劃一次轟轟烈烈的創業。大家決定不向親戚朋友借錢,集資了50萬元,據點就在馬云位于杭州湖畔花園的100多平米的家里,阿里巴巴就在這里誕生了。 這個創業團隊里除了馬云之外,還有他的妻子、他當老師時的同事、學生,以及被他吸引來的精英,比如阿里巴巴首席財務官蔡崇信,當初拋下一家投資公司的中國區副總裁的頭銜和75萬美元的年薪,來領馬云幾百元的薪水。 2000年,阿里巴巴創建僅僅一年,馬云就已成為中國五大著名網站的掌門人之一。但他與王志東、張朝陽、王峻濤、丁磊四位掌門人的最大區別是:馬云是第二次創業,東山再起,相比這四位初次創業即首戰告捷的掌門人,馬云比他們多了五年的探索、五年的實踐,同時也是五年的苦難、五年的屈辱。 馬云說:"五年苦難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也是成功的重要原因;別人可以拷貝我們的網站,但無法拷貝我們五年的苦難。"的確,不追溯這五年苦難,就難以探求阿里巴巴成功的原因。 忍辱者可以負重:一個人當他受到了傷害,受到了屈辱,只要他自己本身有力量,能夠把屈辱、傷害都忍受下來,他必定是一個能負重的人。 也許馬云從他喜愛的金庸的武俠人物中得到了啟示:一個人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歷盡千辛萬苦,練成絕世武功。當他在開始宣傳推銷中國黃頁和網上電子商務業務的時候,面對那個叫"因特奈特"的"鬼東西",很多人認為他是騙子,那時候,令狐沖忍辱負重的形象肯定不時在他頭腦中浮現,也似乎看到了渡過難關之后,自己也會像令狐沖一樣,終于到達自己的"光明頂"。后來馬云在阿里巴巴的辦公室名字也命名為"光明頂"。 馬云一旦有了一個好的想法,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成才肯罷休。當初辦翻譯社,成立之初翻譯社的經營舉步維艱。成立后的第一個月,海博的全部收入為700元,而當時僅一個月的房租就是2 400元。一起合伙創辦翻譯社的幾個朋友慢慢動搖了,他們考慮讓翻譯社趁早關門。 為了繼續生存下去,馬云開始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一個優秀的大學教師做起了"倒爺"。他一個人背著個大麻袋出發,從杭州跑到義烏、廣州,四處批些小工藝品、小禮品,原本以接翻譯業務為主的海博翻譯社,一夜之間竟變成了"海博雜貨店":從鮮花到禮品,從襪子到內衣,但凡稍微能有些利潤的小商品,馬云通通背回來賣,甚至還銷售過一年多的醫藥和醫療器材。為了能把貨賣出去,他吃盡了閉門羹,遭盡了白眼。如今這個翻譯社成為杭州最大的翻譯機構,全靠馬云當年的"堅持"。 在后來的"互聯網的冬天",很多網站都倒下了,而阿里巴巴能夠度過一個又一個關口生存下來,靠的是永不放棄的堅韌精神和創新精神。馬云說:"一路走下來,我的夢越做越大。我覺得我的最大經驗就是千萬不要放棄,任何時候都要勇往直前,而且要不斷創新和突破,直到找到一個方向為止。跌倒了爬起來,又跌倒再爬起來。如果說有成功的希望,就是我們始終沒有放棄。"
【業界看臺--合資合作并非坦途】
對于一個正在成長的創業公司來說,有時,合資并不是一條出路,尤其是兩種文化兩種模式兩種所有制的合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黃頁與南方公司的合資是一種變相收編,也是一種變相國有化。 馬云同杭州電信的合作,對方出資占70%的股份。對方急于做大賺錢,馬云則認為,做.COM公司猶如養孩子,你不可能讓3歲小孩去掙錢吧!雙方分歧日深,以致馬云的任何提議都被無情否決。 1995年和1996年的馬云,心中一直裝著一個偉大的夢想:把中國黃頁打造成中國雅虎。應該說馬云當時還是有機會有可能的。第一,中國黃頁畢竟是中國第一家互聯網企業,占有絕對的先機;第二,中國互聯網產業起步雖晚但市場巨大;第三,馬云的創新能力和市場感悟力使中國黃頁一啟動就找到了一種成功的盈利模式。正是這個盈利模式以后困擾了中國網絡企業多年,無數網站倒閉的根本原因也是徘徊多年死活找不到一個盈利模式。 中國黃頁是馬云超人商業智慧和敏銳市場洞察力的產物,是馬云搶到的中國互聯網市場上的絕對先機。從1995年上半年到1997年底整整兩年半的時間里,馬云為黃頁傾注了所有的智慧、心血、時間和精力,為黃頁創造了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并最終為黃頁創造了年營業額700萬的奇跡。 合資之后,盡管公司業務在推進,但雙方的裂痕則愈來愈深,直致破裂。但是這次是馬云失敗了,為了保住黃頁,為了迫使對方關掉新黃頁,他選擇了退出。 摧毀馬云這一偉大夢想的是兩把重錘:一是北上失敗;二是合資失敗。相比而言,無疑是第二把重錘制造了毀滅性的效果。 最終的結局是什么呢?馬云不得不被迫辭職北上,不得不被迫放棄所有股份。辛苦一場到頭來黃頁給馬云帶來的是一無所有! 但并非真的一無所有。黃頁給了馬云苦難、磨難、委屈和打擊的同時,也給了馬云經驗、教訓、失敗和成功。所有這些都是比金錢和股份更為寶貴的東西。中國黃頁是馬云的失敗也是馬云的成功!沒有中國黃頁就不會有阿里巴巴! 淚別黃頁后,馬云團隊開始了與EDI的合作,其實質是馬云二次被招安。這一次是為了平臺。 馬云加盟EDI不久就發現,這不是他的公司,而是政府的公司。因為種種原因,馬云發現在體制內的職業生涯明顯不太適合他。無論是EDI還是國富通,都不是讓馬云自由馳騁的平臺。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種思維兩種模式的沖突日見明顯,商人和官員的沖突日見劇烈。盡管EDI給了馬云很高的禮遇,很高的職務,很高的薪金,但馬云心里清楚:他不過就是一個做網站的高級打工仔。他和他的北京團隊一直都是外經貿部的編外人員。 但是,馬云進京是來創業的,是來追尋他的互聯網夢想的,他不是來掙錢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馬云再也付不起這巨大的機會成本了,于是,他又一次選擇了退出。 折騰了快五年,馬云始終未能擺脫政府的控制。這五年,馬云就像孫猴子,而政府就像如來佛。 也許是馬云太超前了。他做的畢竟是網絡產業而不是傳統產業。一個民營企業的成功是需要環境和時機的,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也不能少。可惜當時馬云有的只是人和。在互聯網領域,1998年前的中國,根本不存在民營網絡公司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和氣候,根本不可能誕生中國的雅虎!時勢比人強,無論是誰都不能擺脫大環境的牽絆。 因此1998年以前的馬云,失敗是必然的,成功倒是不可思議。中國的門戶網站出現在1998年也是歷史的必然,是因為直到那一年中國政府才開放網絡產業。現在當人們回顧這段歷史時,必然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王志東、張朝陽、丁磊是應運而生;馬云、張樹新則是生不逢時!
【相關鏈接--新"公私合營"的嘗試】
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所有權基礎越大,獲取資源的能力就越強。因此,民營企業為了改變資源基礎--業務規模畸形搭配的倒金字塔結構,根本出路在于主動突破封閉產權的藩籬,吸引外部產權主體進入,尤其是與國有資本展開股權合作,以弱勝之道贏得企業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這就是所謂的新"公私合營"。 現階段我國的新"公私合營"是指,在當前的社會政治環境下,民營資本作為與國有資本平等的市場主體,主動通過股權合作,達成資源與能力互補的合作行為。應該看到,大家批判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國有企業在積聚社會資源、構建完整的工業經濟體系方面的作用。對公有制經濟的簡單否定,非但不公允,而且會造成社會存量資源的巨大浪費。 有識之士認為,新"公私合營"的大智慧在于:由單純控制變為合作,由強勢取勝變為弱勢取勝,一箭雙雕,整合產權基礎的同時,整合社會存量資源。 2004年春天,萬通與泰達的戰略合作,標志著中國一批最前衛的民營企業家已經意識到其自身致命的弱點,開始走一條別出心裁的新"公私合營"。萬通是中國民營企業的代表,致力于做中國高端的房地產,其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瓶頸就是資源缺乏;而泰達是天津的一個大型國有企業,在天津擁有上百億的土地資源,卻沒有自己的房地產開發隊伍。二者合作正好能夠長短互補:一方可以獲得資源,另一方則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 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就像《西游記》中的孫悟空與唐僧,一個動力足,但缺資源;一個有資源,但缺機制。民營企業的"軟肋"正是國有企業的"長項"。今天的民營企業應該及時利用國有企業的優勢,形成與國有企業合作的局面。這就需要民營企業家深刻領悟弱勝之道,以一種博大的胸懷舍"大"取"小",走新"公私合營"之路。 回首當年馬云的中國黃頁與南方公司的合資,實際上也是一種新的"公私合營"的嘗試。二者本可以取得優勢互補的雙贏局面,然而事與愿違。由于對方的惡性競爭與獨霸意識,使雙方的聯姻平添了幾多磨難,最終勞燕分飛。個中緣由,令人深思。 |
|
來自: qiantangjun > 《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