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班主任工作案例見: http://www./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37&Page=1
案例分析是對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實例進行分析,通過對被描述的具體情景中所包含的一個或多個引人入勝的問題的分析之后,得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和技巧。也可以在具體情景的介紹和描述中,滲透一定的理論思考和實際活動的反思。 每個案例都有著鮮明的主題,它常常與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實際教育教學活動中常見的疑難問題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關。它源于教育教學實踐但又不是簡單的教育教學活動實錄,它有相對完整的情節乃至戲劇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發生的過程,反映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變化,揭示教育教學工作的復雜性,并引人入勝。 作為一個能夠提供借鑒的教育教學案例,可以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成功事例,也可以是教育教學實踐中遭遇的失敗,前者可以提供經驗,后者可以提供教訓,都同樣具有借鑒意義。帶著這些特點,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分析案例會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和推動作用。 案例:保護一個孩子的尊嚴 有一次,一個家境很差、成績也差的學生放學后含著淚跑到劉承論老師那里,強烈要求換座位, 原來,那一天,幾個坐在他前后的學生不知為什么開始議論起他來。 “他家里沒有錢,他婆婆又是吃低保的。”一個學生說。“不是吃低保,是撿破爛的。”另一個瞄著他補充道。“他爸爸是吸毒的,根本掙不到錢,他一天還還這么多東西,不知他是哪兒來的錢?”第三個學生興奮的插話。 “愛的能力,同情的能力,尊重他人的能力,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重要!”這是劉承倫的理論。為了旗幟鮮明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劉承倫老師不僅始終堅持在課后為這個孩子輔導,還經常在他的閃光點突現時不遺余力的表揚,并對所有包含歧視的做法進行嚴厲的批評。但這又出乎意料地導致其他孩子的仇恨——他們不恨老師,卻恨背后向老師告密的同學,恨這個生活在他們并不了解的環境里的孩子…… 保護一個孩子的尊嚴與維護大多數學生的情感這個兩難境地,使劉承倫老師度過一個個不眠長夜。 診斷: 消極班級輿論的來源 案例中,面對這個家庭和學習都很困難的同學,部分學生不僅不給予同情、關愛和尊重,反而冷眼相對,毫無顧忌地排斥他、嘲笑他、羞辱他,形成了一種消極的班集體輿論。面對這種傳播負向、消極價值觀念的輿論形態,很多老師和劉老師有著一樣的困惑:一向被我們視作純潔無瑕、天真未鑿的小學生怎么會如此世故?一向被我們比喻為家庭的班集體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和諧的聲音?這是社會的責任還是教育的失職?在面對這種消極班集體輿論時,我們該如何處置?……要解答這些疑問,我們必須首先對這種現象進行梳理和分析。 方略:消極班級輿論的化解之道 面對消極班集體輿論,班主任一般會采取三種措施。一是置若罔聞,不管不顧。消極班集體輿論如星星之火,有時會自生自滅,但有時也會呈燎原之勢。若在消極班集體輿論萌芽和形成階段不加處置,一旦形成氣候,不僅難以處置,而且會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二是施以鐵腕,強力打壓。這種做法雖然看起來省時省力,但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有時甚至會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對班集體的長效管理十分不利。三是因勢利導,積極疏引。疏引主要著眼于學生心理的轉變,能夠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效果比較持久。同時,這種做法的教育手段相對溫和,學生容易接受。 觀點:面對班集體消極輿論的兩種選擇 【觀點一】用行動來表達意見是一種常見的輿論表達形式,如鼓掌、集會、游行、罷工等。 在班級中,當一種消極輿論形成一定的規模之后,一方面,它所聚集的輿論力量需要以某種方式來宣泄,另一方面,它也需要以某種行為更鮮明、更激烈地表達輿論群體的集體意見,此時,集體的消極行為往往是最佳選擇。消極行為既有可能是“有所為”,即做不該做的,如擾亂課堂秩序、損壞公物、鼓倒掌、喝倒彩等,也有可能是“不作為”,即不做該做的,如集體逃課、逃避勞動、不做作業、不參加集體活動等。行為形態是消極班級輿論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班級輿論的激烈表現形式,對班集體具有一定的破壞力。因此,班級管理者應該深入班級了解情況,及早發現、引導和化解消極班級輿論,盡量避免集體性消極行為的發生 【觀點二】任何班級中都會有負面影響的學生,這些學生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有反從眾心理,不愿意從眾,愿獨辟蹊徑,有與眾不同的觀點,以表明自身的存在。另一類便是自制力差,個人意識突出,虛榮心強,好嘩眾取寵,專門與紀律制度唱反調的人。 這些學生往往很聰明,或某方面能力很突出,很具號召力。如果能轉化這兩類學生,他們會在班級工作中表現出色,可以影響一大批在是非面前動搖不定的同學,有利于加強正確輿論的教育與約束力。 在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找機會與這些學生談心,肯定他們的優點,委婉道出缺點,并指出這些缺點對他的不利影響。在集體活動中,對于他們的正面作用,公開肯定與表揚,培養他們的榮譽感和是非觀念,樹立他們在班級中的新形象,促使他們向正確的輿論靠攏 選自《班集體問題診斷與建設方略》 2. 午休時,一小學生對學校操場一側的單杠特別感興趣,兩只手交替吊在上面晃蕩。班主任發現后,立即加以制止。放學后,他又帶領幾個小伙伴偷偷玩單杠,一不小心摔了下來,當時右手臂疼痛難忍,不能動彈。班主任獲悉后,立即帶他去醫院診治,醫生根據X光片,判斷是手臂骨折,并立即進行了治療。家長隨后趕到醫院,在了解情況后,對班主任非常感謝,主動結清了所有醫療費用。 發生這種情況,班主任老師做法是否恰當?請根據本案例分析偶發事件的特點。 答:1)班主任在本案例中做法完全正確。該案例中班主任在前面發現危險時已對其加以制止,盡到了責任。后來該生不聽勸告,瞞著班主任去玩,出了問題,自己應負完全責任。作為班主任在事情發生后,立即將其送往醫院,救治及時,處置得當。 (2)偶發事件的特點 首先,成因的不定性。“導火線”可能是學生主動點燃的,可能是學生被動引發的,可能是教師的疏忽造成的,也可能完全是外在因素的波及。 其次,出現的突然性。表現出不可預料和突發的特點。 再次,后果的破壞性。偶發事件會打亂原有的部署,使原本井井有條的教育活動無法按計劃進行,活動的效果會大打折扣,甚至背道而馳。同時,由于偶發事件的起因比較復雜和難以預料,處理起來有相當的難度,一旦處理不當,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班主任面對偶發事件,一定要謹慎處理,不可造次。 最后,處理的緊迫性。班主任面對偶發事件,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最佳的解決方式,爭取獲得最理想的效果。 3. 有一個孩子,在上中學時,父母曾為他選擇了文學這條路。只上了一學期,老師就在他的評語中寫下了如此結論:該生用功,但做事過分拘禮和死板,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善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后來,一位化學老師了解他這個缺點后,認為他做事過分認真和死板,正好適合做化學實驗,便建議他改學化學。這一次,他的缺點正好用在他適合的位置上,因為做化學實驗需要的正是一絲不茍。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臺,化學成績在同學中遙遙領先,以致后來他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他的名字叫奧托·瓦拉赫。 奧托·瓦拉赫的人生之路對我們今天評價學生有何借鑒?請用發展性評價的觀點加以分析。 答:發展性評價的根本目的,是關注和促進被評價者的素質發展。因此,評價的內容不僅是學科成績,還要關注學生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心理文化素質的發展水平。發展性評價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同時也有利于教師發現學生的潛能。因此,我們要多方面地評價學生。 首先,應該認識到學生的潛能是多方面的。其次,用多把尺子衡量學生。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提供了體驗成功的機會,在一個領域表現力不從心的學生有可能是另一個領域里的佼佼者。因此,班主任要深入學生,加強與學生的交往,全面了解學生,從中發現學生思想、行為領域里的獨特之處,并對這些獨特之處給予保護和激勵性評價,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把握自我,進而到達成功的彼岸。因為,有時缺點也是財富。奧托.瓦拉赫之所以能成為一個有用之才,就是因為化學老師很好地利用了他的缺點。 4. 案例簡述:班上張強和汪波打了起來,被值日老師抓到班主任處。班主任問原因,張強和汪波異口同聲的指責對方,強調自己的道理。 問題:1、這時班主任應該怎么做?2、你如何認識學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參考答案:1.先耐心聽學生談事情的經過,弄清楚事情真相,從中判斷各自承擔什么責任。再讓學生談打架的害處;之后讓學生討論他們各自應當承擔什么責任。2.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過:“具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只有當學生有自我教育的要求時才能實現。” 當今學生自我主見比較強,很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有一部分學生會不聽別人的勸告,包括家長的和老師的,總是堅持自己的意見和做自己的事。因此,加強學生的自我教育非常重要。目的是讓學生自己悟出道理來,而不是老師苦口婆心的說道理。自我教育的途徑多種多樣,比如:自信療法、培養自己的意志力、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調節自己的情緒、自我反省等。 5.案例簡述:班上有"四大金剛",一個班干部,三個課代表。有的同學反映,他們四個很團結,個個都很牛,誰給他們提意見,不僅聽不進去,還可兇了?! ?/span> 問題:1、你認為該怎么做?2、班主任如何看待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 參考答案:非正式群體是在與同伴交往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對學生的心理品質發展乃至日常學習、生活極具影響力,值得老師們注意。如果非正式群體的價值取向、目標、行為規范與班集體一致時,會對班集體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但值得我們重視的是,非正式群體也有偏離集體、偏離正確輿論的時候,這時就要求我們教育者適度介入,適度引導,將其納入班集體的發展軌道。而對于對立(反抗)型的小群體成員,教師更應當更多的關注、接近和親近他們,發其閃光點,及時強化,作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切忌簡單、粗暴。 對于各類非正式群體,我們可以:1、利用非正式群體成員間的感情基礎,增進同學間友誼、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2、利用非正式群體成員間暢通的信息管道,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對班集體管理的一些意見和建議。3、培養、培訓非正式群體的領導者,形成強而有力,管而有效的班干部集體。 6.案例簡述:班上有個同學身體有一些殘疾,走路有一些跛,班級有些同學常學她走路的樣子,開他的玩笑,還給她起外號。作為班主任,我覺得應當批評那些不尊重殘疾同學的行為。但轉念一想,這樣一來會傷害殘疾學生的自尊心,我一直在尋找一個恰當的方法。 問題1、請你給她找到一個恰當的辦法?2、請你說說自己對生命特點尊重的理解? 參考答案:通過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給學生介紹一些殘疾人的成功事跡,讓學生明白,不管什么樣的生命特點,都有可能為社會作貢獻,引以學生討論、理解、尊重生命特點。也可以寫周記,比如,“如果我是殘疾人”。 7.案例簡述:班主任正在認真地向學生布置著大掃除任務。話音未落,王明同學立即說了句笑話惹得同學們哄堂大笑起來。班主任措手不及,怒火中燒,這不是明擺著對老師公開挑釁嗎? 問題1、分析王明的心態?2、你認為應該怎樣處理類似情況? 參考答案:1.也許他只是搞笑,也許他是故意搗亂,也有可能是公開挑釁老師。2.冷處理,當場不要發火,可以當作沒聽到,甚至一笑而過。事后可以私底下找王明好好談談,了解他這樣做的原因,并給予相應的教育。 8.案例簡述:數學老師反映班上有一個姓趙的同學不知何故連續3天不交數學作業。班主任把小趙叫到辦公室問他:"你為什么不交作業?"他低頭不語。給他講學習的意義,做作業的重要性……他還是一言不發。"作為班主任的你火了,大發雷霆,責令小趙:必須當天把所缺作業補齊。否則……你原以為這最后通牒一定起作用,誰知,第二天小趙不但沒有把作業補上,反而不進教室上課了。這下你沒轍了,可是若讓他開了先例,再有效仿的,那以后教學還怎么進行? 問題:1、請你分析該班主任的做法?2、對不交作業的學生該如何處理? 參考答案:1.班主任把小趙叫到辦公室,給他講學習的意義,做作業的重要性。這些做法是沒問題的;大發雷霆,下最后通牒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輕易發火容易激化師生矛盾,不利于解決問題。這種做法也容易使老師下不了臺。2.了解學生不交作業的原因,學生不回答,也可以從側面去了解,比如問同學,問家長學生在家里情況等。然后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再找他談。 9.一個女學生家境不好,本人相貌也很一般,雖然為人本份,學習也很刻苦,但成績仍不突出,別人對她也是不冷不熱。她感到這個世界對她太平公平;你這樣做的理由?別人那么有錢,那么漂亮,那么聰明?于是她有了輕生的念頭,留了紙條就跑出去了。你找到她時,她已經在外面游蕩兩天。 問題:面對神情呆滯、了無生氣的她,你是怎么做的?你這樣做的理由? 參考答案:不批評、不責罵,只是輕輕地說,你餓了嗎?然后我們去吃點東西。我們一起回學校吧。你知道老師和父母是多么地著急啊(給她關心)。你在老師心目中,……(說她的優點,給她自信)。我們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但我們有選擇奮斗,自立自強的機會(給她希望)。 10. 一位后進生,家長恨鐵不成鋼,教育的方式方法簡單粗暴,動不動就拳腳相加,孩子越打越頑皮,與家長產生對抗情緒。家長悲嘆不已,叫你對她的孩子不要客氣,即使打也無所謂。 問題:你會怎么做?你這樣做的理由? 參考答案:勸阻家長,不要隨便打學生;多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與家長多談教育孩子的方法,說服家長多給學生一些關心、愛護、鼓勵。另一方面,與學生溝通,學會理解父母的愛,明白父母的苦心。改正缺點,讓家長開心。 11. 你帶的班,在學校每月開展一次的文明班評選活動中,將近一年了,還沒被評上過一次。你很著急,對照文明班的評選條件,召開了一次班會,讓同學們尋找差距,分析原因,想想辦法。會上,同學們都把矛頭指向那幾個后進生,紛紛指責他們拖后退,這幾位后進生卻不服。 問題:你會怎么做?你這樣做的理由? 參考答案:先自己向學生做檢討自己工作的不足,自己承擔主要責任。然后讓學生明白,每個學生都有責任,讓學生反省、討論自己應該承擔什么責任。再分析還有班上哪些工作沒做好,尋找差距,找出不足,怎么去改進。理由是:老師要做好敢于承擔責任的表率;教育學生勇于承擔責任;讓學生知道接下來工作怎么做。 12.如何教育學生遵守紀律? 參考答案:(1)培養學生分清是非的能力;(2)通過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對紀律的感性認識,增強學生對紀律的理性理解,而且堅信其必要性和正確性。(3)讓學生懂得紀律要求。(4)創設條件,讓學生在紀律實踐中產生積極的紀律體驗,從而形成自愿遵守、主動執行、積極維護的良好心理基礎。(5)鍛煉學生的紀律意志力,培養學生自我克制能力。 13. 班主任工作職責有哪些? 參考答案:(1)做好學生思想品德教育。(2)努力建設好班集體。(3)抓好學生的學習質量。(3)關心學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4)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課外校外活動。(5)培養學生自治自理能力。(6)做好學生的家長工作和社會工作。(7)做好班級常規工作等。(8)做好本班學生思想品德評定和有關獎懲工作。 14. 某特級教師說:“學生是在犯錯誤中成長起來的,因此,要允許他們犯錯誤,要正確對待他們的犯錯誤……”。 問題:你認為這句話對嗎?為什么? 參考答案: 首先應該肯定,這位特級教師的話是完全正確的,學生的確是在不斷犯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其次,這是他們的心理特點決定的。青少年兒童有一個共同的心理特點,就是好奇心重,由于好奇心的驅使,不管該做或不該做的事情,能做或不能做的事情,他們都要去探究一下,去嘗試一下,結果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導致了犯錯誤。 再次,由于他們年齡小,經驗很不足,辨別能力又很低,對什么是對的,什么是不對的,往往分辨不清,結果也導致了他們犯錯誤。 第四,他們缺乏抵制能力和自制能力也是使得他們經常犯錯誤的原因。 第五,錯誤的模仿也是使他們犯錯誤的一個原因。他們往往模仿成人的一些錯誤言行,從而使得自己犯了錯誤……。 因而,必須正確對待,循循善誘,千萬不要一見他們出現錯誤就橫加指責,粗暴對待,而是應該改進教育方法使他們盡可能的少犯錯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