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關鍵點——肚臍 肚臍眼,中醫稱之為“神闕”穴,又名臍中。古代醫家對此穴非常重視,認為肚臍(神闕穴)能聯系全身經脈,通過經氣循行,交通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具有調節全身經脈氣血的作用。 臨床上常用此穴治療急腹痛、休克、痛經、自汗盜汗、痢疾、產后尿潴留等癥,下面介紹幾種常見病的治療。 急腹痛  急腹痛是指急性胃腸炎、腸痙攣、胃炎等引起的腹痛,多表現為胃脘以下、肚臍四周部位疼痛。可與多種臟腑疾病并發,致病原因很多。 神闕穴為溫陽、回陽救逆之要穴,灸之能溫陽暖腹、散寒止痛。運用艾灸、拔火罐等方法治療急腹痛,效果顯著。
痢疾 灸神闕穴可作用于腸腑,直達病所,發揮其調理腸胃氣機、化濕消滯的作用,可治療痢疾。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灸神闕穴治療痢疾,主要是激發了人體淋巴免疫系統,提高了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了白細胞吞噬痢疾桿菌的能力。
蕁麻疹 蕁麻疹癥狀為全身皮膚出現散在性、大片狀風團,皮膚奇癢。神闕穴拔火罐,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扶正祛邪等作用。 從現代醫學觀點來看,神闕穴拔火罐可刺激神經、血管、淋巴結和肌肉組織,使血管擴張,血流加速,新陳代謝加快,促進炎性物質的吸收和消散,從而消除癥狀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產后尿潴留 產后尿潴留,中醫稱為“產后癃閉”,即產后小便不通。隔蔥鹽艾灸神闕穴,能使肺脾之氣增強,又能溫補腎氣,進而恢復膀胱氣化功能,使氣機通暢,小便自利。 具體操作方法:將食鹽炒黃待冷后備用,蔥白洗凈搗成泥,用手壓成0.3厘米厚的蔥餅一塊;將艾絨捻成蠶豆大小的圓錐形艾炷,備1~4炷;先將鹽放入神闕穴填平,將蔥餅置于鹽上,再將艾炷放在蔥餅上,尖朝上點燃;待有灼熱感時,換1炷,如此直到溫熱感入腹內,有便意時止;小便自解后,可再灸1~2炷以鞏固療效。
口腔潰瘍 復發性口腔潰瘍以口腔黏膜生黃白色小潰瘍,經常反復發作為特征,多見于青壯年人,女性為多,屬中醫“口瘡”范疇。 中醫認為,臍為先天之本,又為后天之根源。艾灸神闕穴具有健脾益胃、益氣的作用,可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從而達到調理平衡臟腑、陰陽、氣血的目的。 現代實驗證明,“灸臍療法”可提高機體免疫力。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是臨床常見病之一,發作時表現為打噴嚏、鼻癢、流清涕,若早晚遇風寒則發作尤甚。本病屬變態反應性疾病,多與過敏體質或接觸過敏原有關。 中醫認為,鼻為肺竅。若肺氣不足,風邪入侵,則有鼻癢、流鼻涕、打噴嚏等表現。 神闕穴拔火罐可鼓舞陽氣、溫經通絡、扶正祛邪,增強機體防病抗病能力,有良好的抗過敏作用,對防止復發也有重要意義。
肚臍眼上可以拔火罐嗎?
拔火罐是一種充血療法,利用熱力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罐緊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現象,從而產生治療作用,
肚臍就是神闕穴 ,因為消毒不便 一般都是灸 不針刺,可以拔罐,但力度不能過大,以略感覺疼為度。 能治療皮膚過敏,治療蕁麻疹,效果很好。(須拔5分鐘,停5分鐘,反復3-5次);保健臟腑每次拔10-15分鐘,每天拔1次;用它 在臍眼處填鹽面后拔罐確效佳(或者隔片生姜再放鹽) 采用肚臍拔火罐的方法有時能有不錯的效果。肚臍部是神闕穴,此處拔火罐可刺激全身的經氣。可使人體真氣充盈、精神飽滿、體力充沛、腰肌強壯、面色紅潤、耳聰目明、輕身延年。并對腹痛腸鳴、水腫膨脹、泄痢脫肛、中風脫癥等有獨特的療效。
注意事項:孕婦及小兒慎用。
“灸臍”的作用
有趣的是,有科學家用“黃金律”來測量人體,結果驚奇地發現:從肚臍到腳的長度,與肚臍到頭頂長度的比值,恰好等于0.618,就是說,肚臍正位于人體的“黃金分割點”上。而現代科學研究表明,0.168在養生中起重要作用,所以“黃金分割點”應是調整人體功能的最佳作用點。實驗研究也證明:通過藥熨、艾灸等刺激,有助于調節人體神經系統及內分泌活動,尤其是能顯著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從而能起到扶正祛病、益壽延年之作用。
一般來說,灸臍注意事項有三:第一,臍部有損傷、炎癥者及孕婦禁用;第二,剛吃完飯或空腹不宜灸臍;第三,艾灸不可離臍部太近,否則易燙傷。
相關鏈接:常用艾灸臍兩法
第一法:艾炷直接灸。將燃燒的艾炷直接懸在臍中上方(1厘米左右)施灸,以覺得有溫熱感為度。每次灸15~30分鐘,每日1次,連灸10次為1療程。全年可不定時灸3~5個療程,秋冬季施灸效果更佳。因體質素虛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神經衰弱等疾病用此法防治效果較好。
第二法:神闕隔姜灸。把姜片上穿刺數孔,覆蓋于臍上,點燃艾炷在姜片中啄灸,以感溫熱且舒適為度。每次灸15~20分鐘,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開始灸最好。此法對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諸癥有預防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