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蠅蚯蚓輪養種養良性循環
廣西日報記者 梁杰珍
今年28歲的高中畢業回鄉知青蔣愛國,以他為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作出的突出貢獻,在1997年被授予“廣西青年星火帶頭人”稱號,2000年12月又獲得由團中央、農業部等6單位聯合授予的“中國杰出青年農民提名獎”。 70年代初,隨著化肥和農藥大量使用造成土壤板結、酸化、作物產量下降,農作物有害物質殘留并通過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等問題日益突出,美國土壤學家阿伯奇提出了通過增加土壤腐殖質,建立良好的土壤條件,從而減少甚至不使用農藥、化肥的生態農業新思路,在世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也引發了中國無數的有志者去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生態農業模式。 蔣愛國在8年前就成了這浩浩蕩蕩科研大軍中的一員。經過8年研究他成功地摸索出“蒼蠅蚯蚓輪養、EM除臭增效、種養良性循環”技術,創造了復式養殖和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的生態農業新模式。 三項技術創新 該項技術有三大創新: 一是將過去使用豬牛雞鴨等禽畜糞便單獨養殖活體動物蛋白飼料——蒼蠅和蚯蚓,變成先養蒼蠅后養蚯蚓,即將養過蒼蠅的糞肥與垃圾、果皮爛葉等堆漚腐熟后,再養蚯蚓。 然后,將蠅蛆和蚯蚓養豬養雞等,尤其是養經濟價值高的特種動物。經過蚯蚓“加工”而變成優質肥料的蚯蚓糞,用于種植,還能用來喂養黃鱔、田螺,也可作肥料出售。所養豬雞得到的糞便,再用來養殖蒼蠅、蚯蚓……如此周而復此,通過生物鏈的作用,形成一個種養結合、低投入高產出、自成體系的良性循環系統。 二是采用經過訓化的蒼蠅和雜交改良的蚯蚓,以及將蒼蠅籠養改為規模化的房養,蚯蚓大小分養等新技術,使蠅蛆的產卵量提高了4—6倍,蚯蚓產量由每平方米2—4公斤提高到13—33.5公斤。 三是在養殖和種植上應用了現代生物技術——EM技術。EM又稱“有效微生物”,是一種復合型微生物菌劑,用它來處理禽畜糞便,不但能夠殺菌除臭,還能縮短一半的發酵時間。而蔣愛國研究成功的EM菌培養技術,每公斤菌種的生產成本只需3分錢,普通農戶都能掌握,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低投入高產出 這一模式的經濟效益如何?且看蔣愛國的實踐。 他用一噸的禽畜糞先養出了100—300公斤蠅蛆,收完蠅蛆后將糞肥加入垃圾瓜菜皮等堆漚后,又養出了20—60公斤蚯蚓,然后用這些蠅蛆和蚯蚓飼養黃鱔、甲魚、青蛙等特種經濟動物。那一噸蚯蚓糞,部分喂田螺,部分作肥料以2元1公斤出售,扣除各種開支后的純收入為600—800元。 這樣的低投入高產出是怎樣得到的呢? 首先,由于原料(禽畜糞便)能夠重復使用而節約了50%的原料成本。 其次,由于品種優良技術先進,每公斤蠅蛆和蚯蚓的綜合生產成本僅為0.5元和1元。用它們取代7—18元1公斤的商品飼料養殖特種經濟作物,效益當然可觀。1997年蔣愛國應用這套技術在96平方米的養殖池飼養黃鱔,當年獲純利6000元,創造了桂林市庭院經濟最高紀錄。蚯蚓糞作有機肥結合使用EM技術,又大大提高了種植業的經濟效益,經科學計算,這種新型生態模式的投入與產出比為1∶2—3。 良好現實意義 一個成功的生態農業模式,應當是生態與經濟效益并重,這項技術可謂兩全其美。 EM的應用,消除了禽畜糞便的臭氣,蚯蚓對生活垃圾的處理解決了部分垃圾對環境污染問題,大量優質有機肥的施用,改良了土壤,培肥了地力,生產出來的是安全、優質的農產品,對生態環境以及人體健康的保護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這一模式最大的特點是低投入高產出,所生產出來的動植物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對解決當前困擾廣大農民的種養生產成本高,增產不增收的難題很有現實意義。 另外,由于瘋牛病的影響,我國嚴格控制進口動物蛋白飼料,在養殖業面臨優質動物蛋白飼料短缺的情況下,應用該項技術大規模生產蠅蛆和蚯蚓,是從根本上降低飼養成本和實現自給的有效途徑。 正因為如此,這一模式受到了廣泛的關注。為了加速推廣,兩年前蔣愛國到南寧建立了示范培訓基地,來自全國各地的6000多學員在這里取得了真經。他還受聘擔任了區內外20多家水產公司的技術顧問。 摘自《廣西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