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天練功法
我幼年體弱多病,至18歲時健康情況更差,纏綿于床榻。后遵醫囑,掃除妄念,安心靜養,病體始略有好轉。至1947年,在三十歲時,友人勸我靜養,一日打坐三次。坐時妄念橫生,呼吸反而粗促不利,以致胸廓堅實,梗梗于懷。時悉江漢名醫、氣功家祝老大夫由京返漢,即登門求教,并學會了小周天練功法,從此以后即堅持練習。1956年3月15日夜,正坐功時,突覺尾閭周圍惡癢難受,半日后消失。至5月3日夜半,兩腿忽然動搖,左八右八,對稱平衡,兩夜后又消失。此后又出現過尾閭附近有蚯蚓式蠕動,繼續三月不斷,至8月15日夜變為身體前后搖動,頭頸旋轉如狂,震動之狀,不能自持,半日之后威力更大,床榻為之震動。至10月19日夜,尾閭發熱,遍及全身,如圍爐取暖。除夕趺坐(盤腿坐),有一股熱氣自尾閭穴起,上升至頸下大椎穴停頓不移,即以意領氣引向頭頂而過,降到顏面,再循胸腹,入丹田。用此法操練兩日,尾閭穴一股熱氣上升,自動沖過大椎穴上達頭頂百會穴縈繞盤旋,如泰山壓頂,頭部左搖六十三,右搖六十三。直至1958年3月14日夜,熱氣始自動從后上經向前下,沿任督脈循環一周。從此以后,一呼一吸一上一下隨息不已。身體轉弱為強,百病消除。 下面簡介具體練功方法。 首先,選一清凈之室,開窗闔戶,空氣新鮮,避免風向,然后寬衣解帶,靜坐床上或沙發上,平直其身,脊骨不曲,端正不歪。 靜坐姿勢分雙盤、單盤、自然盤,任選一種。坐時要做到三折式,即臀部略向后,腹部稍鼓起,胸部微前俯,不故意做作,以舒適為度。雙手相握置于腹下。 然后微閉雙目,安然入靜,不思,不看,不聽,不動,舌抵上鄂,口中津滿隨即緩慢咽下。初練者往往雜念紛紜,時滅時起,可采取隨息法消除之。 呼吸要求由緩慢細柔逐漸達到深長,若有若無,一似龜息。呼氣時,意識隨氣息經胸胃直達小腹,心窩略內陷(即心窩下降法)。這時,練功者有氣息下沉的感覺,即氣貫丹田。意識若不隨之而下,即無此感覺,也即有了雜念。 所說隨息、心窩下降、氣貫丹田,全是意識暗示,現實的呼吸仍然是鼻吸鼻呼,僅在呼氣時意識暗示氣貫小腹,用此法沉氣既可避免產生雜念,又可避免久練后出現胃滿胸梗之弊,可謂一舉兩得。 如此練習三月,小腹必然產生熱氣,此時即可運氣,使通小周天。小周天有一定線路,即任督二脈,從后上經前下,來回不止,循環不息。具體操作方法如下:用意識假想丹田有一股熱氣,由丹田下行,循小腹,抵臍下四寸中極穴,經會陰,過谷道(肛門)至尾閭,沿夾脊棘突中上行,達頭頂百會穴,再下顏面,過喉,由胸腹正中線入丹田中。略頓一頓,仍循前法,周而復始,循環不已,至練功畢時為止。 小周天所說丹田,為臍下一寸五分之氣海穴。 練小周天時切忌用力吸氣,或拱背挺肩低頭使后頸用力提升,否則易生流弊。必須以意識暗示緩慢引氣上升,若無上升感覺,多練多引自然成功。務必順序漸進,不急不噪,因勢利導。急躁冒進,要產生偏差。 小周天通達后,即可運用此法治病,但需事前弄清楚病區病灶與十二經絡、奇經八脈的關系,然后才能引氣循經運行,氣攻病所,取得預計的效果。例如,足少陽膽經所屬病區病灶或足少陽膽經所過之處有疾病痛癢,即可引氣循足少陽膽經運行。具體運行線路,用意識暗示丹田有熱氣下行,過小腹,繞陰器,過谷道,到尾閭,即向兩側旁開一寸五分沿足太陽膀胱經上行,抵后頸大椎穴會合,上達頭頂百會穴,下顏面,向兩肩的肩井穴去,然后入腋下三寸淵液穴,至乳前第二肋骨期門穴,斜向臍旁九寸章門穴,直下至環跳穴,再下經風市而至膝下外側陽陵泉,達踝上三寸懸鐘穴而抵終點足底涌泉穴止。 另一種小周天治病運氣法,不經過小周天迂回老路,而是以意領氣,抄直就捷,直達病所,醫治疾病。此種方法若順其勢,可氣到病除,若逆其勢,則弄巧成拙,增加病情。 不論是靜坐吐納,周天運氣或運氣治病,都必須在收功前氣沉小腹,然后微開雙目,輕伸手足,緩慢移步;切勿匆促,然后按摩八會穴,輔助周天運氣之不足。 八會穴是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八個聚會穴。這八個聚會穴是臟會章門穴、腑會中脘穴、氣會膻中穴、血會隔俞穴、筋會陽陵泉穴、脈會太淵穴、骨會大抒穴、髓會絕骨穴(穴位部分請參見針灸書籍)。方法是在練功完畢后搓熱手指,撳住穴位,徐徐摩搓至熱,或搓36遍。 運氣治病者可根據病情選穴。如胃病屬腑,腑會中脘,即摩搓中脘穴至熱,或36遍。肺病屬氣,氣會膻中,即摩搓膻中穴。肝病屬臟,臟會章門,搓章門穴,如此類推。 此外,另有八個穴位也可摩搓:1,拇指背拭目去心火;2,拇指擦鼻潤肺;3,拇食指擦耳補腎;4,左右掌心擦面健脾;5,雙手掩耳鳴天鼓清頭腦;6,左右手搓玉枕關治神經衰落;7,左右掌摩擦腰眼治腰痛,8,摩擦左右足心治高血壓、失眠。最后,雙手抱肩搖動全身,使氣血流通。 如此練習,每日早晚各一次,也可早晨練一次晚上不練,每次40-60分鐘。 治病實例 病例1:湖北孝感縣朋興人民公社旭光大隊陳某,曾仿效日本岡田氏靜坐法練習氣功,由于沒有遵循守竅秘訣,反將意念集中于肝臟范圍,日積月累,氣血停滯,形成肝硬化癥候。由于肝功能降低,血液郁滯,氣不暢達,形成坐骨神經痛、失眠、夢遺等癥。后在作者指導下,改為意守丹田,并按照小周天練功法采取龜息法,剛練一個月,患者反映在練功時覺得在肝硬化領域微癢,又過一月,在某日夜間,練功約歷三十分鐘后,肝區發生劇烈痛癢,片刻,自覺硬塊渙然冰釋,爽快異常,胸懷開朗,儼如新人。此后,未滿半月,坐骨神經痛豁然而愈,其它諸病痛癢也隨之消失。 此患者自練氣功十余年,因不明規律,遭到失敗。經改正方法,在長期練功基礎上,循規蹈矩,按部就班,故能取得速效。 此例病例,仔細推敲,可以發現實非肝硬化,而是在肝區形成氣塊,以致誤診為肝硬化,以治肝硬化藥投之,自然無效。此病起因于練氣功不得法而形成結滯、壅塞而形成氣塊,經改變練功方法,采取守竅、吐納以及呼氣時的心窩下降法,最后練習小周天,才使患者突然劇烈痛癢而至冰釋。此時的痛癢正說明氣塊突然散開,所謂冰釋也即是漫散之氣歸入正道,以致煙消云散。 病例2:黃某,社員,系殘廢軍人,患有高血壓與胃病等癥已十二、三年,練小周天練功法僅三周,患者自覺心胸痞悶,雙腿酸麻,特前來請教。此系未按心窩下降法練功所引起。心窩下降法要求在呼氣時假想氣從胸經胃而至小腹,同時心窩略微內陷,自感有一線氣息下沉,每呼必沉,即不會產生心胸痞悶不適;雙腿酸麻系盤腿久坐之故。兩者稍為改正,患者又練功半年并未出現其它事故,而高血壓與胃病則已痊愈。 心窩下降法在蔣維喬所著《因是子靜坐法》中數次涉及,為初學氣功者所必知,此法包含四個內容,即意識導引、心窩微陷、呼氣、松弛;初練者所以出現心窩痞悶,系由于吸氣過猛,企求速成所致。 不論初練氣功或久練氣功者,凡因不慎,出現心胸悶塞,腹滿胃脹,都可運用心窩下降法使氣下沉,達到虛胸實腹之境地。此法既屬未雨綢繆,又能亡羊補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