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的衍生、嫁接與新創 ——從七夕能否稱作“中國的情人節”說起 七夕原本是一個關乎星辰的時點。自從捏合出牛郎和織女,七夕節就增添了豐富的感情色彩,承載了厚實的天倫之致,成為中國節日系列里最具情感性的“這一個”了。傳統節日文化的衍生和新創,就像一棵大樹的分叉和長枝葉一樣,是自然的、必然的事情,當然也不會拒絕若干“嫁接”——只是嫁接得對紋路、通脈絡 明天又逢農歷七夕。報紙上又有關于它的說辭,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如同“賀歲片”一樣,今年七夕節據說也有“情人節原創電影”上演,并將以此為“序幕”,展開“中國首屆情人節嘉年華”系列活動:“月光寶盒現場活動”、“愛情手勢墻行為藝術”、“‘愛我就……’博客表白大賽”,等等。也許會不錯。但其實,把七夕叫做“中國的情人節”,實在有點牽強附會。把歷史上和現實中的七夕節攤開、收攏、分析、概括、演繹、歸納,沒有什么文化元素是指向“情人節”的。名之為“愛情節”、“家庭節”什么的還差強人意。試想:人們哪有拖兒帶女談戀愛的?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情人節”是三月三。 傳統節日自其發端就一邊衍生著、一邊新創著 當然我這么說,并不是反對傳統節日的現代化演進。兩千年來,中國傳統節日自其發端之后,就是一邊衍生著、一邊新創著走過來的,從來都不是、也不可能一成不變。 端午原是個防病防災的日子,卻因大詩人屈原增添了紀念層面的意義,增添了愛國情懷和報國無門的悲情、齊心協力救助生命的悲壯;因了陶淵明酷愛重陽,因了他酷愛的菊的勾連,重陽節衍生了“頌陶”的文化意蘊,歌頌他“人淡如菊”的精神境界,“重陽無酒”也成了知識分子安貧樂道的形象寫真。近年來,重陽節又衍生為“敬老節”,因為“重陽”在字面上有“再度陽光”的意思,又是一年中最后一個民俗節日,“敬老節”在尊老愛老、倡導孝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七夕原本是一個關乎星辰的時點。自漢代開始流傳的牛郎織女故事,正是從星宿名稱衍變而來。自從捏合出牛郎和織女,七夕節就增添了豐富的感情色彩,承載了厚實的天倫之致,成為中國節日系列里最具情感性的“這一個”了。 歲歲七夕,今又七夕。今天的七夕節又是怎樣一種境況呢?2006年,七夕節與其他5個節日一同,被列為中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2007年決定、2008年實施的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里,七夕節卻并不放假。于是,七夕節就有些尷尬,也不太被人們所重視。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放假了,放假后這些節日怎么過?這是一個問題;七夕、重陽沒有放假,不放假的傳統節日又怎么過?是又一個問題。 各地可以有自己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七夕節 日本是一個很會衍生和創新節日文化的國度。他們抓住七夕傳說故事里牛郎織女有一雙兒女的情節,在家庭親情、親子關系上頭大做文章,老故事早已被改編為新的童話,七夕節的衍生產品有漫畫書、動漫影視等,語出強調仙女下凡和上天,以及她與兩個孩子的關系。近年,日本的迪斯尼樂園又在七夕節那天推出由米老鼠“米奇”和“米妮”扮演牛郎織女的表演,吸引了許多小朋友。其實,如此突出少兒的七夕,我國兩宋時期就已然。南宋筆記《夢粱錄》卷四“七夕”條,說這一日“傾城兒童女子,無論貧富,皆著新衣”,而且“手執新荷葉,效摩合羅之狀”。摩合羅,是當時孩子們的七夕玩具,一種泥塑的偶人。只是,中國后來漸漸丟失了這么好的一個節日意蘊,除了浙江有個沿海小島、臺灣一些地方還把七夕過成“小人節”外,絕大部分地區、絕大多數人恐怕都不知道有這回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