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療白發 二、熟干地黃2000克,杏仁500克(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如膏),訶黎勒皮250克。將藥搗研為末,人杏仁令勻,煉蜜和調,用杵搗200-300下,做成梧桐子大丸藥。每眼用溫水送下刃粒,飯前服,漸加至40粒為度,忌生蔥、蘿卜、大蒜。 三、熟干地黃2000克,杏仁500克(湯浸、去皮尖、雙仁、研如膏),訶黎勒皮250克。將藥搗研為末,人杏仁令勻,煉蜜和調,用杵搗200-300下,做成梧桐子大丸藥。每眼用溫水送下刃粒,飯前服,漸加至40粒為度,忌生蔥、蘿卜、大蒜。 四、亂發(用自己的)30克,椒50粒。將自己的亂發洗凈,每30克入椒50粒,泥封固,人爐火中煅如黑漆,細研成末,用白酒送服3克左右。 一、何首烏、當歸、柏子仁各等分。將藥烘干后研細粉,過80---100目篩,加蜜制成丸,每丸重9克。每日服3次,每次服1丸。 二、雞內金(炒研)100克。將藥研成極細末,每服1.5克,每日3次,飯前溫開水送服。 三、核桃30克,何首烏20克,川芎5克。將藥打碎后開水泡,代茶飲。 四、沙椒120克。上藥以酒浸,密室內每日搽之。 五、當歸、柏于仁各500克。將藥共研細粉,水和蜂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飯吞服6--10克,每日3次,1月為1療程。 三、用料:鮮絲瓜莖。 用法:取汁,用以涂擦患處。 <粉刺> 四、選擇主要成分:蘆薈、蒲公英、地榆、黃柏、魚腥草、白及、紅花、綠豆等各份。磨散過200目篩,以10%加入氧化鋅粉以作防腐及緩沖中藥色素,充分勻混裝上塑料袋包裝備用。 <美容> 二、冬瓜瓤是古今常用的美容品。用新鮮冬瓜瓤擦拭顏面及全身。可使皮膚光澤白潤。正如李時珍所言:“(冬瓜瓤)洗面澡身,去黑漬,令人悅澤白皙。” <冬瓜瓤> 三、用料:香菜適量。 用法:加水煎煮,用以洗臉,長期用。 <雀斑> 二、用料:透骨草45克。 用法:水煎,先熏后洗頭,熏、洗各20分鐘,洗后勿用水沖洗頭發。每天1劑,連用4——12天。 <脫發> 一、炒淮米、香油各適量。 制用法:淮米研細面加香油調成糊狀。敷患處,日1次。 療效:3—5次痊愈。 <偏方> 二、牛皮癬是一種令人煩惱的常見皮膚病,中老年患者多見。筆者根據臨床實踐,推薦一種治療牛皮癬簡便有效的方法。患者不妨一試。先用75%的酒精涂于患處,待酒精揮發后,取一塊傷濕止痛膏或麝香止痛膏,將病變部位密封,每日一次,2周后即可見效。 <牛皮癬> 7、黃褐斑 一、黃褐斑黃褐斑是一種面部色素增生牲皮膚病,它多分布在鼻及鼻兩側,形似蝴蝶,故俗稱“蝴蝶斑”。此斑表面光滑無皮屑,既不癢,也不痛,長期存在,多年不褪,但日曬后加重。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與肝、脾、腎功能失調有關,或因肝病而引起者,又有“肝斑”之稱。或因脾虛不能化生精微,氣血再虧,肌膚失去營養,以致濕熱熏蒸而患此病;或因腎陰虛,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色,虛熱內蘊,郁結不散,阻于皮膚所致。臨床常用的偏方、驗方主要如下。 [方一] 醋柴胡12克,當歸、白芍各10克,丹參15克,茯苓12克,白術10克,青橘葉6克,制香附10克,薄荷3克(后下)。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本方疏肝解郁,適用于因肝郁氣滯而導致的黃褐斑。 [方二] 黨參12克,黃芪15克,白術10克,淮山藥15克,扁豆、茯苓各12克,黃柏、黃芩、澤瀉各10克,六一散6克。水煎服,日1劑,早晚服。本方健脾利濕清熱,適再于因脾虛濕熱而導致的黃褐斑。 [方三] 生熟地各15克,玄參、天花粉、知母、黃柏、炙龜板、茯苓、山梔、柴胡、丹皮各10克。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本方用于因腎虛蘊熱而導致的黃褐斑。 [方四] 青嫩柿樹葉若干,白凡士林30克。將柿樹葉曬干研細面,與白凡士林調勻成膏,每天睡前涂患處,晨起洗凈,一般半月至一月后方能奏效。本方適用于黃褐斑。 [方五] 益母草粉7.5克,白附子6克,白及7.5克,白蘞6克,輕粉1,5克,鐘乳粉6克,密佗僧4.5克,細辛末1.5克。各研極細末,混合均勻,裝瓶備用。晚上睡前用人乳或溫水調和,涂患處,次日用溫水洗去。本方治療黃褐斑有效。 [方六] 薏苡仁50克。水煎服,每日1劑。本方健脾利濕,適用于黃褐斑。 <偏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