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歷代以圣賢雅隱為題材的繪畫--2

     無患 2009-09-06


    明 張路 蘇軾回翰林院圖 卷 紙本水墨淡設色  縱31.8厘米 橫121.6厘米  (美)私人藏  
      蘇軾由于和王安石的矛盾,被朝廷貶謫,但不久又受重用,被皇上任命于翰林院。一夜忽被皇后召見,向他解釋原委,并重申對他的信任,爾后皇后派人送蘇軾回翰林院,并讓侍從摘下自己座椅上方懸掛的一對金蓮燈為他照明。此圖表現的正是這一情節。圖中主要位置是蘇軾,一左一右兩位侍從手持蓮花燈,蓮花燈亦安排在畫面的醒目位置。蘇軾在侍從的簇擁下緩步回宮,但仍戀戀不舍地向后回顧。人物用線細利率直,帶速寫之意。畫風趨于豪放縱宕一類。畫面無作者題款,傳為張路作。



    明 張路 聽琴圖 軸 絹本水墨  縱31.4厘米 橫61厘米  (德)柏林東亞美術館藏
      張路擅畫人物,最早也成名于人物。其畫筆勢遒勁,用筆迅疾粗放,動感較強。此圖原為大型冊頁,高居翰認為畫中題材可能是“俞伯牙為鐘子期彈琴”的故事,表現文人的雅逸生活。畫中二人,一人彈琴,一人聽琴,彈奏者專心致志的神態和欣賞者妙不可言的表情,頗為生動。人物面部刻畫較細,衣紋線條粗細轉折較為顯露,反映了浙派晚期筆墨特征。

    明 張鵬 淵明醉歸圖 立軸,紙本,設色,縱120厘米,橫60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
    該圖繪一醉眼朦朧、微帶笑意的老人,在侍童攙扶下,緩步前行。為表明老者身份,依照傳統的表現手法,讓侍者手執一株黃菊,以示其為“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人物神情飄逸,略帶感傷意味,甚是傳神。衣紋用筆痛快流暢,樹木枝葉粗獷而有質感。自題:“酩然盡興酬佳節,指(只)恐梅花催鬢霜。”更深化了圖的意境。

    明 鐘欽禮 高士觀瀑圖 絹本墨淡設色  縱178厘米 橫104厘米  (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圖中危崖聳立,瀑布垂掛直落谷底,水霧彌漫。雅士于園林一角。憑欄觀飛泉,神態怡然陶醉,超然清逸之趣溢于畫外。山石全以斧劈皴出之,描繪樹木勾點并用。整幅圖有峻峭秀逸之氣。

    明 周臣 春泉小隱圖 長卷 紙本 設色  縱26.5厘米 橫85.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作是周臣畫圖的主人裴春泉隱居小憩的情景。畫中環境清靜幽美,確為理想的隱居之處。該圖布局疏密有序,人物景致描寫嚴謹準確,墨色富于變化。此幅圖既有南宋院體風貌,又有自己特點。


    明 朱見深 一團和氣圖 立軸 紙本設色  縱48.7厘米 橫3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朱見深(1448—1487)明宣宗之孫,英宗之子,廟號憲宗,建元成化。畫史稱他長于詩文繪事,工畫神像及山水小景。時作墨戲,以賜群臣。此畫構圖非常絕妙。粗看之下似一笑面彌勒盤腿而坐,體態渾圓。細看揣摩,卻是三人合一。在佛的左耳處,有一老者的發髻,著道教的冠帽,面左側坐;佛的右耳為戴方巾的老者,作儒家打扮,面右側坐。此二人團膝相接,側臉相對,手各持經卷一端。第三人則手持佛珠,手搭在兩人肩上,頭臉被遮,只露出光光的頭頂,當是佛教中人。從朱見深的題跋中,可知畫的內容和含意。晉朝高僧慧遠,居住廬山東林寺,三十余年,送客不過虎溪。一日,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來訪,臨行慧遠相送,不知不覺間送過了虎溪,引起虎嘯聲聲,三人相視大笑,世傳為“虎溪三笑”。此畫意在合三人為一體,“藹一團之和氣”。畫法上,衣紋頓挫有致,似金鉤鐵畫,細勁流暢,形象極其生動傳神。在明憲宗的這幅畫中,三教人物抱作一團,共論經書,組成和睦而又喜氣的畫面,正是當時“三教合一”思想的體現。

    明 朱瞻基 武侯高臥圖 紙本,墨筆,縱27.7厘米,橫40.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諸葛亮敞胸露懷,頭枕書匣,仰面躺在竹叢下,舉止疏狂。當是諸葛亮出茅廬輔助劉備之前,隱居南陽躬耕自樂的形象。人物高臥狂放的情態,刻畫得很生動,線條洗練。墨竹用筆瀟灑,得元人意韻。朱瞻基三十歲作此畫賜給老臣陳暄,反映了明代前期,皇室對賢才的渴求心情。

    清 高鳳翰 草堂藝菊圖 立軸,紙本,水墨,縱122厘米,橫51厘米,淡設色。(日)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此圖以疏毫寫草堂,細筆寫修篁淡菊、老梅喬松。一翁策杖而行,當為畫家自寫。景物簡繁錯落,各得其所,布置極為精當。尤為可觀者,是以精秀之筆,寫出蕭疏淡泊之氣,實為大家手筆。

    清 髡殘 云房舞鶴圖 立軸 紙本 水墨 淡設色  縱90.8厘米 橫26.4厘米  (日)泉屋博古館藏
      相傳云房寺曾是仙人出沒的地方。畫面上溪水淙淙,松濤歌嘯,白云飄飄,仙鶴飛舞,一隱士結茅于此,追尋仙人遺風,“憑欄無限興,傳語去尋君。”不是仙中境界,也是人間勝地。此圖作于借云關中,時順治十七年八月一日。構圖嚴謹,筆墨沉著渾厚,特別是濕筆皴擦更添無限幽深。

    清 羅聘 丁敬像 紙本設色 縱108.1厘米 橫60.7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丁敬像》是羅聘肖像畫代表作之一。畫中人物丁敬(字敬身, 浙江杭州人, 金農知友, 工詩書, 尤精刻印, 格調清勁樸質, 開創“浙派”篆刻藝術)倚杖坐石, 光頂高額, 腦后幾許白發, 頭頸伸得特別長, 造型夸張,“怪”中見美, 拙中含趣。

    清 羅聘 凈名居士像 立軸 紙本墨筆 淡設色  縱84.9厘米 橫35.5厘米  (日)澄懷堂文庫藏
      凈名居士,即維摩詰,為神通廣大的大乘居士,以“智慧辯才”著稱,為敦煌壁畫經變圖之重要畫題,歷代大師如張僧繇、吳道子、李公麟皆擅寫此。此圖居士,廣頤闊腮、雙目微啟、籠袖伏案,作沉思狀。其造型與早期維摩詰造像之秀骨清像不類,而具儒士風度。衣紋以鐵線描出之,根雕幾案則用焦墨精心勾皴,緊勁奇峭得之于陳老蓮,雍容則更勝一籌。

    清 羅聘 易安像 立軸 紙本 設色 縱119.5厘米 橫44厘米 (美)私人藏
        嘉慶三年(1798)初冬,羅聘幸遇老友易安,便繪此圖以作臨別紀念。圖中以玲瓏剔透的湖石為背景,石前立一老者,傾首嗅梅,神情怡然,有卻塵俗之風骨。畫家由彼此的君子之交,聯想到唐代詩人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特錄太白詩于畫端。羅聘晚歲信佛,畫風漸趨平和中庸,而畫中瘦硬古拙之趣,則得陳老蓮真髓。

    清 錢慧安 烹茶洗硯圖 立軸,紙本,設色,縱62.1厘米,橫59.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在兩株虬曲的松樹下,有傍石而建的水榭,一中年男子倚欄而坐。榭內琴桌上置有茶具、書函,一侍童在水邊滌硯,數條金魚正游向硯前;另一侍童拿著蒲扇,對小爐扇風烹茶。人物線條尖細挺勁,轉折硬健,師法陳洪綬而不受所囿,其技法已臻純熟,儀容閑雅,設色清淡,為清末海上畫派的風格。這是同治十年(1871),作者三十九歲時,為友人文舟所作的肖像畫。

    清 錢慧安 簪花圖 立軸,絹本,設色,縱142厘米,橫80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聳立兩株青松,虬枝盤折,古藤披垂,氣勢非凡。松下湖石峻峭,芍藥盛開。此圖似是取意韓魏公邀客品賞芍藥名品——金帶之軼事。據說“此花開者,城中必出宰相”,后果如此言,品賞此花的人,后皆入相。此畫用筆工整,以鐵線描寫衣紋,人物神態各異,均有生意。色彩古雅,韻味高遠。

    清 上睿 攜琴訪友圖 長卷 紙本 設色  縱28.1厘米 橫107.3厘米  旅順博物館藏  
      上睿,生于1634年,卒年詳,清代畫家。僧,字潯溶,號目存,又號蒲室子,童心和尚,吳(今江蘇蘇州)人。山水法王暈,花鳥師惲壽平,人物得古法,有唐寅的筆意。亦工詩。一溪橫貫,水榭幽軒隔岸斜對,中有板橋,一老者及攜琴隨童,過橋去訪幽居之友。構圖簡潔,境界開闊。景物聚散合度,虛實相生,人物雖小而刻劃入微,引人注目。筆致松秀,色調清新。 自題“癸酉小春用文太史筆意,為友桐先生補圖,蒲室子睿。”癸酉為康熙三十二年(1693),時年60歲用文徵明筆意作此畫。


    清 蘇六朋 東山報捷圖 立軸 紙本 設色  縱238厘米 橫117厘米  廣州美術館藏
      蘇六朋,生于1798年,卒年不詳,清代畫家。字忱琴,號怎道人,別署羅浮道人,廣東順德人。善人物、山水。畫人物師法元人和清代著名畫家黃慎。多以社會現實生活為題材,生動逼真。此圖取材于南北朝時“淝水之戰”的故事。東晉丞相謝安部署好戰斗后,在東山松樹下與客下棋,胸有成竹地等侯捷報,遠處山間一騎兵急馳前來報捷。人物刻劃精細,神態生動。章法嚴謹,墨色濃淡錯綜,顯得清麗明凈,有翩翩文雅之趣,是蘇六朋傳世的精美杰作。

    清 蘇六朋 太白醉酒圖 立軸,紙本設色,縱204.8厘米,橫93.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寫李白醉酒于唐玄宗(李隆基)宮殿之內,由內侍二人攙扶侍候的情景。圖中省略布景,人物造型準確,李白戴學士巾,五綹清須,面部用工筆描繪,層層暈色,表情活脫若生,眉宇間流露出高傲之態,十分傳神。李白身穿白色朝袍,朱色靴、帶,色調鮮明; 內侍的服飾作皂帽、青雜色衣履,色調灰暗。以服裝色彩明暗度的不同,烘托出李白高昂尊貴的氣勢。運思十分巧妙,多用方正之筆鉤勒線條,設色富有層次。是作者于道光24年(1884)二月創作的名作。

    清 汪圻 五老圖 立軸 紙本沒色  縱171厘米 橫93厘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以宋代蘇東坡等五學士聚在一起品評詩文為畫題。以工筆細寫人物,水墨暈染山水,取法沒骨,具秀潤挺秀之趣。雙松聳立,工寫兼備。人物皆以鐵線描勾畫衣紋,各具情態,或坐或立,均傳神生動。整幅畫韻清神足,反映了學士們高雅的精神面貌。

    清 王樹轂 弄胡琴圖 立軸 絹本設色  縱90.6厘米 橫50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根據本圖自題可知這幅畫的構思來自陳子昂憤而碎琴的典故,通過其孤獨的境遇來刺砭埋沒、摧殘人才的弊端。畫面上,作者避開碎琴的高潮情節,而是選擇他遭受冷落的一幕。青年琴師席地而坐,正彈奏胡琴。對面的兩人卻顯得漠不關心,一童子挾物返身欲走,另一擁羯鼓者則掉頭他顧,無動于衷。熱情的演奏和冷淡的反響所造成的深刻矛盾、知音難覓的孤獨和人們之間的冷漠都被烘托得觸目驚心。作者雖師法陳老蓮,但筆法流利,設色溫雅,人物的造型和結構比例準確,生動傳神。畫中除了必要的道具外,不畫一景,更加強了失意落寞之感,不愧為古代人物畫的精品。

    清 蕭晨 東坡博古圖 扇面 紙本沒色  縱18厘米 橫51.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繪蘇東坡與友人一起鑒賞字畫古玩的情形。人物高冕冠帶,用線細力遒勁,形態生動準確,設色清淡典雅。構圖疏朗,有很強的空間感,詩畫相合,韻味悠長。

    清 顏嶧 秋林舒嘯圖 立軸 絹本 設色  縱140厘米 橫81.8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構思奇巧,清麗多姿。霜葉如丹,青松如染,朱青相映,枝干槎蚜交錯,蛇曲龍蟠,山巖如盤,流泉有聲,有高士舒嘯于林泉間,侍者相從,車停于路旁。寫景抒情較為真實。筆墨蒼勁,山石用勾斫法,質理分明。人物鬢眉用勾勒提空法,刻劃精微。畫風頗類袁江。

    清 禹之鼎 王士禎放鷴圖 卷,紙本,設色。縱26.1厘米,橫110.7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根據王士禎放白鷴詩而畫。圖中天上月、空中鳥,地上人,神態俱備。筆墨流暢,風格秀雅。王士禎,生卒年不詳,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清代著名詩人。

    清 禹之鼎 王原祁藝菊圖 卷 紙本沒色  縱32.4厘米 橫136.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以較大幅面工寫栽植于不同容器中的菊花,高矮欹正各不相同。主人公王原祁端坐在繡榻上,賞菊品酒。構圖穿插有致,卷左二童子與卷右端酒甕的童子,遙為呼應,使畫面疏而不散。王原祁的面部刻畫精細,以西法暈染,突出肖像效果,而其他人物則用筆簡潔。畫面不著背景,卻韻味悠長,秀媚古雅。


    清 禹之鼎 云林同調圖 長卷 絹本 設色  縱35.8 厘米 橫191.4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圖 卷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高士奇40歲時在北京請禹之鼎畫像、藍深布景之作。中坐者為釋常岫,浙江黃巖人。其左微笑側坐相伴者即高士奇。右邊松林中藍深手執書卷款步而來。畫家以傅神妙筆,描繪出各人的氣質特征。肖像面部墨骨敷色受曾鯨影響。人物衣紋線條變化不一,或流動,或挺拔,因人而異,藍深景布蒼松泉石,與人物頗為合契,筆墨蒼勁老辣,不失武林畫派本色。


    清 禹之鼎 幽篁坐嘯圖 絹本 設色 縱63厘米 橫167厘米 山東省博物館藏
    禹之鼎(公元1647—1716年),字尚(上)吉,一字尚其,號慎齊,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滴蹰g供奉內廷。善畫小像,亦能山水、花鳥。幼師藍瑛,后出入宋、元。其寫真多白描,秀媚古雅,一時名人小像,多出其手??滴跷迨迥曜洌昶呤畾q。
    此圖畫清代詩壇領袖漁洋山人王士禎。王士禎臨坐于鋪有裘皮的盤石上,眉清目秀,長發朱唇,橫琴未彈,若有所思,具有詩人學者氣質。衣紋用柳葉描,頗生動;以水墨寫幽篁,有元人法;石用披麻皺。溪流向遠處淡化,令人遐思,皓月當空,更增寂靜雅趣。作者錄王維詩以烘托畫意。畫前提“幽篁坐嘯”四字,款署“海寧門人陳奕禧”。畫后題詩甚多,作者均系王士禎門人。禹之鼎另繪王漁洋柴門倚杖圖卷,與此圖不姐妹作,亦藏山東省博物館。

    清 張風,生年不詳,卒于1662年,清代畫家。字大風,號升州道士,上元(今南京)人??钕彩?#8220;真香佛空”“真香佛空四海”自稱上元老人。擅長山水、人物、花卉,亦工肖像。無師承,全憑自意,得元人法。早年風格恬靜閑適,神韻悠然,毫無嫵媚習氣。晚年筆墨變為瘦挺豪縱。精通畫理,工刻印,能詩詞。著有《雙鏡庵詩鈔》、《上藥亭詩馀》。并有論畫書簡四通輯入周亮工《尺牘新鈔》。

    清 鄭蚊 越溪采薪圖 立軸 紙本 水墨  縱137.8厘米 橫71.8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鄭蚊(1632—1683), 清代畫家。字慕倩,號遺更生,安徽歙縣人。善畫山水,筆墨蒼勁,得元吳鎮意趣,畫品在查士標與漸江之間。為新安畫派名家之一。這是一幅帶有歷史性質的山水畫,描寫漢代鄭弘在越溪采薪情景。畫面右下端荒石疏樹,蘆葦邊??恐蝗~扁舟。隔溪山巒突起,鄭弘采薪而歸,挑柴徐步于巖壑之中。全圖以干筆見勝,側鋒取勢,略施濃墨點簇,意境幽僻淡逸。

    宋 佚名 采藥圖 立軸 紙本設色  縱54厘米 橫34.6厘米  山西省雁北地區文物工作站藏
      此圖繪神農山中采藥滿載而歸的情景。神農頭梳高髻,長臉高鼻;肩披獸皮,腰圍葉裳,右手擎紫芝,左手攜藥鋤,背負藥簍。人像、衣著、執物均墨彩濃重,用筆厚實;坡道山石簡筆淡墨,繁簡對比,突出了神農的形象。圖上承唐代人物畫的傳統,又具遼代民間畫工的質樸風格。此圖發現于山西省應縣木塔內。

    宋 佚名 虎溪三笑圖 絹本 設色    縱26.4厘米 橫47.6厘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三老在平遠溪水處談笑風生的場面。所畫人物造型生動而準確,手法洗煉,情態傳神。四周的山水、樹林皆描繪得非常真實,這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美好的憧憬。

    宋 佚名 槐陰消夏圖 冊頁 絹本設色  縱25厘米 橫28.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中繪一高士翹足高臥于榻上,袒胸露懷,超然灑脫。人物刻畫細致,用線圓潤細勁,設色極具古雅之意,腰帶、鞋履、衣衫邊褶、榻沿、案幾,色彩呼應統一,整個畫面有一種沉靜、安逸的韻味。


    明 唐寅 事茗圖 紙本,設色,縱31.1厘米,橫105.8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明 唐寅 悟陽子養性圖 紙本水墨??v29.5厘米,橫103.5厘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畫畫前后兩座茅庵,內有一老者端坐蒲團之上,身著寬袍,雙手握于膝上,遙望天空,神態深沉。室內壁無一物,地上唯有一桌,上陳香爐及文房用具。庵后樹木掩隱,小溪環繞,古老的石橋橫臥,流露無窮古韻。畫右如鏡的湖水將畫面的意境展開,杳無邊際,筆簡而意遠,既有強烈的真實感,又有深遠的意境。畫尾有作者自題:“蘇臺唐寅”行書款,鈐“唐白虎”朱文方印,畫首下角鈐“南京解元”朱文長印章。

    明 唐寅 溪山漁隱圖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唐寅 杏花茅屋圖 立軸 絹本 設色  縱147.8厘米 橫73.2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圖中懸崖巨壁,蒼松盤曲,杏花茅屋,山泉溪流,二幽人隱士漫步道上,放眼望去,遠山連綿,漁人舟楫,湖水蕩波,筆墨溫潤,沉著而又活潑。自題詩:“綠水江橋夾杏花,數間茅屋是漁家;主人莫拒看花客,囊有青錢酒不賒。”詩、書、畫相融,其間既充滿生活情趣,又反映作者超脫世網,追求閑逸的意向。

    明 唐寅《臨李公麟飲中八仙圖》                                                            唐寅到了晚年,家里變得“僮仆據案,夫妻反目,歸有獰狗,當門而噬”。畫家在給文徵明的信中說:“昆山焚如,玉石皆毀,下流難處,眾惡所歸,海內遂以寅為不齒之士,握拳張膽,若赴仇敵。知與不知,皆指而唾,辱亦甚矣!”可謂晚景凄涼。此畫為唐寅臨摹宋代畫家李公麟的《飲中八仙圖》,將八仙的風流倜儻表現得非常傳神而生動。




    明 萬邦治 醉飲圖 長卷,絹本設色,縱24.5厘米,橫143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
    杜甫有《飲中八仙歌》,所詠者皆為當時豪飲名流,即賀知章、李進、李適之、李白、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該卷就是根據杜甫的詩意而作的。在流泉旁,林蔭下,畫八位高人醉飲之態;兩個侍童一在倒酒,一在扶持醉者。地上散置著琴棋書畫、葫蘆酒罐,似乎始而論藝,進而痛飲,直至坐臥醉眠。興未酣者仍舉杯勸酒,不勝酒力者避而擺手,人物各具醉姿,形態生動。筆墨技巧有明顯的浙派風格,為萬邦治的傳世佳本。

    明 王世昌 高士訪隱圖 立軸 綱本 水墨 設色  尺寸不詳  (日)私人藏  
      此畫構圖頗有創意,中景山坳轉角處,一高士騎棗紅馬,衣著神態文質彬彬,仆人緊隨其后,狀若風塵仆仆;前景水牛背上伏一便裝男子,有隱士風度,目光與高士視線相接,情景交融,主題突出。人物衣紋簡潔挺勁,造型端莊透逸; 山石樹木,筆法灑脫峭俊,墨色蓊翳。

    明 王仲玉 陶淵明像(部分) 立軸 紙本墨筆  縱106.8厘米 橫32.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王仲玉,生卒年不詳,洪武中(1368一1398)以能畫召至京師。擅長人物畫,作品僅有《陶淵明像》傳世。 此圖繪東晉名士陶淵明,神情淡逸,手持空白詩卷,似在構思。筆法秀逸,主以白描勾畫,只在發罩、肩牦、袖口處略加淡墨渲染。衣紋的線條舒暢、瀟灑、飄逸,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畫。畫風繼承了元代趙孟頰的白描手法,并更加細膩雋永。

    明 文徵明 東園圖 長卷 絹本 設色  縱30.2厘米 橫126.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東園,原名太府園,是明代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的府第,因地處南京聚寶門內城之東,故又名東園。園內建筑宏麗,景致秀美,徐氏后人常在園中聚集當時名流游宴嬉戲。此圖即是東園主人與文人雅士們在園中游樂的情景。圖中虬松湖石,林木修篁,廳堂水榭,曲水欄桿,各盡其態。各種人物及活動,巧作安排,極其自然。構圖疏密有致,筆墨謹細秀麗。


    明 文徵明 桃源問津圖(部分) 長卷 紙木 設色  縱23厘米 橫578.3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全圖畫遠山岡巒,疊翠連綿,溪水橫流,樹木蔥郁,屋舍村字,掩映其間,有老者山道邊策杖觀瀑沉思,有婦人攜幼拄杖于院籬門口問路,屋內四男子席地而坐,飲酒高談。圖中線條粗細旋轉富于變化,墨色濃淡干濕,層次豐富。


    明 文徵明 真賞齋圖 長卷 紙本 設色畫  縱36厘米 橫107.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寫園林之景。畫中左邊一片太湖石,幾占半幅,右后方畫一幢茅齋書屋,屋里有客對坐,閱看書畫古器,屋前有古檜高梧掩映。構圖嚴謹縝密,境界幽雅清曠,畫法精細而蒼秀,是其晚年的得意杰作。


    明 文徵明《蘭亭修禊圖》 金箋紙本 青綠設色
          此畫描繪的是晉朝王羲之等人在蘭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觴之會的故事。修禊是古代的風俗。人們在陰歷三月上旬要到水邊嬉游,以消除不祥。蘭亭修禊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與謝安等四十一人,在浙江蘭亭修禊的故事。王羲之等人臨曲水而洗滌,每人都作了詩文,王羲之作了序,記述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時歡樂的心情。在此圖中,畫家以兼工帶寫的方法勾畫了曲水彎彎,蘭亭環抱其中,臨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紋概括,富于一種裝飾趣味。人物的動態刻畫上,也相互呼應,交談狀,吟詩狀,顧盼狀,情態各具。

    明 夏葵 雪夜訪戴圖 絹本 水墨 淡設色  縱195.6厘米 橫88.6厘米  (美)芝加哥美術學院藏
      夏葵,生卒年不詳,活動在1405—1435年前后。字廷暉,錢塘(今杭州)人,夏芷弟。畫山水、人物師法戴進。此幅繪冬季山水。寫“雪夜訪戴”故事,畫東晉王徽之雪夜訪戴逵,至其門,不入而返,人問其故,答日:“興盡”(事見《世說新語》)。畫學南宋馬、夏畫風,以斧劈皴刷山石,畫樹多露根,瘦硬曲折。

    明 謝環 杏園雅集圖 長卷 絹本設色  縱37厘米 橫401厘米  鎮江市博物館藏
      謝環,生卒年不詳,字廷循,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后以字行,知學問,喜賦詩。宣德年間征入畫院,大被賞遇,授錦衣衛千戶,后又升指揮。擅畫山水,師張未起,并宗荊浩、關仝、米芾,洪武時已有盛名?!缎訄@雅集圖》是他國內僅存的傳世精品。此圖作于明正統二年三月初一日,內閣大臣休假,大學士楊榮、楊士奇、楊溥及閣員五人雅集楊榮家的杏園中,宮廷畫家謝環亦被邀參加并作此圖,共畫了二十四人之多,畫家本人亦入畫中,是當時仕宦生活的真實寫照。圖中人物面貌具有肖像特征,形象生動,畫法工細,衣紋線條準確、挺勁而秀逸,富有質感。界畫畫法工細,色調艷麗,位置布置得宜。畫法源自李唐、劉松年而又有所變化。




    明 謝時臣 謫仙玩月圖 紙本設色。
    謝時臣(1488—1567)號樗仙,吳(蘇州)人。是沈周、文徵明以后的吳派名家。善山水,得石田意而有變化,筆勢縱橫,設色淺淡,人物點綴,極其瀟灑。在此畫中,畫家用流利的細線勾勒,然后用淡綠色略加暈染,將激流旋渦、驚濤拍岸的水勢描繪得淋漓盡致,并與江上行舟和天上飛云構成一種強烈的動感。畫中人物形象用筆粗率簡括,抬頭望月的神態表現得惟妙惟肖。

    明 徐賁 峰下醉吟圖 立軸 紙本 墨筆 縱63.9厘米 橫32厘米  無錫市博物館藏
      徐賁(1335-1393),明初畫家、詩人。字幼文,祖籍四川,居毗陵(今江蘇常州),后遷平江(今江蘇蘇州)城北,號北郭生。張士誠抗元,賁避居蜀山 (今江蘇宜興)。洪武七年 (1374)征起,官至河南左布政使,以軍隊過境,犒勞失時,下獄死。工詩,與高啟、楊基、張羽齊名,稱“吳中四杰”,亦被列為“十才子”之一。擅畫山水,亦長于墨竹。傳世作品有《秋林草亭圖》《蜀山圖》等。此圖為徐賁作品,圖中山巒層疊,雜樹相陳挺立,山下茅亭屋字、板橋橫立。畫面清灑蕭疏而又俊秀。

    明 徐端本 雜畫圖(之一) 冊頁 紙本 每開 設色  縱29.4厘米 橫39.7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徐端本(1438-1519),明代畫家。又名史忠,宇廷直,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十七歲才能講話,外呆內慧,人以癡呼之,自號癡翁,又稱疾仙,亦稱癡癡道人。所寓樓亦名曰“臥癡”。擅作云山圖,兼善人物、花木,亦有奇致。此圖冊為徐端本的代表作。該圖冊多寫山野逸士的生活情景,或溪邊獨釣、或小橋策行,或山村訪友,或閑眺江天??坍嬋宋锖喚毝鈶B自足,表現山水善于融會變化。在藝術旨趣上與元代以來的文人隱逸山水一脈相承,而在藝術表現手法上,卻自具風貌,此選一幅。

    明 曾鯨《葛一龍像》 紙本設色 縱30.5厘米 橫77.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所繪的葛一龍,字震父,江蘇吳縣人,是與曾鯨同時代的一位著名文人。《葛一龍像》充分體現了畫家的肖像畫技法。這幅作品構圖空闊,葛一龍側坐斜倚著一部書卷,他的面部輪廓及五官以細筆勾勒,用筆凝練,稍用淡墨暈染;衣紋用細勁流暢的線條勾出,飄逸簡括。精簡的用筆和疏淡雅潔的格調,生動地體現出葛一龍沉靜儒雅的性格特征。曾鯨作畫注重點睛,這幅圖上葛一龍的目光沉靜,仿佛若有所思。

    明 張路 山水人物圖 冊頁 紙本 水墨  縱33厘米 橫59.5厘米    (美)私人藏  
      該冊頁共六開,山水畫四幅,人物畫二幅,此選印其中山水畫兩頁,之一寫文人雅士泛舟于山間溪水;之二繪遠山近峰連綿,漁人行走湖岸。作者師法吳偉,畫山石樹木筆墨粗放率意,人物刻畫相對細膩。


    明 張路 蘇軾回翰林院圖 卷 紙本水墨淡設色  縱31.8厘米 橫121.6厘米  (美)私人藏  
      蘇軾由于和王安石的矛盾,被朝廷貶謫,但不久又受重用,被皇上任命于翰林院。一夜忽被皇后召見,向他解釋原委,并重申對他的信任,爾后皇后派人送蘇軾回翰林院,并讓侍從摘下自己座椅上方懸掛的一對金蓮燈為他照明。此圖表現的正是這一情節。圖中主要位置是蘇軾,一左一右兩位侍從手持蓮花燈,蓮花燈亦安排在畫面的醒目位置。蘇軾在侍從的簇擁下緩步回宮,但仍戀戀不舍地向后回顧。人物用線細利率直,帶速寫之意。畫風趨于豪放縱宕一類。畫面無作者題款,傳為張路作。



    明 張路 聽琴圖 軸 絹本水墨  縱31.4厘米 橫61厘米  (德)柏林東亞美術館藏
      張路擅畫人物,最早也成名于人物。其畫筆勢遒勁,用筆迅疾粗放,動感較強。此圖原為大型冊頁,高居翰認為畫中題材可能是“俞伯牙為鐘子期彈琴”的故事,表現文人的雅逸生活。畫中二人,一人彈琴,一人聽琴,彈奏者專心致志的神態和欣賞者妙不可言的表情,頗為生動。人物面部刻畫較細,衣紋線條粗細轉折較為顯露,反映了浙派晚期筆墨特征。

    明 張鵬 淵明醉歸圖 立軸,紙本,設色,縱120厘米,橫60厘米。廣東省博物館藏。
    該圖繪一醉眼朦朧、微帶笑意的老人,在侍童攙扶下,緩步前行。為表明老者身份,依照傳統的表現手法,讓侍者手執一株黃菊,以示其為“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人物神情飄逸,略帶感傷意味,甚是傳神。衣紋用筆痛快流暢,樹木枝葉粗獷而有質感。自題:“酩然盡興酬佳節,指(只)恐梅花催鬢霜。”更深化了圖的意境。

    明 鐘欽禮 高士觀瀑圖 絹本墨淡設色  縱178厘米 橫104厘米  (美)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圖中危崖聳立,瀑布垂掛直落谷底,水霧彌漫。雅士于園林一角。憑欄觀飛泉,神態怡然陶醉,超然清逸之趣溢于畫外。山石全以斧劈皴出之,描繪樹木勾點并用。整幅圖有峻峭秀逸之氣。

    明 周臣 春泉小隱圖 長卷 紙本 設色  縱26.5厘米 橫85.8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作是周臣畫圖的主人裴春泉隱居小憩的情景。畫中環境清靜幽美,確為理想的隱居之處。該圖布局疏密有序,人物景致描寫嚴謹準確,墨色富于變化。此幅圖既有南宋院體風貌,又有自己特點。


    明 朱見深 一團和氣圖 立軸 紙本設色  縱48.7厘米 橫3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朱見深(1448—1487)明宣宗之孫,英宗之子,廟號憲宗,建元成化。畫史稱他長于詩文繪事,工畫神像及山水小景。時作墨戲,以賜群臣。此畫構圖非常絕妙。粗看之下似一笑面彌勒盤腿而坐,體態渾圓。細看揣摩,卻是三人合一。在佛的左耳處,有一老者的發髻,著道教的冠帽,面左側坐;佛的右耳為戴方巾的老者,作儒家打扮,面右側坐。此二人團膝相接,側臉相對,手各持經卷一端。第三人則手持佛珠,手搭在兩人肩上,頭臉被遮,只露出光光的頭頂,當是佛教中人。從朱見深的題跋中,可知畫的內容和含意。晉朝高僧慧遠,居住廬山東林寺,三十余年,送客不過虎溪。一日,陶淵明與道士陸修靜來訪,臨行慧遠相送,不知不覺間送過了虎溪,引起虎嘯聲聲,三人相視大笑,世傳為“虎溪三笑”。此畫意在合三人為一體,“藹一團之和氣”。畫法上,衣紋頓挫有致,似金鉤鐵畫,細勁流暢,形象極其生動傳神。在明憲宗的這幅畫中,三教人物抱作一團,共論經書,組成和睦而又喜氣的畫面,正是當時“三教合一”思想的體現。

    明 朱瞻基 武侯高臥圖 紙本,墨筆,縱27.7厘米,橫40.5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繪諸葛亮敞胸露懷,頭枕書匣,仰面躺在竹叢下,舉止疏狂。當是諸葛亮出茅廬輔助劉備之前,隱居南陽躬耕自樂的形象。人物高臥狂放的情態,刻畫得很生動,線條洗練。墨竹用筆瀟灑,得元人意韻。朱瞻基三十歲作此畫賜給老臣陳暄,反映了明代前期,皇室對賢才的渴求心情。

    清 高鳳翰 草堂藝菊圖 立軸,紙本,水墨,縱122厘米,橫51厘米,淡設色。(日)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此圖以疏毫寫草堂,細筆寫修篁淡菊、老梅喬松。一翁策杖而行,當為畫家自寫。景物簡繁錯落,各得其所,布置極為精當。尤為可觀者,是以精秀之筆,寫出蕭疏淡泊之氣,實為大家手筆。

    清 髡殘 云房舞鶴圖 立軸 紙本 水墨 淡設色  縱90.8厘米 橫26.4厘米  (日)泉屋博古館藏
      相傳云房寺曾是仙人出沒的地方。畫面上溪水淙淙,松濤歌嘯,白云飄飄,仙鶴飛舞,一隱士結茅于此,追尋仙人遺風,“憑欄無限興,傳語去尋君。”不是仙中境界,也是人間勝地。此圖作于借云關中,時順治十七年八月一日。構圖嚴謹,筆墨沉著渾厚,特別是濕筆皴擦更添無限幽深。

    清 羅聘 丁敬像 紙本設色 縱108.1厘米 橫60.7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丁敬像》是羅聘肖像畫代表作之一。畫中人物丁敬(字敬身, 浙江杭州人, 金農知友, 工詩書, 尤精刻印, 格調清勁樸質, 開創“浙派”篆刻藝術)倚杖坐石, 光頂高額, 腦后幾許白發, 頭頸伸得特別長, 造型夸張,“怪”中見美, 拙中含趣。

    清 羅聘 凈名居士像 立軸 紙本墨筆 淡設色  縱84.9厘米 橫35.5厘米  (日)澄懷堂文庫藏
      凈名居士,即維摩詰,為神通廣大的大乘居士,以“智慧辯才”著稱,為敦煌壁畫經變圖之重要畫題,歷代大師如張僧繇、吳道子、李公麟皆擅寫此。此圖居士,廣頤闊腮、雙目微啟、籠袖伏案,作沉思狀。其造型與早期維摩詰造像之秀骨清像不類,而具儒士風度。衣紋以鐵線描出之,根雕幾案則用焦墨精心勾皴,緊勁奇峭得之于陳老蓮,雍容則更勝一籌。

    清 羅聘 易安像 立軸 紙本 設色 縱119.5厘米 橫44厘米 (美)私人藏
        嘉慶三年(1798)初冬,羅聘幸遇老友易安,便繪此圖以作臨別紀念。圖中以玲瓏剔透的湖石為背景,石前立一老者,傾首嗅梅,神情怡然,有卻塵俗之風骨。畫家由彼此的君子之交,聯想到唐代詩人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特錄太白詩于畫端。羅聘晚歲信佛,畫風漸趨平和中庸,而畫中瘦硬古拙之趣,則得陳老蓮真髓。

    清 錢慧安 烹茶洗硯圖 立軸,紙本,設色,縱62.1厘米,橫59.2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在兩株虬曲的松樹下,有傍石而建的水榭,一中年男子倚欄而坐。榭內琴桌上置有茶具、書函,一侍童在水邊滌硯,數條金魚正游向硯前;另一侍童拿著蒲扇,對小爐扇風烹茶。人物線條尖細挺勁,轉折硬健,師法陳洪綬而不受所囿,其技法已臻純熟,儀容閑雅,設色清淡,為清末海上畫派的風格。這是同治十年(1871),作者三十九歲時,為友人文舟所作的肖像畫。

    清 錢慧安 簪花圖 立軸,絹本,設色,縱142厘米,橫80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中聳立兩株青松,虬枝盤折,古藤披垂,氣勢非凡。松下湖石峻峭,芍藥盛開。此圖似是取意韓魏公邀客品賞芍藥名品——金帶之軼事。據說“此花開者,城中必出宰相”,后果如此言,品賞此花的人,后皆入相。此畫用筆工整,以鐵線描寫衣紋,人物神態各異,均有生意。色彩古雅,韻味高遠。

    清 上睿 攜琴訪友圖 長卷 紙本 設色  縱28.1厘米 橫107.3厘米  旅順博物館藏  
      上睿,生于1634年,卒年詳,清代畫家。僧,字潯溶,號目存,又號蒲室子,童心和尚,吳(今江蘇蘇州)人。山水法王暈,花鳥師惲壽平,人物得古法,有唐寅的筆意。亦工詩。一溪橫貫,水榭幽軒隔岸斜對,中有板橋,一老者及攜琴隨童,過橋去訪幽居之友。構圖簡潔,境界開闊。景物聚散合度,虛實相生,人物雖小而刻劃入微,引人注目。筆致松秀,色調清新。 自題“癸酉小春用文太史筆意,為友桐先生補圖,蒲室子睿。”癸酉為康熙三十二年(1693),時年60歲用文徵明筆意作此畫。


    清 蘇六朋 東山報捷圖 立軸 紙本 設色  縱238厘米 橫117厘米  廣州美術館藏
      蘇六朋,生于1798年,卒年不詳,清代畫家。字忱琴,號怎道人,別署羅浮道人,廣東順德人。善人物、山水。畫人物師法元人和清代著名畫家黃慎。多以社會現實生活為題材,生動逼真。此圖取材于南北朝時“淝水之戰”的故事。東晉丞相謝安部署好戰斗后,在東山松樹下與客下棋,胸有成竹地等侯捷報,遠處山間一騎兵急馳前來報捷。人物刻劃精細,神態生動。章法嚴謹,墨色濃淡錯綜,顯得清麗明凈,有翩翩文雅之趣,是蘇六朋傳世的精美杰作。

    清 蘇六朋 太白醉酒圖 立軸,紙本設色,縱204.8厘米,橫93.9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寫李白醉酒于唐玄宗(李隆基)宮殿之內,由內侍二人攙扶侍候的情景。圖中省略布景,人物造型準確,李白戴學士巾,五綹清須,面部用工筆描繪,層層暈色,表情活脫若生,眉宇間流露出高傲之態,十分傳神。李白身穿白色朝袍,朱色靴、帶,色調鮮明; 內侍的服飾作皂帽、青雜色衣履,色調灰暗。以服裝色彩明暗度的不同,烘托出李白高昂尊貴的氣勢。運思十分巧妙,多用方正之筆鉤勒線條,設色富有層次。是作者于道光24年(1884)二月創作的名作。

    清 汪圻 五老圖 立軸 紙本沒色  縱171厘米 橫93厘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以宋代蘇東坡等五學士聚在一起品評詩文為畫題。以工筆細寫人物,水墨暈染山水,取法沒骨,具秀潤挺秀之趣。雙松聳立,工寫兼備。人物皆以鐵線描勾畫衣紋,各具情態,或坐或立,均傳神生動。整幅畫韻清神足,反映了學士們高雅的精神面貌。

    清 王樹轂 弄胡琴圖 立軸 絹本設色  縱90.6厘米 橫50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根據本圖自題可知這幅畫的構思來自陳子昂憤而碎琴的典故,通過其孤獨的境遇來刺砭埋沒、摧殘人才的弊端。畫面上,作者避開碎琴的高潮情節,而是選擇他遭受冷落的一幕。青年琴師席地而坐,正彈奏胡琴。對面的兩人卻顯得漠不關心,一童子挾物返身欲走,另一擁羯鼓者則掉頭他顧,無動于衷。熱情的演奏和冷淡的反響所造成的深刻矛盾、知音難覓的孤獨和人們之間的冷漠都被烘托得觸目驚心。作者雖師法陳老蓮,但筆法流利,設色溫雅,人物的造型和結構比例準確,生動傳神。畫中除了必要的道具外,不畫一景,更加強了失意落寞之感,不愧為古代人物畫的精品。

    清 蕭晨 東坡博古圖 扇面 紙本沒色  縱18厘米 橫51.6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是繪蘇東坡與友人一起鑒賞字畫古玩的情形。人物高冕冠帶,用線細力遒勁,形態生動準確,設色清淡典雅。構圖疏朗,有很強的空間感,詩畫相合,韻味悠長。

    清 顏嶧 秋林舒嘯圖 立軸 絹本 設色  縱140厘米 橫81.8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圖構思奇巧,清麗多姿。霜葉如丹,青松如染,朱青相映,枝干槎蚜交錯,蛇曲龍蟠,山巖如盤,流泉有聲,有高士舒嘯于林泉間,侍者相從,車停于路旁。寫景抒情較為真實。筆墨蒼勁,山石用勾斫法,質理分明。人物鬢眉用勾勒提空法,刻劃精微。畫風頗類袁江。

    清 禹之鼎 王士禎放鷴圖 卷,紙本,設色。縱26.1厘米,橫110.7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根據王士禎放白鷴詩而畫。圖中天上月、空中鳥,地上人,神態俱備。筆墨流暢,風格秀雅。王士禎,生卒年不詳,字貽上,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清代著名詩人。

    清 禹之鼎 王原祁藝菊圖 卷 紙本沒色  縱32.4厘米 橫136.4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畫中以較大幅面工寫栽植于不同容器中的菊花,高矮欹正各不相同。主人公王原祁端坐在繡榻上,賞菊品酒。構圖穿插有致,卷左二童子與卷右端酒甕的童子,遙為呼應,使畫面疏而不散。王原祁的面部刻畫精細,以西法暈染,突出肖像效果,而其他人物則用筆簡潔。畫面不著背景,卻韻味悠長,秀媚古雅。


    清 禹之鼎 云林同調圖 長卷 絹本 設色  縱35.8 厘米 橫191.4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此圖 卷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高士奇40歲時在北京請禹之鼎畫像、藍深布景之作。中坐者為釋常岫,浙江黃巖人。其左微笑側坐相伴者即高士奇。右邊松林中藍深手執書卷款步而來。畫家以傅神妙筆,描繪出各人的氣質特征。肖像面部墨骨敷色受曾鯨影響。人物衣紋線條變化不一,或流動,或挺拔,因人而異,藍深景布蒼松泉石,與人物頗為合契,筆墨蒼勁老辣,不失武林畫派本色。


    清 禹之鼎 幽篁坐嘯圖 絹本 設色 縱63厘米 橫167厘米 山東省博物館藏
    禹之鼎(公元1647—1716年),字尚(上)吉,一字尚其,號慎齊,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滴蹰g供奉內廷。善畫小像,亦能山水、花鳥。幼師藍瑛,后出入宋、元。其寫真多白描,秀媚古雅,一時名人小像,多出其手。康熙五十五年卒,年七十歲。
    此圖畫清代詩壇領袖漁洋山人王士禎。王士禎臨坐于鋪有裘皮的盤石上,眉清目秀,長發朱唇,橫琴未彈,若有所思,具有詩人學者氣質。衣紋用柳葉描,頗生動;以水墨寫幽篁,有元人法;石用披麻皺。溪流向遠處淡化,令人遐思,皓月當空,更增寂靜雅趣。作者錄王維詩以烘托畫意。畫前提“幽篁坐嘯”四字,款署“海寧門人陳奕禧”。畫后題詩甚多,作者均系王士禎門人。禹之鼎另繪王漁洋柴門倚杖圖卷,與此圖不姐妹作,亦藏山東省博物館。

    清 張風,生年不詳,卒于1662年,清代畫家。字大風,號升州道士,上元(今南京)人。款喜署“真香佛空”“真香佛空四海”自稱上元老人。擅長山水、人物、花卉,亦工肖像。無師承,全憑自意,得元人法。早年風格恬靜閑適,神韻悠然,毫無嫵媚習氣。晚年筆墨變為瘦挺豪縱。精通畫理,工刻印,能詩詞。著有《雙鏡庵詩鈔》、《上藥亭詩馀》。并有論畫書簡四通輯入周亮工《尺牘新鈔》。

    清 鄭蚊 越溪采薪圖 立軸 紙本 水墨  縱137.8厘米 橫71.8厘米  浙江省博物館藏  
      鄭蚊(1632—1683), 清代畫家。字慕倩,號遺更生,安徽歙縣人。善畫山水,筆墨蒼勁,得元吳鎮意趣,畫品在查士標與漸江之間。為新安畫派名家之一。這是一幅帶有歷史性質的山水畫,描寫漢代鄭弘在越溪采薪情景。畫面右下端荒石疏樹,蘆葦邊停靠著一葉扁舟。隔溪山巒突起,鄭弘采薪而歸,挑柴徐步于巖壑之中。全圖以干筆見勝,側鋒取勢,略施濃墨點簇,意境幽僻淡逸。

    宋 佚名 采藥圖 立軸 紙本設色  縱54厘米 橫34.6厘米  山西省雁北地區文物工作站藏
      此圖繪神農山中采藥滿載而歸的情景。神農頭梳高髻,長臉高鼻;肩披獸皮,腰圍葉裳,右手擎紫芝,左手攜藥鋤,背負藥簍。人像、衣著、執物均墨彩濃重,用筆厚實;坡道山石簡筆淡墨,繁簡對比,突出了神農的形象。圖上承唐代人物畫的傳統,又具遼代民間畫工的質樸風格。此圖發現于山西省應縣木塔內。

    宋 佚名 虎溪三笑圖 絹本 設色    縱26.4厘米 橫47.6厘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三老在平遠溪水處談笑風生的場面。所畫人物造型生動而準確,手法洗煉,情態傳神。四周的山水、樹林皆描繪得非常真實,這充分體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美好的憧憬。

    宋 佚名 槐陰消夏圖 冊頁 絹本設色  縱25厘米 橫28.5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中繪一高士翹足高臥于榻上,袒胸露懷,超然灑脫。人物刻畫細致,用線圓潤細勁,設色極具古雅之意,腰帶、鞋履、衣衫邊褶、榻沿、案幾,色彩呼應統一,整個畫面有一種沉靜、安逸的韻味。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爱综合激情五月激情| 亚洲精品国自产拍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无线无码毛片|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高潮刺激叫喊视频|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国产对白老熟女正在播放|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网| 亚洲人妻一区二区精品| 麻花传媒剧国产MV免费播放| 奇米四色7777中文字幕| 又色又污又爽又黄的网站|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无码 | 成人3D动漫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乱码无人区一区二区|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高潮虎虎视频| 男人把女人桶到喷白浆的软件免费 | 特级欧美AAAAAAA免费观看| 伊人久久无码大香线蕉综合| 女人的天堂A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2020 | 无码人妻丝袜在线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 爱性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爆乳少妇无码激情| 精品国产一区AV天美传媒| 国产亚洲精品第一综合另类无码无遮挡又大又爽又黄的视频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长发| 国内精品免费久久久久电影院97|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 亚洲一本二区偷拍精品|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人人97超碰精品|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野外| 欧美福利电影A在线播放| 国产免费午夜福利757| 国产精品未满十八禁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