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青島中韓張村河和北宅的比賽當中,用到跑鉛釣的機會很多,我的感慨很深,所以反復實驗,發現鉛墜到底后并不是平躺在水底,而是因浮漂的浮力將一部分鉛墜拉起,鉛皮座斜歪在底層,雙子線也是彎曲的躺在水底,不走漂的原因其實是鉛墜到底與地面產生阻力造成的,
浮漂也不是魚吃食時由子線拖動主線從鉛皮座孔中穿過帶出的信號,而是鉛墜下面的主線和連接環被鉛墜斜壓在水底,魚吃食時拖動子線帶動鉛墜產生標訊,想讓魚拖動主線從鉛皮座孔中穿過幾乎不可能,跑鉛時經常跑魚,而且是看著相當不錯的標相才提竿的,我曾懷疑是魚鉤用小了, 后來我發現浮漂出現信號時,其實多數都是魚在吐鉤或魚吐不掉鉤時扭動身體的信號,我在實踐中還發現浮漂的靈敏度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點,因為浮漂一個很小的上頂動作都可能是魚的進嘴信號,我實踐過拿靈敏度高的蘆葦標并減少標號,再者就是子線長短問題, 我感覺用太短的子線垂釣,鉤與鉛墜的距離太近,魚不敢直接下口,只是多數先在周圍轉圈冒泡,而且時間很長,子線越短,魚警惕性高,我認為35里面雙子線長,保證雙鉤距離一個半鉤距比較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