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

彩陶漩渦紋雙耳罐,高37cm,口徑10cm
罐小口,圓腹,腹側安雙環耳,平底。胎呈暗紅色。肩及上腹部以寬肥的黑彩條帶和細窄的鋸齒狀條帶構成漩渦紋,利用弧線的起伏旋轉表現河水奔騰向前的韻律感。這種將柔和的弧線和醒目的圓點相結合構成二方連續的裝飾帶,是馬家窯文化的典型構圖方式。

彩陶蛙紋雙系罐,高42cm,口徑13.1cm
罐泥質紅陶,口外侈,薄唇,球形腹,小平底,腹部兩側有豎耳。于橙紅色陶衣上繪黑彩變形蛙紋。彩繪線條流暢,富于變化,與造型協調一致。
此罐上的變形蛙紋是馬家窯彩陶應用較為普遍的花紋之一。

彩陶缽,高9.6cm,口徑21.3cm
缽斂口,折沿,鼓腹,腹以下漸斂,小平底。橙黃色泥質陶,表面打磨光滑。缽內、外及口沿均以黑彩描繪紋飾。缽內飾以底為中心的漩渦紋,外壁為波浪紋,口沿為三組菱形網格紋。此器造型飽滿,圖案線條流暢,是馬家窯類型彩陶的典型器。
馬家窯文化的突出特點是彩陶特別發達,而且可以分為馬家窯、半山、馬廠三個類型,分別代表三個發展時期。馬家窯類型彩陶造型有壺、罐、瓶、缽、盆等,多為細泥橙黃色陶,器表打磨光滑,多以黑彩描繪條帶紋、圓點紋、波紋、漩渦紋、方格紋、人面紋、蛙紋、舞蹈紋等,構圖嚴謹,筆法嫻熟。圖案設計采用以點定位的方法,使畫面充分展開,盡情變化,具有強烈的韻律感。
時至今曰,馬家窯文化彩陶上古老的母題仍不失其迷人的魅力,那流暢的線條所產生的韻律感仍帶給我們以美的享受。

彩陶弦紋瓶,口徑8cm,足徑6.5cm,高21.5cm
瓶陶質,敞口,束頸,鼓腹,腹下漸收,平底。器表光滑,上腹部彩繪弦紋六周,紋飾簡潔明快,樸素大方,有很強的裝飾性。此類弦紋是馬家窯文化中馬家窯類型彩陶的常見紋飾。

彩陶盆,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高16.4cm,口徑37.4cm
盆折沿,深直腹,圜底。泥質紅陶。口沿及外腹部均以黑彩描繪紋飾,口沿上描繪以點定位的水波紋,腹部描繪兩層三角形幾何紋,兩層紋飾中三角形的大小及形狀相同,但方向相反。這種三角形紋飾可能是由魚紋逐漸抽象演變而來。此彩陶盆的造型和紋飾具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明顯特征。

黑陶高柄杯,新石器時代,口徑7cm,足徑6cm,高15cm
杯敞口,束腰,高柄足外撇,平底。杯身有凸出的弦紋為飾,高柄中空,柄外壁鏤三孔。因采用了輪制方法,器壁較薄,素面磨光,配以鏤空等多種工藝手法,制作十分考究,是一件精致的飲酒用具。

黑陶單把杯,新石器時代,口徑8cm,足徑8cm,高12.5cm
杯呈筒形,腹間微收,平底,杯身一側有扁形把,便于持拿。杯為輪制而成,杯身均勻地分布三道弦紋。
此杯具有龍山文化黑陶的典型特點,器表漆黑如墨,器壁薄如蛋殼,反映出當時制陶技術已達到較高的水平。

紅陶鬹,高39cm,口徑11.9cm
鬹胎為泥質紅陶,沖天長流,細長頸,三個大袋足分襠而立,頸與后袋之間附一個麻花狀鋬手,便于提拿。器物造型遒勁有力,似挺立之雄雞。
鬹是龍山文化最具特色的器物種類之一。此鬹為龍山文化陶器中的精品。

紅陶雙耳罐,新石器時代,口徑8cm,足徑4.5cm,高12.2cm
罐泥質紅陶,手制而成。敞口,束腰,折腹,平底,口沿至腹部有對稱的單鋬耳,器身無紋飾。
齊家文化陶器多為素面,彩繪極少。此罐造型優美,設計巧妙,制作精致,具有實用功能。
商周

白陶雕刻饕餮紋雙耳壺,商,高22.1cm,口徑9.1cm,足徑8.9cm
器斂口,腹微鼓,圈足,口下安雙耳,足上有對稱雙孔。器身通體刻劃饕餮紋。
此器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其無論造型或紋飾,均模仿當時的青銅器,是商代白陶的典型器物。

原始青瓷雙系罐,高13.2cm,口徑8.4cm
罐斂口,折腹,束腰,平底,腹兩側各有一橫系。罐身施青黃釉。肩飾水波紋及弦紋。此罐的造型如同魚簍,小口,大腹,以增其容積。這是西周早期原始瓷的造型特征。
此時釉已成為瓷器的必要組成部分,不僅起隔水、利于清潔的作用,而且有裝飾器物使之美觀的作用。釉是一種玻璃體,由于其所含金屬離子的作用,施于瓷器上,會產生各種顏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這是由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亞鐵。
此罐出土于河南省洛陽地區。
春秋戰國

原始瓷提梁盉,高17.7cm,口徑7cm
盉直口,圓腹,下承以三獸形足,流為獸頭狀,壺體另一側飾一卷曲短尾。提梁為弓形,頂部兩端飾有鋸齒形棱脊,肩、腹部飾以四道連續的水波紋。器物造型古樸端莊,釉色青中泛黃,施釉均勻,紋飾簡潔明快,富有動感。
原始瓷出現于商前期,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戰國以前,由于當時工藝技術水平低下,原料處理未經精細的過濾、淘洗、捏練、陳磨等工藝過程,器物造型簡單,胎體多有裂紋,釉色很不穩定。戰國時期,原始瓷的制作有了長足的進步,其燒結性能和器表施釉等方面均有很大發展,器形規整,釉層厚薄均勻,釉色青黃,造型多仿當時的青銅器,有尊、鼎、簋、盉、豆、鐘等,紋飾多以刻、劃、捏塑等為裝飾,具有純樸簡潔的風格。
此盉造型規整,釉色均勻,是原始瓷中的佼佼者。
秦漢

彩繪陶方壺,漢,口邊長11.5cm,足邊長12.6cm,高39cm
壺口部與足底皆為方形,四角攢尖方蓋,壺身兩側各有一鋪耳。通體飾以黑、紅彩為主色調的圖案,頸與腹部皆繪流云紋,并以菱格紋條帶相間。
此件方壺的造型和彩繪紋飾均仿照同時期的漆方壺而作。此類彩繪陶器在戰國和西漢墓葬中出土較多,可能是專用于殉葬的明器。

醬釉陶壺,西漢,高32.7cm,口徑14.9cm
壺洗口,束頸,溜肩,鼓腹,足外撇。壺外通體施醬黃釉,肩部及腹部各刻劃弦紋兩道,其間彩繪水波紋。釉色濃郁明快,古樸和諧;紋飾布局疏朗,描繪筆調粗簡豪放,寫意感極強,反映出當時崇尚樸實自然的藝術格調。
漢代釉陶屬于低溫鉛釉,多以綠、黃褐或棕紅色為主,釉面有光澤。經科學測試結果表明,其著色劑主要為銅和鐵,在氧化氛圍中經700℃的低溫燒制而成。銅經氧化焰燒制,可使釉面呈現美麗的翠綠色,而鐵則呈現黃褐或棕紅色。
此陶壺仿銅壺造型燒造,釉層清晰透明,釉面光滑可鑒,花紋具漢代獨特的裝飾風格,充分顯示了漢代陶藝家的深厚功力,也集中體現了漢代釉陶裝飾所取得的成就。

青釉劃花雙系壺,高32.6cm,口徑14.3cm,足徑14cm
壺撇口,長頸,溜肩,肩部相對兩側各有一系,鼓腹,圈足。通體施釉,釉呈黃綠色。肩部飾劃花紋飾,頸、肩及腹部飾弦紋5道。
西漢原始青瓷的胎質一般比較疏松,存有大量氣孔,吸水率高,胎色呈灰色或深灰色。其釉層普遍較厚,色調偏深,多呈青綠或黃褐等色。裝飾紋樣則有弦紋、水波紋、云氣紋及劃刻花紋等,壺、罐等多飾雙系或堆貼鋪首。
此壺器型敦厚古樸,紋飾洗練,釉厚而色深,是典型的西漢原始青瓷向東漢青瓷燒成的過渡性器物。

青瓷雙系壺,東漢,高24.5cm,口徑11.5cm,底徑9cm
壺洗口,束頸,溜肩,鼓腹,腹以下漸斂,平底。肩部置對稱豎系。通體內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頸、肩部刻劃水波紋,腹部刻劃密集的弦紋。
這件青釉雙系壺胎體較薄,釉層勻凈光潔,屬于剛從原始瓷中脫離出來的質量更高一籌的青釉器,堪稱我國最早的瓷器。

綠釉陶壺,東漢,高40.3cm,口徑15.2cm, 足徑15.7cm
壺盤口,長頸,肩部置對稱鋪首耳,垂腹,腹下承以外撇高圈足。壺通體施低溫鉛綠釉,釉呈瓜皮綠色。口、頸、腹部均飾凸起的弦紋。
此壺屬于隨葬品,腹部轉折處釉面因長期在地下處于潮濕環境中析出鹽類物質,致使表面呈銀白色。
魏晉南北朝

青釉堆塑谷倉,高46.4cm,腹徑29.1cm,底徑16cm
谷倉上半部堆塑多種飾物:有三層崇樓居中,一層兩側各有一條狗把門,樓檐之上有棲息的鳥和覓食的老鼠。崇樓兩側各立一亭闕,闕下有八位侍仆各執不同的樂器,正聚精會神地演奏樂曲。谷倉頂部堆塑五只相連的罐子,大罐居中,一鼠正從罐口爬出。四小罐分列大罐四角,周圍簇擁著引頸覓食的雀鳥。谷倉的下半部為一完整的青瓷罐形,罐肩部塑貼一龜馱碑,碑上刻“永安三年時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意(億)萬歲未見英(殃)”24字。龜之周圍塑貼人物及鹿、豬、龜、魚等動物,其間還夾雜刻劃狗、魚、龍等紋飾,另有 “飛”、“鹿”、“句”、“五種”等字樣。
此谷倉為20世紀30年代后期浙江紹興三國墓出土。其胎體呈灰白色,通體施青釉,釉面不甚勻凈。
該器以百鳥爭食、歡慶豐收、牲畜滿欄等立體雕飾展現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江南吳地莊園五谷豐登的場景,散發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此器用來隨葬,稱為“明器”,目的是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種種享受。

黑釉雞頭壺,高17cm,口徑7cm,底徑9.3cm
壺洗口,細頸,圓腹,平底。肩部一側雕塑一凸起的雞頭形流,相對一側飾安一曲柄,柄連于肩、口之間,另外兩側各飾一橋形系。壺身里外施釉,外壁釉不到底。釉色黑如漆。
此壺為東晉時期所制,器形完整,風格古樸,釉色瑩潤勻凈,是不可多得的德清窯上品。

黑釉唾壺,東晉,高9.9cm,口徑8.9cm,底徑9.4cm
唾壺盤口,束頸,扁圓腹,平底略上凹。外壁施黑釉,釉不及底。因釉層在高溫熔融狀態下產生垂流,致使器物下部積釉處釉層較厚,堆積欲滴。釉面滋潤,開有片紋。
唾壺亦稱唾器,屬于衛生潔具。安徽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曾出土署“女陰侯唾器”銘的漆唾器。瓷質唾壺始見于東漢,三國、兩晉時開始流行。東晉時期以青釉唾壺較為多見,黑釉唾壺少見。東晉時期燒黑釉瓷的瓷窯以浙江德清窯最為著名,經科學化驗其黑釉中三氧化二鐵含量達8%左右,故燒成后,釉面產生色黑如漆的效果。從這件唾壺的胎釉特征看,亦應屬于德清窯制品。

青釉龜形硯滴,高5.8cm,口徑2.4cm,腹徑4.9-4.7cm
硯滴為烏龜形狀,龜首昂起,頸部刻劃螺旋紋。龜背前小后大,有圓形的小直口可以盛水,龜腹平坦,刻劃十瓣蓮花裝飾,通體施青釉不到底。
這件硯滴為東晉時期所制,屬于南方青瓷越窯系,造型生動,工藝精湛,不失為一件精美的古代文房用具。

青釉褐彩雞首壺,東晉,口徑5.5cm,高15.4cm
壺盤口,雞首狀短流,鼓腹,平底,俗稱“雞首壺”。肩部兩側有橋形系,并有一弧形柄連接口沿。通體施青釉,壺口與雞首處點綴褐彩,有畫龍點睛之妙。
雞首壺始見于西晉,與羊首壺同類。早期壺的流口多為實心,不能出水。至東晉時期,流口疏通,成為這一時期南方的主要曰用瓷器之一。

青釉褐斑四系壺,高17.9cm,口徑8.4cm
壺洗口,長頸,豐肩,鼓腹,腹下內收,平底。底部無釉,有支燒痕跡。肩部刻劃弦紋2道,四面分別飾一橫向系。外口凸起弦紋1道,器身施半截釉,釉色青黃,散布有垂淌的褐斑。
此器為東晉時期所制,褐色彩斑裝飾面積較大,形態千變萬化,或似潑墨,或似樹葉,裝飾效果綺麗,十分罕見,屬于南方青瓷越窯系。
此壺于1954年由故宮著名陶瓷專家陳萬里先生捐獻。

青釉褐斑羊頭壺,高23.8cm,口徑10.8cm,底徑10.8cm
壺口淺盤式,細頸,球形腹,平底。肩部一側置羊頭形流,相對一側置曲柄,另外兩側各置一橫系。通體施青綠色釉,底部無釉。在壺口沿、羊頭及系上均涂點褐斑。肩部暗劃弦紋2道。
此壺的精彩之處在于羊頭形壺流,羊口微張,頜下一綹胡須,雙目外凸,雙角向后彎曲,雙睛涂點褐彩,頗具神韻。六朝時期的青瓷壺常以動物的頭部作流,除羊頭外,還有雞頭、虎頭、鷹頭等。
青瓷發展到東晉時期,裝飾上呈現出新的特點。西晉青瓷上盛行的帶狀印紋或刻紋此時已基本消失,代之以刻劃的弦紋,或者光素無紋飾,形成簡潔樸素的風格。但西晉晚期出現的褐斑裝飾至東晉時卻大為流行。這些特征在這件器物上均有體現。

青釉人騎獸器,高17.7cm
人騎于獸背,雙手握獸角,頭戴網紋卷沿高帽,帽中空,可插燭。騎獸人高鼻圓眼,頜下有須;獸則伏臥,齜牙瞋目。人、獸之身都戳印圓形紋,獸面篦劃須紋,長尾垂。通體施青黃色釉。
此器是西晉瓷塑制品的典范,形象生動,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珍品。

青釉四系鳥鈕蓋缸,通高9.3cm,口徑8.2cm,足徑8.2cm
蓋缸斂口,扁腹,圈足外撇,肩部四面各飾一條形系。外壁模印菱形錦地網格紋,間飾劃線弦紋。器物內外皆施青釉,圈足內素胎無釉。蓋圓形,蓋口可以合于缸口內。蓋面飾3周凹陷的寬弦紋,蓋頂雕塑一對小鳥,情態活潑可愛,展翅翹尾相對而立,栩栩如生。
此器為西晉時期所制,屬于南方青瓷越窯系,造型新穎別致,反映出當時工匠們高超的制瓷技藝。

青釉印紋雙系壺,高26.6cm,口徑14.9cm,底徑11.2cm
壺盤口,束頸,豐肩,斂腹,平底。通體施青釉。外口凸起弦紋,肩部堆貼獸面銜環裝飾,兩側各立雙系。肩部模印網紋,網紋上下各戳印小菊花紋一周。
雙系壺在西晉時期較為多見,是當時盛水的器皿。此壺造型莊重規整,釉色勻凈,其獸面銜環裝飾和模印網紋都是西晉時期青瓷的流行紋飾。

青釉羊,高13.2cm
羊臥伏狀,昂首張口,體態肥碩可愛。背部飾對稱的線條紋。腹部淺刻戳點和條紋,似羽翼張揚。此器釉色青綠,晶瑩潤澤。羊首上端開一圓洞。
羊在古代被視為祥瑞動物,三國兩晉時,青瓷中屢見羊形器,均精致可愛,為一時風尚。

青釉雙系獸面紋扁壺,西晉,口徑4.2cm,最大腹徑18cm,高14cm
壺小直口,肩上有兩小系,器身呈扁橢圓形,平底微內凹。通體施青釉,雙系之間印圓圈帶狀裝飾,中間貼塑一獸頭,這是西晉時期普遍采用的一種裝飾方法。扁圓的形體和設計巧妙的雙系使之既實用又便于攜帶。

青釉鏤空雙系罐,西晉,通高17.7cm,口徑12.3cm,足徑14cm
罐直口,鼓腹,足外撇。口兩端貼半環形繩系。通體施青釉,腹上部滿飾鏤孔。
南方的青瓷制作水平到西晉時有了很大提高,掌握了還原焰的燒制技術,青釉色彩較穩定,胎質細膩,胎色灰白。除印貼、鏤孔等裝飾手法外,西晉的壺、罐、尊、洗類器物的肩部和口沿多飾裝飾帶,以細密的幾何圖案為主。此器釉厚處色調較深,釉薄處則淺淡,整體效果晶瑩明澈。

青釉雙系罐,高23.8cm,口徑21.4cm,底徑13.7cm
罐短直口,豐肩,腹下內斂,平底。罐內及外壁通施青釉,釉色微黃。肩飾模印網格紋,上下戳印圈點紋,其間用弦線間隔。肩部左右兩側塑有雙系,系面印錦紋。肩前后兩側分別貼塑獸耳銜環裝飾。
此器為西晉時期所制,屬于南方青瓷越窯系,釉面瑩潤光潔,紋飾簡練。

青釉雙系卣,高23.7cm,口徑11.7-10.6cm,底徑16.4cm
卣直口,短頸,平肩,垂腹,腹下飽滿,圈足外撇,通體呈扁圓形狀。卣的肩部前后兩面各貼塑獸首,其下各立一系。肩左右兩邊分別塑有龍首系,龍鼻下卷構成圓環。兩對系大小相間,形成穩重平衡之美。施青釉,釉面勻凈,微黃。外壁上部印紋飾4組:中間為4行菱形模印紋飾一周,其上下分別戳印圈點紋,最下方由一周山形紋托起上部圖案。器壁的菱形紋飾與圈足外壁上模印的3行菱形圖案相對應。
此器為西晉時期所制,屬于南方青瓷越窯系,其整體紋飾規整,和諧古樸,上下呼應。此卣仿青銅器提梁卣燒造,卣上面的龍首系具有懸掛提梁的作用,因此又被稱作提梁卣。

青釉印紋貼花洗,高9cm,口徑20.7cm,底徑15.7cm
洗折沿,鼓腹,平底,三獸足。器外壁模印網紋一周,上下戳印圓圈紋,網紋上又分六方模印貼塑6尊佛像。洗沿刻劃條形羽狀紋飾。洗內底刻劃太陽紋、水波紋和羽毛紋。此器內外施青黃釉,釉面有侵蝕剝落的現象。
洗在當時是主要的生活器皿之一。此洗屬南方青瓷越窯系,具西晉時期比較流行的造型,借鑒和吸收了青銅器的紋飾和造型,又以佛像作為裝飾,反映了當時佛教已在中國得到廣泛的傳播。

青釉印紋豆,高9.3cm,口徑16.8cm,足徑11.9cm
豆斂口,扁圓腹,高圈足。通體施青釉,足內無釉。器外壁模印網格紋,上下分別戳印圈點紋一周,腹部兩側相對貼塑獸首銜環。
此器屬于南方青瓷越窯系,其釉色勻凈,造型端莊古樸,紋飾清晰、簡略、自然,是早期青瓷的佳作。

青釉刻花單柄壺,高21.3cm,口徑11cm,足徑12.4cm
壺口折沿,短頸,圓腹,平底。肩部兩側置對稱雙條形系,另一側有管狀短流,與流相對的一側為一單柄,柄尖高起微向外卷。壺體飽滿、渾圓。胎體厚重,呈灰白色。內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綠,釉厚處透明,玻璃質感強。
此壺紋飾共有3組,肩部及腹下刻仰覆蓮瓣各一周,兩層蓮瓣間,刻忍冬紋,每層紋飾之間隔以弦紋。紋飾層次清晰,線條簡潔、明快、流暢。
此壺的造型襲西晉時壺的式樣,并有較大改進,增強了裝飾效果,提高了實用價值,是研究壺形演變的重要文物,堪稱南朝青瓷的代表作品。

青釉雞頭壺,高24.4cm,口徑8.8cm,底徑10.7cm
壺洗口,長頸,豐肩,直腹下斂,平底,底有支燒痕。肩部一側雕塑雞首流,相對一側為一弧柄,另外兩側各飾一橋形系。肩部刻弦紋兩周,并刻雙層覆蓮瓣紋。器通體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有垂釉現象,釉色青黃,有細小的開片。
南朝時期的雞頭壺與兩晉時期相比造型變得高大,肩部由溜肩演變成為豐肩,直腹。南北朝時期北方制瓷業的興起受到了南方制瓷業一定的影響,以雞頭作流的壺在北方也開始出現。這件以蓮花瓣紋作裝飾的雞頭壺表現出南北青瓷相融合的時代特征。

黃釉綠彩刻蓮瓣紋四系罐,高23.5cm,口徑7.7cm,足徑8.4cm
罐直口,溜肩,肩部有四弓形系,腹下漸收斂,假圈足,平底。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紋一周,肩部刻弦紋數道,四系之下刻忍冬紋一周,腹部刻下垂蓮瓣紋。器身上半部施黃色透明釉,又在八個方向上各施一道綠彩,下部露胎。
此罐1958年出土于河南省濮陽李云墓。李云為北齊車騎將軍。據出土墓志記載,該墓為李云夫婦合葬墓,葬于北齊后主武平七年(576年),由此可斷定該罐的下限年代。該墓出土的另一件黃釉綠彩罐,現存于河南博物院,造型及釉色與這件相同,唯四系是方形的,與之有別。
黃釉綠彩罐胎質潔白,造型工整,釉色突破了單一色彩,更富裝飾性,為豐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藝開創了先河。忍冬紋與蓮瓣紋組合,一般為佛教藝術裝飾題材,此罐有確切年代可考,其造型和紋飾對研究北齊時期的宗教觀念及藝術等均有重要意義。

青釉蓮花尊,高67cm,口徑19cm,足徑20cm
尊撇口,長頸,鼓腹,高足外撇,肩、頸有6個條形系。通體紋飾達11層:頸部飾紋3層,自上而下為飛天、寶相花獸面及蟠龍,以凸弦紋間隔;腹部為器物裝飾的主要部分,由6層蓮瓣組合而成,上覆下仰,瓣尖向外卷起;脛部亦飾覆蓮瓣兩層,瓣尖亦外卷。器物通體施青綠釉,圈足內深厚,素胎無釉。
此尊為1948年河北景縣封氏墓出土的四件蓮花尊之一。器型高大,氣魄雄偉,紋飾華縟精美,集貼、印、堆塑、刻劃、模印、浮雕等多種裝飾技法于一體。裝飾題材蓮花、團花、飛天與佛教藝術題材吻合,反映了佛教藝術對北方陶瓷的影響。經過化驗分析,其胎、釉組成具有北方青瓷特點,該尊為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作。
隋唐五代

青釉印花帶蓋唾壺,通高14.2cm,口徑8.4cm,足徑10.6cm
壺盤口外撇,短頸,溜肩,半腹下垂,腹下略收,寬圈足。蓋臥槽,鈕如蠟扦狀。通身施淡青色玻璃質透明釉,施釉不及底,近足處露灰白色胎骨。肩部暗刻三角紋邊飾一周,腹印團花、樹葉及忍冬紋一周。
隋代青瓷繼承南北朝青瓷的優良傳統,釉色青綠而透明,釉面有細碎的片紋,玻璃質感極強。此唾壺造型敦厚,青釉明亮,所用印花技法為戳印,花紋簡潔淺顯而疏朗,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青釉兔鈕蓮瓣紋權,高12cm,底徑12.7cm
權平底,底心有一圓孔,中空,頂部飾一兔鈕。器身薄施一層青釉,釉色泛黃,施釉不到底。外壁模印蓮瓣紋一周,上為6組團花,間以條紋。
此權造型端莊,兔形鈕栩栩如生,釉面玻璃質感強,開細碎片紋,模印之紋飾清晰,布局規整,線條流暢,富于藝術美感。此權為隋代青瓷器的典型之作。

白釉罐,高19.2cm,口徑9.7cm,足徑15.2cm
罐唇口,無頸,溜肩,肩下垂直至足,平底無釉。胎骨呈白色,較為厚重。內外施白釉,外壁近足處釉不及底。釉薄而勻凈,純白無瑕,布滿細碎開片。罐體造型飽滿端莊,優雅而古樸。
隋代,白釉瓷器在繼承北朝工藝技術的基礎上,又有了長足的進步。從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出土的一批白釉瓷器看,較之北齊范粹墓出土的白瓷,釉質已有較大提高,全不見早期白瓷白中閃黃或閃青的痕跡,是代表隋代白瓷發展面貌的珍貴資料。

青釉劃花蓮瓣紋四系盤口瓶,隋,高43cm,口徑15cm,足徑13.5cm
瓶盤口,長頸,溜肩,肩部置四個由雙股泥條制成的豎系,鼓腹,腹以下漸斂,近底處外撇。通體施青綠色釉,釉僅及腹下部,釉下施有潔白的化妝土,釉面開有片紋。釉下紋飾為劃花和印花,頸、肩部均戳印圓圈紋,肩部有兩道劃花紋飾,上為覆蓮瓣紋,下為忍冬紋,腹部三道劃花紋飾,上下均為覆蓮瓣紋,中為忍冬紋,每層紋飾間均以弦紋相隔。由于考古工作者在安徽淮南窯遺址曾發現這種四系盤口瓶標本,在安徽地區隋代墓葬中也曾出土這類四系盤口瓶,由此推斷,這件四系盤口瓶應為安徽淮南窯制品。

淮南窯黃釉高足盤,隋,高12.5cm,口徑27.5cm,足徑14.5cm
此盤直口微外撇,盤心坦平,有印花裝飾,并有五個支釘痕,下承以空心喇叭狀高足。通體內外施黃釉,但外壁僅施半截釉。
高足盤是南北方瓷窯普遍燒制的器形。從考古資料看,高足盤最早見于北朝,北齊天統三年(567年)的墓葬中即出土有青釉高足盤。隋代這種器物比較流行,在隋代的繪畫、壁畫上都可見到。目前發現隋代燒制高足盤的瓷窯有河北的賈壁窯,河南的安陽窯、鞏義窯,安徽的淮南窯,湖南的湘陰窯,四川的邛窯等。主要燒制青釉高足盤,釉色淡青而透明,有些可見胎上的黑點雜質。河南的鞏義窯在唐代還燒制三彩高足盤。
此件高足盤釉色偏黃,從其胎釉特征看,應屬安徽淮南窯制品。

越窯青釉瓜棱壺,唐,高20.4cm,口徑8.9cm,足徑9.4cm
壺撇口,束頸,溜肩,長圓腹,圈足。通體呈四瓣瓜棱形,肩部一側置短流,另一側置曲柄,與流、柄成十字形的頸、肩之間置雙系。通體內外及圈足內均施青釉。此壺造型圓潤飽滿,釉質潤澤,為晚唐越窯的代表作品。

鞏義窯絞胎枕,唐,高8cm,長12.5cm,寬8.8cm
此枕造型小巧,呈長方形,枕面前低后高,前側有一通氣孔。枕面及枕側面以白、褐兩色胎土絞出的五瓣團花紋樣數組裝飾,外罩黃釉。
經與窯址采集的標本相互印證可以斷定,此絞胎枕屬于河南鞏義窯產品。鞏義窯絞胎器大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全絞胎,即以深、淺兩色胎泥相互絞合在一起再成型;另一種是貼面絞胎,即先將兩種不同顏色的胎泥絞合在一起,絞出不同的紋理,再切成薄片,用胎泥將薄片粘貼到器物上。這種做法一是為了節省絞胎原料,二是為便于做出各種圖案花紋。

鞏義窯絞胎三足罐,唐,高11cm,口徑10.7cm,足徑15.8cm
罐口外卷,圓腹,下承以三獸足。此罐通體絞胎,以兩種顏色胎泥絞出木理紋樣,并以團花形式表現,是絞胎器物中難得的佳作。
三足罐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造型模仿唐代金銀器,以三彩數量較多,此外還有白釉、黑釉、藍釉等品種。

三彩蓋罐,通高23.5cm,口徑12.8cm,足徑12.8cm
罐口微撇,短頸豐肩,肩下漸收至底,平底圈足。罐蓋尖頂,出邊,直口,蓋與罐口不吻合,略小于罐口。罐口施黃釉,罐身施釉不到底,以綠釉為地,襯以白點及黃道組成的菱花圖案,蓋面以綠釉為地,襯以白點及黃道組成的四瓣紋飾。
唐三彩陶器是我國古代陶瓷史上的一枝奇葩,是在漢代低溫鉛釉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的成果。此件三彩蓋罐是唐三彩的代表作,釉彩鮮明亮麗,紋飾仿唐代流行的蠟纈染織物的圖案紋樣。尤其是此罐器型完整,更為難得。

三彩燭臺,高29.8cm,口徑7cm,足徑12cm
燭臺分上下兩部分,上盤小,下盤大,中間承以起弦圓柱,圈足外撇,上盤中心立杯形燭座;通體施藍、黃、綠、白彩釉,底素胎無釉。
燭臺的使用早見于春秋時代,《楚辭》中引“室中之觀多珍怪,蘭高明燭華容備。”戰國時已有各式精制的銅燭臺,至三國、兩晉時,青瓷燭臺便已出現,造型頗多。這件唐三彩燭臺造型實用古樸,施釉均勻,色彩深沉雅致,又在三彩中點以藍彩,更增添了器物的華貴韻致,是三彩器的上乘之作。

三彩刻花三足盤,高6cm,口徑27.7cm,足距17cm
盤口為板沿式,平底,下承3足。通體以綠釉為地,盤心刻一團花,外環荷花、花蕾及荷葉紋,施以黃、綠、白三色。底無釉。
此盤造型規整,盤心圖案以刻花方法填彩而成,畫面呈現凹凸狀,立體感強。由于采用了素燒工藝,胎體致密,釉色以綠彩為主,色調清新淡雅,在三彩盤中較為少見,堪稱唐三彩器中的精品。

三彩雙系罐,高12.5cm,口徑13.5cm,底徑6.9cm
罐呈扁圓形,口內斂,平底,口外兩側各有一系。器內施黃釉,外壁以綠釉為地,上以白、黃、綠三色點染花朵。器施半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
此罐器型雖小,但豐滿端莊,模制成型的雙系是唐三彩罐的一個主要特征。此罐以瓷土作胎,胎體堅致潔白,燒成溫度較高。在鞏縣三彩窯址中曾采集到與此罐雙系及彩斑相同的殘片,由此可知此罐為河南鞏縣窯產品。

青釉鳳首龍柄壺,通高41.3cm,口徑19.3cm,足徑10.2cm
壺蓋與壺口吻合成鳳頭狀,使得壺整體頗似一只挺立的鳳鳥。壺柄塑成一直立的蟠龍,龍口銜住口沿,作窺視探飲狀,前肢撐于壺肩部,后肢立于喇叭形底座上。壺體以塑貼和刻劃技法裝飾。腹部塑貼主體紋飾兩層,上為6個聯珠紋圓形開光,內有手舞足蹈的力士,下為寶相花6朵。口沿、頸、肩及脛部飾以聯珠紋、蓮瓣、卷葉或垂葉紋。各組紋飾間以弦紋相隔。此壺胎體厚重,釉層凝厚,玻璃質感強,帶有北朝以來北方青瓷的遺風。其裝飾紋樣繁復,結構嚴謹,層次清晰。
六朝至唐代,我國與西亞各國文化交流頻繁,波斯的一種鳥首壺傳到我國,影響所及,在唐代的青瓷、白瓷及三彩釉陶中出現了鳳首壺,其中以這件青釉鳳首龍柄壺最為精美。此壺既吸取了波斯薩珊王朝(226-642年)金銀器造型的特點,又融入了我國傳統的龍鳳裝飾藝術,集塑貼、模印、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于一體,體現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藝。

唐花瓷雙系罐,高19.9cm,口徑7.4cm,底徑10.7cm
罐口微外撇,短頸,頸兩側對稱各置一系,豐肩,肩以下漸收,平底。近底處刻深弦紋一道。通體施黑釉,近底處露胎。烏黑的釉面上裝飾四塊灰藍色斑塊,似色料自然流淌而成,妙趣天成。

白釉奓斗,高9.9cm,口徑12cm,足徑6.9cm
奓斗口外撇,口沿呈漏斗形碗狀,扁圓腹,平底。器里外施白釉,底無釉。
此件奓斗胎質潔白細膩,釉色瑩潤雪白,造型規整大方,在唐代白瓷中屬上乘之作。

白釉獅子,高10.8cm,底徑6.3cm
獅子昂首,兩眼凸起,雙耳直立,張口露齒,長須卷發,前腿直,后腿曲,尾上卷,伏臥于臺上。獅的眼睛及腿部均點以褐彩。臺為長方形,上下垂直,四周施褐色釉,深處呈黑色。
唐代,由于經濟文化的發達,制瓷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瓷器品種與造型新穎多樣。此件白釉獅子姿態雄健,渾厚古樸,為唐代瓷塑藝術的一件杰作。

白釉葵瓣口杯,高6.2cm,口徑7.5cm,足徑3.4cm
杯口呈葵瓣式,口下漸收,圈足。器里外均施白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近底處露胎。
葵瓣口樣式的瓷器來源于同時期的金銀器,因制瓷工藝的改進提高,使瓷質實用器的品種得以豐富,生產數量加大并部分替代了金、銀器具,此杯的造型即模仿金銀器而來。

青釉花口高足杯,唐,口徑8.5cm,足徑4.5cm,高4.5cm
杯為五瓣花口,圈足外撇,器形小巧,釉色青潤。造型仿同時期金銀質地的高足杯,是晚唐時期青瓷器的流行樣式,反映了當時青瓷器逐漸替代金銀器的發展趨勢。此種形制的瓷器至宋、元時期依然流行。

褐釉模印貼花雙耳罐,高19.2cm,口徑12.6cm,足徑14.2cm
罐唇口,直頸,豐肩,圓腹,腹下斂,平底。胎呈灰白色,器身施褐中泛黃色釉。肩部有對稱方形雙耳及四朵模印貼花紋。近足處一周及底部素胎無釉。
唐代長沙窯器物以曰用瓷為主,除滿足國內需要外,還大量外銷。其造型簡潔樸素,講究細微之處的變化,以各種形式的罐和罐最多見。早期裝飾上的用彩多在模印貼花的人物、獅、葡萄上涂褐色或綠色大彩斑,繼而發展為用單一的褐彩或綠彩繪畫,以后再逐步發展到用褐、綠雙色彩繪。唐代長沙窯是中國大量生產釉下彩瓷器的發源地,它開創了瓷器彩繪裝飾的新途徑。
唐代長沙窯瓷特色鮮明,首先是釉下彩繪的發明,突破了青瓷的單一釉色。其次是釉下彩繪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涉及山水、人物、花鳥等,題材活潑生動,具有寫實性。其三是模印貼花工藝的大量運用,并用褐彩題寫五言詩或六言民歌。此風始于長沙窯,至宋元兩代發展到極盛。

鞏義窯綠釉小壺,唐,高5.8cm,口徑3.3cm,足徑3.9cm
壺敞口,圓唇,短頸,扁圓腹,平底。肩部一側置短流,對應的一側有連于口與肩的柄,柄上下端各有一圓形裝飾。施釉不到底,露胎處呈白色。
此壺造型小巧圓潤,具有鞏義窯器物的典型特征。此窯還生產這種造型的茶葉末釉、白釉、黑釉小壺。

鞏義窯白釉弦紋匜,唐,高8.5cm,口徑19.3cm
匜撇口,折腰,腹部凸起弦紋一道,平底。口邊一側出槽形短流。胎體潔白。里外均施透明釉,釉層顯現細碎開片。
弦紋碗、弦紋匜是河南鞏義窯常見的器形,造型仿唐代金銀器,除白釉外,還有藍釉品種。

郟縣窯黑釉月白斑雙系罐,唐,高17cm,口徑9.7cm,足徑10.3cm
此罐口部外撇,短頸,圓腹,平底。肩部對稱置半環形系。罐身施黑褐釉至近足部,上飾月白色斑塊。此為唐代著名的花瓷罐。
在唐代花瓷中以罐最為常見,有高體的、矮體的、口大的、口小的,造型變化豐富。底釉有黑釉、醬釉、天藍釉等。釉上所飾斑紋有月白、天藍、灰黑等色,有的兩種顏色互相交融流淌。一般來說,深色釉上飾淺色斑紋,而淺色釉上飾深色斑紋,斑紋或任意潑灑,或自然流淌,釉在高溫燒制過程中變化莫測,呈現出色彩斑斕的裝飾效果。

郟縣窯黑釉藍斑三足盤,唐,高2.9cm,口徑15cm,足徑10.2cm
盤敞口,盤心坦平,下承以三足。通體內外施釉,黑色釉地上呈現藍、白交融的花斑。外底中心無釉。
窯變釉產品在唐代被稱作“花瓷”。燒制時一般是在黑色或醬色等深色釉上潑灑大塊藍、月白、灰白色斑紋。在高溫燒制過程中,不同色釉流動并互相浸潤,呈現出窯變的藝術效果。對古瓷遺址的調查和發掘表明,唐代燒花瓷的瓷窯有河南魯山、郟縣、內鄉、禹縣、登封窯,山西交城窯,陜西銅川窯等。器物造型有罐、執壺、花口瓶、三足盤、缽、葫蘆瓶、腰鼓等,其中以執壺和罐最為多見,三足盤較為罕見。將此件三足盤與窯址出土的標本相互印證可以發現,此盤屬于河南郟縣窯產品。
花瓷以其斑駁陸離的藝術效果迎合了唐人所追求的粗獷豪放的審美趣味,唐代以后即停止燒造,至北宋時期河南禹縣窯又創燒了一種銅紅窯變釉,但與唐代花瓷不甚相干。

黑釉藍斑壺,高15.6cm,口徑7.5cm,底徑8.6cm
壺撇口,短頸,橢圓形腹,平底,肩部一面為流,相對一面為雙帶形曲柄,另兩面各有一系。通體施黑色釉,里滿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口、肩等部位施灰藍色斑紋為飾。
此壺造型為唐代典型器,其豐碩的壺體顯示出大唐盛世的風韻。釉面色調黑白分明,以大塊色斑點綴器物,質樸而凝重。此件花釉壺應為唐代河南魯山窯的產品,因為相同類型的瓷器殘片標本在魯山窯窯址中有發現。

花瓷腰鼓,長58.9cm,鼓徑22.2cm
腰鼓廣口,纖腰,鼓身凸起弦紋七道。通體以花釉為飾,在漆黑勻凈的釉面上,潑灑出塊塊藍白色斑點,宛如黑色閃緞上的彩飾,優美典雅。
腰鼓是由西域傳入中原,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不僅被吸收進唐樂,且又以陶瓷燒制鼓腔,別具特色。河南省的禹縣、郟縣、魯山窯等在唐代均產花釉瓷,而以魯山窯腰鼓最為有名。70年代,故宮博物院與河南省博物館的文物工作人員根據唐代人南卓《羯鼓錄》中有關“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魯山花瓷”的記載,再次調查魯山窯址,發現了黑釉斑點腰鼓殘片,其特征與傳世腰鼓完全一致。從而證實了這件黑釉花瓷腰鼓確系河南省魯山窯制品。
此鼓造型碩大規整,線條柔和,紋飾奔放,通體漆黑明亮的黑釉與變幻多姿的月白色釉相襯托,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如云霞飄渺,似水墨渾融,裝飾效果極強,是唐代瓷器的傳世精品。

邢窯白釉皮囊式壺,唐,通高12.5cm,口徑2.2cm,底徑12.5cm
壺提包式,上窄下寬,形似袋囊。頂端一側為短直小流,中間有一曲柄,另一側飾一曲尾。袋囊的轉折處飾有凸起的摺線紋,中間亦飾凸線一道。此壺通體施白釉,在有裝飾線的積釉處,釉泛青白色。平砂底,以行草書體刻劃工匠名稱“徐六師記”四字。
此壺的造型源自唐代金銀器,具有穩重、大方、實用的特點。
白瓷至唐代已自成一個系統,可與青瓷分庭抗禮,陸羽在《茶經》中以“類銀”、“類雪”贊美其釉色之白。它不以紋飾取勝,而注重造型與釉色的相互襯托。唐白瓷以河北邢州所產最負盛名。這件精雕細琢并帶有工匠名款的器物是研究唐代白瓷的珍貴的實物資料。

邢窯白釉小壺,唐,高10.5cm,口徑2.5cm,足徑5.3cm
壺斂口,短頸,圓腹,圈足。肩一側有短流,對應一側有壺柄,柄上端飾裝飾結。
此壺造型小巧,釉質白潤,是河北邢窯唐代的產品。
唐代,邢窯是北方的著名瓷窯,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黃釉、黑釉、三彩品種。其產品不僅供國內使用,而且遠銷世界各地。邢窯遺址位于唐代河北邢州境內,中心窯場在今河北省內丘縣城關一帶。從窯址調查和發掘所出土的標本看,唐代邢窯白瓷有精、粗之分,以供不同階層人的需求。正如唐人李肇《國補史》所曰:“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邢窯白釉罐,唐,高13cm,口徑7.4cm,足徑6.1cm
罐口微撇,短頸,圓腹,腹以下漸收,平底。底無釉。胎、釉潔白細膩。
邢窯是唐代著名的瓷窯,在河北省內丘曾發現其窯址。創燒于初唐,流行于中唐,唐末五代時由于原料匱乏等原因而曰漸衰落。唐人對邢窯多有記述,陸羽在《茶經》中稱其產品如雪似銀,李肇在《國史補》一書中稱:“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貴賤通用之。”說明邢窯白瓷在當時使用的極其廣泛。

白釉瓶,高14.4cm,口徑6cm,足徑7.2cm
瓶口外撇,肩下漸收,底足平實。通體施白釉,釉色無雜質,瓶體除肩部刻劃兩組弦紋外,別無紋飾。
邢窯白瓷傳世品以盤、碗居多,瓶類非常少見。此瓶器型雖小,釉面又無刻劃紋樣,但純凈潔白的釉色,端莊秀美的造型,仍能使人感受到大唐盛世雍容華貴的氣質,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邢窯白瓷以其實用的造型、潔白的釉面在唐代成為最受歡迎的瓷品種之一。唐朝人李肇《國史補》中就曾記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不僅如此,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都被作為地方名瓷向宮廷進貢,并成為最早的貿易用瓷運往海外,受到各國人民的喜愛。

邢窯白釉壺,唐,口徑7.5cm,足徑7cm,高17.5cm
壺敞口,長圓腹,平底,小短流,頸與腹部有曲柄相連。通體施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
此件器物造型端莊規整,釉色潔白瑩潤,屬邢窯白瓷中的細白瓷,體現出唐代邢窯白瓷“似雪類銀”的素雅與優美。

邢窯白釉碗,唐,高7cm,口徑8.1cm,足徑3.8cm
此碗唇口,腹壁斜出與水平面呈45°角,玉璧形底。釉質白潤瑩厚。
玉璧底碗始出現于唐代,以底足像玉璧而得名,當時的南北方瓷窯中普遍燒制,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陜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實物或標本傳世。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出品的玉璧底碗。這種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唇口和不帶唇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

越窯青釉八棱瓶,高21.7cm,口徑2.3cm,足徑7.9cm
瓶直口,長頸,腹部呈八棱形,圈足外侈。灰白色胎,質致密。釉呈淺青綠色,唐人陸龜蒙詩云:“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道出了越窯青瓷的釉色特點。
1988年考古工作者在陜西扶風法門寺地宮中發掘出類似的越窯青瓷器14件,其中一件八棱瓶與此件相似,說明這些越窯器的制作從選料、淘洗,及至成器、施釉、燒制等各道工序一絲不茍,應為當時越窯的上品,可能是供奉宮廷的佳器。

越窯青釉直頸瓶,高22.4cm,口徑2.3cm,足徑7.3cm
瓶直口,長頸,頸上細下略粗,碩圓腹,圈足。通體施青釉,釉色瑩潤細膩,發色純正。
唐代越窯青瓷以其釉色之美著稱于世,為當時全國青瓷之冠。唐代越窯青瓷釉質細膩,透明度好,釉色極為優美,青綠色調,渾厚滋潤,其胎體灰白色,淺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麗幽美,釉面猶如一湖清水。當時許多文人紛紛吟詩作賦予以贊美。唐人陸羽《茶經》中,形容越窯青瓷“類玉”、“似冰”。詩人陸龜蒙有“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之頌。此瓶應為晚唐燒制的越窯精品。

越窯海棠式杯,唐,口徑13.2-8.2cm,足徑5.8cm,高6.6cm
此杯的口沿和杯身造型屈曲有致,猶如海棠花開,杯足較高,外撇。此種造型來源于薩珊金銀器“多曲長杯”,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格。此樣式進入中國后,南北方瓷窯都有燒造,成為唐代較為流行的式樣。
越窯青瓷在唐代代表著南方制瓷業的最高水平。此杯胎質細膩,釉層均勻,反映了當時的燒瓷水平。

青釉執壺,唐,高13.4cm,口徑5.9cm,足徑7.3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鼓腹,淺圈足,圈足上留有五個支燒痕。頸部一側置八棱短流,另一側置曲柄。壺內外施釉,釉色青中閃黃,晶瑩透澈,釉面開細小的紋片。
此青釉壺是陳萬里先生于1936年在浙江紹興得到的,它出土于浙江紹興唐戶部侍郎北海王府君夫人墓,墓志記載該墓的年代為唐元和五年(810年),因此這是一件有確切年代可考的器物,是鑒定唐代越窯瓷器的標準器,反映出9世紀初越窯器物的燒造水平。
1954年,陳萬里先生將此壺捐獻給故宮博物院。

越窯青釉四系瓶,唐,高35cm,口徑18.9cm,底徑11cm
瓶盤口,細頸,溜肩,肩部立有圓形四系,橢圓腹,腹下漸收,平底。釉呈青綠色,里外釉開片,腹下至底部素胎無釉。
青瓷的燒造技術到唐代已相當成熟,尤以浙江越州一帶所產的青釉瓷器更是不同凡響。唐人陸羽在《茶經》中評論各地所產瓷器時把越窯評為第一;清乾隆皇帝也以“李唐越器人間無”之詩句加以贊美。越窯瓷器除具有溫潤如玉的釉質和蒼翠可人的青綠釉色外,造型亦豐富多樣。裝飾方法有刻花、劃花、印花和堆貼等多種。初唐時器物以素面無紋者居多,晚唐時花紋增多,圖案題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故事和山水流云等。由于初唐時普遍使用墊燒方法,因此在器底部往往有四五處支釘痕跡。
此器是初唐時越窯瓷中之精品,器形較大,造型規范端莊,為罕見的佳作。

越窯青釉花瓣口碗,高3.6cm,口徑14.1cm,足徑6.5cm
碗十花瓣口,口以下漸斂,平底,里外滿釉,釉色青綠,如“嫩荷涵露”、“古鏡破苔”。
越窯是唐、五代及北宋初期著名的瓷窯。唐代中期以后越窯產品的質量逐漸提高,有“類玉”、“類冰”及“千峰翠色”之譽。至晚唐,越窯更加興盛,其中碗的形式很豐富,有荷葉、海棠和葵瓣形,還有仿金銀器造型者。此花瓣口碗為越窯具有代表性的佳品。

白釉綠彩枕,高9.5cm,長16.5cm,寬10cm
枕長方形,圓角,一側有孔。枕面白釉地,中央以綠彩繪4朵菱形花紋組合成的大菱形圖案,四角又各繪小朵花紋。釉面開細小紋片,底無釉。
此枕小巧雅致,為唐代瓷枕之典型器。圖案簡約,畫風清新,寥寥數筆,意趣盎然。從此枕上可以看出長沙窯匠師融傳統繪畫技法于陶瓷裝飾中的高超技藝。

邛窯青釉褐彩四系罐,唐,高18.2cm,口徑9.8cm,底徑9.2cm
罐直口微撇,豐肩,肩以下漸斂,平底。肩部置四系。通體內外施青灰色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口部及四系處涂以醬色釉斑。此罐為四川邛窯產品。

珍珠地鸚鵡紋枕,唐,長17cm
瓷枕腰圓形,枕面以排列細密整齊的珍珠紋為地,中心刻劃一只展翅飛翔的鸚鵡,外周輔以白色的卷草紋。枕四周戳印相間排列的圓圈紋及朵花紋。
紋飾線條細膩流暢,鸚鵡形象栩栩如生。此枕當為河南密縣窯的產品。

青釉夾耳蓋罐,通高18.6cm,口徑7.2cm,足徑8.2cm
罐直口,豐肩,肩以下漸斂,圈足,蓋平頂直口。罐里外滿施青釉,釉色瑩潤,開細小紋片。
此罐是廣州石馬村南漢墓出土的4件夾耳蓋罐之一。此種夾耳罐的設計取自南方木桶式樣,極為別致。罐肩部兩側分別立起一對帶孔的方形系,蓋的兩側亦各凸出一帶孔的長形片,罐蓋合時,蓋上伸出的帶孔的長方形片夾于肩上雙系空隙處,一端可系繩作軸,另一端可開啟。與此相同造型的夾耳蓋罐不僅在浙江越窯及湖南長沙窯的制品中有發現,而且長沙五代墓葬的隨葬品中也有出土,可見這種夾耳蓋罐在五代時期的江南地區十分流行。

越窯青釉刻蓮花紋盒,五代,通高4.8cm,口徑8.8cm,足徑5.4cm
盒直口,外撇圈足。盒蓋面坦平,直口。蓋面刻花,中心為一蓮蓬,外環蓮瓣一周,蓋邊與盒底中腰各有弦紋一道,盒里外及足內滿釉,釉呈青黃色。
五代時期的越窯青瓷質地細膩,胎體輕薄,釉面光滑,造型趨于秀美,刻花技法更加成熟。這件越窯刻花盒為五代時的瓷器精品,器物施滿釉,釉薄而勻,明顯與唐代越窯不同。五代時期,更多地注重花紋裝飾,刻花、印花、劃花技術發展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裝飾題材進一步拓寬,人物、鳥獸、花草一應俱全,其蓮瓣紋是越窯瓷器裝飾中最有代表性的紋飾,蓮瓣寬厚肥碩,有的花瓣中還有脈絡,花瓣層次重疊者居多,單層者較少。此盒所刻蓮瓣線條圓潤,刀工犀利,技藝嫻熟,富有真實感,顯示出越窯裝飾的發展與成熟。

越窯青釉執壺,五代,高19.7cm,口徑9.7cm,足徑7.6cm
壺撇口,短頸,溜肩,長圓形五瓣瓜棱腹,淺圈足。壺身一側置彎流,另一側置連于口、肩之間的曲柄,肩部置對稱豎系。壺內外及足內滿施青釉,釉面開細碎片紋,壺流根部積釉處產生窯變現象。
經對唐、五代墓出土陶瓷執壺進行對比研究后發現,與唐代執壺相比,五代執壺的構造更趨合理,特別是壺流明顯加長,便于實用,這件青釉執壺就是最好的例證。
宋

影青注子、注碗,宋,通高24.3cm
注子小圓口,有蓋,蓋頂飾獅形鈕,折肩,弧形流,曲柄,圈足。注碗葵瓣式口,碗體呈六瓣形,圈足。通體施青白釉。
注子、注碗組合成套,是溫酒用具。注子亦稱執壺,為盛酒器皿;注碗用于盛放熱水。溫酒時將注子置于注碗中,以碗中熱水溫之。此為實用器皿。

青白釉蟠螭提梁倒流壺,宋,通高11cm,足徑6cm
壺為瓜棱球形,一條堆塑其上的螭龍巧妙地形成壺流與提梁,平底,底中心有一注酒的圓洞。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瑩碧剔透。此壺造型新穎別致,清新怡人。

綠釉三彩劃花人物紋枕,高11.8cm,枕面33.5×15.5cm
枕呈長方形,兩端稍闊,中間略收,一側面有一圓形通氣孔,施釉不到底。枕面以刻劃法勾勒邊框,紋飾分3組,中間一組為人物紋,二人前后相伴而行,服飾一黃一綠,前者手持魚簍,后者扛桿,似去垂釣。周圍的綠樹、青草、黃云透出生機。兩側2組黃地開光內各繪折枝花一朵,白花綠葉,開光外襯以褐黃色地。枕面的邊框外至枕側面施綠彩。
枕面紋飾設色以綠彩、黃彩為主,色彩素雅,體現了宋三彩的著色特點。

白釉花口高足杯,宋,口徑9.8cm,足徑4.5cm,高6.3cm
杯口呈五瓣花形,器身呈花瓣狀,高足微外撇。通體施白釉。
此杯造型仿金銀器中花瓣形高足杯而制,精致細巧,釉色潔白,釉質光潤,體現了宋代白瓷的燒制水平。

黑釉盞,宋,高7.5cm,口18cm,底徑5cm
器口外撇,斜壁,淺圈足。通體施黑釉,釉面呈現黑、褐相間的兔毫紋,滿釉至底足,器外口沿釉色呈黑黃褐色。
此盞口徑較大,線條流暢,造型十分優美。雖然它的胎、釉、造型都與建陽窯黑釉盞明顯不同,例如,前者胎為白色,而后者為紫黑色胎,但它仍屬于建陽窯類型器物。宋代黑釉茶盞以福建建陽窯燒制的產品最為著名,燒造量也很大,其他地區如四川、山西、江西、河北、河南等地也有燒制。

磁州窯白地黑花八方枕,宋,高12cm,枕面長32cm,寬23cm;底長31cm,寬21.5cm
枕八方形,面、底出沿,枕壁棱角處有八條竹節狀突起,背面有一通氣孔,素底無釉。枕面白地上以黑彩描繪折枝牡丹一枝,并在花瓣、花葉上刻劃出筋脈。枕面周邊描繪黑彩邊框。
此枕采用的竹節出筋裝飾是宋代磁州窯的典型風格,枕面畫面精細生動,為磁州窯的高檔產品。
八方形枕是磁州窯常見的枕式,在窯址調查中發現有專門燒這種枕的窯。傳世八方形枕的裝飾紋樣多為折枝花鳥、蓮池游鴨、雞、兔等,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磁州窯白地黑花嬰戲紋枕,宋,高10.4cm,長29.9cm,寬22.5cm
枕呈腰圓形,枕面前低后高。白釉,枕面及枕側以黑彩繪嬰戲紋。枕面外周以雙線勾勒如意形開光及雙弦紋,開光與弦紋間飾四組卷枝紋。枕側繪簡單的花草紋。枕面主題紋飾畫筆簡練,描寫兩個嬰孩玩耍,其中一孩兒頭上落一只小鳥,孩兒驚愕不已,另一孩兒作興奮狀,欲上前捕捉小鳥。
在磁州窯器物當中,以嬰戲為題材的很多,如池塘趕鴨、打陀螺、蹴球、騎馬、釣魚、放炮竹等。瓷枕亦如此,不論是做游戲,玩蓮或趕鴨,均寥寥數筆,就把孩兒天真、可愛的童趣表現出來。即如此枕雖著墨不多,卻生動傳神。

磁州窯白地黑花竹紋枕,宋,高10.5cm,長28.3cm,寬19.8cm
枕呈長方多邊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邊。枕面與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裝飾,枕面為篁竹一叢,枕壁為卷草紋。
在宋、金、元時期,瓷枕是磁州窯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采用簡筆畫法,筆觸自然流暢,形象地表現出篁竹的挺拔與柔韌,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張家造”款識。20世紀70年代,故宮博物院進行遺址調查工作時,在磁州窯的觀臺窯址中發現了大量帶有“張家造”款識的瓷枕標本,說明當時有專門燒造瓷枕的窯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