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微旋生精法,真是大道至簡的養生妙法,習練起來非常簡捷而有效。只需要自然站立,全身放松,腰部輕微旋轉起來就可以了。每次微旋100圈,每天旋轉兩次或兩次以上。需要注意的是,全身只有腰部進行旋轉,其他部位不必運動,順其自然即可。腰部旋轉的幅度以自然舒適為度,不要像旋轉呼拉圈那樣激烈、刻意。正如古代拳家所云:“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微動”。 太極拳講求“四兩撥千斤”,而微旋生精法,就是人體養生大道的“捷徑”。明代醫家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說,“腎為臟腑之本,十二脈之根”,旋腰就是養腎,養腎就能生精。 其實,最好的養生方法,一定是能夠讓你隨時隨地都可以輕松鍛煉的。你看,每天你再忙,晚上總會抽空看一眼電視吧,那么,看電視的時候,你就別躺進沙發了,而是站著輕微旋轉腰部。還有,你在等車、午餐排隊、乘坐電梯的時候,都可以輕微旋轉腰部。在家里或身邊沒有熟人的時候,旋轉的幅度可以稍微大些,感覺自己的腰部是臺大功率的發動機,人體的腎精正通過腰部的微旋,而得以激發、激活。而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旋轉的幅度可以微乎其微,“全憑心意用功夫”。所謂的“微動”絕非不動,其養生效果和大幅度的旋轉并沒有高低之分。整個腰部旋轉,不但讓人體深處的腎精得以生發,而且還潤澤著體內的的肝脾肺腎。
元氣虧了怎么辦——八段微提養氣法 八段錦中有個“攥拳怒目增氣力”的養生法,簡單而有效:只要自己攥緊兩拳,那么,全身就會不由自主地產生輕微的收斂、升提之意,您會覺得似乎渙散的氣息重新凝聚到一起,精神為之一振。難怪當代人有個口頭語叫做“提氣”,意思是很讓人振奮。 “八段錦”是很多名老中醫用于自我養生的方法,安全而有效,所以,我就讓母親每天隨時隨地堅持練習這個“攥拳怒目增氣力”方法。為了更加方便母親練習,我把這個方法稍作改良,稱之為“八段微提養氣法”:意念中全身微微提氣,同時雙手用力攥拳。在緊攥的過程中,會不由自主地“怒目”(雙眼圓睜),并感覺到全身的氣息內斂、升提。緊攥一下就可以了,然后,松開拳頭、全身放松,再做第二下“微提養氣”。每天做上個幾十次(以自己感覺舒服為準,不具體規定次數),就可以隨時隨地大補元氣。
最好的藥物是微笑導引養神法 最初刻意的微笑,逐步發展成為發自內心的持續微笑,能讓你的五臟六腑,全身上下都舒暢無比,“喜氣洋洋”。 微笑導引養神法只分為簡單的兩步,先是把平日習慣性微皺的眉頭舒展開來,然后,想像微笑像水波一樣蕩漾,在整個臉上部,想像自己正由一個“滿面病容”的人變為“喜上眉梢”的人。接下來,讓臉部的微笑從上到下流過全身的每個器官,頸椎、肩膀、肺、心、脾胃、肝、腎、腿腳……讓不舒服的頸椎也“微笑”起來,讓僵硬的肩膀也“微笑”起來,讓可能有慢性病的肝臟、腎臟也“微笑”起來,哪里不舒服、哪里有毛病,就要多“微笑”一會兒,總之,讓你的全身上下都變得“喜氣洋洋”。就這么簡單,而效果卻非常驚人,很多患者告訴我,堅持練習微笑導引養神法能讓全身輕松、心情愉快,很多疾病都不知不覺中減輕了很多
三七代茶飲,人人都是張仲景 對于不太嚴重的血淤,比如暫時性的黑眼圈、面色晦暗、牙齦出血、皮膚紫淤斑、女性月經色暗并有血塊等癥狀,可以常吃化散血淤的山楂片,或者用開水泡山楂當茶喝。不要小看一味能當零食吃的山楂,千百年來很多名醫治療女子因為血淤而導致的閉經,就用山楂一兩煎湯,沖化紅糖一起服用,“服之即通,此方屢試屢效”,可見山楂祛除血淤的藥效之大。
給老年體虛者的“靈丹妙藥” 普通感冒是因外風侵襲所致,只要吃點銀翹散之類的中成藥就能輕松治愈。但是對于很多身體虛弱或年齡較大的老人來說,傷風感冒恐怕并非“外風侵襲”那么簡單。他們往往動不動就傷風感冒,感冒有點像是“家常便飯”??汕f別小瞧這種感冒,它的根源是體虛,對老年人來講特別容易成為對生命造成威脅的“導火索”,引發其他重癥危病。紫蘇葉和人參(太子參為好),每天把30克紫蘇葉和10克太子參,研成粗末,放到鍋里,加進3碗水,煮沸20分鐘,去渣后,分早晚兩次溫服。 不過,久虛的身體培補起來也還需要一段時間,為了在這個時期里少受風,我還送給老人一個簡單易行的食療方子來預防感冒。這個方子名叫“黃豆蘿卜湯”,在廚房里就能做:把黃豆20克、白蘿卜5片、白菜頭1個、蔥白(大蔥去葉)3根,放到一起,用水煮開就行了。 體虛感冒非常容易反復發作,病根兒其實就在于精氣神中的“氣”虛,所以,預防和治療的重點應該在于補足氣血,讓體質增強。 因為氣虛而動不動就容易感冒的患者提供靈驗的妙法:用右手心對準左腳心,順時針、逆時針各旋轉按摩60次。然后,再用左手心對準右腳心旋轉按摩也各60次。每天在晚上睡覺前和清晨起床后各做一次。
濕腫雜病加三高,味美藥膳治最好 3種“藥食同源”的祛濕良藥——薺菜、鯉魚、薏米,卻有著異乎尋常的優良稟性:能夠去濕而又不會生燥;能夠清熱而又不會生寒。 第一種藥膳是《本草綱目》上提到的“薺菜雞蛋湯”,從菜市場購買新鮮薺菜,洗干凈后切段,按照半斤薺菜、1個鮮雞蛋的比例,加清水煮薺菜雞蛋湯。請注意,鹽可要少放,放多了就會影響利水消腫的效果。 有一張藥膳是來自唐代醫書《外臺秘要》里的“赤小豆鯉魚湯”,赤小豆俗稱紅豆,菜市場或超市都能買到?!侗静菥V目》說鯉魚“下氣,利小便”,《藥性論》說赤小豆“治水腫皮膚脹滿”。這個食療菜譜不僅效果一流,而且味道異常鮮美,不妨一試。 用薏米、荷葉煮湯,自制“薏米荷葉茶”,像喝茶一樣每天飲上3杯。 現代人的“通病”是濕病,絕大多數人都有濕邪在身,濕在上則頭昏腦沉,頭重如裹;濕在中則沒有胃口、腹脹惡心;濕在下則雙腿浮腫、尿急尿頻。所以,古人有云:萬病從濕生。濕邪就像陰雨連綿、不見陽光的天氣,會讓人的“精氣神”都萎靡不振。如果濕邪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并發氣郁、血淤,形成一系列棘手的病癥,臨床上長期纏綿難愈的各類疾病,必有濕邪的因素潛伏。
千古提精名方——一味薯蕷飲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進補也如一柄雙刃劍,當人體津精虛虧、形成燥病時,進補能起到滋潤、補益的功效,但大多數時候,進補還會產生濕膩的弊端。不過,藥性平和的山藥是不會讓大家產生后顧之憂的。 被譽為“中國近代醫學第一人”的著名中醫大家張錫純,平生最推崇山藥的神奇療效。他專門用一味山藥創立了一張被后世千萬醫家廣泛使用的名方——“一味薯蕷飲”,薯蕷是山藥的學名,該方只用山藥一味藥物,“生山藥四兩切片,煮汁兩大碗,以之當茶,徐徐溫飲之”。 美容秘方――將生山藥洗凈切片,加水煮汁。把煮爛的山藥片倒掉,濾出煮好的山藥汁,放溫之后,就像水果汁一樣飲用,還可以加點草莓、紅棗等來改善口味。生山藥一定要到菜市場買新鮮多汁的才好,山藥以河南(懷慶府)所產品質最佳,俗稱“懷山藥”,而懷山藥中,又以鐵棍山藥為最佳。 便秘患者多吃生山藥為主的飯菜(炒生山藥做菜吃,或煮粥時加入生山藥),很多人反應,效果比多吃香蕉好多了。因為香蕉雖然潤滑腸道,但補益之力卻遠遠遜色于山藥。 山藥還有一個備受歡迎的功效,一般人都不會想到,那就是減肥!要多吃生山藥,炒著吃、燉著吃、蒸著吃、煲湯喝……盡可以變換花樣。至于是清炒、熘肉片、煮米粥,那就看你的飲食習慣了。餐桌上小小的山藥,會給減肥的朋友帶來意想不到的奇效:很多人堅持了一兩個月后,會發現不但體重下降了,而且精神頭兒更足了。奧秘就在于山藥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殊功效,既補津精又能利濕,濕去則肥胖減,補津則精力旺。如此健康減肥,豈不快哉!
來自于宮廷的秘方——“平肝清熱茶” 代人肝火偏旺經常導致急躁易怒、口苦口干、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脅部疼痛等癥狀,這時候如果可以親手為自己泡杯“平肝清熱茶”,這些癥狀就會在裊裊茶香中悄然遠遁。 ”——“平肝清熱茶”,用龍膽草1.8克,醋柴胡1.8克,甘菊花3克,生地黃3克,川芎1.8克,加水煎汁,或者索性直接用開水沖泡,代茶飲用,一天1到2劑,就能夠清除肝火,解熱除煩。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其性升發,喜條達惡抑郁,而現代人肝火偏旺經常導致急躁易怒、口苦口干、頭暈耳鳴、失眠多夢、脅部疼痛等癥狀,這時候如果可以為自己泡杯“平肝清熱茶”,不但能夠平肝火、清肝熱,呵護和我們的健康關系最為密切的肝臟,還能讓人的精氣神都保持一個平衡的狀態。
兵來強將擋,“體內之風”藥粥治 人們常用“隨風而散”來形容并不完美的結局,而人體如果“精氣神”中的“氣”出現固攝不足的毛病,也會遭遇內風之患,產生一種“散脫滑失”的癥狀,比如說,精神渙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再比如說自汗、盜汗、長期拉肚子、遺尿,女人的月經淋漓、男人的遺精滑泄等。 亞健康狀態――百合粥,只需要從超市購買優質的百合,加入糯米煮粥喝就可以了。您可別小瞧這個食療方子,它寧心安神的效果一點不比西藥差,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一點副作用也沒有。 蓮子和百合的功效也有微妙的差別,蓮子側重于收斂有形之物(虛汗、帶下等),百合擅長收斂無形之氣(神散等)。
“艾姜煮蛋”,掃凈人體惡寒 寒熱的均衡是人體精氣神的基礎,《黃帝內經》上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它告訴我們后人:對于寒性疾病,只需用熱性藥物或者熱性食物進行調理就可以了。內寒一去,氣血自通,整個人就會由無精打采變得神采飛揚。 痛經的時候,小肚子冰涼是很常見的,不過,有的人喜按,按一下就舒服多了,這是血虛的表現。而有的人不敢使勁按,使勁按就很痛,這是血淤的表現。還有人痛經的時候,小肚子不涼反熱,月經量多、白帶多,那是濕熱型的表現 到中藥店買一點兒艾葉、干姜,到商店買來雞蛋、紅糖。每次的比例是:艾葉10克、干姜15克、雞蛋2個、紅糖適量。做起來非常簡單,將干姜切片,和洗凈的艾葉、雞蛋一同放進鍋里,加適量清水,先用文火把雞蛋煮熟。然后,把煮熟的雞蛋剝殼,再放進鍋里藥汁中煮10分鐘,加進紅糖。好了,一道熱氣騰騰、火力十足的“艾姜煮蛋”就“出爐”了。吃蛋喝汁,美味可口,但功效完全相當于苦口的中藥。
養吾浩然正氣,生活處處有“人參” 對于氣與血,又分為虛、實兩類,虛為不足,實為太過。氣虛和血虛,從外觀上就容易一眼看出:氣虛的表現是氣短、神疲、乏力,那個成語“有氣無力”生動地描述了氣虛的癥狀;而血虛,則可以用成語“面無血色”來形容,也就是臉色淡白或萎黃,與“面色紅潤”、“滿面紅光”恰恰相反。
來自于《金匱要略》的補血秘方 著名醫書《證治準繩》中說“血者,神氣也,得之則存,失之則亡”。所以,血與“精氣神”中的“神”關系最為密切。而要全面調養人的精氣神,從補血、活血入手是常見的中醫治法。 針對“血氣兩虛”癥狀的烏雞白鳳丸,每天早晚吃2次,每次1粒。 當歸生姜羊肉湯――當歸20克、生姜12克、羊肉300克。
每天一杯姜橘飲,郁悶之氣影無蹤 平日吃桔子的時候,把桔子皮留下,曬干后就是一味治療氣郁的特效中藥——陳皮。把陳皮和兩倍重量的生姜泡在一起喝,就是一劑治療氣郁的藥方——清氣姜橘飲。這個藥方,很多人都評價說:“每天一杯姜橘飲,郁悶之氣影無蹤”。
略少飲食忌口法,多數疾病可防治 經常容易起痤瘡,反反復復。三葉湯――枇杷葉、桑葉、竹葉各15克,水煎服,每天2次。這三味藥雖少,卻能夠清熱解毒,對痤瘡的治療很有效果。飲食要清淡,最好以素食為主。 飲食少吃一兩口,少油少鹽和少糖
居家必備十種藥,煉精化氣更補神 六味地黃丸,神通廣大治“虛熱”―― 在高血壓、糖尿病、神經衰弱、慢性腎炎、更年期綜合癥等常見病中,只要有“虛熱(上火)”的現象,就可以放心服用六味地黃丸。虛火在體內產生內熱,能夠迫津外出。晚上睡覺的時候,人不活動而內熱最重,所以出汗最多;而白天人在活動,內熱減輕,所以汗就止住。 六味地黃丸在藥店還有很多“兄弟姐妹”,六味地黃丸加入知母、黃柏兩味降火藥,就成為治療虛熱上火更嚴重的“知柏地黃丸”;加入枸杞子、菊花,就成了治療虛熱兼有眼睛干澀或兩眼昏花的眼科良藥“杞菊地黃丸”…… 金匱腎氣丸,虛寒之人如逢春――虛寒疾病最典型的癥狀就是身體容易發涼,衣服穿得總是比別人多,對涼性食品和飲料異常敏感。對女人來說,最常見的是小肚子發涼,有的則會出現較重的痛經現象。對于這樣的疾病,金匱腎氣丸最管用。現代人少運動,嗜冷飲,多吹空調,所以,寒涼之病多發,金匱腎氣丸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藥店中最暢銷的中成藥之一。不過,寒邪郁積多了容易化熱,人的七情六欲容易化火,所以,虛熱疾病同樣常見,這時候就可以用六味地黃丸來調理。“虛熱用六味(地黃丸),虛寒用八味(腎氣丸)”,的確可以作為普通百姓的中醫養生妙訣。 麻子仁丸,治好便秘人年輕 玉屏風散——治鼻炎、過敏等病的“通靈寶玉” 玉屏風散是一個內外同治、標本兼顧的名方,只要是內外風兼有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腎小球腎炎等反復發作的常見病。玉屏風散都能一一“攻克”。 玉屏風散既治內風之“散脫”(汗出),又治外風之“閉塞”(外感),既治體虛之“本”,又治外感之“標”,屬于非常典型的表里同顧、標本兼治的千古名方。 就像慢性鼻炎的治法,應該既要通過發散外風之邪來“治標”,還要憑借收斂內風之散來“治本”。玉屏風散就是一個這樣的好方子,以補氣固表藥為主,配合小量祛風解表之品,使得補中寓散,攻補兼施。有人把它當成治療虛體感冒的專用方,其實,只要是內外風兼有的疾病,比如過敏性鼻炎、腎小球腎炎等反復發作之病,都可以使用這個內外同治、標本兼顧的名方。只不過很多疑難病癥需要醫生親自開方調理,而頻繁出現的三大常見病“感冒、鼻炎、過敏”則可以靠玉屏風散進行“異病同治”。 藿香正氣水的用途不止說明書上所說―――請注意:只要是符合“津濕、氣郁、外風”的病因,無論什么病,用藿香正氣水都可以收到很好的療效。像腸胃炎、濕疹、痱子、蚊蟲叮咬、外陰瘙癢、外痔、頭癬、手足癬、癤、白癜風等等,都能用藿香正氣水來治療。
別把身體全部交給醫生——從補中益氣湯得到的啟示 有這樣一類人:一碰到某種場合就開始“底氣不足”,要不就是“冷若冰山”,這樣的性格在某種程度上說,跟你的氣虛體質有關,補中益氣丸就是一味良好的治療氣虛體質的中藥。經常服用,你會發現“氣”也開始足了,也不隨便怯場了。 “少氣懶言” 頭。暈目眩,時常自汗,一走路或做其他動作就加劇。這是典型的氣虛病癥。 補中益氣湯就是治療氣虛的一張好方子,而且已經做成了丸劑、膠囊,方便大家服用。藥店里都能買到補中益氣丸或補中益氣膠囊,只需要按照說明書進行服用就可以了,好像吃感冒藥一樣方便、安全。
四物湯,天下補血第一方 當歸作為藥食同源的補血中藥,可以用在藥膳中。用15克當歸和一只老母雞同燉,再加上15克補氣的人參,就成為很有名的“歸參燉母雞”,用來治療久病體衰,能夠大補氣血。在古代,很多坐月子的女人都要吃這種藥膳來補身子。同樣的道理,如果當歸和補氣的黃芪同時入藥,就會生成一個中醫名方“當歸補血湯”,這是補氣生血的精簡方,可用于各種男女老少貧血、女性經期或產后血虛。 不過,補血方子最有名的還是“四物湯”,由當歸、川芎、白芍、地黃四味藥組成。制成方便服用的中成藥就是四物丸(丸藥)或者四物合劑(口服液)。這個方子猶如孫悟空七十二變一樣,可以變化出“桃紅四物湯”、“八珍湯(丸)”、“十全大補湯(丸)”等上百個系列“子方”、“孫方”,其中,八珍丸和十全大補丸是藥店中常備的非處方中成藥,只需對照自己的身體狀況,就可以到藥店里自行選購。
抑郁的時候,別忘了還有越鞠丸來幫你 越鞠丸只有5味藥,香附、川芎、蒼術、梔子、神曲各等分。但這么一個簡簡單單的方子,卻能夠通治幾大類不同的郁證,真讓人頓生“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快意豪情。
老年病不用愁了,給自己“活血化淤”吧 除了“血府逐淤湯”這個活血化淤的藥方外,還有沒有一種更加平穩有效,還能自己對癥選購的“活血化淤”妙藥呢?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里提到的千古名藥——桂枝茯薈丸(膠囊)就是這樣一味中成藥。 頭痛、胸痛、天亮出汗、心里熱、急躁、夜睡夢多、不眠、心跳心慌、夜不安等明晰癥狀,并在書中斬釘截鐵地說,“心慌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發百中”,“夜不能睡,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無故愛生氣,是血府血淤,不可以氣治,此方應手效”。
藥王傳下來的“六字真言”養生法 通過練“六字真言”養生法,我們就可以給自己的體內注入源源不斷的真氣。不需仰天長嘯,只要呼氣的時候發音念出或默念六個字就可以把五臟六腑全部養護。 比如,您有肝火旺、脂肪肝等亞健康狀態或疾病,那么,只需您像古代俠客一樣發出“噓”的長嘯(出聲、默念都行,您可以根據身邊環境自己選擇是否出聲),那么,肝系統上的疾病就會得到有效的調理;同樣,如果有心系統疾病、脾系統疾病、肺系統疾病、腎系統疾病、三焦系統疾病,可以分別發出呵、呼、、吹、嘻的聲音來保養。 六字訣的練法非常簡單,首先平心靜氣,全身放松,讓呼吸自然平穩。注意,吸氣的時候和平日一樣,但在呼氣的時候就要發聲吐字(不方便發聲的時候,可以默念,也有效果)。在第一輪(6次)呼吸中念“呵”字,再在下面第二輪(6次)呼吸中念第二個字“呼”,依次呼吸下去,六六三十六次,這就是一個“小周天”(相當于一個療程),每天早晚各練三遍。 六字訣 臟腑 (所屬精氣神) 調理疾病
動物日用而不知的養生秘密 大醫華佗發明的“五禽戲”是最受全國名老中醫們喜歡的養生方法之一。 虎戲養生補精法:論你是否有病,身上都是需要有一種“威猛如虎”的陽氣的。我在診所中,最希望看到病人的笑容和面對疾病時的不懼。而這種性情,對于人體的養生和疾病,甚至比藥物還重要。 虎式養生補精法的具體做法: 猿戲調理內分泌法: 靜坐就是不生病的大智慧之一 靜坐又稱“打坐”。一開始坐時,你會發現思想是很雜亂的。要想名利財色皆為身外之物,而人生苦短,如露如電,應做如是觀。把一團似烈火的心冷下來,給心松綁,心得自在,不被物欲所擾,則神清氣爽,而真氣從之。 回到家里,只需要安靜地盤腿而坐。兩三分鐘或者十幾分鐘都可以(不要求非得靜坐多少時間才行,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安排時間,以感覺良好為原則)。 真氣運行法 第一步:煉精化氣——呼氣注意心窩部。 通常練習此法三五天后,就會感到心窩部沉重,五到十天后就會感覺心窩部有溫熱感,這是真氣集中的表現。這第一步練習能使心火下降,脾陽振奮,讓食欲不振、脾胃虛寒的人增加食欲,胃口大開。 用太極治病,四兩撥千斤 太極拳的每個招式都可以單獨練習進行養生保健。也就是說,你學任何一個太極拳的招式,就相當于學到一則養生妙法,單獨反復練習就能起到養生效果。而全套的太極拳會通過“四兩撥千斤”的神奇方式,讓您很快就全身氣血暢通,精神大好,而很多經久不愈的身體頑疾因為氣血一通,往往就會像“秋風掃落葉”一般隨風而逝。 升一降“調陰陽” 前后推掌“通氣血” 右推掌祛“三高” 太極抱球“補腎精”
雀尾——除病迎新人似仙 兩手交叉——“性命無憂” 精簡太極拳 五臟六腑 精氣神
略汗運動排大毒,氣血暢通百病滅 不管做什么樣的運動,只要達到略微汗出,就能達到排毒治病的最佳效果,而不必硬性規定運動的時間。我指導過很多病人用這種運動排毒法進行疾病康復的輔助,真是屢試不爽、立竿見影! 從醫學角度看,行走鍛煉,無病可以防病,有病可以促進病愈,對人體的各個系統各器官的生理功能都有促進作用。晨起走路一小時,精神煥發一天,晚上行走一小時,可以安然入睡一夜。 奧秘的關鍵在于:每天運動量要恰恰達到能夠“排毒(驅邪)”的標準,才能讓運動發揮出驚人的治病威力。毒邪最容易排出的地方是哪里呢?莫過于隨呼吸而出、隨汗水而排。所以,只有達到略微汗出的運動量,才能使得體內潛伏的濕邪、氣郁、血淤等毒邪隨汗排解。 千萬要注意的是:身體健壯的年輕人運動到滿身大汗自然無妨,但對于體質偏弱或疾病在身的人來說,切忌不要運動到大汗淋漓,因為這樣會使得全身毛孔“門戶大開”,毒邪雖然得以排除,但精氣神也容易隨之瀉散,這就有點像是西醫同行們反思腫瘤化療的弊端,化療雖然有效,腫瘤細胞被殺死了,但一些良性細胞也被殺死了。醫圣張仲景早在《傷寒雜病論》中就提出了“發汗排毒法”的千古定論:“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他還特別提醒:“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