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名:《我和我的祖國》 作曲:秦詠誠 作詞:張藜 創作時間:1984年 首唱者:李谷一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總讓人心潮澎湃。這首歌打破了歌曲創作慣例,它是先有曲后填詞。 當這首歌傳唱了二十多年后,再次回憶創作之初,詞作者張藜說:“1984年的時候,我發現了一首器樂曲《海濱音詩》旋律非常優美,就萌生了為它填詞的想法。”而《海濱音詩》的曲作者秦詠誠當時正在北京學習,一天他突然接到了張藜的電話,在電話中張藜表達了填詞的愿望,但是對曲調并不是十分滿意。于是當兩人見面后,張藜回憶道:“原來《海濱音詩》是上行的旋律,如果能改成下行的‘565 432 1—5……’就更輕快活潑了。”當主旋律“一錘定音”后,曲子仿佛被賦予靈魂,構思如泉涌,在短短的20多分鐘后,全新的旋律如行云流水般流淌出來。改編后的曲子成了每小節三拍,整首歌是八分之六拍,這樣更加輕快,更加抒情化。 這首樂曲在秦詠誠筆下“變身”之后,曲譜便靜靜地躺在張藜口袋里,沒想到這一躺就是大半年,并不是張藜遺忘腦后,曲譜的每個音符與節奏早已深深銘記在他的心中,鮮活的旋律時刻在尋找最合適的文字。半年光陰,曲譜隨著張藜采風的腳步而日漸清晰。那是1984年農歷八月十五,至今張藜還清楚地記著這一天,在天門山采風的時候,清晨一大早起來,眼前巍峨的高山和潺潺流水的小河讓張藜陶醉其中,于是醞釀了半年的思路在這一刻爆發:“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條河,裊裊炊煙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轍……”,當他把整首詞朗誦給隨行的作曲家和詩人時,大家不約而同齊聲稱好,于是歌詞一個字也未曾改動,一氣呵成。《我和我的祖國》誕生了。 整首詞中最為抒情的部分就是“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大海的寬廣和赤子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實原來的曲子《海濱音詩》是秦詠誠聆聽大海演奏“交響曲”時萌發創作之源,而與秦詠誠一樣,張藜從小也生活在大連海濱,寬闊的大海深深印在成長的記憶中,因此在構思時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海”的意象,張藜說:“用海和浪花比喻祖國母親和我的關系,浪花依偎在大海的懷抱,就像我們每一個人受到祖國母親的呵護一樣。”張藜的這一獨創,不但感情真摯,而且意境深邃。 《我和我的祖國》創作完成后,被收錄到一張專題唱片里,當李谷一看到歌曲集后,最喜歡其中的《我和我的祖國》并首唱。當秦詠誠對海濱交響曲的贊美和張藜對海的眷戀經過李谷一深情到位演唱表達后,得到了業界內外的一致好評,迅速傳唱開來,李谷一之后,楊洪基、董文華、廖昌永、戴玉強等許多歌唱家都演唱過這首歌。對于他們的演唱,創作者張藜表示:“各有千秋,很難評判孰優孰劣”。 25年過去,這首歌的詞曲作者都已步入古稀之年,回憶當初的合作,《我和我的祖國》經歷了二十多年久唱不衰最大秘訣,就是“它道出了祖國人民的心里話”。張藜說:“把人民的心聲傳遞出來自然就會打動人心,動人的旋律讓這種傳遞更加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