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則特別的釣鯽魚方法 十字提引釣法:在長竿短線遠點釣和長竿長線定點施釣中,運用十字提引釣法,可大大提高鯽魚的釣獲量。 傳統釣法中,炒麥麩、酒浸米豆餅粉等是常和的誘餌。無論是手拋法、罐撒法,還是袋撒法定點打窩,在水深1.5米的水區,誘餌在水下流動的情況下,均勻分布在池底的直徑為70厘米至1米。十字提引釣法是先把鉤餌投至窩點的正前方(也可在左、右前方)邊緣,在沉底后10~20秒鐘內如無印訊反應時,可將鉤餌輕輕提起約30厘米,同時向身邊移動20厘米左右再放下。如仍無魚咬鉤,則重復往身邊提引,直至窩點靠近身邊后,再把竿把鉤餌投向窩點的左邊或右邊,同時按操作要求作移動逗引。這種提引過程好像在窩子里劃十字。 $ p& W0 l& @% ]5 S 這種方法可克服守株待兔似的等魚咬鉤,而主動引魚上鉤,在水質混、能見度差的水域中收效更明顯。 3 q$ J+ x/ M% w }0 G3 v* K1 { 對口釣法:砟秋季節,在草密、水浮萍較多的水域或南方的菱塘內,到處可聽到魚兒拱食水草或吞搶草蟲的"砸、咂"聲,不時還可在稀草處看到成群的鯽魚在中層游來游去。在這種環境下,用沉底釣很難奏效,而采用對口釣法往往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y9 l. s; x$ {$ F 其操作方法是:選用8米長伸縮的手竿,系上約2米長的短線,拴一只小號發亮的朝天鉤,把浮標移至離鉤50厘米處。不要撒誘餌,可以蚯蚓或紅蟲、肉蛆裝鉤。垂釣者不能穿白色或淡色發亮的衣服,以防驚跑在上層覓食的鯽魚。整個操作過程應輕手輕腳、減少震動。釣者順著鯽魚吃草的"咂、咂"聲尋找,便可看到針兒在拱水草、浮萍。這時應根據魚兒拱草動作,把鉤餌提至鯽魚對口的前方約30厘米處輕輕下鉤。如第一次下鉤魚沒咬鉤,可輕輕在原處提放引魚,但鉤不要出水。若發現浮標應下沉而不沉,并浮著抖動或被快速拉下水時,立即提竿,鯽魚必被釣中無疑。 ' ?4 ` `( k1 _ {8 K 對口釣法還可以在春天三、四月份蘆葦塘等水域中運用。當魚兒吃蘆尖嫩芽時,能看到葦薦被撞得微微顫動,釣者只要悄悄將鉤餌放到葦茬的周圍提引,同樣可把一條條大鯽魚釣上來。 0 f- Y: B" r9 c& h5 U( P 懸釣法:梅雨季節時天氣悶熱,氣壓過低,鯽魚因水底缺氧而不會沉底覓食。特別在養殖密度較高的內塘,鯽魚大多群游在水的中層。懸釣法的要點是在誘餌的配制上。酒米類快速沉底的餌料顯然不適用于懸釣。麥麩、豆腐渣等輕質、細香的餌料因懸漂在水中的時間較長,而易把處于水中層的鯽魚誘留在釣點。具體操作不太復雜,只要用大一些的浮標把鉤、餌懸起不沉度就行了。當然,使用細線、小鉤、活餌不斷地輕輕提引,及在開始時即找準鯽魚所在的泳層,也是懸釣的重要環節4 @+ Z) `7 o4 O, `: U* E' {/ V, B/ G 土法打窩釣鯽魚 2 x- y% L0 l/ x, h; n( O 制法及使用:取芝麻兩把,炒熟。再取其三分之一輾碎。取玉米碴子一把煮熟(炒熟更佳)。將芝麻和玉米碴子一起帶到釣點,取一些黑土和成泥(不要太稀,能揉成泥團即可),將芝麻和玉米碴子都放入泥中揉成直徑為10厘米左右的泥球3~4個,再將輾碎的芝麻貼在泥球上,將泥球以20~40厘米的間距拋出,使其形成一個區域。 6 x# k$ C1 h* P8 A9 M7 a% S- U 優點:黑土到水中慢慢散開,使香氣層層擴散,而魚可食的又非常少,達到“只聚魚不喂魚”的效果,避免了“魚吃飽就走”的情況。 , r1 z' c: y% l0 K5 B, U, D- B+ _缺點:由于泥球重量太大,拋入水中聲響太大,所以只適用于“今夜打窩明日釣”。 此法雖土,但收效甚佳,廣大釣友不妨嘗試一下。 4 I2 @' k" b" G9 a7 |手桿釣鯽魚八法3 n6 S7 w7 u4 ]' L 出處:游四方 ——釣魚 作者:王培 中國釣魚頻道 2004-12-17 0:16:53 8 m' C/ U+ d6 c手竿釣鯽,人們經常采用,我總結出八種方法,供廣大釣友參考。 " E9 N) |0 x$ B5 |一、活水釣 , B( j# j8 `! \, S魚類對氧氣的需求量不亞于人類,有氧則活,無氧則死,氧氣充足的水中,魚兒最多,最活躍。垂釣水域的進、出水口,含氧量高,被稱為“活水”,在此垂釣必有收獲。下雨時,雨水能將氧氣帶人水中,所以雨過天晴同樣是垂釣的好時機。大風大,水隨風而動,不但企氧氣溶入,還有岸邊的草籽、花粉、樹葉等天然魚食刮人,風停后在下風口垂釣也很好 1 @1 a/ G9 V$ V* Q9 \7 F* [) F二、適溫釣 9 r5 ?9 t# G" M j; L一年四季,水溫變化很大。魚兒既怕冷又怕熱,氣溫在 15-25T之間攝食最旺盛,過冷就會像人一樣“貓冬”,過熱就會“歇伏”,鯽魚雖是廣溫性魚,但大體規律也是如此。春秋季節,氣溫、水溫適合全天垂釣;炎熱的夏季最好釣早釣晚;寒冷的冬季要選擇晴朗的中午垂釣./ l; ]' P( l0 Y) [+ w& ^ 三、擇地釣 + [! I0 a5 d5 `; t9 `7 [0 H5 r鯽魚膽小,喜安靜。釣鯽魚,要選擇有草叢、竹木樁、磚礫、巖石、橋墩的地方下鉤,這些僻靜水域必然魚多。牛滾幽、淘洗碼頭、水草茂密處,魚兒有食可吃,也是釣鯽的好地方。7 _- t, W# G' u$ X7 D 四、尋潔釣9 M8 ]+ B6 Y0 q 鯽魚喜歡在清潔、多氧氣的水中棲息;如果水又臟又濁,魚會感到憋悶,不想吃東西,常浮在水面嚼水,甚至窒息死亡。垂釣的水域應以淺色為上;淡綠色、淡青色次之;醬色、深褐色的污染水,腐殖質含量高,氧氣不足,不宜垂釣。1 k" k b* U* H5 I" c 五、游動釣 0 @' k! i6 L+ `( m- f; Y俗話說:“釣鯉要守,釣鯽要走”。這是一般規律,但并不等于釣鯽不能固定坐釣。經常投放誘餌的老窩子,鯽魚密度大的小魚塘,是用不著經常變換釣位的.可如果是汀河、水庫等寬闊的水域,還是使用單竿游動釣效果好。通常釣手可選擇幾個釣點同時撒窩,也可依次推后10-20分鐘撒窩,然后輪流走動釣,可在上魚多的窩子重點釣大、明水釣“釣魚不釣草,多半是白跑”,這是人們多年的經驗總結。釣鯽一般都在草叢附近下鉤,但也有特殊情況。炎夏和寒冬,很多鯽魚都會游到水位較深的明水區(俗稱亮塘子)棲息。夏天在靠近撒鯉魚窩子5-10米的明水區投放誘餌(撒玉米粑,鉤尖全包),這種釣法易釣到大鯽,有時也能釣上鯉魚。冬天,在靠近網箱不遠的明水區撒誘餌(用魚飼料或拌魚飼料的面餌),上鉤的鯽魚多是大魚。7 P* u F4 r, K- z/ P5 W 七、牽引釣 0 T/ @, W5 L* Z: N誘餌投放以后,窩里不久就有魚星上冒,可魚就是不咬鉤,這種情況可能是窩里有鯉魚、草魚之類的大魚,鯽魚不敢進窩吃食。此時就應采用牽引法(也稱逗釣),即在釣點上下前后左右輕輕地、緩慢地拉動漁線,誘魚上鉤,特別是鯽魚少吃少動的冬天和初春,用紅蟲和蚯蚓效果特別好.8 `% f8 G0 e5 Q+ y" z& ] 八、換餌釣7 r& _2 o6 B& A5 Q 鯽魚屬條食性魚種,葷素皆吃一草食以蚯蚓、紅蟲、小蝦、蛆為主;素食以面粉、蠶豆粉、大米飯、紅完了玉米粑為主一面釣時應革素餌變換使用魚同人一樣,有“吃新”的習慣,如果總吃一種食物也會膩口。一年四季,各地都有新鮮的天然餌料出產,新米煮的飯,嫩玉米漿蒸的玉米粑,鮮紅宮蒸的紅蓄丁等都是鯽魚的美味佳肴。 S4 R# l0 @2 P# ] 小漁鉤、極細的線,是釣鯽魚的重要一環。這是由鯽魚膽小而警覺、個體較小的特點所決定的。臺北隊所用的腦線粗O.44毫米,主線粗0.77毫米,丸袖式無倒刺漁鉤4~6號,均為日本所產。 3 S- }5 I/ i+ A! ?- S1 c 2.長腦線、立柱形兩頭帶金屬環的鉛墜、漂墜搭配適當,反應靈敏。腦線長度為33~50厘米。為什么要用長腦線?這是由鯽魚叼食的特點所決定的。在實驗觀察時,看到它的吞餌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是圍著釣餌轉,有時用身體蹭或用尾巴扇。這時反應在短腦線的漁漂上,表現為上下抖動,提竿時可能掛住魚體或魚尾,偶爾能提上岸,但絕大多數是空鉤,或鉤上掛點鱗片。這種上下抖動的現象,若用長腦線(50厘米)就會消除,漁漂紋絲不動。第二階段,經過看、圍轉、蹭或扇,感到無危險或口味適宜,將餌鈞一口吞下,叼著餌鉤起游逃走。反應在長腦線漁漂上,是迅速下沉,見沉漂就提竿,十拿九穩能得魚。沒有假信息,從來不送漂,這就是長腦線的優點。因為腦線和主線都很細,酷似蛛絲,從而解除了鯽魚的警覺,只見它頭朝下、尾朝上一口吞下餌鉤,抬頭游走。所以,出現'悶漂"和"領漂"。這對動作比較緩慢的老年垂釣者是比較適用的,就廣大青壯年垂釣者而言,落空的機會就更少了。立柱形兩頭帶金屬小環的鉛墜,長約3.3~3.5厘米,上環與主線聯結,下環與長腦線打結,保持了原線固有的拉力強度。因為與金屬小環聯線不存在線與線之間打結。根據漁漂的浮力大小,在立柱體上增加或減少卷上去的鉛皮重量,是十分便當的,可以把漂墜搭配到最佳靈敏度。兩條腦線各掛一只漁鉤,一長一短,上下僅差3.3~3.5厘米。好的漂墜狀況是,下面那只漁鉤剛好擦地,上面的那只漁鉤懸浮在水中,反應非常靈敏。唯感美中不足的,就是兩條長腦線極易絞在一起。為了克服此弊,可把腦線與下金屬環聯結處,各加襯一段長約2厘米的細小塑料管,從管中穿線,并固定在金屬環的兩側,使兩條長腦線分開,并保持5~7厘米的間距。* K4 c) E; P+ ^) I2 p! L% z 3.拉直主線,為縮短提竿時間創造了條件。投鈞之后就把主線拉直,并把竿消插入水中。這樣,能抗風,防止釣竿晃動,保持漁漂的穩定性。需要注意的是,把主線拉直后的多余線段不好處理。為此,可將威海產45O厘米長手竿裝上導線環,安上小1O2型繞線輪,使用起來便會得心應手,不僅是釣鯽魚的常用竿,用小鉛墜能甩出 3O多米遠,釣其他底層魚,代海竿用也挺好。或在手竿柄節上裝一個塑料圓盤式繞線輪(漁具店有售),在其與竿相銜接處,夾入一小條塑料板(如廢舊的X光膠片),剪成6X2厘米的長條,固定在繞線盤與竿柄銜接處,搖盤收直主線后,把線勒入此夾縫中。假若大魚上鉤后,魚要線時又可自由抽出--拉動繞線盤倒轉。為使竿與線保持一體或不亂線,可根據竿身的長度,套上3~5條扎辮子用的橡皮筋。為了使上線下線方便,可在主線上穿入長2.5厘米的氣門心,上線時把氣門心套在等消上即可,下線時從氣門心中抽出竿梢即可收殘。經過這樣改裝后的手竿,不僅釣鯽魚時好用,釣其他魚也好用 。1 k" H) r6 d/ w3 c' V( r) T! p/ x m3 D# i 江南釣野鯽% P$ [. j) l$ {% s& D 進人小雪節氣,東北大地已是白雪皚皚、冰凍三尺。除了少數“魚癡”在冰上打洞下鉤之外,大多數北方釣友已刀槍人庫了。而此時,長江以南地區卻剛步人一年中釣野河鯽的最佳時期。近幾年來,由于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暖冬”已持續了多年,太湖地區冬天最低氣溫只在0度左右,河道基本不冰封。再加上地方政府積極“治水”和不少鄉鎮企業改造、轉產,故農村自然河洪、水道的水質已明顯變清,可愛的小鯽魚也一年年長大了。特別是前幾年個人承包養殖的大河道里那些因效益差而棄養的水面,均可釣上許多野河鯽,小的四五十克,大者四五百克。 - L1 p1 \/ x& ~, A1 l2 v$ p野河濱冬釣,用長腦線懸墜底釣的臺灣釣法要比傳統沉墜底釣法收獲量高出五倍以上。在技術上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S4 _0 V4 Z+ e0 B3 t 1、釣組小、細、軟, X+ Y9 a* U8 n 釣具組合在冬釣中非常重要,這里的“小”是指用鉤要特小。由于冬季水溫低,魚兒口張不大,吸食力弱,再加上野河鯽膽子小,鉤大了會直接影響魚吞餌。有不少釣友認為用伊勢尼1號鉤已很小了。事實證明,用比其小一半的白袖1號鉤才較理想。它只有半粒大米那么大,再小的鯽魚也能一吞就人口。鉤雖小,可強度很好,對付千克級的魚也不會被拉直。“小”的另一層意思是立標也采用小號。l號、2號標反應十分靈敏,有小魚在鉤旁游動也會出現信號,對提高命中率有好處。“細”說的是用線不宜粗,粗線反應不靈敏,遇大風、水流會使釣組信號失真。那么,線細到怎樣才合適呢?以筆者的經驗,釣野鯽魚主線用0.6號,腳線(子線)配0.3號的超強線為佳。“軟”重點是講用相應的軟竿,如按竿的調性來配,則中硬調、中調竿為好。它細、輕、彈性特好,與細線小鉤配伍能保護釣組的安全,且魚不易脫鉤。 ) \6 n1 x! P: d+ N2 D2、釣點深、陰、靜。 & E+ C( O$ Y) A1 b7 Z" S; y5 J每個季節釣鯽魚.選點都有不同的要求。科學釣魚要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冬后,魚大都潛人水溫相對高一點的深水處。哪兒水深,釣者應首選下鉤。深潭處,不僅魚多,而且個頭也大,誘引其匯集時間也快。“陰”是指盡可能找陰暗處,如水草叢生處,水下有沉船、障礙物的地方,這些陰暗的地方是魚兒越冬的安全島。選位下鉤,就有所獲。“靜”是講,在以上同等條件下,應選安靜、非鬧區的釣位。若河邊是車道,馬路上人車喧嚷,受振動的區域魚因受驚而不愿停留。有工廠的河邊,時有船只過往的河道以及鴨子常游動處,均不屬理想釣位。! Y# n8 V/ m* P5 J. l9 E 3、魚餌香、白、精 ' B2 A7 Y! h4 s$ k+ {, Y/ H冬釣野鯽施餌十分關鍵。對于處在半休眠狀態的魚兒來說,只有誘惑力強的適口餌料才有吸引力。冬釣餌料宜清香而不宜濃香。水果香、奶香的添加劑為上品。而濃香和腥香會引來成群小雜魚鬧窩。“白”餌,相對于紅餌、黑餌等對野鯽更具誘惑力,白色能刺激魚兒的食欲。如手頭的臺釣商品餌為粉色、黃色時,可備用一包“白粉”添加劑,一般只要加入餌量的1/10,即成白食了。下面說一下“精”,即冬釣用餌要少而精。筆者前幾年多次組織釣友試釣,一部分釣手用日本產的丸九5號、3號和大新鯽餌,一部分用國產商品粉餌,最后上魚量后者不到前者的一半。同時發現,用粗料多打窩者反而少上魚。 / g# F3 r! ^( B" a. @4、釣法“搓、拉、引”) n) p/ a" o8 T/ K9 c- j; w 秋天釣鯽魚,臺釣者都搓大粒餌裝鉤引釣。而競釣小鯽魚者個個均采用“拉餌”裝鉤法。從多年冬釣野鯽實踐看,搓、拉結合好處多。其道理在于搓裝大粒松軟餌不斷下底是為了引誘四周魚兒匯集釣點,開始時要一分鐘一竿,不停地拋引,半小時至一小時就有魚訊反應。但由于野河鯽大多在100克上下,餌拉大了吞不下,故當釣手發現有標搖晃,上下小幅浮動時,即可“拉餌”施釣。拉上鉤的餌,一人水即化散,當鉤沉到底時,鉤上留有呈絮狀的小麥蛋白纖維,鯽魚不用花大力就一吸人口,易中鉤一著鉤落底后一時不見咬鉤,釣者只要將竿向身邊拉壓20多厘米,讓浮標向身邊“壓”人水中一竿一松,則浮標會慢慢自然上浮此時,河底下的雙鉤雙餌也會輕輕移位,叮吸引鯽魚注意,刺激其前來咬鉤。 " Y( [* s1 G, Z0 E1 R( ~回歸自然的冬釣是對人意志的磨練,冬天不收竿,江南野鯽吸引著眾多垂釣者。不久前,江蘇無錫市釣鯽集訓隊五位釣手在同一河道平均釣獲河鯽超過四千克——真是迷人的冬釣。# x8 H8 p! e$ `; T6 m 5.水淺而又天天有人垂釣的草塘,不要選空當兒很大或釣者常釣的草膛做窩。空當兒大固然有利于下鉤,但由于不隱蔽,魚兒不戀窩;釣者常釣的草膛雖形勢不錯,但魚兒對此已有警惕,故較難上魚。遇到魚比較驚滑的塘口,釣者最好尋找空當兒較小,又未被人釣過的草洞做窩。有時候,一個自然的孔洞,小如杯口,可是只要輕輕將餌鉤遞下去,立刻就會送漂上魚。甚至不等鉤子落底,半路就會被截鉤。夏秋季節,密草中的鯽魚常玩這一手。 % \$ q1 U) \9 A' D; w1 N" h6.草塘選窩,應避開近岸無草的水域。邊沿有草或有挺水植物(美白、香蒲、慈姑、水蔥等),可以阻隔魚兒的視線,使魚兒不易發現岸上的人影、竿影。選擇草蓋也應找貼岸或離岸較近的,這樣將窩子打在草蓋頂頭或倒旁,草蓋本身遮住了人影、竿影,魚兒敢于上窩。如果萬不得已,草蓋離岸較遠,窩子只能打在草蓋朝岸這一端,草蓋與釣者之間是一片光水,那么釣者站的位置最好斜對著窩口,不要正對窩口站立。另外,餌鉤遞人窩口后,竿子要盡量收回或引向一邊,勿使竿影在窩口上方晃動,以免使魚兒受驚。' E6 a+ e2 ^+ v* p 7.有的塘口,大片水花生逮住了半個塘面,魚兒多半隱藏于草蓋與光水交界處,并不游向草蓋縱深處。因為水花生草蓋比較厚密,底層缺氧,又暗又涼_缺少食物。因此除嚴冬季節外,夏秋兩季魚兒一般不深人里層。釣者匆費時費力在草益縱深處扒出洞口。 ; F8 P( R% C2 X- n9 P/ T3 w$ o# i8.菱秧和水浮蓮是常見的水生、植物。菱秧的莖和水浮蓮的根都又細又長,相互交錯盤繞,因此往往水面上有孔洞,但鉤子下不去。即使鉤子勉強下到底,也難保提鉤時不掛鉤。因而如果選擇菱秧和水浮蓮密集的地方做窩,先應人工開窩,拉去一些菱秧,或挑去幾株水浮蓮,窩底弄干凈,窩口不宜做得過大。秋末人冬時,水浮蓮開始枯萎,糾結成片隨風漂移。此時選擇成片水浮蓮朝陽一邊的豁口做窩,效果極佳。& }- T) F; c2 O! [4 V 9.浮萍也是常見的水生植物。靠近村莊、水質較肥的池塘河溝中往往滿塘皆是。如果浮萍層很薄的話,用立式浮漂可以照常垂釣,只是靈敏度略受影響;倘若浮萍層很厚,則只好用干草、樹枝等扎成小圈,慢慢推人窩點。注意不要將草圈內浮萍撈盡,使之成為一眼亮汪汪的天窗,那樣的話,驚滑的魚兒不敢上窩。如果塘中只有部分水面覆有浮萍,應選擇浮萍層與光水交界的邊緣處下鈞。人要站在浮萍層的后端,勿使魚兒看到人影、竿影。中秋之后,水溫下降,午后日暖,鯽魚起浮,喜在浮萍下供動,這時可以采取戳拱釣法。 & f$ X+ j& t% @3 U10.冬季草塘選窩要注意遠和深。冬季鯽魚一般結群棲息于中央深水區的草層下面,因此最好選擇靠近塘中心的草益做窩。窩子要打在草蓋朝陽的一側,特別是早晨太陽剛升起時和傍晚日落時。冬季或早春。如天氣陰冷,宜在密草中做窩;一旦陰天轉晴。太陽出來,溫暖的陽光照在水面上,密草間則不如稀草區上魚,因為稀草區底部的鯽魚可以曬到太陽,而密草間的鯽魚因曬不到太陽往往起浮,所以底釣效果不好。 / ~ j& u3 |! H, J0 I V 綜上所述,塘中有草,既妨礙垂釣,又有利于垂釣。關鍵在于如何利用“草”這個客觀條件。從選窩的角度來說,一切的文章都要圍繞“草”來做。誠如漁諺所云:“釣魚不釣草,等于瞎胡跑。”之所以這樣強調“草”,是因為水草的分布同水情、天氣等因素結合,會產生種種微妙的環境效應,而這同魚類的生存、繁衍是息息相關的。釣者如果弄清了這一點,摸熟了魚性,草塘選窩自然不難。 2 `6 e- d$ C0 b$ {+ I濫塘釣鯽經驗“濫塘”是指魚非常刁滑難釣的塘口。根據筆者多年的經驗,釣“濫塘”欲獲滑鯽,釣者須注意以下幾點:4 b% W- ^; M& J1 f5 B* b2 ~ ] 一、釣組要精細' t& N+ b, ?4 b0 F9 A7 d1 g) F ①線:如果塘口水清,主線要用直徑0.12~0.14毫米的細線,腦線采用多股錦綸軟線或美國蜘蛛線(紡織線),顏色以接近淤泥顏色的墨綠色或灰黑色較好,長度為2~3.5厘米(夏季稍長,冬季略短);②鉤:使用小號細條鉤,如4~5號袖鉤、溪流6號或海夕4~5號鉤,依伊尼鉤用素食鉤條嫌粗;③漂:直徑2.5~3毫米的白雞翅膀羽毛剪成0.8厘米長的小段,三粒即可;④墜:用鉛皮卷制,固定在主線與腦線的結點上。在調試漂墜配比時用小銼或指甲一點一點將墜修整成棗核形,這樣水阻小,然后手指浸濕蘸堿粉將墜搓一搓,清水沖凈,晾干,再放入醋液里浸一下,以消除金屬光澤。制成的小墜看上去就像一小粒老鼠屎,下到水底不會驚魚。二、選點要避開老窩" E/ ]3 C2 [- B- c 鯽魚群有領域性,草塘中的鯽魚領域性尤強。另一方面,鯽魚反復接觸釣具釣餌并屢屢經歷危險之后會形成條件反射,見鉤就怕,見餌回避,所以一個窩點如天天去釣,窩點周圍的魚會越釣越少,越釣越滑。釣者選點時務必避開老窩。判斷是不是老窩主要看塘邊,凡塘邊踩踏得光光溜溜,地上又是煙蒂又是餌料渣的地方都是老釣位,其前方的水面草膛必是老窩口。據此,釣者選點時可先按風向、深淺確定好大的選窩區域(比如選擇釣南岸或釣西北角),再在此區域內沿塘邊觀察,哪個地方老釣位少就在哪片水域選點;如該區域內老久位一個挨著一個,那么看看哪兩個釣位的間距較大,且前方水面形勢或水草分布又較佳,就在這兩個老釣位的中間選點。總之,哪怕與老窩口錯個一二米,也比直接釣老窩效果好,尤其是草塘。 7 \ E2 H7 t$ Q: S4 X, x& X三、下窩食宜少 ; D1 K( I m" N0 z5 F0 D$ e8 V2 J老塘及水淺、塘面小或鯽魚較大的塘口,窩子切勿打重。如該塘近期釣的人多,甚至不宜打窩子,因為魚已對窩食形成了條件反射,見窩食就跑,打窩子不起作用。那么如果用面食作釣餌,可試著向釣點附近(比窩口范圍稍大)投擲十幾粒綠豆粒般的小面球,這樣更易于誘魚嘬食上鉤。. x# a$ ^9 |& z; l 四、上餌要小 4 _; n, d' r3 P“濫塘”之鯽“久經沙場”,有很強的抗釣能力,表現為對食物的警覺。因而常出現窩中魚星直冒,但魚兒就是不吃釣餌的情況。對付這種“刁魚”,不僅要線細鉤小,餌也要上得小,比如用面食,餌粒要搓得如同半顆金絲米米粒(甚至更小)那么大,裝在鉤尖上,使其在水底看上去如同窩食中的一粒(為迷惑魚,窩食主料如是麩皮、餅渣等,可加入1/5的糯米粒)。此外釣餌配方也應同窩食的基本相同,這樣形、色、味皆同,魚兒難辨真偽,自然誤食上鉤。 3 `5 L; p7 K0 W) Z3 J' I2 k# k五、釣中注意事項 ' y0 z4 [+ t" l2 m5 O“濫塘”之鯽特別警覺,因而垂釣過程中應盡量減少驚魚因素。①淺水塘下窩要用打窩器將窩食送至窩點上方輕輕撒下,不能用那種在水中蕩來蕩去的窩食罐,也不能用手將窩食攥成團投向窩點,那樣的話,窩點周圍的魚一旦驚散,老半天不上窩。②打完窩后應稍歇,待窩中起星或估計魚已上窩時再下鉤,不要這邊打完窩那邊馬上伸竿,那樣會影響魚攏窩。③人在釣位上站定之后少走動,換窩或送魚入護時應“躡手躡腳”,水淺的塘口投鉤動作要輕(餌鉤悄悄進窩,徐徐入水),提竿時注意勿將竿影掠過窩口。④魚護盡量遠離釣位。⑤鯽魚中鉤及出水后常用身體尾巴絞線,所以魚兒上岸后常可看到腦線及墜上端的主線上粘著少許黏液,如不把這黏液清除干凈,再下鉤時窩中覓食的鯽魚嗅出氣味,會對餌鉤避而遠之。清除黏液可采摘兩片艾蒿或白蒿的葉子(艾蒿及白蒿塘邊都有),用手指搓爛,然后包住鉛墜和釣線捋一捋。艾葉和白蒿葉有股濃烈的香氣,夏秋鯽魚對此香味蠻感興趣(夏季用白蒿葉汁拌和在面食里鯽魚頗愛吃)。⑥衣服忌鮮亮,夏季穿白襯衫站在塘邊反光強烈,最易驚魚,出釣時應帶一件暗色衣服,到了塘邊立即換上; f& ~) n9 A$ x3 Q 鯽魚釣位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