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治療頸椎病的總結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節(jié)奏的加快,頸椎病的患者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趨向于年輕化。筆者通過近幾年臨床按摩的144例患者看:男81例,女63例;最大年齡73歲,最小年齡16歲;多數(shù)在28歲一45歲之間,他們當中有教師、會計、干部、司機、學生等,其中神經根型、頸動脈型、混合型占大多數(shù)。
1臨床病狀和診斷 1.1根據(jù)病史和病狀,患者有慢性頸、肩臂麻痛或有頭暈、頭痛、眼脹、胸悶、視力、聽力、記憶力減退。 1.2臂叢牽拉試驗,叩頂試驗,椎動脈扭屈試驗多為陽性。 1.3頸椎、脊突和椎旁觸診,可見頸椎排列紊亂或出現(xiàn)脊突偏歪,椎旁有明顯壓痛,可觸到頸椎及兩側有條索狀物,項韌帶和周圍組織僵硬。 1.4 x線檢查可見頸椎生理屈度改變,椎間隙變窄,椎體緣骨墜形成等病理變化。 2治療方法 醫(yī)者利用揉法、滾法、彈撥法、點法、扳法、拔伸法、叩擊法、拍打法等按摩手法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1揉法患者俯臥位,醫(yī)者立于一側,用拇指或其余四指按揉雙側斜方肌,由風池及肩井4-5次。用掌根揉上背部及雙側肩胛部4-5次。 2.2滾法患者俯臥位。醫(yī)者立于一側,用小魚際和掌指關節(jié)滾動雙側斜方肌及上背部肌肉豐滿處各4-5次。 2.3彈撥法用拇指彈撥頸椎兩側及上背部夾脊穴各4-5次。 2.4點法用拇指點按風池、風府、天柱、啞門、大椎、陶道、肩中俞、肩外俞、天宗、肩貞、肩井、曲池等。 2.5扳法患者側臥位,醫(yī)者立于患者患側,右手托起患者下頜部,左手托住患者枕部,輕輕旋轉患者頭部,并逐漸加大角度約45°時,兩手突然交替用力,此時可聽到一串響聲,待頭回到中位時,施以按揉手法,然后以同法施以對側(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慎用)。 2.6拔伸法患者仰臥位,將雙手握住床邊,醫(yī)者立于患者頭上,左手托住患者枕部,右手托住下頜,使患者頭微向前屈。醫(yī)者雙手用力向上拔伸1-2分鐘,拔伸力度因人而異。 2.7叩擊法、拍打法(結束手法)患者坐位,醫(yī)者立于患者背后,在患者肩背部叩擊、拍打,使患者后背肌肉完全放松。 2.8辯證施治有椎管狹窄,刺激壓迫神經根,放射到肩、臂、手麻木、酸痛的,除按摩上肢外加牽引,有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導致頭痛頭暈的外加按摩頭部及理療或拔火罐。 3療效標準 治愈:自覺癥狀、陽性體癥完全消失,恢復日常工作;顯效:自覺癥狀消失、陽性體癥基本消失;無效:經過治療癥狀無任何改善。 4治療結果 對144例患者通過用上述方法治療,臨床治療治愈46例,占32%;顯效72例,占50%;有效23例,占16%;無效3例,占2%;總有效率97.9%。 5病案舉例 王某,男,42歲,司機。2006年5月來我診所就診。主訴:長期以來,頸肩部僵硬、酸痛、左上肢麻木脹痛。一直到手,伴有偏頭痛。臨床檢查:頸椎兩側有明顯放射性壓痛、左側偏重。叩頂試驗、臂叢牽拉試驗陽性。X線正側住片顯示C3-6椎體及檢小關節(jié)骨質不同程度增生,C3-4椎管狹窄,C4-s水平項韌帶骨化,報告診斷為頸椎病(神經根型)。醫(yī)者通過以上的按摩手法治療,效果良好,當天頸肩部就有輕松感,按摩3天后,外加牽引,1周后,上肢麻木脹痛消失。15天后癥狀完全消失,又鞏固治療1周,恢復日常工作,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6總結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fā)病,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發(fā)生退行性改變。加之軟組織損傷或風濕勞損,容易導致失穩(wěn),在此基礎上患椎可發(fā)生移位,椎體后緣等部可繼發(fā)骨質增生,根據(jù)增生部位不同,可刺激神經根、頸動脈、脊髓等可產生不同的癥狀,如:頭痛、頭暈、麻木、酸脹、胸悶、惡心、嘔吐、走路不穩(wěn)等一系列癥狀。通過鎮(zhèn)痛,還可以使頸椎恢復正常的生理曲度,糾正小關節(jié)紊亂,控制增生增長,緩解對神經根的刺激壓迫,消除腫脹,分解粘連,解除肌肉和血管的痙攣,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加局部血液供應,促進病變組織修復,以達到治療的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