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人誤傳千年的十句熟語 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原來我們平時所講的這八個熟語,當(dāng)初并不是現(xiàn)在的樣子,只不過隨著歷史的變遷和社會的發(fā)展,使它們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與原來的字詞有著天差地別。 1、“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是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熟語轉(zhuǎn)音成雞成狗了。 出處一:宋·歐陽修《代鳩婦言》:“人言嫁雞逐雞飛,安知嫁鳩被鳩逐。”宋·趙汝鐩《古別離》詩:“嫁狗逐狗雞逐雞,耿耿不寐展轉(zhuǎn)思。” 這一俗語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意思是說,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年齡大的“老叟”,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后來,“嫁乞隨乞,嫁叟隨叟”慢慢地轉(zhuǎn)換了語音,變成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了。 出處二:相傳在宋朝年間有一個楊員外,員外有一個女兒叫楊秀英,有一天員外覺得自己財大家大業(yè)大,就高興的說:“諸事由人不由命。”他女兒說:“不對,是由命不由人。”員外聽了很生氣,就說:“你真的認為由命嗎?那明天我就把你嫁給街上要飯姓王的小子。”女兒說:“您隨便,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員外后來真的把女兒嫁給那個討飯的。嫁給王小子后,他們夫妻雖窮,可是夫妻和睦,夫唱婦隨,舉案齊眉,生了兩個男孩,取名:金梁和玉柱。后來宋朝八千歲趙德芳訪子,據(jù)說這個王小子就是趙德芳的兒子,小名叫“碗劃”。就這樣楊秀英夫妻被趙德芳接進京城。好一個由命不由人呀! 2、“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流傳中,人們將“裨將”說成了“皮匠”。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quán)設(shè)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quán)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后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時隔一月,仍然沒有一點兒下文。諸葛亮每天在招賢榜下踱方步,高興得直搖鵝毛扇子。 那城門口有三個擺攤子的皮匠,他們面目丑陋,又目不識丁,大家都稱他們是丑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在尋東吳人的開心,心里不服氣,便湊在一起商議。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于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后,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qū)O權(quán)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 3、“不見棺材不落淚”,本是“不見親棺不落淚”,并不是見了任何棺材都落淚。訛變?yōu)椤安灰姽撞牟宦錅I”,如果不管誰的棺材,只要見到就落淚,那就有點太莫名其妙了。 4、“有眼不識金鑲玉”,本是“有眼不識荊山玉”。荊,指古代楚國;“荊山玉”,是玉匠在荊山發(fā)現(xiàn)的玉。俗語“有眼不識荊山玉”和“有眼不識泰山”一樣,都是比喻一個人見識淺陋,不知人,不識貨,與成語“有眼無珠”同義。 《金瓶梅》第二十一回中西門慶對其妻吳月娘說的一段話里就用了“有眼不識荊山玉”:“我西門慶一時昏昧,不聽你之良言,辜負你的好意。正是‘有眼不識荊山玉’。” 5、“不到黃河心不死”,本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項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烏江訛變成黃河,真是讓人無從解釋了。 6、“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不過這個我們還能理解,因為四川那邊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有時亦作“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舍不得孩子打不了/著狼)是一句人們所熟知常用的俗語,字面意思是為了要想打到狼有時不得不舍棄孩子,比喻要達到某一目的必須付出相應(yīng)的代價。仔細想想這句話,頗有點讓人不能接受:為了打到一只狼而不惜去冒讓一個孩子丟掉性命的危險,這種做法也未免太殘忍了點、代價也未免太大了點。 其實,這句俗語的本來面目是“舍不得鞋子套不著狼”,意思是說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這是因為狼生性狡猾,且體格強壯,能奔善跑,一旦被獵人發(fā)現(xiàn),它不是東躲西藏,就是逃之夭夭。獵人若想逮住它,往往要翻山越嶺、跑許多山路;而爬山路是非常費鞋子的一件事情,再加上古人腳上穿的多是草鞋、布鞋,很不耐磨。所以,在古時候,人們往往要在磨破一兩雙鞋子之后才有可能捕捉到狼,如果舍不得費這一兩雙鞋子就很難捕到狼。就這樣,“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這句俗語就誕生并廣泛流傳開來了。 那么,這句俗語中的“鞋子”一詞后來又怎么會訛變?yōu)椤昂⒆印蹦兀吭瓉恚诠艥h語中是沒有j、q、x這三個音的,現(xiàn)代漢語中的j、q、x一部分來自古時的g、k、h,一部分來自z、c、s。所以,在古漢語中“鞋子”不讀作“xie子”,而是讀作“hai子”。后來,“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讀作“hai”,另一部分則讀作了“xie”,“鞋”字即屬于后一種情況。但是,在我國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廣東等地的一些方言中,“鞋子”卻一直被讀成“haizi”。時間一長,人們就習(xí)非成是,“舍不得鞋子套不著狼”也就被訛傳誤記為“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了。 7、“狗屁不通”,這個成語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沒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頭來散發(fā)體內(nèi)的燥熱。“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體這個特點,“屁”是污濁的象征,對于文理不通的東西,以屁來喻,也就將就吧!由于“皮”與“屁”諧音,屁為污濁之物,對于文理不通的詩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貶義,意思更為鮮明。后來人們將錯就錯,約定俗成地將“狗皮不通”變成了“狗屁不通”。 8、“王八蛋”這是民間的一句罵人話。實際上,這句話的原來面目是“忘八端”。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來卻被訛變成“王八蛋”。 9、“跳到黃河也洗不清”原本是一句歇后語“跳到黃河——洗不清”,因為黃河水中含大量泥沙,十分渾濁,跳進黃河中,要洗凈身上的污穢是不可能的,比喻一個人難于洗刷凈自己身上的污點。后來訛變?yōu)椤疤近S河也洗不清”,比較費解。關(guān)于“跳到黃河也洗不清”有個典故:黃河水原本清澈,只因一名叫黃三嫂的婦女被冤屈跳黃河而變得渾黃;后來每當(dāng)人們遇到冤屈而又說不清的事,總好說上一句:“跳進黃河洗不清”。后來又添加了“也”字,留傳甚廣。 10、“無奸不成商”本為“無尖不成商”。“無尖”的“尖”來源于古代用來度量的斗。古代米商做生意時,除了要將斗裝滿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斗里的米冒著尖兒。在那個時代,不能敦厚到這程度的,就被公認為不夠資格當(dāng)商人。不過現(xiàn)在道德一日千里地下滑,“無尖不成商”慢慢就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無奸不成商”或“奸商”了。 二、中國十句害人的“俗話” 1、 天下烏鴉一般黑 天下烏鴉一般黑,主張一竹桿打死一船人,一個活口兒也不留。在管理學(xué)上這叫“暈輪效應(yīng)”,例如:談到東北人,馬上就有人接話道:“我知道,東北人都豪爽。”談到河南人,馬上就有人接話道:“我知道,河南人都愛騙。”談到日本人,馬上就有人接話道:“日本人,沒有一個好東西!”東北人都豪爽嗎?不一定!河南人都愛欺騙別人嗎?不一定!日本人都壞嗎?不一定。這些都是受到“天下烏鴉一般黑”俗話的影響,是這句俗話的變異思維。最慘的就是男人,有句俗話“是貓就愛偷腥吃。”這句俗話實際是“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翻版。主張把天下所有男人形容成“種牛”,如果你不是“種牛”,那一定得找“老軍醫(yī)”看看。 2、一個巴掌拍不響 “一個巴掌拍不響”是中庸之道的產(chǎn)物,主張各打50大板,誰都不能說吃虧,誰都不能說占便宜。在讀大學(xué)期間,學(xué)院規(guī)定:只要打架斗毆,一經(jīng)核實,立即嚴肅處理,不管雙方是哪一方的責(zé)任,都要受到處分。這樣的校規(guī)制定者,就是受到大俗話“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嚴重影響。實際上,有些時候,一個巴掌是能拍響的,例如用這巴掌拍墻、拍桌子、拍馬屁——不一定非要拍另外那只巴掌。“一個巴掌拍不響”是仲裁方無能的表現(xiàn),無法做到賞罰分明,只能和稀泥,做老好人,主張各退一步。例如上述那個校規(guī),如果某同學(xué)打你,是否就被動等著挨打?打你還是輕的,例如媒體多次報道:某某在街上行走遭受到搶劫,你還能用“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方式來處理問題嗎?“一個巴掌拍不響”實際上就是保護“強盜”,打擊“弱者”,向“惡勢力”妥協(xié)。 3、蒼蠅不叮無縫蛋 蒼蠅不叮無縫蛋是散播和加速散播謠言的有力“理論基礎(chǔ)”。據(jù)《西部商報》2005年7月14日報道,余某和把某是鄰居,在農(nóng)歷三月份,村子里傳稱把某強奸楊某。在謠言散播過程中,鄰居余某相信“蒼蠅不叮無縫蛋”,煽風(fēng)點火,說把某一定是干了這件見不得人的事情,四處散播。最后把某忍無可忍,竟然用菜刀將鄰居家婦女余某的頭砍下。看,這大俗話“蒼蠅不叮無縫蛋”,不僅能害別人,還能害死相信這句話人的性命。 4、機會面前人人平等 “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是成功者欺騙失敗者的有力借口、謊言和工具。在機會面前,不可能是人人平等的。什么是機會?機會就是給予具有某些掌握資源者的選擇和回報。例如招聘,某公司打出招聘總經(jīng)理的廣告,對應(yīng)聘者所要具有的條件列出若干。如果把總經(jīng)理的職位看成一次機會,把看見這則消息的人視為“機會面前的人人”,表面上,大家都有相同的機會,但實際上根本就不是平等的機會。如:在條件上要求:碩士學(xué)位,大多數(shù)人就沒有機會了;再要求:在同等崗位上工作8年以上,又有一些人掉頭走了;再要求:在同行業(yè)內(nèi)工作5年以上,恐怕所剩下的就那么幾個了;再要求:年齡……這樣的機會,怎么能用人人平等來詮釋呢?一個市長的兒子和一個普通工人兒子站在同一個機會面前,他們能平等嗎? 5、人挪活,樹挪死 “人挪活,樹挪死”是目前“跳槽族”自我“鼓勵”有力的理論支撐點。當(dāng)在某個崗位上干得稍微不順心的時候,一些人就開始想入非非。某人堂弟,在長春某名校做老師。幾個月前,他給堂兄打電話,讓幫助他把他“弄到”長春土地規(guī)劃局去,被堂兄拒絕了。他在做老師之前在區(qū)政府宣傳部干過幾年。“人挪活,樹挪死”這句大俗話,實際上并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邏輯推理。生活在城市,街道兩旁的樹都是挪來的,都活得好好的,所以說“樹挪未必死”,人挪未必就活。 6、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是一把殺人不見血的刀。經(jīng)常看見一些官狀模樣的人,說話喜歡旁敲側(cè)擊,聲東擊西,捕風(fēng)捉影:“對于最近單位傳聞的咱單位內(nèi)婚外戀問題,我們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當(dāng)然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聽者往往不知所措,說誰呢?大家猜測不止。本來很安靜的單位,一時間就會滿城風(fēng)雨,議論紛紛。“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句話,是給沒有“真憑實據(jù)”說話者找到殺人的“刀和槍”。 7、我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 “我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通常是年長者對年輕人“不聽話”的告誡。判斷問題的對錯,和年齡無關(guān)。扯上年齡,就是“拉上虎皮”,為自己的心虛鼓勁壯膽。如果年齡就是一切,那么一個學(xué)校的校長一定是該校年齡最大的;一個企業(yè)的總經(jīng)理一定是該公司最老的;一個國家的領(lǐng)導(dǎo)人一定都是百歲以上的老者——事實是這樣的嗎?顯然不是!我們說這個,不是對長者的不尊重,只是實事求是地說,對待某個具體問題,誰的觀念最接近“最優(yōu)”,和年齡關(guān)系不大。“我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是對年輕人的不尊重,也是對知識的褻瀆,持有“我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觀念的人主張“論資排輩”。 8、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 “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主張以地區(qū)為線,畫出友誼的大門。中國警務(wù)報道,某日上午,南昌市公安局刑偵支隊三大隊將抓獲的殺人犯罪嫌疑人謝應(yīng)福移交給廣州警方。據(jù)悉,謝應(yīng)福為20萬錢財,竟將從小一起長大的老鄉(xiāng)殺死。這里,就不是“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兩眼淚汪汪”,而是“老鄉(xiāng)見老鄉(xiāng),背后來一槍”了。近些年來,老鄉(xiāng)謀害老鄉(xiāng)的案件時有發(fā)生,網(wǎng)友們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能見到老鄉(xiāng)就“不設(shè)防”,也不要一見老鄉(xiāng)就“談鄉(xiāng)色變”。中國人,要拋開“地域親熱”,了解一個人要全面地去考證,老鄉(xiāng)不是綠色通行證。 9、各掃門前雪 “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主張圈地為牢,倡導(dǎo)“事不關(guān)己高高掛起。”各掃門前雪是自私自利的表現(xiàn)。這幾年幾乎每個季度都有媒體報道,有女孩在光天化日之下被強暴了,而且圍觀者數(shù)眾。這些圍觀的人實際上就是“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句大俗話堅定的支持者。現(xiàn)在小偷猖獗、搶劫犯瘋狂——不能說跟“各掃門前雪”的信奉無關(guān)。在“各掃門前雪”的大俗話前,“見義勇為”正在淪落。 10、友誼第一,比賽第二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庸特產(chǎn)。主張把交流情感、加強感情放到第一位,比賽輸贏是次要的。真的能做到嗎?不可能!比賽就是要分輸贏的,就是要爭第一的,否則比賽就成了形式主義和工具。比賽中的參與者也無法體驗比賽激烈對抗所帶來的精神享受,觀眾也看不見比賽的激情和懸念。這樣的比賽還能叫比賽嗎?“友誼第一,比賽第二”是虛偽的代名詞,實際各隊在比賽前都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賽場上也是火藥味十足,每一個運動員都打著“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幌子在干“比賽第一,友誼第二”的事業(yè)。“友誼第一,比賽第二”這句大俗話,特顯出中國人虛偽、矯揉、造作的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