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師給研究生們上課,可能在講專業知識之前一定要講一下研究生發論文注意事項:首先就是專業相關的期刊,其次是此期刊被沒被SCI,EI,SSCI,CSSCI等收錄,還有就一定要“好高騖遠”一點,先投高一點的,如果不行逐步降低。現在,在國際科學界,怎樣準確評價基礎科學研究效果已引起越來越普遍的關注。而被SCI、SSCI收錄的科技論文的多寡則被看作權衡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研究水平、科技實力和科技論文水平曲折的重要評價指標。大家可能在本科階段就可能都略知一二,但是如果投文章時一定要有個詳細的了解。
一、自然科學
必須要知道的國外著名的四大索引包括:《科學引文索引》(SCI)、美國的《工程索引》(Ei)、《科技會議錄索引》(ISTP)、《科學評論索引》(ISR)。
1.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l)
《SCI》(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創刊于1963年,是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ISI,http://www.)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SCI收錄全世界出版的數、理、化、農、林、醫、生命科學、天文、地理、環境、材料、工程技術等自然科學各學科的核心期刊約3500種;擴展版收錄期刊5800余種。ISI通過它嚴格的選刊標準和評估程序挑選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減,從而做到其收錄的文獻能全面覆蓋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所謂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是指報道這些成果的文獻大量地被其它文獻引用。即通過先期的文獻被當前文獻的引用,來說明文獻之間的相關性及先前文獻對當前文獻的影響力。這使得SCI不僅作為一部文獻檢索工具使用,而且成為對科研進行評價的一種依據。科研機構被SCI收錄的論文總量,反映出整個學術團體的研究水平、尤其是基礎研究的水平;個人的論文被SCI收錄的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反映出個人的研究能力與學術水平。ISI每年還出版JCR(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500種期刊在內的4700種期刊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并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道。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指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一種刊物的影響因子越高,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說明這些文獻報道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論文作者可根據期刊的影響因子排名決定投稿方向。
《SCI》先后采用過我國期刊17種,1982年多達13種,以后逐年下降,1994年和1995年僅有6種,1995年《SCI》所收錄的期刊中,我國期刊只占0.17%。l997年以來,《SCI》收錄我國期刊的數量有所增加,1999年《SCI》收錄我國期刊共13種,它們是《中國科學A輯》、《中國科學B輯》,《中國科學C輯》,《中國科學D輯》,《中國科學E輯》,《科學通報》,《中國物理快報》,《理論物理通訊》,《化學學報》,《中華醫學雜志》,《中國藥理學報》,《高等學校化學學報》和《力學學報》。
《SCI》收錄過但目前沒有被收錄的(不包括SCI擴大版收錄的)我國期刊有:《地質學報》、《地球物理學報》、《地質科學》、《動物學報》、《昆蟲學報》、《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報》、《科學研究報告》、《中國物理》和《數學年刊B輯》。
2.美國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
《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創刊于1884年,是美國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著名工程技術類綜合性檢索工具。EI選用世界上工程技術類期刊2000余種。收錄文獻幾乎涉及工程技術各個領域。例如:動力、電工、電子、自動控制、礦冶、金屬工藝、機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綜合性強、資料來源廣、地理覆蓋面廣、報道量大、報道質量高、權威性強等特點。主要涉及3500多種科技期刊和1000多種世界范圍內的會議錄、論文集、學術專題報告、科技圖書、年鑒和標準等出版物,年報道量10萬篇。出版物形式有:網絡版(Ei compendexWeb)、光盤版(Ei Compendex)、縮微膠卷(Ei Microfilm)、磁帶(Ei Compendex)和印刷版(包括年刊和月刊)。
我國期刊被《EI》收錄的數量有較大的變化。1988年只有40種,到1998年已達90種,約占《EI》選用的期刊總數的4%。對于《EI》的擴充版Ei Page One。則已收錄我國期刊l56種。
《EI》也是我國用作國際論文的統汁源,它主要顯示我國工程學科研究成就在國際上的地位。近年來,我國期刊被《EI》收錄的數量還是較多的,由中國科技期刊中產生的《EI》論文數所占我國總《EI》論文數的比例已達近50%,我們希望保持這個比例或有所增加。
3.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 ,ISTP)
《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Technical Proceedings)創刊于1978年,由美國科學情報學會編輯出版,會議錄收錄生命科學、物理與化學科學、農業、生物和環境科學、工程技術和應用科學等學科,其中工程技術與應用科學類文獻約占35%。
現在,ISTP最新推出了Web版,即ISI Proceeding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ition.ISI Proceedings是唯一能夠通過Web檢索國際著名會議、座談會、研討會及其他各種會議中發表的會議錄論文的文獻信息和著者摘要(提供1997年以來的摘要)的多學科數據庫。在ISI Proceedings - 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科學技術部分,即ISTP)中提供1990年以來大約10,0000次會議的2百萬會議錄論文的記錄。
4.ISR 科學評論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
《ISR》(科學評論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創刊于1974年,由美國科學情報研究所編輯出版,收錄世界各國2700余種科技期刊及300余種專著叢刊中有價值的評述論文。高質量的評述文章能夠提供本學科或某個領域的研究發展概況、研究熱點、主攻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極為珍貴的參考資料。半年刊,每年收錄200多種綜述出版物和3000多種期刊中的綜述類文獻。學科范圍與ScI基本相同。通常所說的四大檢索工具除SCI、EI、ISTP外,還包括ISR,目前只發行印刷本。
國內的:CSCI(China Science Citation Index,簡稱CSCI)《中國科學引文索引》。
《中國科學引文索引》由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于1995年創刊發行。該索引1995年時收錄中文自然科學各學科期刊315種,內容包括數學、力學、物理、化學、地理、天文、地球科學、生物、醫藥衛生、農林、工程技術、航空航天、環境科學以及綜合學科等。1998年收錄上述學科期刊582種。
其它重要索引:
美國化學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CA》是目前由美國化學學會化學文摘社、英國化學學會和德國化學情報文獻社合作出版的大型化學化工文獻檢索系統。1988年《CA》收錄我國期刊281種,1999年已增加到400多種。我國一些重要的化學化工期刊,或相關學科的一些期刊已被收錄。
前蘇聯文摘雜志(Реферативный Журнал,РЖ)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綜合性文摘雜志,引用出版物最多,報道量最大,包括學科最全。1988年選用我國期刊131種,隨著對外開放工作的深入和交往的加深,到1999年該系統收錄我國期刊數量已達193種。
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它選用世界上50多個國家用20多種文字出版的一萬余種期刊(日本期刊6300種)。1988年選用我國期刊40種,約占期刊總數的0.3%,1999年已增到150余種。
英國科學文摘(Science Abstracts,SA)1898年創刊,現選用期刊約2800余種。《SA》1988年選用我國期刊62種,1996年達89種,1998年已達100種。這是主要報道世界各國有關物理、電學、計算機和自動化控制等方面文獻的檢索系統。我國在此領域的較重要的期刊大多已被收錄。
二、社會科學
主要應用SSCI和CSSCI。
1.SSCI
SSCI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創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來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科學論文的數量進行統計分析的大型檢索工具。1999 年SSCI全文收錄1809種世界最重要的社會科學期刊,內容覆蓋包括人類學、法律、經濟、歷史、地理、心理學等55個領域。收錄文獻類型包括:研究論文,書評,專題討論,社論,人物自傳,書信等。選擇收錄 (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為1300多種。
2. CSSCI:中國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ina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中國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從全國2800種中文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性期刊中精選出學術性強、編輯規范的期刊作為來源期刊,涉及的學科范圍包括馬列、哲學、心理學、統計學、社會學、管理學、民族學、政治學、國際關系、法學、經濟學、新聞和傳播學、教育學、圖書館學情報學、體育學、語言學、文學、藝術、歷史、考古、地理學、環境科學等社會及人文科學的多個領域。中國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目前的數據起始年代是1998年。 科學引文索引是從文獻之間的引證關系上,揭示科學文獻之間的內在聯系。通過引文的統計與分析,可以從一個重要側面揭示學科研究與發展的基本走向,評價科學研究質量,為人文社會科學事業發展與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由南京大學研制成功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是國家、教育部重點研究項目。2000年該項目完成了CSSCI引文數據庫的構建工作,相繼研制成功了CSSCI數據庫網絡版和光盤版。經過數年的努力,現已開發的CSSCI(1998—2004年)7年數據并在國際互聯網上和國內電訊網上向社會各界提供多種形式的查詢服務,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該項成果填補了我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三、核心期刊
1931年著名文獻學家布拉德福首先揭示了文獻集中與分散規律,發現某時期某學科1/3的論文刊登在3.2%的期刊上;196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研究了二次文獻在期刊上的分布,發現75%的文獻出現在10%的期刊中;1971年,SCI的創始人加菲爾德統計了參考文獻在期刊上的分布情況,發現24%的引文出現在1.25%的期刊上,等等,這些研究都表明期刊存在“核心效應”,從而衍生了“核心期刊”的概念。
依據布拉德福定律,如果科學期刊按其所刊載某一學科論文的數量多少,依遞減順序排列并劃分出一個與該學科密切相關的期刊所形成的核心區期刊區以及另外幾個區,使每個區中的期刊載文數量相當,則核心區期刊數量與相繼區的期刊數量成1:n∧2:n∧3:n∧4……即刊登與某一學科或專業有關的論文較多的那些期刊。 通常所說的中文核心期刊,是指被北大每年出版的《中國核心期刊要目總攬》中被列出的期刊。 一共分為七編:
第一編 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軍事 第二編 經 濟 第三編 文化、教育、歷史 第四編 自然科學 第五編 醫藥、衛生 第六編 農業科學 第七編 工業技術 目前國內有7大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遴選體系: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以及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設中的“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