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的健康與否,取決于陰陽調和,是否需要藥補,如何藥補在有講究,除了藥補以外,順應自然,起居有度,飲食有節,動靜適宜,心境良好,都是不可忽視的內容.
養生是中醫學理論根據生命發展規律,主動保養身體,以減少疾病,促進健康,延年益壽的一系列保健活動.養生講究形神共養,需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起居有度、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欲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鄭重貫穿于衣、食、住、行、思、坐、臥等日常生活之中,手段豐富繁多,如恬淡心境、食養、藥養、功養(動功和靜功)、針炙、推拿、按摩、導引、吐納。中醫認為,養生需持之以恒,而非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同時應該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不應千篇一律地搬用一個模式,更反對將養生的某一種手段或方法當成時尚或社會潮流來追趕。須知、性情愉快、飲食有節、性事適度、形勞不倦等都是養生必須具備的內容。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必須遵循自然界和人體生命的規律,切忌太過,否則易出現“養生傷本”。
養生中充滿哲學
中醫學認為,人和宇宙的任何事物,都包含著相互對立的陰、陽二方面,一切事物的發生,發展與變化,都是陰和陽的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的結果。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健康狀態,也是陰陽雙方保持著對立統一的協調,即陰,陽平衡的結果。陰陽雙方相互制約,陰消陽長,或陽消陰長;同時又相互化生,陰生陽,陽生陰。任何人、任何疾病都可借陰陽學說加以診療,無論其病因如何、病情如何復雜多變,而陰陽失調的形式或是陰(陽)偏盛的實證,或是陰陽偏衰的虛證,或是陰陽俱衰(即陰陽兩虛證)。所謂陰或陽偏盛,就是指陰盛或陽盛;陰盛者表現為寒證,陽盛者表現為熱證,多因感受外界邪氣所致。無論是散寒或是清熱,治療皆以祛除邪氣為主,這叫作“實者瀉之”。所謂陰陽偏衰,是指陰衰或陽衰。陰衰即陰虛,陰虛者表現為熱象;陽衰即陽虛,陽虛者表現為寒象,治療都是培補正氣,這叫作“虛則補之”。所謂陰陽俱衰,即陰陽兩虛,多是由于種種原因致使自身正氣不足,陰陽兩方均低于正常水平。此時,人體的正氣大傷,屬虛證;疾病的矛盾焦點在于正氣(陰陽)虛,治療重在扶正,補虛,宜陰陽俱補。
人與自然要相適應
中醫學對健康、養生的認識非常深奧,歸納為下原理“形與神俱、形神合一”“天人相應”、“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神乃絕”等。首先,人體自身是一個整體,人體在結構上相互溝通、生理上相互作用、機能間密切聯系,生理和心理機能有機結合,與病理相互影響。因此,養生、治病都要考慮人體的整體性,不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非但觀其標,更要究其本。
其次,人與自然相適應,相統一。人體與自然界密切相關,時刻和自然界保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再者,人與社會的統一。人不但具有生物屬性,具有社會和文化屬性。人有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動,人是社會一分子,需要不斷的適應社會并在社會中成長。這一切都要通過體內的陰陽,臟腑氣血的機能在不斷的動態平衡中創造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TO)對“健康”這個詞有明確的詮譯“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是體質健壯”。可見健康的內容很豐富,并非指身體無病患或是沒有不適,更包括人的精神狀態、生活情趣、心理承受能力等諸多內容。換句話說,一個人即便沒有患上身體的疾病,但是長期心情抑郁或是生活消極,民不算健康。
![]() ![]() ![]() 健康身體的10條標準:
1、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的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過分緊張和疲勞;
2、處世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責任,事無大小,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5、能夠抵御一般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的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頭發有光澤,無發屑;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