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橋石筍 清·道光《晉江縣志·卷12·古跡志坊宅附·城外古跡·石筍》:“石筍,在臨漳門外,山川壇西。石卓立二丈許,江在其下,故名筍江。” 石筍位于泉州城臨漳門(今新門)外三千壇接官亭附近龜山西南麓,建于北宋之前,具體時間無考。1961年列為省首批文物保護之一。 龜山,古代建了一座山川壇,作為祭祀風、雨、雷、電山川之神的場所,故地名稱“山川壇”,訛傳為“三千壇”。 石筍之南為晉江下游,江水從石筍旁邊迂回而過,奔瀉入海,因石筍之故,這段江水也別名筍江。而石筍西南側(cè)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的浮橋臨漳橋 , 也因此別稱“石筍橋” 。 石筍乃用五段圓柱體白色花崗巖經(jīng)簡單雕琢壘疊而成,形狀古樸,保留了原始的天然狀態(tài),高四米,底部粗壯,上部瘦禿,末端略作尖錐狀,形似破土而出的春筍。 元·釋大圭《石筍詩》:“危石入青云,上有千歲木。我來臥其間,天風響巖谷。” 明·黃克晦七絕《石筍凝煙》: “一片云根天琢成,錦萌含籜綠苔生。 煙中千古亭亭立,何必便(女字旁)娟映水明。” [注釋]“云根”喻石筍,“云”言其高,“根”狀其形。錦萌,色澤鮮明的筍。筍古稱竹萌。籜,俗稱筍殼。亭亭,比喻形態(tài)挺拔。便(女字旁)娟,美麗。 ⑴“私憾擊斷”之迷 清·道光《晉江縣志·卷12·古跡志坊宅附·城外古跡·石筍》:“宋守高惠連以私憾擊斷為二。明·成化中(1465—1487年),守張嵓補而屬之。” 史料記載,高惠連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任泉州太守時31歲,生有二子一女,時值身強力壯,不可能因私憾(陽萎)而擊斷石筍。擊斷石筍的最大可能是:作為形似男性的外生殖器之物立于車水馬龍的大道旁,被認為有傷風化,因此而遭到擊斷…… 那么明代府志為何記載“私憾”?有人認為:高惠連的女婿呂惠卿是“王安石變法”的主要人物,王安石變法失敗后,高惠連因女婿參與變法失敗而受牽連,使他后來也成為朝庭的“反派”人物,以致其身后的有關(guān)文字記載中都以低調(diào)處理。高惠連因“私憾”而做了兩件為后來社會輿論所無法原諒的事:一是把原位于泉州城南之東的府學西遷;一是把豎立于筍江之畔的石筍擊斷為二。人們因此把日后泉州地區(qū)“衣冠遂減疇昔”的責任追究到他的身上。 其實,高惠連活到90多歲。在泉期間致力于政事,科舉興旺、風調(diào)雨順,百姓安居樂業(yè)。正因有顯著業(yè)績,《安海志》中尚能查閱到宋朝宰相王安石為高惠連寫的墓志銘。可想而知,一朝宰相為一個郡守寫墓記銘,在封建時代是非同尋常的。因此,說他“私憾”純屬無稽。 由于石筍被認為是關(guān)系到泉州人仕進發(fā)達的大事,所以南宋時即被民間修復,故乾道五年(1169年),泉州知州王十朋才有詠石筍橋的詩句云:“刺桐為城石為筍,萬壑西來流不盡。”估計后來因修復不固又復傾覆,故明·成化中“郡守張巖補而屬之。今歲久苔生,漸漸不見舊斷之跡”。“郡守張巖補而屬之”時,位置有所變動,至1986年重修,才恢復其原位并保持原有的高度。 ⑵新石器時代說 有些考古學家根據(jù)它經(jīng)過鐵器加工過,推斷它是屬于新石器時代(約一萬年———四千年前)晚期鐵器出現(xiàn)以后的產(chǎn)物。 ⑶生殖崇拜說 有的學者認為,名為“石筍”,實是男性生殖器的雅稱,故泉州人又稱石筍為石祖,它是原始社會古百越人對性生活和生殖的不理解,出于對男性生殖器的圖騰崇拜而建造的。 古代詩人題詠中,也已含蓄地指出這點,如明·惠安人黃吾野詩即稱之“一片云根天琢成”,“根”字在唐·道世所撰的《法苑珠林》中,被用來指稱生殖器官。 石筍是于解放初移動約七八米,才位于現(xiàn)址。移動前,石筍下面還有個基座,是由兩塊花崗巖石疊在一起,近似磨盤,其中一塊中間凹下,當?shù)厝朔Q為“仙尿盆”。 早在北宋,石筍已融人民間信仰,而長期以來,又主要是以信仰民俗的形態(tài)而存在于民間的。俗信崇拜這石筍,可使不育婦女懷孕,也可使家畜繁衍,五谷豐登。通過膜拜石筍來促進人口的繁殖和物質(zhì)生產(chǎn)的發(fā)展,這正是生殖崇拜所具有的兩個主要功能。 ⑷婆羅門教說 有專家認為,浮橋的石筍可能為唐代之物。 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覽館”之譽,唐朝的泉州就是一個開放港口,有不少印度人來到泉州,他們帶來了印度教(婆羅門教)。1935年在泉州舊汽車站西北角發(fā)掘到元代印度的“番佛寺”,出土的建筑構(gòu)件中有象征男姓的生殖器“林加”(印度語linga譯音)和女性的生殖器“磨盤”, 因此,浮橋石筍可能為印度的“林加”,但年代更早。(參見《泉州宗教·印度教》) 石筍具有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濕婆神祗的功能,因此有的說它是古婆羅門教生殖器崇拜在泉州的遺物,與開元寺大雄寶殿后廊正中兩根綠輝巖石柱上的“濕婆圖騰浮雕”上的生殖器圖案同一源流。 如此說能夠確立,那么這枝石筍之雕制諒系唐代印度教傳入之時,林加教派作為濕婆象征的崇拜物而雕刻的。另外,石筍附近還有一個大寺廟,只不過這寺廟在清未年被毀。 ⑸風水說 惑于風水之說的泉州人,對石筍的功能還加以進一步發(fā)揮。 有人認為,石筍遙對雙陽山之正中,雙陽山狀女性之雙乳,地居北屬陰,致泉州“陰氣”太重,故以象征陽具的石筍在南為陽來破煞,以求陰陽合一,萬物繁衍,并據(jù)此推斷系堪輿家的杰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