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教授真武湯治療肝癌腹水驗案賞析
龐德湘 指導:何任 教授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腫瘤科(杭州310005)
摘要:整理出何任教授治療肝癌腹水的證治原則和部分臨床經驗,統計出使用頻率較高的一些藥物和法則,從腹水的形成的機理、用藥法度,重責脾、腎、肝,注意理氣、除濕、利水。給我們有益的啟迪,可師可法。
關鍵詞:何任 老中醫經驗 肝癌腹水
何任教授是我國著名的中醫教育家、中醫臨床家,精通中醫三墳五典,是享譽海內外的《金匱》大家,國家級名老中醫,浙江中醫學院終身院長、教授,2009年被評為國醫大師。至今應診,同時筆耕不輟,為中醫的教育事業奮斗。現在把我侍診期間,何老治療肝癌腹水的方藥經驗,做一整理,以饗同道。
肝癌病位在肝,涉及脾胃,往往由于情志怫郁不暢,郁積憤懣不遂;或之飲食不節,膏粱肥膩,煙酒無度,濕熱毒結;不潔食物和濕毒侵襲,久而不去;或有六淫從外而入,侵犯中焦;久病體虛,運化無權,濕邪留滯,久聚成毒;臨床常見的還有黃疸,瘧毒之邪膠結延綿不愈。這些因素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機不暢,濕濁毒聚,凝滯經絡脈道,深入血分,久而久之,膠著于肝,遷延成為癌毒之邪。隨著病邪成癥成積,則會累及肝臟的疏泄,脾胃的健運,三焦的水液輸布,形成虛實錯綜復雜的證候。
肝癌腹水既成,說明肝癌已經進入晚期,在西醫學的臨床三期分法中,三期肝癌是見到黃疸、腹水、惡病質之一者。由于腹水是一種局限性的水腫,為過多的液體在腹腔內積聚。主要由于慢性肝功能損害使白蛋白合成減少或門靜高壓等原因所致。肝癌患者的腹水一旦出現,病情進展較快,預后較差。當腹水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可發現腹部膨隆,腹脹及腹痛。腹水增長較快或大量腹水時,患者感腹脹明顯,并可出現氣急、食欲不振、飽脹感、惡心、嘔吐、浮腫等癥狀。
肝癌腹水屬中醫“臌脹”范圍,其病因病機復雜。肝癌腹水的主要病變在于脾、腎、肝三臟,氣滯血瘀水停,但以瘀血內結,水濕潴留為中心環節。兼有脾虛水濕證者,常見腹脹痞滿,納差,食后胃脹,大便溏稀薄,日行數次,倦怠乏力,氣少懶言,下肢水腫,小便澀少,舌苔薄白,舌質淡紅,邊有齒印,苔少脈沉細無力;兼有脾腎陽虛證者,癥見腹脹痞滿,夜甚,小便短少,納差,乏力,肢冷浮腫,大便稀溏而爛,腰酸頭暈,面色萎黃或晄白,舌胖色淡,脈沉細無力;兼有肝腎陰虛證者,證見腹部脹滿,夜甚,小便短少,形體消瘦,午后低熱或見五心煩熱、口干唇燥,腰酸乏力,頭昏,舌紅降少津,少苔,脈細弦數;兼有氣陰兩虛證者,證見腹部脹滿,小便短少,消瘦,潮熱,汗出惡風,納少,胃脹便溏,舌紅少苔,脈無力等。故在中醫歷代典籍和臨床中有中醫四大難癥之一之說。
何老用方,對肝癌腹水的治療,在清理中焦濕熱、疏解郁(瘀)毒積聚和調理肝脾、三焦的基礎上,急則治其標,常常重責脾腎,佐以除濕利水之劑。同時視肝癌的病情輕重、分期的早晚和腹水的多少而譴方用藥不同。立法多從《內經》、仲景,方用平和,效果顯著。總結何老對肝癌腹水用藥頻率最高者如次:
理脾常用藥物:白術、山藥、黨參、太子參、生曬參、陳皮、焦三仙、白扁豆衣等;
責腎常用藥物:附子、桂枝、山藥、補骨脂、女貞子等;
除濕常用藥物:茯苓、薏苡仁、玉米須等;
利水常用藥物:生黃芪、楮實子、白芍、車前、豬苓、茯苓皮、生姜皮、冬瓜皮等;
理氣常用藥物: 大腹皮、佛手、八月扎、厚樸等;
其他藥物則隨證出入。
典型病例:徐右,68歲,拱墅區三寶新村。退休工人。2006年5月4日在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腫瘤科明確診斷。住院號:0028650
CT診斷:肝癌,右葉占位直徑為9cm,左肝占位直徑為5cm,AFP1200ng/ml。介入化療栓塞右肝后第8天,病人自述自昨天晚飯后,覺腹部脹滿不適,遂經檢查: T37.6℃,P89次/分,R23次/分,BP130/88mmHg。卡氏評分60分,體重kg,體表面積M2。一般情況可,神志清,精神軟,端坐位。頭發花白,面色晦滯不華,鞏膜略見黃染,其他五官可,皮膚黃染不明顯,表淺淋巴結無明顯腫大。甲狀腺無腫大,胸廓對稱,乳房無異常,呼吸急促,兩肺可及少量羅音。心率89次分,律尚齊,未聞及病理性雜音,腹大膨隆,張力略大,緊張,有液波震顫,移動性濁音陽性,肝肋下5cm,劍下6cm。脾觸診不清,無明顯壓痛反跳痛。下肢活動自如,踝以下有凹陷性水腫。四肢略涼,舌苔白,脈沉。
2006年5月18日初診:肝癌(右肝9cm,左肝5cm)作介入后,脘腹脹滯,便濫多次,為片狀,氣促急,肢浮腫,溲不多,苔白厚,腹水明顯,脈細沉遲。宜理脾腎為先。
淡附片10g 白術15g 白芍15g 太子參30g 厚樸10g 茯苓皮30g 生姜皮10g 焦三仙各10g 黃 芪20g 楮實子30g 大腹皮10g 冬瓜皮30g 白扁豆衣30g 補骨脂10g 。?劑。水煎服,日一劑。
2006年5月22日二診:肝癌作介入后,脘腹脹滯,為片狀濫便,氣促急好轉,藥后腹水漸消,肢腫已退,苔白,脈沉遲,續原旨進。
生曬參6g 黃芪30g 女貞子15g 淡附片10g 白術15g 茯苓皮30g 生姜片3片 焦三仙各10g 楮實子20g 大腹皮10g 冬瓜皮30g 白扁豆衣30g 補骨脂15g 紅棗30g。?劑。水煎服,日一劑。
2006年5月29日三診:肝癌介入后,藥后腹水已消,肢腫已退,身熱37.5℃-38℃之間。苔白略膩,脈虛而弦,原旨加減為續。
太子參20g 黃芪30g 女貞子15g 連翹15g 銀花15g 杭白菊10g 焦山梔10g 黃 芩10g 地骨皮10g 煅龍牡各15g(先)霍山石斛12g(另煎) 米仁60g(另包) 鮮蘆根30g。?劑。水煎服,日一劑。
討論:
肝癌,通常稱為原發性肝細胞癌,是指肝細胞或者肝內膽管細胞發生的惡性腫瘤,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是肝癌高發區,以東南沿海和南方為最,占全世界每年約40萬新發病人的40%以上,男女比例大約為2~5:1, 30~50歲為好發年齡段,近年由于飲食的日漸西方化、乙肝病毒的傳播和大量的化學等物質的攝入,發病率有上升趨勢,而且有明顯的年輕化傾向。
中醫古籍無肝癌之名,多認為隸屬于“癥瘕”、“積聚”、“黃疸”、“臌脹”、“腹水”等范疇。歷代典籍有較為翔實的記載,如《難經》的五十五難曰:“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始終,左右有所窮處。”《諸病源侯論》曰:“癥瘕者,皆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臟器相搏結所生也。”《張氏醫通》的描述:“有瘀血發黃,大便必黑,腹脅有塊或脹。”《類證治裁》曰:“陰黃系脾臟寒濕不運,與膽液浸淫,外漬肌內,則發而為黃。”《靈樞》記載了 “腹脹,身皆大,大與腹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金匱要略水氣篇》曰:“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 1937年刊出劉野樵的《奇經直指》中記載,“諸癌厥惟肝癌為最毒,其結果多致積水,成大腹而死。”對肝癌與腹水的關系已經有明確認識。
肝癌惡性腹水應隸屬于中醫“鼓脹”、“水蠱”等范疇,其病機不外乎肝、脾、腎三臟受病,氣、血、水淤積體內,升降氣化功能失常,水濕運化失司,腎氣蒸騰乏力,水液潴留,氣機壅塞,日漸脹大,而成鼓脹。
晚期肝癌病人多經歷過手術或放、化療或者介入化療栓塞等多種治療方法以后。使之大傷元氣,脾氣受損,克伐中焦脾土之陽氣,造成脾胃呆滯,氣血生化乏源,運化水濕功能減退;放化療等治療可同時戕伐正氣,使正虛邪戀,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使肝腎虧耗,久之,則氣、血、陰、陽俱虛,肺失肅降,脾失健運,腎不制水,陰水日聚,耗氣傷陽,病人此時多以陽虛為主,見骨瘦如柴、倦怠踡臥、喜睡懶言、舌淡苔白、脈沉微欲絕等癥,如不及時救治則如殘燈將滅。陰水泛濫,治當溫陽利水,方選真武湯,該方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證,以附子為君,大辛大熱,溫腎助陽,“為北方行水”,又有回陽救脫之功。然制水在脾,故加白術、茯苓健脾滲濕,白芍滋陰斂陽,兼能利水,柯韻伯《名醫方論》說:“腎家水體失職是下焦有寒,不能制水故也,法當壯元陽以消陰翳,逐留垢以清水源…附子、芍藥、茯苓、白術四味,皆真武所重。”深得仲景之法,加肉桂、淫羊藿以助火除濕,補骨脂溫而不燥,為燮理陰陽之佳品。大腹皮加楮實子為何老習用逐水對藥之一,“大腹皮質體輕浮,辛溫行散,專行無形之滯氣而行氣寬中,利水消腫;楮實子體沉重,辛苦降下,善行有形之積滯,以消積、行水。二藥伍用,相互促進,行氣消腫之力倍增”。全方共奏溫陽健脾、利水消脹之功,而無傷陰耗氣之虞。
何老用方精辟,絲絲入扣,法從仲景來,臨床療效卓著,可師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