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思想品德新教材,給我們最大的感觸是:現在的課本變得更實際、更有親和力和生命力了。新教材從“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的觀點出發,以一種全新的觀念來安排和設計課程,從聯系實際、與時俱進的角度對教材的內容和知識結構進行了編排,更加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充分運用學生身邊的教學情境,基本與初一新生的學習生活“同步”!同時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那么,怎樣才能利用好新教材,豐富我們日常的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起到思想品德課育人目的呢?下面我談一下我們利用新教材的一些做法和感受,與在座的老師交流一下,迫切希望能得到老師們的批評和指正。 一、發掘教材興趣因素 激活學生興奮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維發展的源動力。由此可見,在教學中,教師應從教材實際出發,根據學生實際,講究教學方法,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施教以趣,寓趣于教。特別是要找到每節課中的興奮點?激發學生的興奮點,讓每一個都能積極參與 。如:在導入過程中,以第三課為例, 請四位學生上臺表演喜、怒、哀、懼四種表情,通過學生的表演和同學們的討論,讓他們認識到人的情緒是豐富多彩的,正是這些豐富多樣的情緒構成了一個“情緒萬花筒”。此外,在課中,還可以設計一個教學高潮,再一次激發學生的興奮點。既:將學生分組進行情緒詞語接龍賽,群策群力,看哪一小組寫得多,多者為勝。勝方任選一種情緒讓輸方表演。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性,又增強了課堂生動性,學生的笑聲在課堂里飛揚。當然,可以采取的方式還很多,在此我只是提到一種而已,不知能否給大家以啟發。 二、注意活動設計 調動學生積極性 新教材注重學生的主動性,要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課程實施狀況是與核心動態要素(師生互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師和學生的參與和投入程度直接決定著活動效應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因此,教師的活動設計應具有針對性。 活動設計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設計活動應遵循兩個原則:1、活動形式要符合學生實際。如:學完第三課后,以“今天作業多”為例,請每個同學試著想一想,自己可能產生的幾種想法和情緒。這個問題就是學生常常遇到的問題,正因常常遇到 ,學生便有話可說,當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2、活動的內容要切合學生實際。提出的問題不能太深、太難、不著邊際。設問的層次不能以“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等話語簡單評價。如:教師展示一幅漫畫《別理我,煩著呢!》,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展開聯想,說一說這位主人翁煩燥的原因。于是學生會七嘴八舌地說開來。教師便乘勢設問:你可曾有過這種類似的情緒體驗?你覺得好不好呢?大家注意,“你覺得好不好呢?”這一問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本來有很多話可以說,老師一句“好不好”硬塞給學生,學生只能用“有”或“沒有”和“好”或“不好”來回答教師的提問,這一準確無誤的回答,可能換來同學們的一片掌聲,看似熱鬧,卻毫無價值。如果把后一個問題刪掉,或者將問題改為“對你有什么影響?”這樣學生不但要說出自己的親身體驗,還得分析認識一下其影響。這樣一問,不僅放飛了學生思維的翅膀,還讓學生的話更多,情更濃,意更遠。 三、 注重個性 發揚民主 在活動中,還應及時捕捉學生新奇的觀點,認真對待,巧妙引導,不能限制學生的思維,千萬不要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放之任之或者扼殺學生的不同觀點。如講調節情緒的有效方法時,有的學生說,采用“自殘”的方法,可讓全班同學討論一下此種方法可不可取,并找出原因。在討論的過程中,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一次生動的教育,教材只是我們的依托,教學任務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我們何不抓住這一契機,因勢利導,大做文章,來一次人生觀、價值觀的大討論,真正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這何樂而不為呢?在課堂中,由于學生的認識、經驗、生活經歷的不同,因而對問題看法就會千差萬別,教師在課堂上就要注意適時、恰當地評價,特別是對于“是”與“非”的問題,更要注意評價和引導,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或是順其自然的態度,那將有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新教材的教學活動環節,精心設計教學中的活動,創造性地采用各種形式,切實讓師生互動起來,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新教材剛剛起步,我們大家都在摸索前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所述,只是我在平日教學中的一點切身感受和做法,希望大家多提意見。讓我們充分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喚起學生學習的信心:讓學習過程對他們來說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愉快的體驗,而不是沉重的枷鎖;是一種精神上的需求,而不是一種強加的任務。讓學生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才是我們最終追求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