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農村老中醫,前半生用傳統辯證施治,后半生用整體辯證施治。三十年來,“全息湯”處方大概開了大概幾萬張。一位醫生后半生只用一個方劑進行加減,到底為什么呢?療效又怎樣呢?
追蹤“十年一劍全息湯” 中醫名家網 總編輯 劉觀濤 薛振聲是一位70多歲的農村家傳中醫。前半生他和普通醫生一樣,用傳統辯證施治;后半生則用整體辯證施治,只使用一個自創的方劑——“全息湯”。三十年來,一付“全息湯”(包含加減)處方大概開了幾萬張,現仍繼續開著。2004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了薛振聲的學術專著《十年一劍全息湯》。——他為什么這樣做?“全息湯”的機理何在?療效又如何呢? 腸道易激綜合征: 急性腎小球腎炎: 冠心病: 典型病例--肺氣腫:
2.低溫。指體溫在36℃以下,伴全身不適者。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個別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桂枝附子湯意)。其余按癥加減。 3.自汗。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氣虛、陽虛、營衛不和、陽明熱熾、暑氣傷陽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重者加黃芪、牡蠣各12g;自汗淋漓者加附子10g,龍骨、牡蠣各12g,其余按癥加減。
5.身酸懶。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脾虛濕困、氣血兩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如出現納差、腹瀉、浮腫、黃疸等癥狀,按相應癥狀加減。
7.浮腫。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水、石水、皮水、里水、陰水、陽水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喘滿者加麻黃、杏仁各10g;有熱者加石膏15~20g,咽喉腫痛或有瘡瘍者加銀花15~20g,連翹10~15g:腫甚,身重惡寒者加附子10g。其余按癥加減。 8.黃疸。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陰黃、陽黃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茵陳蒿12~20g,小便赤熱者加梔子、黃柏各10g,大便干者加大黃10~12g。其余按癥加減。 9.嗜睡。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濕困、脾虛、腎虛、陽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嚴重者加石菖蒲10g。其余按癥加減。10.失眠。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心虛、脾虛、血虛、痰火、心火、肝火、心腎不交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龍骨、牡蠣各12~15g,嚴重者加酸棗仁12~15g,知母、川芎各10g(酸棗仁湯意)。其余按癥加減。 10.失眠。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心虛、脾虛、血虛、痰火、心火、肝火、心腎不交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龍骨、牡蠣各12~15g,嚴重者加酸棗仁12~15g,知母、川芎各10g(酸棗仁湯意)。其余按癥加減。 11.心驚不安。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痰火、心火、肝火、膽虛、血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龍骨、牡蠣各12~15g(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意)。其余按癥加減。 13.頭暈。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風、氣虛、血虛、腎虛、血瘀、痰濁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兼惡心嘔吐者加半夏、蘇葉各10g,兼心煩不安者加龍骨、牡蠣各12g,嚴重者加天麻10g。其余按癥加減。 15.口中異味。指口澀、口膩、口苦、口臭、口酸、口甜、口辣等。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口澀、口膩不再加藥;口苦者加當歸、梔子各10g;口臭者加藿香、佩蘭各10g;口酸者加黃連6~10g,吳茱萸3~6g;口甜者合瀉黃散(藿香、石膏、山梔、防風各10g);口辣者合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16.項強。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寒、風濕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嚴重者合葛根湯(葛根12~15g,麻黃10g)。其余按癥加減。若現神昏譫語、四肢抽搐等,不可視為一般項強, 17.肩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痰、濕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嚴重者合舒筋湯(當歸、赤芍、姜黃、羌活、海桐皮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18.四肢疼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寒、濕、熱、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嚴重者合烏頭湯(麻黃、黃芪、川烏各10g)或桂枝芍藥知母湯(麻黃、知母、防風、附子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19.腰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寒、濕、熱、腎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杜仲10g;兼痛瀉者加防風10g;嚴重者加附子10g;兩側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尾骶骨痛者合補腎湯(破故紙、小茴香、元胡、牛膝、當歸、杜仲、知母、黃柏各10g)加減;泌尿系統結石者再加金錢草5g,海金沙10g。其余按癥加減。 20.咳嗽。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寒、風熱、肺燥、痰濕、陰虛、肝火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去生姜、大棗,加干姜、五味子各10g,咳不止再合止嗽散(荊芥、紫菀、桔梗、百部、白前各10g);咽喉不利、干咳無痰者合養陰清肺湯(麥冬、玄參、貝母、薄荷各10g)或瀉白散(桑白皮12g,地骨皮10g)加貝母、枇杷葉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21.喘促。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寒、風熱、痰濁、氣郁、氣陰兩虛、腎不納氣、陽虛水泛等,一般予全息湯加杏仁10呂兼咳嗽者,去生姜、大棗,加干姜、五味子、杏仁各10g,喘甚者再加葶藶子10g;哮喘者合定喘湯(麻黃、桑白皮、白果、蘇子、杏仁、黃芩、款冬花、半夏各10g);發熱而喘者合麻杏石甘湯(麻黃、杏仁各10g,石膏12~20g)。其余按癥加減。 22.胸悶。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氣滯、心血瘀阻、肺失清肅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兼咳喘脅痛者,按相關癥狀加減。其余按癥加減。 23.胸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胸陽不振、心血瘀阻、肝郁氣滯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兼面唇紫暗者加桃仁、紅花各10g,丹參12~15g。其余按癥加減。 24.胸中煩熱。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熱擾胸膈、濕熱郁蒸、陽明燥結、實熱結胸、氣陰兩傷、陰虛火旺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兼失眠、多夢、盜汗者加龍骨、牡蠣各12g。其余按癥加減。 25.心悸。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心陽不振、心血虧損、痰濕內阻、血脈阻滯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龍骨、牡蠣各12~15g;兼肢冷、脈遲或結代者加附子10g(四逆湯加減法)。其余按癥加減。 26.噯氣。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食滯停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噯氣頻頻者合旋覆代赭湯(旋覆花、黨參、半夏各10g,代赭石12g)。其余按癥加減。 27.呃逆。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胃寒、胃熱、胃陰虛、腎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心緒不寧者加龍骨、牡蠣各12g;呃逆嚴重者合丁香柿蒂湯(丁香、柿蒂、人參或黨參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28.惡心嘔吐。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胃寒、胃熱、肝郁、痰濕、食積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半夏、蘇葉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29.反酸。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氣犯胃、寒濕內阻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合左金丸(黃連6~10g,吳茱萸3~5g),重者加烏賊骨、煅瓦楞子各10~12g。其余按癥加減。 30.食欲不振。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氣犯胃、濕困脾胃、胃陰不足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三仙(山楂、六曲、麥芽)各12g,胃酸者不加山楂。其余按癥加減。
32.脅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氣滯、肝陰不足、瘀血阻絡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去大棗加牡蠣12g,右脅痛者再加青皮10g,左肋痛者再加郁金10g;腋下肋間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33.臍腹痛廣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凝氣滯、脾胃虛寒、蟲擾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合天臺烏藥散(烏藥、檳榔、木香、小茴香、良姜、川楝子、青皮、巴豆)去巴豆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34.小腹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膀胱濕熱、膀胱蓄皿、下焦虛寒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加當歸、川芎各10g(當歸芍藥散意)。其余按癥加減。 35.少腹(小腹兩側)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滯肝脈、肝氣郁結、大腸濕熱、下焦虛寒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川楝子、元胡各10g(金鈴子散)。其余按癥加減。 36. 腹脹。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氣滯、血瘀、食積、水停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兼胃酸者加黃連6~10g,吳茱萸3~5g;嚴重者合生姜瀉心湯(黨參、干姜、半夏、黃芩、黃連各10g),或再加知母、姜黃、砂仁各10g(中滿分消湯意)。其余按癥加減。 37.腹瀉。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濕、濕熱、脾虛、肝郁、腎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去瓜蔞加萎皮10g,無腹痛者去白芍。痛瀉者不去白芍再加防風10g,嚴重者加赤石脂、禹余糧各12g(赤石脂禹余糧湯》久病體虛者加黨參10g。其余按癥加減。 38.大便秘結。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虛秘、風秘、氣秘、熱秘、寒秘或胃腸實熱、肝脾氣滯、脾肺氣虛、脾腎陽虛、血虛陰虧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去瓜蔞加蔞仁10~12g,嚴重者合麻仁丸(麻仁12g,枳實、大黃、杏仁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39.便帶膿血。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濕、濕熱、虛寒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去瓜蔞加蔞皮10g,再加當歸、川芎各10g,赤石脂12g(當歸芍藥散、桃花湯意),便前腹痛加重者加防風10g:熱毒熾盛者合白頭翁湯(白頭翁12g,黃連、黃柏、秦皮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40.小便澀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下焦濕熱、心火熾盛、肝氣郁結、下焦血瘀、腎陰虧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當歸、車前子各10g。有熱象者加梔子10g。其余按癥加減。 41.小便失禁。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腎氣虛寒、脾肺氣虛、膀胱蓄熱、肝腎陰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合縮泉丸(益智仁、烏藥、山藥各10g),加桑螵蛸10g。其余按癥加減。 42.小便混濁。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濕熱、腎虛、氣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合萆蘚分清飲(萆薢12g,烏藥、益智仁、石菖蒲各10g,鹽3g),小便黃混者合程氏萆蘚分清飲(萆蘚、丹參各12g,車前子、黃柏、石菖蒲、蓮子心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43.睪丸脹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凝、氣滯、濕熱、毒邪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川楝子、元胡、橘核、荔枝核、小茴香各10g,睪丸紅腫者再加銀花12~15g,連翹10~12g,乳香、沒藥各6~10g。其余按癥加減。 44.陽痿。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元陽不振、心脾兩虛、驚恐傷腎、濕熱下注等,一般予全湯基礎方,兼會陰脹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兼小便不利者加當歸、車前子各10g;病久者合斑龍丸(鹿角膠、鹿角霜、菟絲子、柏子仁、熟地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45.遺精。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心火旺盛、心脾兩虛、心腎兩虛、相火妄動、腎氣不固、濕熱下注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龍骨、牡蠣各12g,嚴重者加芡實、蓮須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47.咳血。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外感、肺氣壅盛、瘀阻肺絡、脾肺氣虛、陰虛火旺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嚴重者合柏葉湯(柏葉、干姜、艾各10g)或十灰散(大薊、小薊、梔子、陳棕、荷葉、側柏葉、茜草、茅根、大黃各10g,炒炭用);慢性咳血加阿膠、白及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48.嘔血。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胃火熾盛、肝火犯胃、胃脘血瘀、陰虛火旺、心脾不足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嚴重者合瀉心湯(大黃、黃芩、黃連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49.便血。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火、濕熱、陰虛、陽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 便血色黑者合黃土湯(灶心土15~20g,附子、阿膠、黃芩各10g); 便血色鮮紅者合槐花散(槐花、側柏葉各12g,炒荊芥、枳殼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50.尿血。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膀胱濕熱、肝膽濕熱、心火亢盛、腎陰虧損、脾腎兩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木通、竹葉各10g,茅根12~15g。其余按癥加減。 51.月經先期。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血熱、陰虛、肝郁化火、氣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口苦心煩脈弦者加當歸、梔子各10g(丹梔逍遙散意);自覺癥狀不顯者加地骨皮、青蒿、黃柏各10g(清經湯意)。其余按癥加減。 52.月經后期。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虛寒、肝郁、血瘀、痰濕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當歸、紅花各10g,兼小腹痛者加川芎10g。其余按癥加減。 53.月經先后不定期。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腎虛、心脾虛弱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當歸、山藥、菟絲子、荊芥各10g(定經湯意)。其余按癥加減。 54.閉經。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腎氣虧損、氣血虛弱、氣滯血瘀、痰濕阻滯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當歸、紅花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55.崩漏。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血熱、脾不統血、濕熱下注、肝腎陰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重生地用量至 56.經行腹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氣滯、胞宮瘀血、濕熱郁結、氣血兩虛、沖任虛寒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小腹痛者再加當歸、川芎各10g,少腹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57.經行腰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腎虧損、血虛氣滯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杜仲、川斷各10g;腰兩側痛者再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58.經前吐衄。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經郁火、胃火血熱、陰虛肺燥、脾不統血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加當歸、梔子、牛膝各10g;嚴重者合順經湯(當歸、沙參、荊芥炭各10g),加牛膝10g。其余按癥加減。 59.經前乳房脹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氣滯、肝郁化火,肝郁脾虛、肝腎陰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當歸、香附、青皮各10g;疼痛嚴重者加當歸、乳香、沒藥各10g(瓜蔞散意)。其余按癥加減。 60.白帶。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脾虛、腎虛、濕熱、痰濕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或加山藥、烏賊骨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61.黃帶。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濕熱、氣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合易黃湯(山藥、芡實各12g,黃柏、白果、車前子各10g);色微黃,氣味惡濁者加當歸、梔子各10g,陰癢者冉加黃柏、木通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63.五色帶。此多為惡性病。不分氣郁、濕熱、陰虛、虛寒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當歸、川芎各10g,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蜀羊泉各12~15g,體弱者加黨參、黃芪各10~12g。其余按癥加減。 64.妊娠嘔吐。不分胃寒、胃熱、痰濕、胃陰不足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半夏、蘇葉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65.妊娠腹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血虛、血瘀、濕熱、氣虛、氣滯、虛寒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加當歸、川芎各10g,痛連少腹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66.妊娠出血。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氣虛、血虛、血熱、肝火、癥痼、腎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再加地榆12g;兼腹痛者合膠艾湯(阿膠、艾葉、當歸、川芎各10g);兼腰痛者合壽胎丸(菟絲子、桑寄生、川斷、阿膠各10g),或加杜仲10g。其余按癥加減。 67.妊娠浮腫。不分腎虛、脾虛、氣滯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兼見心緒不寧或子癇者加龍骨、牡蠣各12g。其余按癥加減。 68.產后腹痛。不分血虛、血瘀、寒凝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重白芍用量至12g,再加當歸、川芎各10g(當歸芍藥散意),痛連少腹者再加川楝子、元胡各10g(金鈴子散)。其余按癥加減。 69.產后出血不止。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氣虛、血瘀、血熱、陰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g,兼腹痛者合生化湯(當歸、川芎、炮姜、桃仁各10g);多日淋漓不凈者按崩漏治療。其余按癥加減。 70.產后多汗。不分氣虛、陰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黃芪、龍骨、牡蠣各12g。其余按癥加減。 71.產后眩暈。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氣虛、血虛、腎虛、血瘀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惡心嘔吐者加半夏、蘇葉各10g,心悸不安或多汗者加龍骨、牡蠣各12g。其余按癥加減。 72.產后大便難。不分血虛津虧、陽明腑實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合麻子仁丸(麻仁12g,杏仁、大黃、厚樸、枳實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73.產后發熱。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外感風邪、外感毒邪、氣虛、血虛、血瘀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若表現腹痛拒按、惡露臭穢等毒邪見癥,加銀花12~15g,連翹10~12g,當歸、川芎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74.產后身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寒、血虛、血瘀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痛甚身冷自汗者加附子10g;掣痛或刺痛,兼見面紫唇暗者合身痛逐瘀湯(當歸、川芎、桃仁、紅花、地龍、牛膝、羌活、香附、五靈脂、沒藥各6~10g)加減。其余按癥加減。 75.產后乳少。不分氣血虛弱、肝郁氣滯、血脈阻滯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合涌泉散(王不留行、漏蘆、花粉、僵蠶、丁香、穿山甲各10g)加減。其余按癥加減。 76.乳汁自漏。不分氣虛、肝郁、肝熱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黃芪、龍骨、牡蠣各12g;口苦者加當歸、梔子各12g。其余按癥加減。 77.癥瘕。不論屬何種疾病,也不分氣滯、血瘀、痰濕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三棱、莪術、桃仁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78.子宮脫垂。不分氣虛、腎虛、氣血兩虛、濕熱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升麻12g,身體虛弱者酌加黃芪12g,黨參10g。其余按癥加減。 79.外陰腫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濕熱、毒邪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當歸、梔子各10g,銀花12~20g,連翹10~12g。其余按癥加減。 80.陰癢。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濕熱、腎虛等,一股予全息湯基礎方加當歸、梔子、黃柏、木通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81.性交出血。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腎陰虛、沖任濕熱、脾氣虛弱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重生地用量至122,加地榆12g,兼帶下色黃者再加當歸、梔子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83.小兒發黃。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濕熱、寒濕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茵陳蒿5~10g。其余按癥加減。 84.小兒腹瀉。不分脾虛、寒濕、濕熱、食積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去瓜蔞加蔞皮3~5g,痛瀉者再加防風3~5g,不痛去白芍,加赤石脂、禹余糧各5~8g。其余按癥加減。 85.小兒咳嗽。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寒、風熱、肺燥、痰濕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去生姜、大棗,加干姜、五味子各3~5g,嚴重者合止嗽散(荊芥、桔梗、紫菀、白前、百部各3~5g);干咳無痰或百日咳合瀉白散(桑白皮4~8g,地骨皮3~5g)加貝母、枇杷葉各3~5g。其余按癥加減。 86.小兒哮喘。不分冷哮、熱哮,腎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合定喘湯(麻黃、桑白皮、白果、蘇子、杏仁、黃芩、款冬花、半夏各4~6g),多汗或不安者加龍骨、牡蠣各5~10g;發熱而喘者合麻杏石甘湯(石膏6~12g,麻黃、杏仁各3~6g),喘甚者合蘇葶丸(蘇子、葶藶子各3~6g)。其余按癥加減。 87.小兒夜啼。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肺經風寒、心經積熱、心虛稟弱、受驚恐懼、傷食積滯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龍骨、牡蠣各5~6g,不眠者再加酸棗仁4~6g,知母、川芎各3~5g(酸棗仁湯意)。其余按癥加減。 88.小兒疳積。指形體瘦弱、毛發干枯、頭大頸細、腹脹肚大、大便不調或時發熱等癥狀。不分脾疳、心疳、肺疳、胃疳、肝疳,也不分脾胃損傷、病后失調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納差者加三仙各5~6g。其余按癥加減。 89.小兒尿頻。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膀胱濕熱、脾肺氣虛、腎氣不固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當歸、車前子各4~6g,心煩不安者加龍骨、牡蠣各6~8g。其余按癥加減。 90.小兒遺尿。不分腎陽虛、腎陰虛、脾肺氣虛、肝經濕熱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石菖蒲6~8g,嚴重者合閉泉丸(益智仁、白蘞、山梔各6~8g)。其余按癥加減。 91.瘡瘍腫痛。不分陰證、陽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去白芍加赤芍10g,銀花12~20g,連翹10~15g,疼痛重者加乳香、沒藥各6~10g,腫硬者加炮甲或皂刺10g。其余按癥加減。 92.目札。指開合失常、時時眨動或用力睜眼而不能自主的癥狀。多見于兒童。不分肝經風熱、肝氣乘脾、肝虛血少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龍骨、牡蠣各8~10g,嚴重者合瀉青丸(當歸、龍腦、川芎、山梔、大黃、羌活、防風、竹葉)去龍腦、大黃,各6~8g。其余按癥加減。 93.眼瞼下垂。不分中氣下陷、風邪入絡、氣滯血瘀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合除風益損湯(熟地、當歸、川芎、藁本、前胡、防風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94.耳鳴耳聾。不分風熱、肝火、肝陽上亢、肝血不足、腎陰虛、心腎不交、脾胃虛弱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心緒不寧者加龍骨、牡蠣各12g,或加石菖蒲、木通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95.咽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寒、風熱、濕熱、郁火、陰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桔梗10~12g,急性腫痛者再加銀花12~15g,連翹10~12g,薄荷10g;慢性者合養陰清肺湯(玄參、麥冬、貝母、薄荷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96.咽喉梗阻。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氣滯、痰阻、陰虛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兼惡心干嘔者加半夏、蘇葉各10g(半夏厚樸湯意》兼咽干者合養陰清肺湯(見上);兩種癥狀同時存在,兩方同時加入。其余按癥加減。 97.聲音嘶啞。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寒、風熱、陰虛、痰瘀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加胖大海、桔梗、杏仁各10g,喘者加麻黃10g,有熱者加石膏12~15g,咽喉腫痛者加銀花12~15g,連翹10~12g;病久咽干者合百合固金湯(熟地、百合、貝母、當歸、玄參、麥冬、桔梗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98.牙痛。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寒、風熱、胃火、虛火等,一般予全息湯基礎方合清胃散(升麻12g,當歸、黃連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在使用以上加減方法時,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每一疾病可能出現不同癥狀,必須全面了解,不要忽略哪怕不太嚴重的癥狀。需要加減的,要一一按癥加減,不需要加減的不要隨意加減,以體現系統療法的嚴密和完整,也是提高療效的關鍵。例如:一婦女患慢性盆腔炎,現正值經期,小腹、少腹疼痛,出血量多,詢之月經先期,兼見頭暈目眩、心煩胸悶、經前乳脹、惡心納差、倦怠乏力、夜寐不安、大便干、小便黃、平時白帶偏多等。在使用全息湯基礎方進行系統治療時,對于有些癥狀,如月經先期、頭暈目眩、心煩胸悶、經前乳脹、倦怠乏力、小便黃、平時白帶偏多,不需加減,因基礎方已可以勝任。有些癥狀必須按癥加減:小腹痛加重白芍用量,再加當歸、川芎;少腹痛加川楝子、元胡;出血多加重生地用量,再加地榆;惡心加半夏、蘇葉;納差加三仙;夜寐不安加龍骨、牡蠣;大便干去瓜蔞加蔞仁。經過加減后,處方應為:柴胡12g、白芍12g、桂枝10g、蔞仁10g、薤白10g、枳實10g、蒼術10g、陳皮10g、川樸10g、白術10g、茯苓10g、豬苓10g、澤瀉12g、生地12g、丹皮10g、法夏10g、蘇葉10g、當歸10g、川芎10g、川楝子10g、元胡10g、地榆12g、三仙各12g、龍牡各12g、甘草10g、大棗10g、生姜10g。 一般服藥2~3劑后,癥狀應顯著好轉,如未痊愈,需繼續服藥者,應根據癥狀變化調整處方。癥狀減輕,仍輕微存在,處方不變。 第二,同一種癥狀,可能出現在不同疾病中,除按癥狀加減外,有時還必須按疾病的性質加減。如右脅下痛,可見于膽囊炎、膽石癥、肝炎、肝癌等。膽囊炎、肝炎按加減法,去大棗加牡蠣、青皮,其余則按癥狀加減。膽石癥除按加減法加減外,還須加金錢草、海金沙等。肝癌除按加減法加減外,須加鱉甲、半枝蓮、白花蛇舌草等。為使加減法不至過于復雜,這些按病加減用藥,一般不列入上述加減法,治療時可參閱各論中相關疾病。 第三,以上所列多為以內科、婦科為主的各種疾病可能共同出現的一些癥狀。外科、皮膚科、五官科等多有特有癥狀,為避免與各論重復,列入較少。可參閱各論中相關疾病。 第四,以上所列加減法為個人經驗的積累,療效確切,但不應視為固定不變的模式,隨著實踐的發展,其加減方法也必然隨之變化。只要確有療效,可不斷探索,但不應破壞系統療法的整體構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