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命 法 訣 明 指 第 一 法 訣 · 安 神 祖 竅 天下地上安祖竅,日西月東聚先天。 玄關之后谷神前,正中有個空不空。 涵養本源在方寸,雙林樹下覓本宗。 垂簾明心守祖竅,手腳和合扣連環。 乾坤合成靈祖竅,包羅天地空不空。 杳杳冥冥圓光獻,這個正位神歸中。 玄札妙今不可言,細入微塵大包天。 人若能知此妙竅,萬年不壞一金仙。 我師了然、了空禪師曰:“初煉性命之功,先得煉性。 每于靜坐之前,務要掃除一切雜念。寬放衣帶,身體不受束縛,自然血脈流通無阻。 及入坐時,身如槁木,心似寒灰。兩日下觀鼻準,不可太閉,太閉則神氣昏暗 ; 亦不可過開,過開則神光外馳。當以垂簾看鼻準,意念在兩日中間齊平處為最佳。久之,慧光自然現出。此修丹起初收拾念頭之法。 俟心氣適和后,含眼光,凝耳韻,舌頂上顎,調鼻息。如息不調,恐有閉塞喘急之患。息調,身心全忘。塞兌,終日如愚。” 盤膝穩坐,左腿向外,右腿向內,為陽抱陰。左手大指,捏定中指。右手大揩,進入左手內。 《捏子訣》:右手在外,為陰抱陽。此名子午八封連環訣。 《經》云:‘手腳和合扣連環,四門緊閉守正中’是也。 慈善堂玄晝子吳彩臣問曰:“弟子閱看丹經、道書,皆言先煉這個祖竅內之光,不知有何益處?各門指為性功,名目不一,而又不肯說明。真性究由何處發生?乞師明白示知。” 千峰老人答曰:“吾人腦中之仁左右有小管各一,左曰太極,右曰沖靈。上接天谷,下達涌泉,中通于心。丹經云:性者,心也,發于二目。命者,腎也,發廣淫根。真性乃心中靈氣,發于腦仁二小管。是以眼視正中,性光嘆出,煉之日久,即與命接,合而為二。性命和合,為觀空不空。不知和合之理,無所成也。” 本善堂玄正子徐秀峰問曰:“恩師前傳弟子靜坐須得萬念皆空,方寸煉性,開目觀空,可是正道?乞師明白示知。” 千峰老人答曰:“觀空而不空,為真道;觀空而空,為偽道。 因不知歸中,故慧光不能發現。心下、腎上中間虛空之處,內有靈氣,機發則成竅。神氣歸中,靈氣上騰而成這個○為不空。無光之虛空為頑空,靈光之虛空為真空。真空不空,頑空乃空。不空即是靈光,實為神氣,由于黃庭所發者。 昔我師了空曰:‘金機飛電,虛室生白,圓圓陀陀玄關生。’有玄關者為不空,而人之生死,全賴此虛無神氣,以之為主宰。氣聚神來則人活,氣散神去則人死。故曰:‘有神無氣不能生,有氣無神不能死。’心中元神力性,腎中元氣為命,神氣和合,方為正功。” 修善堂玄舉子戴文宣問曰:“祖竅能通真人息息之根,求師詳示。” 千峰老人答曰:“祖竅真處,舉世罕知。正在天之下,地之上。日之西,月之東。正中是祖竅,前是玄關,后是谷神,中是真性,內藏真息。雖與口鼻之息相通,而常人之息以喉,由口鼻進出,不能入于祖竅以歸根。真人之息行內呼吸,四個往來,不用口鼻呼吸,則息息歸根矣。欲尋真人之息,須調后天呼吸之息,以尋真息歸根。其氣藏于祖竅,故息調則氣和,息住氣不散。我師了然曰:‘所謂氣歸元海壽無窮’是也。” 普善堂玄法子徐忠山問曰:“祖竅果在何處?求師指明。” 千峰老人答曰:“二目之中心內即足祖竅,老子曰‘玄牝之門,’是為守中抱一。內里有顆黍米珠 ; 為人身天地之正中,藏元始祖氣之竅也。是知竅而不知妙,妙者,性光也,就是這個○而已。儒謂之‘仁’;‘仁’;《易》曰‘無極’;釋謂之‘珠’ ; 亦曰‘圓明’ ; 道謂之‘丹’;亦曰‘靈光’ ; 皆指先天真一之氣。知此一竅,則金丹大道之能事盡矣,所謂‘得其一,萬事畢’是也。 是以用功之時,兩眼歸中守 -- ,養于祖竅之內,勿勤勿怠,謂之安神祖竅、為煉性之所,立命之根。 昔我師了然曰:‘不煉祖竅,則真息不住,而神化無基,藥物不全,而金丹亦不結。’蓋此竅為總持之門,萬法之都,無內無外。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無心求。以有心守之,則著相 ; 以無心求之,則落空。 然則如何煉之而后可?曰:‘垂簾明心守祖竅,見著性光是功夫。閉口藏舌頂上腭,五行之中神氣凝。’吾之念正,則天地之心亦正 ; 吾之神清,則太極之理自明。倘能一念不起,久久澄清,虛極靜篤之時,則虛室生白,金機飛電,復見天地之心,而自明矣。” 樂善堂玄關子劉鳳璋問曰:“閉門藏舌,舌頂上腭,各門全有此法。又能將氣一升,舌尖一頂 ; 氣一降,舌放下。而名此舌曰‘鑰匙’。此理可真否?” 千峰老人曰:“此是人道之法,使世人先明如何作人,積功累行,以求其真道,與人性命生死無干。 彼以舌為蓮臺,氣為祥云。舌頂上腭,一升氣,謂之元神由頂而出,即佛坐蓮臺,駕云上天,為離。氣又一降,舌尖放下,謂元神回至世界,為坎。氣升舌頂,名為元神填離而成乾,坎遂成坤,此彼等取坎填離之命義也。 舌頂上腭,真道有斯功,而非此種解釋。即如取坎填離,乃是還精補腦之別名。因人年齡日長,知識日增,而七情六欲,處處削年剪命,雖知損生危命之源,仍不肯加以限制。追至腰僂目短,形容枯槁,詎知腦力虧耗,記憶退則思路不張,根蒂無由滋榮。精神衰,則職責難盡。是故修道人首先保精固腎,實則留陽鎖命耳。 昔吾師了空曰:‘上腭是天池穴,因其上通腦髓,恐其往下泄氣,用舌頂住天池穴,引真氣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順歸氣管,過十二重樓。’故舌尖倒頂上腭,真氣聚于祖竅之前。眼常觀此竅,耳常逆聽此竅,舌常頂此竅,運用思維,念念不離此竅,行、立、坐、臥,心心常在此竅,一轉瞬間,亦不可忘卻此竅。憾然心清氣爽,浩然氣暢身壯,寂然無思無慮,豁然知空不空。了然悟性。真性功夫至此,自然精神朗發,智慧日生,心性靈通。忽有一點真陽,從中而發出,此為玄關現矣。 故我師南無派敲蹺道人曰:‘玄關無定位,黃庭一路為玄關。’若不舌頂天池穴,而黃庭先天真一之氣泄矣。如果不知上腭部位,可至補牙館參觀,石膏上牙模形深陷處一○是也。如不頂住上腭,真氣不能下降丹田。此是真人行吸呼氣之法也。” 樂善堂坤生玄潤姑劉葛氏仲芳問曰:“弟子正在參禪打坐之時,手腳恍惚亂動,身似向前撲倒,猛吃一驚之狀。叩師揩明,感受何病?” 千峰老人答曰:“此是意念未歸中,而舌亦未頂上腭之故,即生此怪狀。速將意歸中,此柄立消。如見一切景象,俱是幻境,只是意念歸中,壞景自除。” 至善堂玄誠子馬元良問曰:“燒香、拜佛、念經.受戒、念禪機話套、別父母、拋妻子、不留后嗣,可是真道否?” 千峰老人答曰:“全真燒香、拜佛、念經、受戒,僅修未來福德而已。欲求長生,不得明師指點,萬無成功之理。平居暇日,閱看幾種丹書,記憶許多詞句,竟在人前顛倒審非,賣弄我是正道。究其實際,真實口訣未曾前聞。而初學者極易受其欺騙,且又深信不疑。 我之身體發膚,皆受之父母,而能得孝于其親,即所以報本也。奉養無虧,不違教訓,顯揚繼述,慎終追遠,此為孝也。誰之父母,莫不欲其子續宗嗣、按香煙、代代相傳。詛料汝之知識薄弱,而竟別父母,拋妻子,未曾留后,孤意而行。在彼時胡不反躬自問,與我有何冤仇,令我斷子絕孫,偶一念及,能不發愧?殆亦不思之甚也! 《慧命經》曰:‘昔曰如來佛往山修道之時,夫人曰,你去,我日后何靠?如來回頭指之曰,日后你生一子。后果生一子。又,鳩羅摩乃西天十九祖,中華國王請至此邦說法。后對王曰,臣僧欲生子。王果與他宮女,眾僧皆不悅。 鳩羅摩知其情,謂王曰,以針供眾僧。眾僧不敢食,鳩羅摩獨食一缽。此時說法曰:食得針,娶得親;食不得針,娶不得親。次日,其計從諸毛孔而出,后果生子,此為性命雙修之直道。太上老君之子名宗,為魏國宰相。是佛老二教主不斷絕后嗣之明證。 清光緒二十一年三月十三日,余在金山寺辛遇了然、了空禪師,致心苦求,傳我至道,決破周身關竅。三日夜,授余全訣。拜別之際,師曰:‘子年三十五歲,無有后裔,留下子孫,再用大功不遲。不可將精氣受傷,精氣神足,如用大功,立可成也。’乃知此是性命雙修金丹大道,并非絕嗣斷后之道,須知太上、釋迎皆有子耳。 有志修道者,宜審自己所處之境遇若問,如果境遇佳善,心內雜念有限,不致被俗務羈身,無須棄家修道。茍能內外兩忘,洗心滌慮,則三年九載,可以立證金仙,何妨在市、居朝、在家、出家之人? 或多因感受刺激,或因審勢所迫,遂致逃入修行,一時心安。殊不知恩怨各有前因,欠債仍須還債,斷非一逃一修可以了事。不如不慌不忙,將各債務逐漸清還,世網許許解脫,俟父母百年之后,再覓靜處修煉身心,不被事物沾染。此意不被情欲牽動,心意常定,然后在世混俗、和光同生,尤覺盡美盡善。俟家內各事料理停當,再入山修煉過大關撒手之法,未嘗不可。 現今世態變遷,人心難測,旁門邪說流行。若出家,如在家。迫于生活困難,假道欺人者甚眾,幸勿為其所欺!” 從善堂玄從子李從賢問曰:“弟于切學道,不曉道之真偽,乞師明白示知。” 千峰老人答曰:“真偽不可不辨。真道無他,只是先天真一神氣耳。神者,性也 ; 氣者,命也,即元精也,而此氣亦在元精之內。柳祖師云:‘守竅靈慧自然生’,生出真慧下與氣穴真命相接,即為金丹。祖師恐慧命發生之時,學者不知下手之訣,慧命順出陽關能生人,其元精正行半路之際,得真師口訣,一下手,便使元精逆回,作能丹。非是元精不動,陽物自舉,吸空氣為采藥。余胞史趙魁一云:‘此元精將出之時,若不下手點住生死竅,一出陽關,化為后天有形之精而泄矣。’順出是精,逆回即元氣。學者若得真師,先問有無下手決法,如有此訣,是否采空氣。若言非采空氣,能還精補我身,體如童體,馬陰藏相,陽物不舉,方為真道。 上言采藥,無念來之,為先天小藥。有念來之,乃是幻丹,無所成功。學者不知丹藥原質,被人引誘,誤人旁門。故此節直將金丹藥物、道之真假,分別說明,使學者易于識辨,庶不致認假為真耳。” 守善堂玄朕子趙潛虛問曰:“師傳初功,弟子每日應如何煉?應如何養?乞師示知。” 千峰老人答曰:“凡點完祖竅,再點,陰陽和合,三花聚頂、四門緊閉、正氣朝元完畢,再細細開通周身關竅。非是片言所能說明,唯有這個祖竅真實口訣,細悟各祖師所說自知: 了然禪師曰:‘一念不生全體現?’ 了空禪師曰:‘心中元神能放光,腎中元精能化氣。’ 彭茂昌仙師曰:‘神火注于爐中煉,四相和合歸正中。’ 盼蟾子敲蹺老師劉名瑞曰:‘虛靈乃先天獨存。’ 譚至明,道號來生老師,曰:‘玄關是煉性,下手是煉命。’ 家兄趙魁一(子元真人)曰:‘一意不生,祖竅點燈,無人無我,性藏氣穴。’ 余與胞兄趙魁一自幼年在外訪道,四十余年所得真偽師三十余位,有性命雙修口訣者,俱已列前。自此而下各師祖,留下祖竅口訣,分別列左: 柳華陽曰:‘本性靈光,不得慧命,不能了道。’ 伍沖虛守陽真人曰:‘無相光中常自在。’ 伍真陽守虛真人曰:‘如遇至靜至虛,不屬思索,見聞覺知。’ 曹還陽曰:‘回光近照,為和合凝集。’ 李虛庵曰:‘性者空空,發于正中。’ 虎皮座張真人曰:‘此竅非凡物,乾坤共和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 張紫陽曰:‘虛心實腹義俱深,只為虛心要識心。’ 劉海瞻曰:‘中央神室本虛閑,自有先天真氣到。’ 呂純陽曰:‘守中絕學方知奧,抱一無言始見佳。’ 正陽翁曰:‘要識金丹端的處,未生身處下功夫。’ 李清庵《中和集》云:‘兩儀肇判分三極,乾以直專坤辟翕,天地中間玄牝門,其動愈出靜愈入。 ' 邱祖長春曰:‘當時一句師邊得,默默垂簾仔細看。’ 馬祖丹陽曰:‘若能常守灣灣竅,神自靈明氣自充。’ 張三豐祖師曰:‘真心浩浩無窮極,無限神仙從里出。’ 趙避塵曰:‘天下地上安祖竅,日西月東聚先天。’ 憶余幼時,在光緒初年曾得便血之病。祖母帶余至千峰山桃園觀,又名旮旯庵,其廟距陽坊鎮十里,求廟內劉名瑞老師看病。因病痊愈,認為道師,賜名趙大悟。師是南無派,行輩列第二十代。劉名瑞著有《敲蹺洞章》、《道源精微》、《氵盤氵翕考》,傳留于世。此山距北平六十里正西北方。茲將南無派根脈列后: 二十代師劉真人,上名下瑞,宇秀峰,號盼蟾子,又號敲蹺道人。生于道光已亥年戊戌月丙午日,順天宛平縣齊家司桑峪社靈水村人。 十九代祖師甄真人,上有下虛,字智本,號凝陽子。生于嘉慶己卯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山東濟南府宿遷縣新家集人。 十八代曾祖曾直人,上必下先,字靜垣,號希精子。生于乾隆辛亥五十六年六月初六日,直隸河間府阜城香河屯人。 十七代高祖高真人,上成了岳,宇慧機,號定元子。生于乾隆庚辰二十五年正月十五日,直隸永平府撫寧縣大。 十六代老祖邢真人,上功下廣,字省三,號翼蟾子。生于雍正乙卯年正月初八日,北通州人。 余又于光緒九年,得受天津北門外河北堤頭村劉云普老師武術、道法,后至民國七年三月初三日在千峰山慶樂高賢館,得受閉陽關法訣。我師日:‘閱盡丹經干萬篇,末后一著無人言。陽關擬閉準長生,佛祖迄今皆單傳’。 真心浩浩永無窮,神仙出自丹田中(張三豐祖師口訣)。 人身正中,居丹田之穴;雙目之間,聚先天神氣(趙避塵口訣)。 又于光緒十九年,在江北淮安關板閘村小會經堂,遇悟蟾老師傳授性功‘觀空而不空,無他無我’之炒法。 又至光緒二十一年三月十三日,水路過瓜州金山寺,幸遇了然、了空禪師,致心苦求,決破周身關竅。三日夜,授余全訣。臨別囑日:‘子年三十五歲,無有后裔,爾留下后嗣,得受天命,當傳我之法訣,續其命脈,以接度有緣之人。’二師曰:‘余身釋教,實在是龍門傳留邱祖龍門派也。’ 頭代祖師趙抱元,上道下堅。前隨師云游天下,后修白云觀。邱祖親派當家,并面授性命雙修全訣全法,傳留龍門四十字派,接續后裔。 二代祖師張碧芝,上德下純。在白云觀當家,得受趙抱元道戒衣缽,暗傳性命雙修全訣。 后傳三代祖師陳沖夷,上通下微。在白云觀當家,得受張碧芝道戒衣缽。大修廟工,暗傳性命雙修全訣。 后傳四代祖師周大拙,上玄下樸。在廟當家,師陳沖夷,暗傳性命雙修全訣真功。自知性命由我,故將本龍門道戒衣缽傳授張靜定當家,自己大西蜀碧陽洞修煉了手撒手之法。在洞收弟子張靜虛,數年后,師命外出度道。 五代祖師張靜虛奉師命在外度道,因常代虎皮為座,故世人皆稱虎皮張真人。游過數省,看世人全無福德,因此末度一人。后,明嘉靖皇帝知張靜虛有道,皇帝強請之。張靜虛看不是求性命真道之理,故辭退不去。嘉靖帝加罪,發邳州。三年后,至六安州廬江縣馬神廟,謹度寒儒李虛庵一人。因李是儒家,師賜法名真明,無教開,是六代真字派。 六代祖師李虛庵,安徽省六安州廬江縣馬神廟人也,是儒門秀士。于萬歷已卯年,遇師虎皮座張靜虛傳受性命雙修全訣全法。后至壬午年,張師至李虛庵家,師助養道費銀五、六兩,不足養道。后至萬歷丁亥年,南昌縣武陽里曹還陽將李師請至家內,曹家二兄與三友皆得性命雙修真功。各友助銀六兩,還是不足過大關之用。曹與二友又助銀三十兩,而修成正果。 七代祖師曹還陽,南昌縣武陽里人也。曹祖法名常然,力大家富,于明萬歷丁亥年得李虛唐師全訣全法。在家修數年后,有南昌縣縣令請求真道,曹祖因他是貪官,不傳,縣令大怒辭出。后將曹祖押獄,以撒手閉氣法脫離獄難。至縣令走后,又出世將全訣傳與伍氏弟兄,為龍門第八派。 八代祖師伍守陽、伍守虛,江西省南昌縣辟邪里人也。自萬歷癸巳年遇師曹還陽,至壬子年才得全訣全法。歷二十年內,求真偽師數十位,賣田舍,破家什,苦心苦行,而得曹師真訣,著《天仙證理》、《仙佛合宗》等書行于世。后至清乾隆年,度柳華陽于禪門。 九代祖師柳華陽,洪都之鄉人也。幼而好佛,因人焚宇有悟,常懷方外想。后乃投皖水之雙蓮寺,落發出家,才知我釋門無有性命雙修真訣。忽發一念,于每夕二鼓,五體投地,盟誓虞印。閱及半載,辛遇龍門八代伍守虛道師,傳以全訣真法,賜名。太長’。又遇壺云老師,開通一身關竅。臨行,師囑曰:‘佛教雙修,今已斷滅,子當續其命脈。’奉師命,度了然、豁然、會然、李思白,號瓊玉。 后至嘉慶四年五月,在北平前門外天橋西仁壽寺度了空(清凈)全訣侖法,為龍門第十代清字派,因是釋教道名多有不知行。 十代祖師,了然(清禪)、了空。了然在乾隆年得授全訣,了空在 " 慶四年八月,在北平仁壽奪得授全訣,后至金山寺掛單住持。至光緒二十一年三月十三日,趙避塵由淮安關水路過金山寺,遇二位禪師,得授全訣,賜名上一下子,為龍門十一派。 十一代,趙避塵,上一下子。至民國九年五月,了空師賜天命,又蒙眾位老師公惟千峰衍派。胞兄趙魁一為開荒師,加字趙順一子,為普度師,苑清姑為幫襯師。 又,光緒二十年,在淮安關清江浦江淮四舟上遇師朱寶祥,莊淮關稅樓后。 光緒二十四年十月二十四日,在北平三宮廟內得廣四爺真理。 又,于光緒三十二年,遇大連灣小平島彭茂昌老師,傳授采藥法訣、性功回光近照之法。 又于民國九年二月,在北平文昌閣受譚至明老師訣法,傳金山派,賜名趙一子。 又,是年五月,了空師法駕至京北平西府鎮鹽店,賜天命,使余普度,訣破關竅,火速行道。余深知胞兄度人之眼難,故在家不出度。身受天譴,以作口保,致出人命,受獄刑。九位問官會審,余遂九日不食,因此得釋。及至民國十七年,仍不出度,復受獄刑,在獄始行發愿,出獄之期,即我度道結緣之期。四月初間出獄,十七日出度北平。度弟子八百余人,傳千峰先天派金仙大道,留傳四十字如下: 玄妙先天道,自然性體空。悟真圓光現,慧命上昆侖。 金丹乾坤大,禮義善養功。虛靈清靜意,留名萬古春。 初度:涿縣慈善堂開荒師吳文煥(玄陽子)、度師幫襯謝玉順(玄升子)。 二度:北平西直門外本善堂開荒師徐秀峰(玄正子)、度師李顯(玄逢子)幫襯。 三度:北平西單牌樓樂善坤堂開荒師劉葛仲芳(玄潤姑)。 四度:北平平則門普善堂開荒師徐忠山(玄法子)。 五度:昌平縣城東南二十五里留芳卷村修善堂開荒師戴文宣(玄舉子)。 六度:北平北新橋至善堂開荒師馬元良(玄誠子)。 七度:河北省大名府南樂縣城南樓家營村從善堂開荒師李從賢(玄從子)。 八度:北平南橫街路善堂開荒師萬慶華(玄路子)。 九度:北平后門外守善堂開荒師趙潛虛(玄朕子)。 十度:北平香廠悟善堂開荒師李國升(玄先子)、度師徐慶森(玄今子)。 十一度:天津河北三馬路東興里宏善堂開荒師朱錫堂(玄宏子)、度師孫駿昌(玄仁子)、幫襯樊氏(玄清姑)、金氏(玄靜姑)。 十二度:天津德國界牛莊路乾善堂胡志忠(玄乾子)。 十三度:平南長辛店街積善堂開荒師梁珍(玄拂子)。 十四度:豐臺孫家莊一善堂孫照元(玄清子)。 十五度:北平西城中沈篦子胡同寧善堂開荒師張執中(玄寧子)。 十六度季輔臣(玄信子)住河北滿城縣兩漁村,開荒師。 此十六位開荒師皆得全訣、全法,與丹經道書無不相符,余受諸位老師全訣,通傳十六位大弟子接度,使天下人人得有性命雙修之份,有所皈依,不致再誤入歧途,自此十六位以下,有得天命全訣訣者,逐一列后。但未得天命者,不許其傳,庶免有誤后學。 十七度:博善堂玄道子汪維振、外度師玄譚子劉子元、玄妙子孫金昆、玄通子唐風蓮、玄清子阿山。 十八度:心善堂玄極子王玉瓊,莊平谷縣后羅莊。 十九度:法善黨玄盛子許其和,住平谷縣城內。 二十度:寶善堂玄法開閻月亭,理門領眾。 二十一度:同善堂玄德子謝德新,理門領眾。 二十二度:忠善堂玄扌離子葛永春,天津陳家溝人, 二十三度:明善堂玄功子龍占鰲。 二十四度:孝善堂玄虛子李文龍,住阡兒胡同廟內。 二十五度:靈善黨玄致子扈大中,住鐵匠胡同。 二十六度:提善堂玄宴子謝福仙,莊通縣馬駒橋鎮。 二十七度:武善堂玄禮子孫錫坤、玄敬子曲禮和、玄微子楊灌楚、妙靜子田洪。 二十八度:瑞善黨玄瑞子鄭瑞土、玄賢姑王淑賢。 二十九度:正善堂玄一子王克寬,四川成都人。 三十度:潤善堂玄培子楊培蘭,住山西文水縣。 三十一度:思善堂玄睿子郝睿,住山西渾源縣。 三十二度:童女眾善堂玄湘子果仲蓮、妙清姑果葵英、玄素姑余素霞.妙筠姑果文英。 三十三度:廣善堂玄浩子雷振聲。” |
|